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9 19: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古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一词本意就是经世济民。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以“民生”为核心,以富民、养民为基础。《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是对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
②“富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几乎各流派的学说对其都有体现。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就提出养民、富民、教民之说,富民就是要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因此,他力劝鲁哀公不要与民争利,提出“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重要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提出让老百姓治“恒产”。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治“恒产”就是强调富民要有产权制度保障。道家学派也高度重视富民,反对扰民争利。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以百姓心为心”“我无事而民自富”,强调体恤百姓,与民休养生息。这些论述,体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基本理念,即要以民为本,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③“养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又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在抵御自然灾害、抗灾救荒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古代中国,水、旱、风雾雹霜、厉(瘟疫)、虫被称为“五害”。帮助老百姓抵御“五害”,使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是官府的重要职责。《管子》提出:“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古代中国历来重视抵御各种灾害和备荒赈济,形成了独特的荒政制度。常平仓就是官府为储粮备荒、平稳粮价而设的粮仓。这些粮仓在丰年购粮储存,避免谷贱伤农;在灾年则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救荒赈灾,这种缓冲储备机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中“养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即发生灾害时,官府通过实施重大工程来促进就业,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④民本经济观还有具体的理想蓝图。《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描绘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蓝图。孟子一生推崇仁政,详细描绘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古人的这些论述,体现了民本经济观“富民”“养民”的理想蓝图。其中,《礼记》中描绘的“小康”社会成为历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⑤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坚持民本经济观,与民休养生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都是践行民本经济政策的结果。
(叶坦 王昉《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传承与超越》,《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一词古今含义不同,古代的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它与政治密不可分。
B.从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来看,古代各种学说在自己的著述中对民本经济观都有所体现。
C.抵御灾害和备荒赈济是古代官府之职责,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之“养民”的具体体现。
D.发生灾害时,采用“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可促进就业,这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尚书》中有关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是为了印证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含义。
B.文章呈现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有关“富民”内容的论述,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理解。
C.文章第③段详细阐述“养民”的内容,是对第②段中主要观点的再次论证,这使得整篇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具体论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结构完整,内容充实,颇有启发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让百姓治“恒产”,还为富民提供了各种制度方面的强力保障,这是对孔子富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B.古代独特的荒政制度有助于提高当时政府治理社会的能力,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C.孟子推崇仁政并详细描绘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这些论述是民本经济观之理想蓝图的具体体现。
D.《礼记》所提“天下为公”的理想为实现“小康”梦想提供了充分条件,这在当时非常难得。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3小题,选择题3分,简答题6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部门将继续深度节水控水,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力争尽快见到新气象。截至今年,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目前,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加1.25万平方千米,设立河湖长22.76万名,推动黄河保护立法实现实质性突破。这几年,入海口的湿地面积明显增加了,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都来安了家。据统计,近两年,利津水文站的年均入海水量达336亿立方米,比近10年平均值多123亿立方米,累计向黄河三角洲湿地补水4.21亿立方米。据统计,在黄河三角洲,鸟类已由保护区建立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
(摘编自王浩《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5日)
材料二:
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地处我国3个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的黄渤海区,是该区域海洋生物的重要种质资源库、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亚两条岛类迁徙路线上的“中转站”,以及水生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过程完整。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黄河流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沿海湿地鸟类数量最多的区域,记录的鸟类数量分别占山东省和全国记录鸟类的84.67%和26.37%,每年迁徙停歇的鸟类达到300万~400万只/次。
(摘编自李云 姜波《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光明日报》,2021年12月04日)
材料三:
为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应将黄河口视为人与自然、河流与海洋、海洋与陆地相互影响与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全面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良性发展。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可用其自身的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三方面特征衡量;同时,还可以依据湿地群落中优势、特有、濒危、环境敏感等指示物种的数量、生物量、结构、功能等来衡量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另外,GDP、人口增长率、资源消费、公众生态意识等社会经济指标也是评价湿地健康的依据。
