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年级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9 19: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
2.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1.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烛之武行动成功背后的隐秘。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字音
氾南(fán) 贰于楚也(èr)
夜缒而出(zhuì) 肆其西封(sì)
戍守(shù)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句末语气词,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3.一词多义
(1)鄙
(2)辞
(3)其
(4)而
(5)以
(6)焉
(7)微
(8)之
4.词类活用
(1)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2)既东封郑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均为名词作动词,驻扎)
(4)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盟约)
(5)既东封郑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6)越国以鄙远 (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7)若不阙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9)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
(10)越国以鄙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11)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14)且贰于楚也 (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二、资料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按时间先后,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创作背景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积累常识
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三、文本鉴赏
(一)整体感知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二)文脉梳理
(三)文本探究
1.晋国被围攻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郑国形势危急,点出了烛之武游说秦君的背景,为烛之武的出场渲染气氛。同时,写出秦、晋两军分地驻扎,也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做了铺垫。
3.佚之狐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并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说明佚之狐识人,二说明烛之武才能不凡,三为后文写秦退兵埋下伏笔。
4.从郑文公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文公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的人。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他政治上的精明。
5.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烛之武“夜缒而出”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等内容。内容上:一是表明形势已相当危急,一触即发;二是表现他的献身精神。
6.郑国明明还未灭亡,烛之武为什么却说“郑既知亡矣”?为什么站在秦的立场上说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弱认输,满足敌人的骄横心理。站在秦的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的好感,便于进一步打动秦伯。
7.烛之武为什么又转入晋国对秦国“忘恩负义”这一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为了表明晋国过河拆桥,这样就赤裸裸地挑明了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8.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仁”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围郑。“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即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也是因为个人之“利”。
9.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一)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才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观点二)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四、检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贰臣/腻友    推辞/辞藻   狐狸/孤儿
B.边鄙/裨益 薄暮/薄荷 行李/道行
C.共其乏困/供需 瑕疵/蒹葭 版图/草坂
D.放肆/肄业 城阙/上阕 与会/赠予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中国人曾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我们愿意捐助一切,与中国永结秦晋之好!”
B.烛之武临危受命,终于说退秦师,让郑国化险为夷。
C.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D.演员黄渤如今炙手可热,但出道以前的他经历却相当曲折,当过驻唱歌手、舞蹈教练,甚至还开过工厂。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3月15日,新华社记者在矿难现场采访安监局原局长,向他提出了14个关于矿难的问题,其中10个问题他直接说“不知道”或答非所问。
B.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就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所有经贸问题进行磋商,避免将经贸关系政治化。
C.这种望子成龙,视读书、升学、应试为唯一出路的观念在中国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
D.沿海地区招工难重要原因是农民工的就业技能缺乏和农民工的工资偏低造成的。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乱易整,不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亦去之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7.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2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糜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9.下列各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的“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10.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èr/nì,cí/cí,hú/gū;B项,bǐ/bì,bó/bò,xíng/háng;C项,gōng/gōng,xiá/jiā,bǎn/bǎn;D项,sì/yì,quē/què,yù/yǔ。
2.【答案】B
【解析】B项,临危受命,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A项,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不能指两国关系友好。C项,因人成事,指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与句中的内容互相矛盾。D项,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与句中内容矛盾。
3.【答案】A
【解析】B项,缺介词,在句首加“对于”。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读书、应试、升学”。D项,句式杂糅,把“重要原因”或者“造成的”任意删去一个。
4.【答案】B
【解析】A项,表原因,因为;B项,连词,表顺承,而;C项,介词,把;D项,介词,用。例句中“以”也是连词,表顺承,而。
5.【答案】D
【解析】A项中“军”是驻军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B项,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C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6.【答案】A
【解析】A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7.【答案】A
【解析】B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C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8.【答案】C
【解析】贿,财物。在先秦,“贿”一般不作“贿赂”讲。
9.【答案】B
【解析】都是意动用法。A项,有病态。C项,生病,有毛病。D项,使动用法。
10.【答案】C
【解析】A项中②不能表现“以民为本”,只是表现子产提倡“忠俭”的做法。B项中⑤所说的“爱人”,是指爱自己喜欢的人,不能体现“以民为本”。D项中⑦是谈为政方法。
11.【答案】A
【解析】“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在文中没有体现。
12.【答案】(1)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2)我很爱护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任上学一学,他就更懂得为政施治之道了。(3)子产如果去世,谁能来继承他的职位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 ”子产说:“为什么毁掉 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 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子皮想派尹何担任一邑的长官。子产说:“他还年轻,不知道行不行 ”子皮说:“他很忠厚老实,我很爱护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任上学一学,他就更懂得为政施治之道了。”子产说:“这不行。人爱护别人,是为了有利于他啊。现在您爱护别人却是将政权授予他,这就像还不会用刀而让他割东西,自我伤害的事一定很多。您对别人的爱护,不过是伤害他而已,那么谁还敢求爱于您 您有美丽的锦缎,不会叫人拿它来学习裁制衣服的手艺;那大官、大邑,都是民身所赖以庇护的啊,您却使学习政事的人去治理。您为那美丽优良的锦缎考虑的岂不是比大官、大邑还多吗 我听说应当先学好本领,然后才能参与管理政事;没有听说把执掌政事作为一种学习啊。假如真要这样做,一定有危害。”
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二月,郑简公到晋国去,子产托随行的子西带去一封信,将这事告诉范宣子,信上说:“您治理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收很重的贡品,侨对此感到困惑。侨听说君子掌管国家和大夫家室事务的,不是为没有财货担忧,而是为没有美名担忧。说到美名,它是传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有基础就不致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 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贡品。
子产让都邑和鄙野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田地有四界水沟,庐舍与耕地互相适应,组织有序。贵族中忠诚俭朴的,听从而嘉奖他们;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他们。从政一年,人们念诵说:“我的衣冠抽取财产税,我的田地征收土地税。谁能杀了子产,我助他一臂之力。”到了第三年,又念诵说:“我有子弟,子产教诲他们。我有田地,子产使它丰产。子产如果去世,谁能来继承他的职位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