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共33张PPT)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年级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共33张PPT)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9 19:3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建筑的特征
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
学习目标

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作者提出的新概念理解,厘清文章的说明脉络。
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2课时
教法与学法
学习课时数
00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国不仅拥有巍峨的名山、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或巍峨壮丽如故宫,或小巧灵动如江南园林,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今天我们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找寻答案。
情境导入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梁思成(1901— 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新会人。1915 年至1923 年就读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4 年赴美留学,1927 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主要作品
《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学习活动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2.人物生平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 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唐鉴真大和尚纪念堂的建筑设计。他对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研究有重大贡献。
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 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3.写作背景
1.识记字音
翼状(yì) 墁地(màn) 接榫(sǔn)
脊吻(jǐ) 斗拱(ɡǒnɡ) 额枋(fānɡ)
水榭(xiè) 穹隆(qiónɡ)(lónɡ)
2.辨析字形
二、字音字形
三、词语积累
2.熟语
(1)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2)千变万化:有千万种变化,形容变化无穷。
(3)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4)世世代代:形容很多年代,时间无穷尽。泛指延续的各代。
(1)【熟悉·熟习】
辨析:熟悉:知道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前者范围广,后者适用于技术或学问等。
(2)【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析:两者都有“精妙、奇特”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人工技艺极其精巧。“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多用来形容自然景物的精巧,也可指人工的。
1.近义词辨析
的专业学术领域
题目是偏正短语
“中国”
“特征”
“建筑”
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
表现了民族自豪感
指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一、初步阅读,解读题目
活动二:解读文章内容
二、归纳概括,梳理结构
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1.请概括一“所”房子的平面布局。
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整体感知,思考交流
①“帷幕”的比喻突出其不负重,只起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的作用。
2.“帷幕”的比喻意在突出什么?本段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 说明“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在世界建筑史上的超前性以及在现代建筑中的深远影响。
①“帷幕”的比喻突出其不负重,只起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的作用。
(1)“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3.简单来说,什么是“斗拱”?“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1)“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2)“斗拱”的作用:① 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性;② 加固两条横木接榫,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③ 具有装饰的作用。
一般地由三部分(台基、房屋、屋顶)组成。
平面布置:建筑群、轴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
木材结构:立柱和横梁之间形成“间”,墙、门窗设臵极为自由。
斗拱:在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最显著特征之一。
举折,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弯曲面。
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最主要特征之一。
颜色: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构件交接部分:高度的装饰效果。
建筑材料的装饰性: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各色油漆、木刻、石雕、砖雕。
4.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有哪些?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5.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6.建筑上的“词汇”指的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构件和因素。这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说明更生动,易于读者接受。
7.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作者通过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阐述,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什么是“可译性”呢,这篇文章整体有什么样的语言特色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
② 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
“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时语言形式却不相同。
1.根据本段内容,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活动一:交流思考
学习活动
① 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如: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坐北朝南,这就与中华文化中的以南面为尊相呼应。又如:中国建筑群落的组成一般左右对称,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的特点。
② 中国建筑中体现着“中庸”思想,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其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内蕴之中。“中庸”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2.学习本文后,你对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有着怎样的理解?
① 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如: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坐北朝南,这就与中华文化中的以南面为尊相呼应。又如:中国建筑群落的组成一般左右对称,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的特点。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填写下面表格。
段落起止 核心说明方法(举一种)
3段至13段 分类别
14段至17段 打比方
18段至19段 作比较
活动二:赏析语言
2.作者如何使用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证明建筑可以传承的抽象特征?
本体 喻体
建筑构件 词汇
建筑风格手法 文法
亭榭轩楼 小文章
宫殿庙宇 大文章
3.第一段末“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答: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表明中国建筑体系影响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4.结合第五段,说说中国建筑中被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析。
①中心性: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
②对称性:左右均齐对称。
③朝阳性:主要房屋一般采取向南的方向。
④主次性:主要部分有砖石墁地,次要部分种植树木花草。
①举例子。举出“梁头”“额枋”“昂”等实例来说明阐释,给人以具体的印象。②打比方。用“桃尖梁头”“蚂蚱头”“霸王拳”“六分头”“菊花头”等比喻构件的形状图案,高度赞扬了中国建筑体系所具有的装饰特征,使文章意趣盎然。
用事实说明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装饰性,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使文章于说理中见生动,吸引读者。
①举例子。举出“梁头”“额枋”“昂”等实例来说明阐释,给人以具体的印象。②打比方。用“桃尖梁头”“蚂蚱头”“霸王拳”“六分头”“菊花头”等比喻构件的形状图案,高度赞扬了中国建筑体系所具有的装饰特征,使文章意趣盎然。
5.第十段在介绍第六个特点时,作者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有何作用?
6.第十二段在介绍第八个特点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介绍研究所需的参考资料,可以窥见出作者的知识渊博,治学谨严。
7.第十五段中,用“大文章”“文章”“小品”分别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文章”比喻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8.文章结尾处,介绍研究的参考资料,其作用是什么?
活动三:拓展思维
我们应该怎么做?
你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古建筑?
我们现在建造新建筑怎样使新建筑继承优良传统?
……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在文中阐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小结
在你生活的城市,寻找、发现具有中国建筑特征的现代建筑,从这些建筑中寻找《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所述的中国元素,拍照或手绘这些中国元素,并进行标示(注);然后,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给这幅图片起一个名字,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