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C60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金刚石、石墨和C60等都属于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认识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能说出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对应的用途。
知道金刚石、石墨和C60性质差异的原因是原子排列方法式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对应的用途;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及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的原子排列方法式的不同的了解。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资源】黑板、多媒体。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106-108页。
【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学案)
【导学过程1】 知识回顾 【学生展示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3、氢气还原氧化铜: 4、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导学过程2】 阅读课本自行归纳:金刚石、石墨、C60性质和用途 化学式结构特点物理性质用途金刚石石墨C60
【学生活动1】提出问题: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种元素能否组成不同的物质?阅读课本P106-108,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并完成下表。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是 C60中的60表示 ,C60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导学过程3】 通过实验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学生活动2】演示实验6-1木碳的吸附性,完成课本表格P107 。 【思考】1.为什么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色素的能力? 2.吸附性属于物质的_____ _(物理、化学)性质。
【学生展示2】1.下面是碳的几种单质的一些性质,请用对应的序号填填空: ①金刚石璀璨夺目 ②石墨很软 ③石墨的导电性好 ④金刚石的硬度很大 ⑤石墨有滑腻感 ⑥活性炭的吸附性强 ⑦焦炭 ⑧木炭 ⑨炭黑 吸附毒气装饰品制黑火药切割玻璃冶金润滑剂铅笔芯电极油墨原料
2、木炭可用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这是利用木炭的( ) A稳定性 B还原性 C可燃性 D吸附性
【问题研讨】 金刚石与石墨混合在一起,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还是混合物 甲生:是单质.因为金刚石是碳的单质,石墨也是碳的单质,它们混合在一起,仍只含一种元素,所以仍是单质. 乙生:是混合物.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它们混合在一起不是单质而是混合物. 哪个学生说法正确?
【学生练习】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_______元素组成的________,但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不同而引起的。 2.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它们具有_______性。 3.在天然物质里,________的硬度最大,在碳的单质中________有优良的导电性,________的分子具有足球结构。 4. 右图是某同学自制的简易净水器。净水器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 5.下列物质中最硬的单质是 ( ) A.木炭 B.C60 C.金刚石 D.二氧化碳 6.石墨可以作高温电炉的电极,是因为( ) A.能燃烧B.能传热 C.很软 D.耐高温能导电 7. 家用净水器常用活性炭作净水剂,这是因为活性炭( ) A.可作催化剂 B.疏松多孔,吸附性强 C.无毒 D.可以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8.实验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则这种物质( ) A.一定是金刚石或石墨中的一种 B.一定是木炭或活性炭中的一种 C.一定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 D.可能是一种碳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单质的混合物 9.下列有关C6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60是一种单质 B.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C.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D.C60是一种化合物 10、金刚石、石墨以及木炭、焦炭、活性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证明方法是( ) A 在纯氧中点燃产物都是二氧化碳 B 都有可燃 C 都有还原性 D 都有吸附性
【作业】 1.课本P112 (第5、7题不做) 2.评价P79
课题1 金刚石、石墨、C60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以及相对应的用途;
2、通过碳单质化学性质的学习,认识反应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老师演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资源】黑板、多媒体;课本P110-111页 。
【导学过程】
教师导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学案)
【导学过程1】 回顾知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金刚石切割玻璃 B 把石墨变成金刚石 C 用活性炭净化水 D 铅笔绘画 2.下列关于金刚石、石墨、C6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 B.石墨质软,可作铅笔芯 C.C60是一种新型的单质 D.金刚石硬度大,可切割大理石 3.金刚石、石墨都是由 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
【导学过程2】 碳的稳定性 【阅读课本110】我国古代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说明: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
【导学过程3】 回忆碳与氧气的反应(氧化性) 说明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学生活动2】碳的化学性质:与氧气的反应(碳的__________性) 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现象化学方程式结论
思考:如何证明碳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 (2)写出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导学过程4】 老师演示实验:木炭粉与氧化侗粉末的反应 【学生活动3】认真阅读课本P110,了解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试管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什么现象判断反应已经开始? 4、根据什么现象判断反应已经结束? 5.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从石灰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 6.反应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 7.为什么要等到试管完全冷却后才能把试管内的红色粉末倒在纸上? 【应用】工业上常用焦炭高温还原氧化铁(Fe2O3),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说明】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的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归纳】碳的化学性质:与某些氧化物反应(碳的__________性)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碳与四氧化三铁在高温下反应: 高温下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氢气与氧化铜在加热下反应: 归纳: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有 、 。
