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 主备人: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 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根据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学习,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以实验探究猜想的化学素养。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学习,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共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实验用品: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玻璃片、水槽。
课型课时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研讨记录
一、导入新课 空气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延续生命。呼吸作用是通过吸入氧气,将某些有机物质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请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来,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还一样吗?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物质
(2)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3)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剧烈。
(4)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在下述实验中,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 (二)合作学习 探究点一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有何不同? 探究实验 实验内容装置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⑴利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两种气体均没有颜色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⑵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①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②盛有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⑶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①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木条燃烧火焰不变②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少。⑷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块哈气。观察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①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变化。 ②呼气的玻璃片上有—层水雾。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多。
总结: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二氧化碳:呼出气体含量>吸入空气含量 氧气:呼出气体含量<吸入空气含量 水蒸气:呼出气体含量>吸入空气含量 课堂讨论 收集呼出的气体时,为什么要让吸入肺内的空气在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实验现象越明显呢? 归纳总结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呼出体外,它属于化学变化。 知识点四: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进行猜想或假设,并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2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一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三)点拨学习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收集到一部分气体时,要用手压住集气瓶,防止因为水的浮力,使集气瓶上浮,造成集气瓶倾斜而漏气。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一般是毛玻璃,使用时将玻璃片的毛面向着瓶口盖好集气瓶。 (四)达标检测 1.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物质是( ); 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氧气 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 食盐水 在对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前,小明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多。小明提出这一观点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 交流与表达 假设与猜想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入手,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内容。
板 书 设 计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二氧化碳:呼出气体含量>吸入空气含量 氧气:呼出气体含量<吸入空气含量 水蒸气:呼出气体含量>吸入空气含量 作 业 布 置 牢记氧气、二氧化碳的的检验方法 试剂课本P14的基本知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