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学习目标
壹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活用现象、句式特点,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
贰
了解作者作品以及有关“疏”和“书”的文体知识。
叁
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论证结构清晰、论证方法多样化、论证说理艺术形象化等特点。
肆
理解文章中渗透的思想观念。
壹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活用现象、句式特点,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
贰
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论证结构清晰、论证方法多样化、论证说理艺术形象化等特点。
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论证结构清晰、论证方法多样化、论证说理艺术形象化等特点。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教法与学法
阅读引导法、问题设计法、比较阅读法、团队合作法
4课时
学习课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理解文章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
《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都是文言名篇,或为直言进谏、警示君王的奏疏;或为据理力争、剖白心迹的书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仪书》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走进文章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因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诤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唐贞观年间,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边防日益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起来,大修庙宇宫殿,还四处巡游,百姓疲于服役。魏征就此四上奏疏,《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一篇
《答司马谏仪书》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终,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因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学习活动二:诵读《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感知文章内容
(1)请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落实字词句。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疏通两篇文言文的字词句,扫清理解上的文字障碍。
(2)标注精彩语段,记下阅读困惑。
(3)阅读文本,填写文言字词梳理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字词梳理表 原文 用法 含义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谏太宗十思疏》
(1)求木之长(zhǎng)者
(2)必浚(jùn)其泉源
(3)想谗(chán)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
(1)必固其根本。——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根本,古今异义,古代指树木的根部,树木在土里的部分,今天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从:采纳。
字音
重点词语
《答司马谏议书》
(1)游处(chǔ)
(2)强聒(guō)
(1)所操之术多易故也。——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2)则非某之所敢知。——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字音
重点词语
学习活动三:再读《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文章体式 文章观点 针对问题 作者身份 写作对象 推测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和行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文章体式 奏章 书信
文章观点 居安思危,积其德义 驳斥责难,坚持变法
针对问题 骄奢、奢侈 新法推行受阻
作者身份 臣子 同僚
写作对象 君王唐太宗 重臣司马光
推测背景 唐太宗生活奢侈 司马光反对新法
小结
魏征和王安石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一位以主持变法知名。两篇文章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表现出士大夫对于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作业
整理两篇课文的字词及文言现象,标注处你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
第二课时
把握观点,理解古代士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情境导入
《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君道,《答司马谏议书》论的是臣道,前者是诤臣对贤君的劝谏,后者是重臣之间的辩论交锋。两篇文章在推理论证方面,有什么样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呢
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君臣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因而在古达的政治观念中,最注重君道和臣道。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再读《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梳理其行文思路
《谏太宗十思疏》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谏太宗十思疏》,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要求:通过品味文句间的关系梳理行文思路,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请一个小组展示并解说自己小组的答案,同时回应其他同学的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行文思路梳理表
议论逻辑 行文思路 对应语句
是什么 要去思:提出观点,人君理国,必须思德义 由生活常识类比,提出观点
再从反面重申
“人君”更是要“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为什么 为何思:针对人君的历史命运,指出“居安”“守成”之时,尤其要“思” 历史上人君的普遍命运
原因何在
在于人君自身:人君的“竭诚”或“纵情”,直接造成了国家命运的不同
仅靠外在的统治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对人君来说,民心才是关键
怎么办 思什么:“十思” 君人者必有“十思”
有了“十思”才能择善简能,让人才各展其能
有了“十思”才能抵达“无为”的大道
《答司马谏议书》
议论逻辑 全文结构 行文思路 对应语句
摆明写作目的
撮要定型一箭中的 你所责之我之过,并不符实
明确现象揭其本质 你所言之“天下汹汹”,应该如何认识
书信结尾的格式
参照前面填写的《谏太宗十思疏》行文思路梳理表,设计并填写《答司马谏议书》行文思路梳理表,提交之后,小组之间进行抽签,然后现场互评。
学习活动二:细读《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分别画出思维导图
(1)《谏太宗十思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解说文章的思路。)
第1自然段: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第2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第3自然段:回答如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
解说
(2)《答司马谏仪书》(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解说文章的思路。)