建立客观、完善的指标体系,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是适度保护与修复的基础。目前绝大部分湿地均不可避免地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因此并非处于原始状态的自然特征才可以判定“健康”。如果人类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湿地资源,使其保留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组织功能,在外界作用下能够自我恢复,就可以认为是健康的。本着生态优先、应保尽保的原则,我们可以对处于不同健康水平的湿地分类施策;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区域,要保持其原真性,尽量避免人为干扰,使湿地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和自组织能力有序演化;对湿地生态系统亚健康的区域,应综合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并辅以人为措施,使湿地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健康;对湿地生态系统不健康的区域,应坚持生态学理念对症下药,采用湿地生境、生物、生态功能等恢复技术,使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健康。
(摘编自韩美《黄河口湿地“健康”黄河下游才“安全”》,《光明日报》,2021年12月04日)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连续22年不断流是个不小的成就,这与水利部门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措施不无关系。
B.近两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补水超过四亿立方米,这与利津水文站的年均入海水量增大有关。
C.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地处黄渤海区,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环境良好,在此落脚的鸟类数量为全国最多。
D.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生态过程完整,是黄河流域生态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理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鸟的种类也成倍增多,这都表明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了突破性好转。
B.无论人类怎样开发湿地资源,只要在外界的作用下能够大体上自我恢复,也可以被认为是健康的。
C.保持原真性,避免人为干扰,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即可依靠自我调节和自组织功能有序演化。
D.我们可以对处于不同健康水平的湿地分类施策,高效且有针对性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6.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选择题3分,简答题6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鲁大海 (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哦,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就领教过,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别说了,走吧。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对仆人)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娃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 海 立刻要还手,但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高声)你,你!(正要骂,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血。侍萍哭喊着护大海)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①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起来)②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
(节选自曹禺《雷雨》)
文本二:
我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小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①。在这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危机之前,蠢蠢地动着情感,劳着心,用着手。他们已彻头彻尾地熟悉这一群人的错综关系。我使他们征兆似地觉出这酝酿中的阴霾。预知这样不会引出好结果。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位,来怜悯地俯视着这一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切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泥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周萍悔改了“以往的罪恶”,他抓住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魂来洗涤自己。但这样不自知地犯了更可怕的罪恶,这条路引他到死亡。蘩漪是个最令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地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她到死亡。
(节选自曹禺《雷雨》序)
【注】①争执,此处的意思是挣扎、抗争。
7.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段舞台说明,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沉闷、压抑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烦躁不安的心理,预示着“雷雨”的到来。
B.鲁侍萍至大海前说“走吧,别说了”,表现出鲁侍萍看到父子关系势同水火,难以缓和,内心悲痛,生怕持续恶化,为此不得已选择离开。
C.周朴园对周萍说“不许多说话”是觉得儿子多事,对周冲说“你少多嘴”是生怕儿子坏自己的事,语言简短,却写出了周朴园一贯的专制作风。
D.从周萍忍不住气动手打鲁大海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他对父亲周朴园的维护,这种维护源自一种敬畏心理。
8.请理解文本一中两处画线台词的内涵。
9.作者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剧中人物的哪些“争执”寄寓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四、文言文阅读(共4题,选择题3分,翻译题10分,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沛公霸军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出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距关,毋内诸侯 内:接纳
C.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至丹以荆卿为计
B.贪于财货/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申之以孝悌之义
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择善而从之
12.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得到刘邦部将曹无伤的密报“沛公欲王关中”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决定“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可见项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
B.张良得知项羽要攻打沛公,认为刘邦有难时自己“亡去不义”,于是把这紧急情况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张良忠心为主。
C.刘邦在危急时刻,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可以看出刘邦善于应变。
D.项伯私见张良,密告军情,还把刘邦的话转述给项羽,竭力为刘邦说情。可以看出项伯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五、古代诗歌鉴赏(共2小题,选择题3分,简答题6分,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后句则由“江山”引出“豪杰”。
B.《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格调清新,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历史风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叹。
D.“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受的命运,把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藉。
15.《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中作者都借用周瑜的典故,各有何用意?
