《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相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内容,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演讲词的针对性。
3.体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形象的语言和厚重的文化。
【学习重难点】
1.合作探究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的深邃思想。
2.品味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读准字音
缝隙(xì) 深渊(yuān) 衰颓(tuí) 卑劣(liè) 雇(gù)佣 狡狯(kuài)
二、词语辨析
1.包含·包涵
【辨词】包含:里边含有。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
【运用】①昨天的言语多有冒犯,今天特来负荆请罪,请您多包涵。
②困难包含着胜利,失败孕育着成功。
2.衰颓·衰败
【辨词】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衰败:衰落。形容事物的发展具有衰退和败落的样子。
【运用】①现在这深秋的傍晚,更是处处显得零落衰败的样子。
②虽然他的嗓音仍然丰润而甜美,但是精神明显表现出衰颓的迹象。
3.微不足道·不足挂齿
【辨词】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力量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不足挂齿:不值得一谈,表示轻视或谦虚。二者都有“不值得一提”的意思。“不足挂齿”有主观意志,“微不足道”则没有。“不足挂齿”常用于表示谦虚,“微不足道”就不能这么用。
【运用】①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②同样一件事,在某些人眼里,简直不足挂齿,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天大的事。
4.显而易见·有目共睹
【辨词】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有目共睹: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二者都有“极其清楚、明显”的意思。“显而易见”用于一般的事情或道理,可以用作宾语、定语;“有目共睹”多指许多人可以作证的事情,指直观的事实或表现,多用于形容具体的事迹,可以用作谓语、定语。
【运用】①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②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三、词语积累
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力量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
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
毋庸争辩: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
狡狯:狡诈。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动失常,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资料链接
一、识作者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
他的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二、探背景
马克思被邀请作为伦敦的外国流亡革命人士的正式代表,出席1856年4月14日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他利用请他第一个讲话的机会,作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马克思参加《人民报》的创刊纪念会这件事明显地说明了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同英国宪章派保持着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力想在思想上影响英国无产阶级并且帮助宪章运动的领袖,以使英国工人运动在新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复兴起来。《人民报》是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人民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为该报撰写的一些文章外,还转载了他们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最重要的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三、知常识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上,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
演讲词有三种类型:
(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演讲稿的六个特点:
第一:针对性。
第二:可讲性。
第三:鼓动性。
第四:整体性。
第五:口语性。
第六:临场性。
文本鉴赏
一、整体感知
这篇演说向我们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二、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①势不可挡 ②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三、文本探究
【任务一 分析文本内容,把握演讲词的针对性】
1.作为一篇演讲词,《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着重阐述了哪些观点?
【答案】在这篇演讲词中,马克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而在资本主义时代,这种发展和进步却使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陷入贫穷困苦的境地,使整个社会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是不可避免、毋庸争辩的事实,它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这种革命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肩负着彻底改造旧世界的历史使命。
2.《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开头是如何抓住听众的心理的?
