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奥尔巴赫的巨著《摹仿论》谈到荷马史诗与《旧约》故事在文体上的差异。他说荷马的叙述完整而周到,各种事件都发生在前景,连接紧密,表述从容,什么都不隐瞒;《旧约》故事则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清。这跟两者所描写的人物的身份有关:荷马写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旧约》的对象则不分阶级。
这不正是《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吗?《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故事,删繁就简,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这是因为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显著不同。大观园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于文字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缛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
举两个例子说明。《水浒传》写端王赵佶赴驸马王诜的府上宴饮,《红楼梦》写贾宝玉到冯紫英家中饮宴,都涉及皇亲国戚,都是宴饮时上洗手间,也都有赠人礼物的事,正好可以对参。《红楼梦》里,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随了出来。宝玉见蒋玉菡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问他戏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在哪,可惜无缘得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宝玉连称幸会——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琪官接了,笑道:“……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
《红楼梦》里的礼物,从来就没有简简单单送出去和收进来的,比如这两条汗巾。宝玉送琪官的松花汗巾,原来是袭人送给自己的。而琪官送给宝玉的大红汗巾,本来自己系小衣儿的,解下来送给宝玉,当晚就被宝玉偷偷系在袭人腰里了。宝玉无意间成了中介,做了媒,这两条汗巾也无形中化作信物,为琪官最后娶了袭人埋下了伏线。这是后话,作者还前有导引,侧有映射。刚刚在酒席上,琪官念的一句诗,偏巧是“花气袭人知昼暖”。薛蟠便嚷着袭人是宝贝。
到了《水浒传》里,一切都简单了,那是囫囵的吃喝、直接的馈赠:
端王起身净手,偶来书院里少歇,猛见书案上一对儿羊脂玉碾成的镇纸狮子,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端王拿起狮子,不落手看了一回道:“好!”王都尉见端王心爱,便说道:“再有一个玉龙笔架,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的,却不在手头,明日取来,一并相送。”端王大喜道:“深谢厚意,想那笔架,必是更妙。”王都尉道:“明日取出来,送至宫中便见。”
这一对玉狮镇纸,一个玉龙笔架,王驸马隔日就差亲随高俅送去,恰遇见端王在踢球,高俅一不小心露了一脚,从此发迹。由此可见在施耐庵笔下,这两样东西只是作为道具,起了黏合情节的功能,不像曹雪芹笔下,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穿织起人物的命运。所以,曹雪芹会把汗巾的来历和特点一一交代,是北静王送的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施耐庵则一笔带过,“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的”。要问怎样的玲珑,哪一个匠人?不提。
施耐庵是线型的叙事,一切都悬空在目前,只一束光打在上面。曹雪芹的叙事却是网状的,拿奥尔巴赫的话说,是像荷马一样光照均匀,所以处处都能显影。
如此看来,《红楼梦》在感官、语言上的品位是不是比《水浒传》要高出许多呢?不能这么说。奥尔巴赫认为,荷马史诗与《旧约》故事这两种文体,事实上无分高下,它们只是不同风格的基本类型而已。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水浒》是行动中的诗,好汉们走的都像是一条空荡荡的路。不是从作者看来,而是从人物看来,途中没有什么好瞧的,安全走到就不容易了。作者不会僭越到人物前头去发话。
顾随也极赞施耐庵的文笔之妙:“若《红楼》算‘能品’,则《水浒》可曰‘神品’。”但是,若换了另一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因为如马鸣《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粗中之细,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因此,同为对人类现实的再现与复叙,《红楼梦》的世界更接近于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所认知的那一个:人物牵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说话和行动都得注意他人的感受,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总之,大观园里都是规训了的社会人,不像山寨水泊中人,只凭自然驱使。
(摘编自江弱水《<红楼梦><水浒传>的繁与简》)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采用网状叙事结构,注重作品整体的观照,每一物事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 《水浒传》追求一气呵成的效果,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是行动中的诗。
C. 作品的写法是工笔细描、刻画无遗,还是大笔勾勒、删繁就简,取决于作者的创作风格。
D. 用荷马史诗和《旧约》,来说明《红楼梦》和《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是对比论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荷马史诗的叙述完整而周到,各种事件都发生在前景,连接紧密。《红楼梦》也有相似特点。
B. 同样是宴饮赠物,《红楼梦》里的礼物不会简单地收送,《水浒传》则会一笔带过,表述简略。
C. 《水浒传》采用线型叙事结构,注重朝一个目标进发,作者不会僭越到人物前头去发话。
D. 文中引用顾随的话,称赞《水浒》是“神品”,可见作者认为《水浒传》的文笔更胜一筹。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持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宝钗借通灵宝玉射覆,宝玉引“敲断玉钗红烛冷”一诗,诗意颓丧,实是两人婚姻不谐之谶。
B. 《红楼梦》第五回对太虚幻境环境和用具的细腻描写和铺陈,对后文的情节有暗示作用,比如“万艳同杯”“千红一窟”。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自然天气的“雪”与草料场的“火”,既是自然环境的呈现,又暗示林冲生活环境的冷酷和凶险。
D. 《水浒传》往往集中几回写一个或一组主要人物,展现其上梁山前的业绩,然后引出另一组人物,而上一组人物退居次要地位。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2分)
材料一:
古代世界各地,人们都有自己熟知的天象和星辰,通过观测,获得对于天时和季节的把握。古埃及人特别重视天狼星,玛雅人对金星研究较深,爱斯基摩人最关心关系极昼极夜变化的太阳运行。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北天极一带的北斗七星则是最受注目的星辰。生活在北纬三十五度左右的中国古人,夜晚向北眺望,北极周围有一带永不下沉的圆形旋转天区,这个区域,现代天文学叫“恒显圈”,中国古天文学称其边界为“上规”。其中随天旋行有几颗璀璨的星辰,名为北斗。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古人已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使北斗星成为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
北斗共有七颗星,因此常被称为北斗七星,七星的排列形状似商周时期青铜古斗,故《诗·小雅·大东》曰:“虽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北斗星分为斗柄与斗首两部分。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曰:“斗第一星至第四星为魁,第五星至第七星为杓。”即以斗首为魁,将斗柄称杓。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以网络天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我国至少战国时代已经建立了近似于天经天纬的框架,并以之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就网络而论,渔猎所用之网,上有一可以提控全网的总绳索,其名为“纲”。而处于北天极一带的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被称为“天纲”,或书作“天罡”。有纲则必有网,古人称“纲举目张”,目就是网眼,故北斗在天空旋转也有旋天纲之说。由于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太阳在黄道上移动的现象,这使北斗也在一年中与太阳间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变化,古人因此而生出以斗定时之法。
黄昏时刻,观测北斗星柄的指向可以断定当时的季节。这种观测法被《鹆冠子》记载了下来:“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淮南子·天文训》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初昏,斗柄指寅;二月指卯……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样,通过初昏观察斗柄指向,即可定出月份。
北斗还被古人用来指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讲到其法:“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
北斗星在北天旋转,是因地球自转形成的星辰绕极周日视运动,一日一夜即“跑完”一周。所以,观测北斗指向在一天之中的变化位置,就可定出时辰。
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天文观测体系,如日的影长、月之盈缺、太阳的黄道运动、恒星的中天测时、岁星纪年以及辰星正四时等,北斗斡旋运动也是其中之一。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在古人眼中,就是一座举首可见的巨型天文钟。
(摘编自秦建明《北斗七星与斗建考》)
材料二:“北斗”是党中央亲自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克服种种困难,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凭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实现了“弯道超车”。
同样是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俄和欧盟选择搞“一步建全球”。我国起步晚、底子薄,明智选择分步走。北斗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组织研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实现了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所采用的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独树一帜。北斗一号建设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构型。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北斗系统还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除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还能进行短报文通信,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如今,北斗三号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一次提高近10倍,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 200万,而且能实现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此外,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还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抚今追昔,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有了“北斗”,中国人问天、巡地的底气就更足了。
(摘编自《中国北斗,全球梦圆》,《人民日报》2020年8月1日)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人们会各自通过对自己熟知的天象与星辰的观测,去获得天时信息,所以古埃及人、玛雅人、爱斯基摩人关注的星辰各不相同。
B.中国历史上有各种天文观测体系,观测北斗斡旋运动是其中最实用的一种,北斗星就像一座巨型天文钟,蕴含多种掌握时间的技巧。
C.“‘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有了‘北斗’,中国人问天、巡地的底气就更足了。”此句中,前后两个“北斗”均是指星辰和北斗系统。
D.北斗系统成绩显赫,其中北斗三号在兼容北斗二号功能的基础上,支持用户数量提高了1 200万,实现了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
5.下列对材料论证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提出观点后,分别从北斗的形状、构成及以斗定时法几个层面展开,结尾收束总结,呼应开篇。
B.材料二指出北斗工程探索出了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后,主体分三个层次展开,结尾总结全篇,点明意义。
C.两则材料都重在说理,不但有力,且论证方法灵活多样,均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法。