【学生练习】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这主要取决于碳原子的( ) A、核电荷数 B、核内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核外电子数 2、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账本等应用毛笔或注入碳素墨水的钢笔书写。因为墨水中的碳( )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被氧化成稳定的物质 C.被还原成稳定的物质 D.跟纸反应生成稳定物质 3、金刚石、石墨、C60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 ; 但由于它们都是由 元素组成的单质,构成它们的原子都是 , 因 此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1)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以使字迹保持长时间不变色,说明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 (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木炭来烧烤食物,这是因为在点燃条件下木炭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并放出热量,反应方程式为: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说明在点燃条件下,碳具有 性; (3)如右图所示进行实验: ① 做实验时在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或改用酒精喷灯的目的是 。 ② 该实验的现象是:a b ;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本实验说明在高温下,碳具有 性。 5、由下面的实验现象可知,黑色粉末可能是( ) A、CuO和 C B、 Fe 和 CuO C、Mn和CuO D、Fe 和 C
作业 学业评价P80-81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药品并选出最理想的药品;
2、了解并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3、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及装置。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比较分析、实验法
【实验仪器及药品】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镊子、 酒精灯、木条、火柴、集气瓶、玻璃片
【教学资源】黑板、多媒体; 【课前预习】课本P113-115页 。
【导学过程】
教师导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学案)
【温故知新】 课前练习,掌握碳的化学性质;以及回顾气体的制取装置。 1.试管中有黑色粉末,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同时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这黑色粉末是 ( ) A.氧化铜 B.四氧化三铁和木炭粉 C.氧化铜和木炭粉 D.氧化铜和二氧化锰 2.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至今依然清新如初,其主要原因是( ) A.作画的宣纸吸附性强 B.研磨用的端砚质地细腻 C.所用墨汁由炭墨制作 D.保管时注意防蛀防潮防霉 3.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用焦炭炼钢 B.用墨书写或绘制字画 C.用木炭作燃料 D.用木炭吸附工业产品里的色素 4.写出碳分别跟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式: _____ 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前者说明碳具有__________性,后者说明碳具有___________性。 5.实验室常用加热 、 或分解 的方法制取氧气。 药品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 原理 反应物 状态反应条件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氧气的验 证方法排空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方法
【导学过程】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尝试分析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学生活动1】一、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阅读信息1】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碳酸钠Na2CO3,大理石和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按下表中的实验内容完成探究实验, 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和粉末状大理石与稀盐酸三组中选择最合适的一组来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编号实验药品实验现象①Na2CO3粉末和稀盐酸 ②石灰石粉末和稀盐酸 ③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 ④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
对比实验 ② 和 ③ 可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适宜用 ; 对比实验 ③ 和 ④ 可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适宜用 ; 综上实验对比可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佳实验为 实验 结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为 和 。 【阅读信息2】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能溶于水)、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 【讨论分析】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水和二氧化碳。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
课堂练习 1. 实验室制取CO2气体时,最适宜的一组试剂是( ) A.纯碱(Na2CO3)与稀硫酸 B.碳和氧气 C.大理石与稀盐酸 D.石灰石和稀硫酸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是 ( ) A.用了稀硫酸,反应不发生 B. 反应发生后生成微溶物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C.用了稀硫酸,生成气体不纯净 D. 反应速率太快 3.小强在化学课上知道了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决定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妈妈。他应该从厨房中选择鸡蛋和下列物质中的( ) A.味精 B.白酒 C.酱油 D.食醋 4.将木炭和氧化铜的粉末混合物30克,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的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5.6克。计算:(1)生成了多少克CO2? (2)生成了多少克Cu
作业 课本P116 4、5、6 课后作业本P29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选择合适的气体发生装置。
(2)会根据气体是否溶于水或气体的密度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收集装置。
2、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一般操作流程(检查装置气密性、添加药品、检验产物、收集),会选择并组装需要的仪器;
3、 知道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以及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总结归纳 实验探究
【实验实验仪器及药品】石灰石、稀盐酸、石灰水、锥形瓶、长颈漏斗、导管、集气瓶(玻璃片)、酒精灯、小木条、
【课前预习】课本113—115页
【导学过程】