【答案】演讲中,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却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他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任务二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的语言风趣幽默,但是非常具有锋芒和战斗力,试结合文本分析马克思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进行演讲的。
【答案】①比喻、对比。马克思把1848年革命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把无产阶级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大海”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这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把“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和“无底深渊”“汪洋大海”进行对比,写出了1848年革命的重要意义。
②语言灵活,妙用典故。“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语言精彩幽默。“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典故,使整个演讲始终处在一种鲜活的语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
检测练习
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载(zài) 会晤(wù) 指摘(zhāi) 校对(xiào)
B.商榷(què) 殷勤(yīn) 当轴(zhòu) 砥砺德行(dǐ)
C.訾詈(zǐ) 弭谤(mǐ) 造诣(yì) 道义相勖(xù)
D.切磋(cūo) 肄业(yì) 摒弃(pínɡ) 能裨实用(p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两全齐美 富丽堂皇 委曲求全 既往不咎
B.臭名昭著 覆水难收 相形见绌 别出新裁
C.关怀备至 真知灼见 礼尚往来 心心相印
D.蓬荜生辉 察言观色 谈笑风声 瑕瑜互见
3. 句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 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B.只要 就 而况 甚至 而且
C.只要 就 但是 特别 况且 D.即使 也 而况 特别 况且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净的水源,阳光充足。
B.优等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高,与其他同学忙着赶作业相比,他们常常能够无所事事地阅读课外书籍。
C.台湾近日来遭受台风袭击,我们十分关心那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感同身受。
D.在文学作品中,对那些芸芸众生应该如何写,是大可研究的,所谓“中间人物”正是社会的主流。
【参考答案】
1. C【解析】 A“载”读zǎi,“校”读jiào;B“轴”读zhóu;D“磋”读cuō,“摒”读bìnɡ,“裨”读bì。
2. C【解析】A项中应为“两全其美”;B项中应为“别出心裁”;D项中应为“谈笑风生”。
3. A【解析】前两空格应组成假设句,而不是条件,故用“即使……也”;第三处是转折的意思,而不是递进,故只能用“但是”,而不能用“而况”而“在数学领域”则是表现“更突出”之意,故用“甚至”最后“任何一个领域”则表进一层,故用“而且”。
4. D【解析】A项中“放马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作战,现用以形容因太平而产生的麻痹思想。用在此句中属望文生义。B项中“无所事事”指游手好闲,什么事也不干。用在此句中属褒贬失当。C项中“感同身受”指内心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恩惠)一样,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用在此句中对象不当。D项中“芸芸众生”在这里泛指普通人(即“中间人物”),合乎语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目标】
1.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
2.了解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的巨大贡献。
3.体会悼词中恩格斯悲痛深沉的感情,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2.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读准字音
诅(zǔ)咒 悼念(dào) 诬蔑(wū miè) 繁芜(wú)丛杂
肤(fū)浅 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 浅尝辄(zhé)止
二、词义辨析
1.悼念·怀念
【辨词】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怀念:思念。二者都有“思念”的意思。“悼念”只能表示对死者的沉痛思念。“怀念”可指对活人的思念,也指对死者的思念。“怀念”运用范围比“悼念”广。
【运用】①童年的许多生活片段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永不褪色,让我永远怀念。
②今年清明,您除了常规的去墓园扫墓外,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悼念方式,即网上祭奠。
2.摸索·探索
【辨词】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二者都有“求索”的意思。“摸索”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它还指人四肢试探着进行某种活动。如:摸索着前进。“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如:探索苍穹的奥秘。
【运用】①我对家校合作的研究还没有理论上的深刻认识,只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比较具体的方法和经验。
②在非洲,有人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这吸引了不少科学家去探索史前超文明之谜。
3.浅尝辄止·浮光掠影
【辨词】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二者都有“不深入”的意思。“浅尝辄止”,指做事不深入。“浮光掠影”,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运用】①我们要加大追责力度,不要浅尝辄止,要勇于走进深水区,发现“病情”的根源,做到在以后的工作中坚决不能再犯。
②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浮光掠影地浏览根本无法吸收其精华。
三、词语积累
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比喻顿时通达领悟。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资料链接
一、识作者
恩格斯(1820—1895),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9世纪60年代积极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了整理和发表马克思的遗著的工作。主要作品有《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二、探背景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参加者是他们亲密的战友和亲属等。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于马克思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三、知常识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悼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总结死者生平业绩,肯定其一生的贡献。
(2)悼词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是昂扬健康的。
(3)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
文本鉴赏
一、整体感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伟大一生作了精要的总结,从科学研究成就和革命斗争贡献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悲痛哀悼之情。
二、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①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及其影响 ②抒情
三、文本探究
【任务一 分析文本内容,把握演讲词的针对性】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为什么要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答案】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深感遗憾和惋惜。
2.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答案】理论方面:①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规律)。③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方面:①办进步报纸。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工作。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任务二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第1段中,“停止思想”和“安静地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运用讳饰的手法,前者突出了马克思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后者表达了作者的无限遗憾、不舍和悲痛之情。