六、情景默写 (共3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都表达出站得高见得广的意思。
(2)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七、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 ),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于都……走进江西,重温一段 的红色历史,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震撼。每段故事,都让人热血澎湃。历经岁月,那些英雄形象如珍珠一般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是有了 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
革命低潮时,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同志用诗一般的语言阐明“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而今,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南昌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B.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
C.从第一枪打响武装反抗的南昌 D.从南昌第一枪打响武装反抗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兵家常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人们也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① ,然而德西效应却刷新了人们的这一惯常认识。德西效应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现象:他随机抽调部分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道难题,会得到物质奖励,而另一组则无奖励。当进入学生自由休息时段后,他发现无奖励组仍然在继续解题的学生数,明显多于有奖励组,实验时间越长,这种反差越显著。
这种现象启示教育工作者,② ,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或许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但是,如果学生内心对学习活动已经很感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是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导致学生的目标从学习内容上转移开,③ ,反而抑制了内在的兴趣,一旦失去外在奖励,则会学习动力全无。故而,教育者使用奖励一定要正确适度。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依据上面文段提供的信息,用一个长句给“德西效应”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0个字。(5分)
八、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天下”情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杜甫的大爱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范仲淹的远大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展现了顾炎武的责任担当,“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表现了袁隆平的济世情怀……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说:“‘天下’是那些伟人考虑的事情,我只负责照顾好自己的‘小家’。”有的说:“‘天下’对我来说太抽象,我刻苦学习,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才比较实在。”也有的说:“做好自己的事,不给国家添麻烦就行了。”
假如你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以“胸怀天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古代各种学说在自己的著述中对民本经济观都有所体现”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富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几乎各流派的学说对其都有体现”,可见都有所体现的是“富民”思想,而不是整个民本经济观;去掉“几乎”,也扩大了范围。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是对第②段中主要观点的再次论证”表述有误。第②段论述的是“富民”思想,第③段论述的是“养民”思想,这两段内容是并列关系,不是对前段的再次论证。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还为富民提供了各种制度方面的强力保障”说法错误。第二段原文“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提出让老百姓治‘恒产’。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治‘恒产’就是强调富民要有产权制度保障”此处只是提供了产权制度保障,并非已有了各种制度方面的强力保障。
B.“有助于提高当时政府治理社会的能力”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提到提高当时政府治理社会的能力这一话题。另外,据原文信息,荒政制度是为了抵御各种灾害和备荒赈济,而治理社会的范围要大得多。
D.“《礼记》所提‘天下为公’的理想为实现‘小康’梦想提供了充分条件”无中生有,文中第四段只提到“《礼记》中描绘的‘小康’社会成为历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文中并无“《礼记》所提‘天下为公’的理想为实现‘小康’梦想提供了充分条件”的内容。
故选C。
4.C
5.D
6.材料一重点介绍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材料二重点说明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的重要性。材料三重点说明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标准或指标。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在此落脚的鸟类数量为全国最多”表述有误,原文为“是我国沿海湿地鸟类数量最多的区域”,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我国沿海湿地”。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都表明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了突破性好转”错误,材料一“入海口的湿地面积明显增加了”“在黄河三角洲,鸟类已由保护区建立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说“整个黄河流域”言过其实。
B.“无论人类怎样开发湿地资源,只要在外界的作用下能够大体上自我恢复,也可以被认为是健康的”错误。由材料三“如果人类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湿地资源,使其保留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组织功能,在外界作用下能够自我恢复,就可以认为是健康的”可知,“无论人类怎样开发湿地资源”不合文意。
C.“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错误,材料三“使湿地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和自组织能力有序演化”,选项与原文信息不符。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材料一结合“截至今年,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加1.25万平方千米,设立河湖长22.76万名,推动黄河保护立法实现实质性突破”“入海口的湿地面积明显增加了”“在黄河三角洲,鸟类已由保护区建立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概括出:重点介绍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材料二结合“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地处我国3个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的黄渤海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过程完整”“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黄河流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沿海湿地鸟类数量最多的区域”概括出:重点说明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的重要性。