第1自然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2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存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了驳斥,表明了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3自然段:进一步申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放弃推行改革,墨守前人的成规,那不是我敢领教的。
第4自然段:以一句话结束全文,是礼仪性的客套话。
解说
小结
《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君道,《答司马谏议书》论的是臣道,前者是诤臣对贤君的劝谏,后者是重臣之间的辩论交锋。
作业
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写人物述评。以下两个题目可任选其一。
题目一:魏征与唐太宗
题目二:王安石与司马光
第三课时
鉴赏说理的艺术性
情境导入
如何准确、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何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如何得体地陈诉自己的理性思考,这都需要借助语言的艺术。比如,魏征敢以直谏而留名青史,但他在劝谏中也讲究方法。本节课重点鉴赏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比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可请两至三个小组在全班交流。
相同之处:两篇文章都直面现实问题,作者勇于担当,躬身入局;都立足于为国为民,不惧犯逆“龙鳞”或者不惜超越友情;在表达上都很有力量 。
《谏太宗十思疏》
正面立论,论证层层递进。全文围绕“思”字展开,分别写了“要去思”“为何思”“思什么”,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提出观点:君王要国家安定。要“思”——居安思危,积其德义。
分析问题:君王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竭诚以待下,几乎所有人君不能善始善终。
解决问题:君王要积其德义,需要“思”哪些内容。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整篇文章形象真切,论证晓畅、恳切,其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更显出作者的思虑周详。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答司马谏议书》
理论论证、事例论证。
整篇文章严正坚定,不涉私人意气,不屈从反对意见。立论与驳论结合,当下与历史结合,峻切而不失委婉,意志则坚定果决。
驳论为主,思维严密。
先破——驳斥对方的四条责难:名实不符。
后立——表明态度:坚持变法。
解决问题:君王要积其德义,需要“思”哪些内容。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学习活动二:品读《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体会言说技巧。
思考与讨论:《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都是理足气盛的文章,前者是进谏给君王的奏章,后者是答同僚的回信,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言辞技巧
《谏太宗十思疏》
“委婉”是指说理的方式。《谏太宗十思疏》多处巧设比喻,把劝谏的道理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求木之长”“思流之长”的比喻推出君王应“积其德义”的观点,在对比和“载舟覆舟”的比喻论证中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诚恳”是指进谏的态度,指语言得体、立场准确,处处关照对方的心理。魏征在劝谏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君臣关系”;称自己为“下愚”,称皇上为“明哲”;言“臣闻”,而不言“臣以为”。他站在君王的立场上,为君分忧,用心找出君王身上的不足,并贴心地替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魏征能取得好的进谏效果,在高超的洞察智慧、高妙的劝诫艺术背后,是一颗敢于担当的忠心。
①《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劝谏艺术:委婉+诚恳。
《答司马谏议书》
整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以反问作结,旨在加强肯定语气,增加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地对待“汹汹然”的“怨诽”,尽显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既针锋相对地批驳了司马光的指责,也表明了自己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结尾处礼节性致辞又不失赠答之礼,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②《答司马谏议书》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学习活动三:思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中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
如此不同的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①都直面现实问题,不避闪不后退,勇于担荷,躬身入局。
②语言委婉、循循劝慰是一种力量,理足气盛、峻切坚定也是一种力量。
作业
请从魏征、王安石二人中,任选一个名字填写在句子的横线处,以 “ ,为你的勇气(智慧、担当、才气)点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第四课时
读写结合——如何论证
情境导入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把本单元“责任与担当”主题的现实针对性、论证思路的逻辑性,以及对比论证等方法与技巧,尝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学会写时评类文章。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每6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结合单元写作指导,梳理两篇课文的论证知识,合作完成表格。
课文 针对问题 作者观点 论证结构 使用的论据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课文 针对问题 作者观点 论证结构 使用的论据
《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逐层推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历史上人心向背的规律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指责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驳论:树敌论——驳敌论——究实质——明结论 盘庚迁都
学习活动二:根据以下材料
完成两个写作任务
(1)一句话表达观点;
(2)联想三至五个写作素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网上有两则消息很火:
材料一:山东80后“拉面哥”程运付15年来坚持卖3块钱一碗的拉面,在网上火了。火了之后,蜂拥而至的各路自媒体“如鱼得水”,无底线蹭热度、蹭流量。将他的面摊围得水泄不通,有时甚至直播到次日凌晨,严重影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
材料二:张桂梅校长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女孩子走出大山,历经艰辛创办了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目前,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贡献力量。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
请联系以上材料,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以“道德的底线和高线”为主题,在校园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底线:最低的限度和基本要求。
高线:高标准。
思考:三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概念解读
师生结合材料,共同讨论明确写作任务要求。
涉及人物:面条哥、自媒体、张桂梅(可以怎么分类?)
关联概念:他们的言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道德”?更接近“高线”还是“底线”?
态度表达:你怎么评价他们的行为?
材料分析
(任选一个角度):
从“是什么”角度思考——
从“为什么”角度思考——
从“怎么办”角度思考——
提示学生:论点要从材料中来。
观点提炼
发言场合:校园论坛
说话对象:老师、同学
怎样的观点更合适?
任务理解
作业
结合材料和上面的分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