4.“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画线词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这里指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四个词语,用词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5.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有关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1段,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2段用议论的方式阐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1段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2段的议论是在第1段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结合运用,使悼词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无比悲痛的心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全文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彩的词句,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极富感染力。
检测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部著作艰深晦涩,我几次展卷阅读都未能真正理解,今日听了老师的讲解,我豁然开朗。
②人们往往乐于浅尝辄止地游历四方,却忽视了文化的绚烂和土地的厚重。
③日本一些右翼分子妄图抹杀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胸中义愤填膺。
④市场上有几百种文言文图书,但图书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图书的译注更是言不及义。
⑤他曾因在世界体坛上多次荣获冠军而名噪一时,从国家队退役后转战商海,成了一名商人。
⑥这家文化发展公司另辟蹊径,充分发掘民间文艺资源,带领草根艺人登上舞台,成功打造了一批草根明星。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及革命实践极其广泛,恩格斯却用短小的篇幅将其表现出来。
B.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之本,国家应当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
C.作为汉剧艺术的代表人物,陈伯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并对汉剧唱腔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D.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其实是国内某些人臆想的“洋规矩”。对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常常是国内热火朝天,而国外莫名其妙。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 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 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也许 也 毕竟 甚至 也 然而
B.即使 却 毕竟 还有 也 然而
C.也许 却 但是 还有 都 而且
D.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都 而且
4.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原指版面、书页、画幅上面空着的没有填满的部分,这里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不可企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B.“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这样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C.“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比喻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未必有一个私敌”用夸张手法表现马克思的大公无私和光明磊落。
D.第四自然段“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B.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C.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6.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马克思把科学比作站在“地狱的入口”,他没有吓唬人,这是他的真切体验。
②他们很像是那些潜入最深煤矿底层,在完全没有矿灯照明的黑暗中,摸索着挥镐凿煤的采煤工。
③眼里没见过“黑”的学者,很难说他摸过科学的边。
④运送出去的煤炭固然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
⑤科学家正是些背对光明面向黑暗的人。
⑥这里却有着更多的未知无明,有着更多的误入歧途,也有着更多的陷阱与风险。
A.①③②④⑥⑤ B.⑤③②④⑥①
C.③②④⑥⑤① D.⑤②④⑥①③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习近平表示,中国与世界银行三十多年的合作 ,世界银行的资金和智力资源,支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②梦想的实现往往是一个艰苦和坚持的过程,而不是一步到位, ,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几乎都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毅力。
③做好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抓手、有依据,离不开一整套 的机制。
A.行之有效 卓有成效 立竿见影
B.立竿见影 行之有效 卓有成效
C.卓有成效 立竿见影 行之有效
D.卓有成效 行之有效 立竿见影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演说词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
B.本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段主要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C.第四段“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D.第六段“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参考答案】
1.B【解析】①豁然开朗:形容一下子展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突然领悟。使用正确。②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不符合语境。③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胸中义愤填膺”语意重复。④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不符合语境。⑤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使用正确。⑥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使用正确。
2.C【解析】A.搭配不当,应在“实践”后面加“的内容”。B.成分残缺,“营造”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社会氛围”。D.搭配不当,“不文明行为”与“洋规矩”不搭配,将“洋规矩”改成“不合‘洋规矩’的行为”。
3.D【解析】“即使”表假设的让步,后面与“也”呼应更合适,如果后面接“却”语意不连贯。第三空由前文看应表转折,所以用“但是”。第四空由前后文看应填表递进的“甚至”,“还有”没有递进意。第五空由前面“每一个领域”,可知用“都”合适。第六空由“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可知,句中有递进意,所以选用“而且”,故最后选D。
4.C【解析】C项,马克思“未必有一个私敌”是事实而不是夸张。
5.B【解析】“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应去掉小括号,在其前后加破折号,即使用双破折号。小括号内的内容是无需读出来的,故作为演讲词,不能使用小括号。
6.D【解析】⑤为总起,②紧随其后,“他们”指科学家,④⑥与采煤有关,同时④与⑥构成转折关系,①用马克思的“地狱的入口”的比喻,形容科学探索的艰难险恶,③句总结该段。该段文字是阐述科学探索的艰难险恶的。
7.C【解析】卓有成效: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由语境可知,①处应填“卓有成效”。立竿见影:在阳光下把竿子竖起来,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见到功效。由②处“一步到位”可知,应填“立竿见影”。行之有效: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故③处应填“行之有效”。
8.B【解析】第一段主要用叙述、描写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心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