教师导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学案)
课前练习 1、请你写出三种实验室制到氧气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2、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图,从下图中选择适当的选项填空。 制取氧气 的反应原理反应前物质 状态反应条件发生装置 (编号)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收集装置(编号)气体 溶解性收集装置 (编号)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气体的发生装置由 和 决定 ; 气体的收集装置由 和 决定;
【导学过程1】 探究发生装置 【学生活动1】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2】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在课前练习的装置图中选择) 制取二氧化碳 的反应原理反应前物质 状态反应条件发生装置 (编号)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收集装置(编号)气体 溶解性收集装置 (编号)块状石灰石、 稀盐酸
【思考】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长颈漏斗下端必须形成液封: 【学生活动3】请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导学过程2】 学生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 【学生活动4】四、制取二氧化碳 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2、仪器: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导气管、小试管、镊子、 酒精灯、木条、火柴、集气瓶、玻璃片 3、步骤:①连: ; ②查: ; ③装:先往锥形瓶中加 再往长颈漏斗中加 ; ④收:用 收集二氧化碳。 4、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用试管取少量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溶液中, 若 则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5、验满的方法:用 的木条伸到集气瓶 , 若木条 ,则二氧化碳已集满。
【导学过程3】 介绍另一套常用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合作完成】请按以下提供的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填写出相应仪器编号。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方案4 方案5 方案6
【导学过程4】 工业制CO2 工业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得CO2和生石灰(氧化钙)
【作业】 学习评价P83---84、课后作业本P30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知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知道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知道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并知道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能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学习利用对比实验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课前预习】课本P117-120页
【导学过程】
教师导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学案)
巩固练习 【学生展示1】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宜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验一瓶用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是否已经集满的简单的方法是(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 ( ) A、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把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 D、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3.实验室制取CO2,都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 A、 漏斗、广口瓶、集气瓶、水槽 B、大试管、酒精灯、集气瓶、铁架台 C、 长颈漏斗、锥形瓶、集气瓶、酒精灯 D、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分为五个步骤:①向广口瓶中放入大理石;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按要求连接仪器;④向长颈漏斗注入酸;⑤收集气体,正确顺序应是( ) A、①④③②⑤ B、③②①④⑤ C、③②④①⑤ D、①②③④⑤
【导学过程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观察一瓶二氧化碳,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
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做“ ”,易升华,吸收大量的热。
【导学过程3】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老师演示实验1、2) 学生完成分组实验 【学生活动2】观察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1】向放有高低不同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现象 。 结论 。 【实验2】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1/3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现象 。 结论 。 【讨论分析】二氧化碳只是简单的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能通过实验来证明吗? 分组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提示: 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会变红色 纸花上滴 盐酸纸花上 滴水干燥的纸花直接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纸花喷水后放入 二氧化碳气体中现象 分析实验II、III说明:水、二氧化碳 (能、不能)使石蕊变红; 实验II、III、Ⅳ对比说明: 结论
分组实验:取出滴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的纸花烘干 现象:
阅读课本,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自学思考]自学课本第118页找出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碳酸分解: )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阅读课本119--121,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 [自主完成]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 1、“干冰”的用途: 2、二氧化碳气体的用途: 3、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其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导学过程4】反馈练习 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可用作气体肥料 B.二氧化碳可用于制造汽水 C.二氧化碳有毒,是空气污染物 D.碳在氧气中燃烧一定只生成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常用来灭火,是因为它( ) ①本身不能燃烧 ②不支持燃烧 ③能溶于水 ④密度比空气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灭火 B.制干冰 C.制化肥 D.温室肥料
作业 《学习与评价》第86-87页、课后作业本31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温室效应,了解防止温室效应增强应采取的措施;
