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或情境,认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知道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
2、通过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学习控制实验条件的研究方法,体会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知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学习控制实验条件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比较分析、实验法
【实验实验仪器及药品】水、白磷、红磷、三支大试管、500mL烧杯、导管
【教学资源】黑板、多媒体
【课前预习】课本P128-129页
【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学案)
课前练习 通过生活经验及上表现象,猜想影响燃烧的因素 按要求完成下表: 事 例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到的现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总结出什么叫燃烧 叫做燃烧。
【导学过程1】演示实验:探究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实验1:用棉花分别沾酒精和水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加热 现象: 结论:燃烧需要 实验2: 如图,在实验1燃烧着的棉花上罩一个干燥的烧杯 现象: 结论:燃烧需要 【学生活动1】讨论:棉花(或蜡烛)放置在空气中会燃烧吗?点燃呢? 结论:
【导学过程2】视频 燃烧条件的实验 【学生活动2】观察视频实验,填写现象,分析获得结论。 现象: 2.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3.实验中使用了铜片,主要是利用铜的 性。 思考1: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有 性,都与 接触,但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 不 同,说明了物质燃烧的必须要的条件是可燃烧物的 。 思考2:为什么同样是白磷,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在水中的白磷却不燃烧? 分析:相同的物质, 相同,但铜片上的白磷能跟 接触,而水中的白 磷 。说明了物质燃烧的必须要的条件是可燃物必须跟 。 【交流总结】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 、
【导学过程3】实验反思与改进 实验改进: 实验现象: 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除了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还能 ;现象: 试管内液面的变化是由于 ,使试管内的 。
巩固练习 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由该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① ; ② ; (2)实验中使用了铜片,主要是利用铜的 性。 2、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_,木船的温度怎样达到的着火点______________,东风所起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材燃烧更旺些,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是因为( ) A散热快 B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C使木材和空气充分接触 D木材是可燃物 4、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氧气 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5、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 A 纸不是可燃物 B 没有与氧气接触 C 没有达到着火点 D 水能灭火 6、根据日常经验推测,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和温度有关,设计并完成下列实验验证: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 和实验 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 (3)实验 和实验 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
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评价》(第 96页至97页)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或情境,认识灭火的原理,能说出常见灭火实例中的灭火原理;
2、能说出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火灾类型,从现有的灭火器材中选择灭火方法。通过对燃烧和灭火的学习,能辩证地看待燃烧与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3、知道爆炸的条件,能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防范爆炸的措施;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能识别常见的安全标志,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燃烧条件推断灭火原理;知道爆炸、易燃物和易爆物,形成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根据灭火原理,知道日常生活中灭火的具体要求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实验法
【实验实验仪器及药品】饱和碳酸钠溶液、稀盐酸、蜡烛、酒精灯、木条、烧杯
【教学资源】黑板、多媒体
【课前预习】课本P129-132页
【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学案)
【导学过程1】 课前小测 1、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是:(1) ;(2) ;(3) 。 2、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 有可燃物 B 有助燃物 C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3、用火柴可以点燃酒精灯,但不能引燃煤块,原因是( ) A 煤的着火点高 B 煤是固体 C煤和空气接触面小 D 酒精易燃,煤不易燃
【导学过程2】物品着火了,该如何去灭火?” 演示实验: 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 【学生活动2】学生阅读教材P129~130。思考: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原理及方法 着火类型灭火方法灭火原理炒菜时油锅着火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森林火灾
讨论交流1: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燃烧条件灭火原理有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讨论交流2:若要熄灭一支燃烧着的蜡烛,你有哪些方法? 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 A B C
【导学过程3】阅读课本,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灭火器?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播放粉尘爆炸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3】阅读课本130,尝试写出灭火器原理: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131-133.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2、爆炸引起的原因; 可燃物在 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 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3、结合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事实及粉尘爆炸实验总结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4、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记住一些燃烧与爆炸有关的图标
巩固练习 1.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 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 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2.图书馆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是( ) A泡沫灭火器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以上三种灭火器均可 3.灭火方法与原理:破坏 ,使燃烧反应停止,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请你说出下列灭火的原理: 灭火方法灭火的原理用灯帽盖上燃着的酒精灯用水淋燃着的木条煤气炉燃烧时关闭煤气阀
4.下列公共标志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5.下列物质充分混合,点火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 A 一氧化碳和氮气 B 氧气和二氧化碳 C 煤气和氢气 D 煤粉和氧气 6.如图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 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 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 (填序号); ① 金属筒没有加盖时 ② 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 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细碎的棉絮时 ④ 没有鼓入大量空气时
(2)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 A 密封门窗,隔绝氧气 B 严禁吸烟,杜绝火源 C 轻拿轻放,减少粉尘扬起 D 提高淀粉的着火点
作业 《学习评价》第 97-98页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7-3]感受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初步形成“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既有物质种类的变化,也有能量的变化”的观念,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2、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化石燃料,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组成,知道化石能源的用途,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3、知道甲烷是天然气、沼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甲烷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爆炸、易燃物和易爆物,形成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实验实验仪器及药品】饱和碳酸钠溶液、稀盐酸、蜡烛、酒精灯、木条、烧杯
【教学资源】黑板、多媒体
【课前预习】课本P129-132页
【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学案)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引起酸雨的“罪魁祸首” B 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D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作碳酸饮料 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能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是( ) A 用A、C制取氧气 B 用B、D制取氧气 C 用B、C制取二氧化碳 D 用A、E制取二氧化碳 3、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导学过程1】 老师演示实验: 1、生石灰与水反应 2、镁与稀盐酸反应 3、氢氧化钡溶液与氯化铵溶液的反应 【讨论与思考:】1、你家中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实验探究:生石灰和水反应、镁条和稀盐酸的反应 【学生活动1】观察现象,完成下表: 实验生石灰与水镁条与稀盐酸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溶液)现象手的感觉方程式Ba(OH)2+2NH4Cl=BaCl2+2NH3↑+2H2O
【小结】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 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 的变化,有些反应是 热量的,如 与 反应、镁与稀盐酸反应等;有些反应则是 热量的,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等。 【学生】按要求写化学方程式: (1)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 【阅读课本136,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应用于实际中的例子有:
【导学过程2】阅读课本,了解三大化石燃料 【阅读与填空】阅读课本P137-138,填空 一、化石燃料包括 、 、 。化石燃料的形成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它们都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都属于 (纯净物、混合物)。 化石 燃料状态所含元素综合利用主要元素其他元素原理产物煤石油
【导学过程3】播放甲烷燃烧的视频, 【学生活动3】:学生观看视频,完成: 甲烷是 色 味的 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具有 性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 点燃甲烷(点燃前先检验甲烷的 )2.在燃烧的火焰上方罩干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 生成甲烷燃烧有 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 元素3.迅速把小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变 甲烷燃烧有 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 元素化学方程式
【交流讨论】设计实验证明酒精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导学过程4】阅读课本140-141 【学生活动4】阅读课本141,了解: 1、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要考虑哪两点? 2、工业上有时使用煤等固体燃料,为了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你认为应将燃料进行怎样的处理?