D.两则材料虽然文体不相同,但都采用了“总分总”的整体结构模式,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6.材料二说“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克服种种困难,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施耐庵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当时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7.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第一段突出了环境都是草的特点,其作用是为后文放火无法抢救埋下伏笔。
B.第二段中“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C.“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句话,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表现出勤快能吃苦的性格特点。
D.第二段从草屋崩坏无法住人、身体向火也不能御寒的苦境、独自踏雪买酒的寂寞三个角度烘托了林冲“风雪落难人”的形象。
8.文中表现了林冲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9.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处处有伏笔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D.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是古代帝王的谥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
B.“疏”是奏文的一种,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辞、辞官等,均可用“疏”。
C.“神器”指帝位,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D.“豫游”意为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游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12.下列对原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君必须“君安思危,戒奢以俭”。
B.第二段重点论述历代元首“善始者繁”“克终者寡”的现象。
C.第三段提出人君必须做到“十思”,才能做到“垂拱而治”。
D.本文骈散结合,既有骈句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1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5分)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江亭晚望 赵嘏①
碧江凉冷雁来疏,闲望江云思有馀。
秋馆池亭荷叶歇,野人篱落豆花②初。
无愁自得仙翁术,多病能忘太史书。
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③。
【注】①赵嘏,晚唐诗人。为博取功名,他负笈远游,滞留长安十一年。②豆花:豆类植物的花。③西晋时,吴江文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回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照应了诗题中的“望”字,诗人凭江远眺,看天边云卷云舒引起万千思绪。
B.颔联诗人借秋日“荷叶”残败和“豆花”凋零两种景象,衬托眼前的萧索之状。
C.诗人表示只要无忧无愁,豁达乐观,自然就可以获得道家超脱逍遥的神仙方术。
D.“太史书”即《史记》,此句体现诗人对建功立业实现抱负一事衰颓消极的心境。
15.本诗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每题1分,共6分)
16.(1)古人云:“以地事秦,------------------,薪不尽,火不灭。” (苏洵《六国论》)
(2)------------------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苏洵《六国论》)
(3)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4)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5)------------------,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狂飙》是首部以扫黑除恶常态化、政法系统教育整顿为背景的电视剧,反映现实的深度和锐度______________。该剧自播出以来,口碑与热度一路“狂飙”。《狂飙》为何能一路“狂飙”?这缘于悬念不断的高能剧情,缘于演技派间的精彩飙戏,缘于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揭露。
剧中,引起人们内心强烈共鸣并______________的是热血、正直、坚守本心的刑警安欣这个角色。他的遭遇看得观众心脏“狂飙”:______________的犯罪团伙、极度危险的亡命之徒,是安欣天天打交道的对象;时时短兵相接、处处以命相搏,是安欣工作的日常写照。无论安欣被边缘化、被打压,但仍然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一次次挖出隐秘的犯罪链,厘清罪恶的“保护伞”。他总在看不见的地方______________,守护着百姓看得见的平安。
安欣取材于多个真实原型,是万千英雄干警的缩影。现实生活中,正是有了成千上万名热血正义的“安欣”,老百姓的日子才能安心。电视剧《狂飙》的出圈,正是老百姓对扫黑干警的又一次告白和致敬。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所未有 大快人心 罄竹难书 首当其冲
B.空前绝后 大快人心 穷凶极恶 冲锋陷阵
C.空前绝后 深入人心 罄竹难书 首当其冲
D.前所未有 深入人心 穷凶极恶 冲锋陷阵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安欣被边缘化、被打压,但仍然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一次次挖出隐秘的犯罪链,厘清罪恶的“保护伞”。
B.安欣虽然被边缘化、被打压,但仍然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一次次厘清隐秘的犯罪链,挖出罪恶的“保护伞”。
C.安欣无论被边缘化、被打压,但仍然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一次次挖出隐秘的犯罪链,厘清罪恶的“保护伞”。
D.无论安欣被边缘化、被打压,但仍然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一次次厘清隐秘的犯罪链,挖出罪恶的“保护伞”。
19.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②
③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互联网时代,“无滤镜不自拍”成了大部分人的日常,大家会在修图上花费很多的时间,以便让照片在发布到网络之前变得完美无瑕,比如用修图软件使脸颊变得更瘦、更匀称,使鼻子变得更高、更挺,使肤色变得更白嫩……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57%的人承认会编辑自己的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以提升个人形象。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3分)B