2、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一氧化碳的性质 ;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比较分析。
【教学资源】黑板、多媒体 ;
【课前预习】课本P121-122页
【导学过程】
教师导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学案)
知识回顾 【学生展示1】1.如图:将一支盛有CO2 的试管倒立在一个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是是 。 2.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口常有一层白色的固体物质,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它产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除去瓶口的一层白色固体物质,可用 (填物质名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导学过程1】 阅读资料及课本121,总结一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活动1:阅读资料】小资料:2009年11月8日,法国媒体报道,其北部城市昂格尔的圣西尔教堂中,80余人在做弥撒时一氧化碳中毒,有一人中毒较重,情况危急。当时教堂内共有150人,事发后所有的人被紧急疏散。 【总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①通常状态下,一氧化碳是一种 色, 味的 体;②密度比空气 ③ 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有毒性。毒性原因:
【导学过程2】 观看CO的燃烧的视频小结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可燃性) 【说明】家用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有 性;一氧化碳燃烧时火焰呈 色,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点燃CO和空气的混合气也能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CO前要先检验CO的纯度。 【讨论思考】如何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 。 【学生活动2】通风良好的煤炉里煤的燃烧发生哪些反应? 上层 中层 , 下层 。
【导学过程3】观看视频:CO还原氧化铜 【学生活动3】(2)CO具有_____________ 一、写出各处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1、A处的现象 , 化学方程式 。 2、B处的现象 , 化学方程式 。 3、C处的现象 , 化学方程式 讨论:1、B中石灰水的作用? 2、 c处为什么要用酒精灯点燃? 3、点燃一氧化碳之前先要 ,目的是 。 一氧化碳也能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过程4】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 【学生活动4】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比较 对比项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与水反应与石灰水反应毒性检验方法用途相互转化
【课堂练习】 1. 下列有关CO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CO有毒 B.CO可燃 C.CO有还原性 D.CO有刺激性气味 2. 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的一组气态物质是( ) A.H2、CO2 B.CO、H2 C.O2、CO D.CO、C 3. 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 A.通入澄清石灰水 B.观察颜色 C.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D.点燃 4.一氧化碳燃烧时火焰呈( ); 氢气燃烧时火焰呈( )。 A.黄色 B.淡蓝色 C.绿色 D.苍白色 E.蓝色 5.鉴别CO和H2的方法正确的是 ( ) A.用澄清石灰水试验 B. 用紫色石蕊试液 C. 用燃着的小木条 D.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它们燃烧的生成物 6.要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可将气体通过( ), 要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可将气体通过( )。 A.点燃 B通入足量澄清的石灰水 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通过炽热的木炭 7.区别CO2、CO、O2三种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 B.用燃着的木条 C.用澄清石灰水 D.用灼热的氧化铜
【作业】 课本P123 《学习与评价》第89-90页 课后作业本32
第六单元 化学方程式检测
【学习目标】
通过对几种碳单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制取方法的小结活动,体会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习用表格、框图等手段整理知识。
【达标练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图所示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① 碳不完全燃烧: ;
② 碳完全燃烧: ;
③ 碳的还原性: ;
④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
⑤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
⑥ 二氧化碳与碳化合: ;
⑦ 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 ;
⑧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
⑨ 工业制取二氧化碳: ;
(
11
)⑩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
碳酸分解: 。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学习目标】
1、练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初步学习制取气体的一般操作流程(检查装置气密性、添加药品、检验产物、收集);
3、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达标练习】
1.某同学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可选用右图A、B装置来反应制取CO2。
① 写出下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a ,b 。
② 与A装置相比较,B装置的优点是便于在反应过程中 。
(3)实验时连接好装置后,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选A装置,检查气密性操作方法是
;若选B装置,检查气密性操作方法是
。
(4)若用A装置作发生装置,则实验时先在试管里放入几小块 ,然后小心地注入 ,立即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住管口,观察到试管内现象是 ;
(5)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
集满后,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 放在桌面。
2.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将二氧化碳倒入有燃着 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烧杯燃着的蜡烛 二氧化碳 支持烧燃; 二氧化碳 烧燃; 二氧化碳密度 。
(2)①向两支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各滴入2滴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②往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并与另一支静置的试管对比。 ③将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两支试管溶液都呈 。 ②通CO2的试管内溶液 ,静置的试管内溶液 。 ③加热后,有 冒出,试管内溶液 。 ①二氧化碳能与 反应生成 。反应方程式 。 ②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反应方程式 。
(3)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反应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