课堂练习 1、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通过化学反应获得 2.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乙醇 D.天然气 3.(1)天然气燃烧时产生的热量高且产物都是无毒物质,是一种理想的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 , 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有位同学家中使用的燃料就是天然气,为安全起见,计划在厨房安装天然气泄漏报警器。你认为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按 图(选“A ” 或“ B”)所示: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报警器显示有天然气泄漏,下列应急措施可行的有(填编号)____________。 A.检查并关闭气源阀门,防止气体进一步泄漏 B.轻轻打开门窗通风 C.立即打开电动抽风机抽风,把泄漏出的天然气尽快排出室外
作业 《学习评价》第 99-100页;课本147页1. 148页7.9.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知道节约能源的方法是使燃料充分燃烧,知道使燃料充分燃烧要考虑的两个因素。
2、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能说出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知道天然
气比较清洁的燃料,而氢能源是未来主要的能源之一;
3、树立辩证认识问题的意识,正面认识化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教学资源】黑板、多媒体 【课前预习】课本P142-146页
【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学案)
课堂练习 1、三大化石燃料是 。 2、分别写出H2、CO、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这是由于燃料 而产生的 。此时调节灶具的进风口,可增加 ,使燃料充分燃烧,有利于节约能源。
【导学过程1】阅读课本142-143,了解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1】 1、酸雨的形成:煤燃烧会排放出 、 等空气污染物,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 。前二者会与空气中的成分(氧气、水)发生反应形成 降落地面。 2、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 、 、 、 、 等 。 3、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的一些措施
【导学过程2】阅读课本144—145,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学生活动2】 4、开发和使用新型的、清洁的能源: (1)乙醇: a、产生: 、 和 等经过 、 可得到乙醇 b、俗称: c、化学式: 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导学过程3】学习最清洁的燃料—氢气 【学生活动3】回忆以前学习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5、最清洁的燃料(能源)——氢气: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性: 性: c、实验室制取原理:常用 和 反应来制取氢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选择的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d、氢气被认为最清洁的能源,原因是: e、目前氢能源没能广泛应用的原因: 6、其它值得大力开发的新型能源:太阳能、风能、热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
课堂检测 1、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 A、甲烷和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2从人类生存的环境考虑,未来用于汽车的理想燃料是( ) A、天然气 B、汽油 C、氢气 D、脱硫煤 3、汽车尾气中有多种有害物质,会造成污染。尾气中的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一氧化碳 B、碳氢化合物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4、以下措施中,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有效措施是( ) ①少用煤炭做燃料②把工厂的烟囱升高③燃料脱硫④在已经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⑤利用太阳能开发氢能源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5、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把煤做成蜂窝煤是为了( ) A 降低着火点 B 散热面积大 C 方便运输 D 使煤和空气充分接触 7、下列做法中有利于改善我市环境质量的是 ( ) ① 使用乙醇汽油 ② 大量燃烧烟花爆竹 ③ 就地焚烧植物秸秆和垃圾 ④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⑤ 向护城河里排放废水 ⑥ 植树种花,搞好绿化 A 只有①④⑥ B 只有⑥ C 只有②③⑤ D 只有① 8、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该成分的化学式为 。下表对该成分的探究: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把气体导出点燃火焰颜色甲烷燃烧有 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 元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甲烷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
写出实验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作业 《学习评价》第 101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课前预习】课本P150页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加深对灭火原理的了解;
2、通过对实验探究的体验,转变化学的学习方式,保持学习兴趣;
3、熟悉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等使用方法。
【实验用品】现实验室提供烧杯、镊子、坩锅钳、三角架、小剪刀、酒精、蒸馏水、
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和火柴,请你共同来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要完成本实验
探究,实验室还应提供的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说明燃烧需要 。
实验2:分别取同样大小的乒乓球和滤纸各一小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如课本第150页图7-44所示),加热铜片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3:把两支蜡烛固定在实验桌上点燃,用烧杯罩住一支蜡烛,另一支露置在空气中,观察现象。 说明燃烧需要 (或 )。
【问题与交流】
1. 在实验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时间较长,会发生的现象是 ,
原因是 。
2. 在实验2中,如果把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这说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