材料三共有两段,其中第一段说明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标准或指标,第二段主要介绍建立客观、完善的指标体系,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结合第一段“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可用其自身的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三方面特征衡量”“还可以依据……来衡量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另外,GDP、人口增长率、资源消费、公众生态意识等社会经济指标也是评价湿地健康的依据”概括出:重点说明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标准或指标。
答案:
7. B
8.①本句是对资本家赤裸裸剥削及丑恶嘴脸的控诉,表现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不可调和的矛盾。
②本句反映了侍萍真正认清了周公馆中父子两人的真面目,表现出她极度的愤怒、悲痛和失望。
9.①鲁大海用罢工的方式勇敢反抗封建资本家周朴园的残酷剥削,愤怒痛斥周朴园血淋淋的发家史,勇敢、坚定。②鲁侍萍认清周朴园虚伪、残酷、无情的真面目后,清醒刚强,带着鲁大海离开周家,不愿与周朴园有任何瓜葛的抗争。③周朴园不择手段骗取名誉、金钱、地位,却使父子兄弟反目成仇,逐渐沦为封建制度牺牲品的可悲。④周冲在父亲私下开除鲁大海时,挺身而出为鲁大海鸣不平,勇敢反抗专制的父亲。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生怕持续恶化,为此不得以选择离开”说法不妥,鲁侍萍是在鲁大海讲述周朴园罪恶的时候打断大海的,她没有想到周朴园竟是这样的人,心里很失望,不愿再听下去,也不愿再与周朴园有任何瓜葛,所以决定离开。
故选B。
10.D
11.C
12.A
13.(1)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2)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谢:感谢”错误。“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是: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谢”,道歉。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动词,做为;
B.第一个“于”,介词,对;第二个“于”,介词,比;
C.两个“以”,意义和用法相同,介词,用;
D.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可见项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错误。应是可见项羽冲动易怒,缺少远见。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为”,介词,替;“兄”,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侍奉,对待。
(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副词,进入;“非常”,非同寻常的事情,意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
外的变故;“所以遣
14.B
15.(1)苏词借此引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2)杜诗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格调清新”错误,本词应该是“格调雄浑”。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其实是为了反衬出自己已近中年,却被贬黄州,可以说“一事无成”的怅然失意,表达自己年华已逝而“早生华发”,难以实现壮志的伤感。
杜牧诗中是借周瑜火烧赤壁之战是因借东风之天时方得成功,倘若当初没有这阵东风,或许吴国便会战败。作者是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受,自己缺乏的正是周瑜当初的这阵“东风”,生不逢时,以至于无法施展才华。
16.(1)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17.可歌可泣 熠熠生辉 坚不可摧
18.B
19.发扬英雄精神,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文中修饰“红色历史”,应选“可歌可泣”。
第二空,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虚物,比如形象。语境中是形容“英雄形象”,应选“熠熠生辉”。
第三空,坚不可摧:形容非常坚固,摧毁不了。联系后文的“理想信念”,用“坚不可摧”更好。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由后文“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可知,所填内容应是“从……(动宾结构)的……(地名)”的结构,符合要求的只有B项。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发挥英雄精神”搭配不当,应是“发扬英雄精神”;
二是“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语序不当,应是“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递进顺序。
20.①奖励能有效激发学习的动机
②当学生缺乏内生学习动机时
③只专注于外在的奖励
(共6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1.德西效应是指适度的奖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的现象(规律)。(5分,内容3分,句式2分)
22.例文:
青年人要胸怀天下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年人要胸怀天下”。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说,无论达与穷,都可有兼济天下之志,胸怀家国之心。尧选择舜为继承人,而不是选择自己的儿子,是为天下考虑;祖逖刘琨闻鸡起舞,怀复中原之向,之后前途无限,是为国家着想;范仲淹发奋苦读,虽被贬但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志士为了心中抱负,自强不息,在漫漫人生路中显出惊世骇俗的豪壮!
孙家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天当家人。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被送入太空,在当时的国家技术装备那样落后的条件下,孙家栋硬是带领着中国团队研制出来,就连后来到中国参观的美国博士都对此惊叹不已,连连感慨:你们是怎么把它造出来的?其实答案很简单:胸怀天下。正是为了让祖国能在世界立足,胸怀天下之志,才让他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所以有了“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的肯定。
潘建伟,也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中科院院士。少年时的潘建伟刻苦努力,长大后去国外名牌大学读书,大学时代,他仍然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潜心研究物理。又一次,他的导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当轮到潘建伟回答时,他满怀自信地说:“我要在中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物理量子实验室!”其他同学都不以为然。可如今,他的梦想实现了,并且实现的很漂亮!以前的中国,总是在追随别国的脚步去搞研究、搞设计,而现在潘院士用他自己的行动改变了这个现状:让其他国家来追随我们干了什么。少年时的报国梦,在一步步的实现着。正因如此,所以有了祖国和人民对他“保持名与利的距离,做前无古人的事业”的赞誉。
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理想,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是什么令你们奠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是早年那孜孜求学的精神;是什么令你们敲开了科学大门?是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是什么令你们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什么令你们流芳百世?是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还有胸怀家国天下的大致在伴你们勇敢前行。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让“胸怀天下”成为我们的格局,让“放眼未来”成为我们的目光,让我们成为有远大志向的新一代,为祖国创造更辉。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