(A“每一物事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误,文中是“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C“取决于作者的创作风格”有误,文中是“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D“对比论证”有误,应为类比论证。)
2.(3分)D
(“可见作者认为"有误,文中引用顾随的话,表明的是顾随对《水浒传》文笔的赞叹,进而引出作者对《红楼梦》境界的赞美。)
3.(3分)C
(C项是用自然环境描写暗示社会环境,不符合本文“繁与简”的观点。)
4.【答案】A
【解析】B项,无中生有,原文无“最实用”之说。C项,“前后两个‘北斗’均是指星辰和北斗系统”错,前一个“北斗”指星辰,后一个指北斗系统。D项,“支持用户数量提高了1 200万”错,原文为“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 200万,而且能实现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
5.【答案】C
【解析】材料二是新闻报道,虽有议论,但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多用记叙;且材料一未使用对比论证法。
6.【答案】①结合起步晚、底子薄的国情,选择分“三步走”的战略;
②独树一帜,坚持走“混合星座构型”的特色发展之路;
③开创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更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材料二说“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克服种种困难,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7.C 8.(1)谨小慎微:仓廒内有“官司封记”,随便揭开罪加一等,所以他去半里外的庙中睡,也不在仓廒中过夜。
(2)豪爽大方:“你要便拿了去”。
(3)委曲求全,随遇而安,“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4)豪爽英武的禁军教头身份,“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
(5)谨慎细心:“将火炭盖了”
9.(1)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与后文林冲到半里外古庙住宿形成照应;
(2)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与后文“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照应;
(3)“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为后文草料场着火埋下伏笔,暗示不是林冲疏忽失职造成的大火,而是有人故意点火陷害。
(4)“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相照应,并为后文草厅倒塌埋下伏笔;
(5)“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与“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前后照应,并为后文门内偷听埋下伏笔。
(6)作用: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情节发展合理。
【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C.“表现出勤快能吃苦的性格特点”不正确。应是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故而随遇而安,忍辱偷生。故选C。
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结合“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当大雪压坏了房屋无处栖居时,林冲也没有选择去这仓廒,而是去半里外的庙中,可见他的谨小慎微。结合“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分析可知,林冲对素昧平生的老军豪爽大方。结合“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分析可知,林冲随遇而安,面对“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的草屋,他想着“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见他委曲求全。结合“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分析可知,天冷就想着去打酒来喝,可见他的豪爽英武。结合“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分析可知,因为仓廒内有“官司封记”,随便揭开罪加一等,所以他去半里外的庙中睡,也不在仓廒中过夜,离开的时候“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分析可知,林冲谨慎细心。
9.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中伏笔与照应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在文中找出伏笔与照应的情节,然后从内容、情节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段的情节照应与伏笔有:①“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仓廒内,林冲“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四壁透风的住所,促使林冲寻找新的住处,与后文的林冲到半里外古庙住宿形成照应。②“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故林冲感到寒冷时,很自然“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两处相照应。③“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此处这一细节,体现了林冲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暗示草料场的着火与林冲无关,而是有人故意点火陷害。④“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两处关于天气与环境的描写,为后文草厅倒塌埋下伏笔。⑤“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与“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前后照应,并为后文门内偷听埋下伏笔。这几处照应与伏笔的作用分别是:从内容上看,①暗示不是林冲疏忽失职造成的大火,而是有人故意点火陷害。②暗示林冲在古庙过夜是迫不得已。③林冲的门内偷听,使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与真相。从结构上看,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情节发展合理。
10.C 11.A 12.A
13.(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2)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凡百元首”作“承天景命”的主语,主语部分较长或是为了表示强调时,主语后停顿,排除AD;
