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共41张PPT)第三单元9《说”木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年级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共41张PPT)第三单元9《说”木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9 19:3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的艺术形象。
01
02
03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彩,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学习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法与学法
学习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无边(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下。”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接近林庚的《说“木叶”》。
诗中作者为何用“落木”与“木叶”而不用“树叶”呢?这些意象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一、知人论世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学习活动
二、字词积累
1.识记字音字形
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落木萧萧(xiāo)
涔阳(cén) 无妨(fáng) 陇首(lǒng)
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bó)
秋风袅袅(niǎo)
疏朗(shū) 窸窣(xī s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 冉冉(rǎn) 门栓(shuān)
翩翩起舞(piān)
门闩 (shuān ) 照浦(pǔ) 万应锭(dìng) 蛊惑人心(gǔ)
心有余悸(jì) 
得鱼忘筌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2.解释成语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01
02
阅读《说“木叶”》,理解文章标题,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理解并区分古诗词中“木叶”“树叶”“落木”和“树”“木”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
活动二:解读文章内容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以记叙、议论或说明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一、初步阅读,解读文题
内容结构梳理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段:“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第3段: 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第4段:“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第6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第7段: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二、归纳概括,梳理结构
层次结构划分
提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发现问题(1~3段)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4~6段)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7段)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本探究
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三、整体感知,思考交流
说明自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由“木叶”发展到“落木”。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文本探究
2.作者举杜甫“落木”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
结论
按照字面解释,“木”就是“树”,两者在概念上一致。
文本探究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木”一般具有秋风叶落的情景的形象;“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文本探究
4.既然“树”与“木”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人一种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印象。
文本探究
5.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文本探究
6.“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显示)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时间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木叶 秋风叶落 落叶 微黄 干燥 空阔疏朗
疏朗清秋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树叶 春夏之交 繁茂枝叶 碧绿褐绿 柔软湿润 繁茂绵密
密密层层的浓阴
7.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作业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怎样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参考课文相关知识,解读出“落木”这一意象在营造意境和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即可。)
第二课时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哀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坚贞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用线连起来。
情境导入
文本探究
1.说出“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什么不同。
“树”与“叶”形象一致,都给人枝繁叶茂,密密层层浓阴的感觉,合用的“树叶”的形象也是如此,含义未见丰富。
而“木”常让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燥的意味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活动一:交流思考
学习活动
文本探究
2.指出“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文本探究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不是。
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文本探究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
文本探究
5.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质。
活动二:归纳主题
作业
在诗歌语言中“船”与“舟”有哪些不同的暗示性?以下列诗词句为例,多角度具体分析,写下你的感受,600字左右。
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清照“兴尽晚回舟”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居易“移船相近邀相见”
第三课时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只要提到“木”,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说“木叶”》。
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情境导入
活动一:赏析语言
1.就像“木”一样,在长期文化进程中,诗歌中很多意象形成相对稳定的感彩,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元素。赏析下列诗句,体会其语言与情感。
梧桐更兼细雨(忧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离别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俗之美)
学习活动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2.体味作者语言的深入浅出:作者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却考虑读者阅读者心理,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象,请举出这样的表达语句。
文本探究
3.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活动二:拓展阅读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圆”。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4.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采薇》
2.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李治《送韩揆之江西》
3.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这些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请大家思考以上意象的特定意味。
“月”:望月远怀,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情。
“酒”:则是“愁”的象征。
“雁”:则在很多诗歌中是传情物、常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
“柳”:则常常与离情有关,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强调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文章最后,作者向我们强调:诗歌意象里很多事物在概念上相去无已,其实到了艺术领域却常常是一字千里。
小结
作业
找出相关诗句,认真品味欣赏,每个意象至少举三个实例,下节课互相交流展示。
搜集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如“梅”“雪”“竹”“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