“天景命”作“承”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是古代帝王的谥号”错,“太宗”是古代帝王的庙号。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A.“人君必须‘君安思危,戒奢以俭’”错,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虽”,即使;“董”,监督,督责;“震”,震慑,吓唬;“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2)“作”,兴作,建筑;“安”,使……安定;“危”,高;“冲”,虚;“牧”,约束。
14.B
15.(6分)
①借景抒情:雁叫声声,游子心碎,诗人用碧江、孤雁、江云、败荷,这些孤清的意象着力渲染凄清萧瑟的秋天景韵。表达了诗人凄苦无朋、飘零孤独的心境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用典抒情:诗的尾联借晋人张翰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而辞归的典故,深化了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急于回归故里的愿望。
(每点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从“触景生情”角度回答亦可)
(三)名句默写
16. (1)犹抱薪救火(2)洎牧以谗诛(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钩心斗角。(5)奈何取之尽锱铢(6)不霁何虹
17.D 18.B
19.设问:以“为何”发问,从三个角度作回答,引发人们对《狂飙》一路“狂飙”原因的追问,强化表达意味。(4分)
排比:用三个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层层深入,多角度说明了电视剧《狂飙》成功的原因。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前所未有, 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狂飙》反映现实的深度和锐度超越以往作品,但不代表以后没有更好的作品,应选“前所未有”。
深入人心,深深地进入到人们的心里。指已经被多数人深深地理解、信仰和拥护。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使人感到非常痛快。语境说的是安欣这个角色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拥护,应选“深入人心”。
罄竹难书,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尽。穷凶极恶,极端残暴凶恶。语境修饰犯罪团伙、亡命之徒,应选“穷凶极恶”。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冲锋陷阵,指向敌人冲击,深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勇猛。语境指安欣一直在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应选“冲锋陷阵”。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关联词使用不当,“无论……但”不能搭配,改成“虽然……但”;
语序不当,主语都是“安欣”,关联词应放“安欣”后面;
搭配不当,“挖出……犯罪链”“厘清……‘保护伞’”应改成“厘清……犯罪链”“挖出……‘保护伞’”。全部改对的是B项。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狂飙》为何能一路‘狂飙’?这缘于悬念不断的高能剧情,缘于演技派间的精彩飙戏,缘于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揭露”,首先是设问修辞的使用,“《狂飙》为何能一路‘狂飙’?”是问,“这缘于……”是答。先提出问题引发人们思考,再进行回答,强化了《狂飙》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缘于悬念不断的高能剧情,缘于演技派间的精彩飙戏,缘于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揭露”,三个“缘于……”构成排比,从“剧情”“演技”“主题”三个角度层层深入揭示,多角度说明了电视剧《狂飙》成功的原因;同时排比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强化了情感。
参考答案: 20.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②有什么限度 ③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21.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可看出是在说明戴上耳机可以安静下来不被打扰,所以可填“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第二空,根据后文“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可知是说使用耳机的限度,又联系语境“那么,使用耳机 ?”,此处应是一个问句,所以可填“有什么限度”。
第三空,根据前文“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再结合语境“但事实上, ,还可能逐渐升级”,可看出是说过度使用耳机对耳朵有损伤,所以可填“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两处:
一是成分残缺,“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缺少主语,可去掉“会使”,让“听觉毛细胞”作主语。
二是搭配不当,“形成”与“听力下降”不搭配,可改为“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故改为: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2【写作指导】
当人在使用媒介的时候,媒介也在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人。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的“媒介即讯息”论断,高度概括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年前英剧《黑镜》里出现的手机不离手,随时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细节,互相点赞积累网络信用值等情节,如今已变成现实。但是当人们沉浸在那些经过滤镜包装的自拍之中时,他们会很难分辨现实和网络。研究指出,社交媒体上的美颜自拍让人们脱离现实,创造出一种我们时刻都应该完美无缺的不当预期,频繁使用美颜滤镜会对人们的自尊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这道题目的参考立意如下:
最佳立意角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时也要兼顾修心;凡事有度不可偏废;互联网时代,修形修心都不可偏废。
参考立意:
①正确认识社交媒体对人的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不要盲目沉浸在虚拟世界的完美感觉中而迷失了自我。
②真实的自我,更需照顾与尊重。
③请正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端正自己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