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2.4.1有理数的加法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流 程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有理数的加法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及其运算
单元知识树
有理数运算
绝对值
数轴
有理数
现实意义
加法
乘法
减法
混合运算
乘方
时差问题
温度差问题
一.说教材-单元知识树
有理数及其运算
立体整合
解方程
代数式运算
实数运算
有理数的运算
函数
一.说教材--立体整合
数的运算
有理数加法
七上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七上
第三章
七上
第五章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八上
第五章
八下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九上
第五章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说教材--立体整合
九下
第二章
二次
函数
有理数的加法
知识树
归纳
探索
直观形象
实际背景
法则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
1.现实意义
2.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有理数加法
已有的
生活经验
已有的
知识、能力
已有的
经验、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整数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本章前几节学习了正数负数、数轴、绝对值等,能借助于几何直观理解数轴上的点两次运动后的位置,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在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
一些数学活动,感受到了数的范围的扩大,
初步了解了数学严密性、抽象性和应用的广
泛性,有了一定数学活动经验,也具有了一
定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经验,这些都为
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经验基础。
能借助生活经验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如计算比赛的得分,计算温差等,都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数学应用问题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三.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
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
能运用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有理数的加法
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
意义,掌握有理数
加法法则,并能熟
练运用该法则准确
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运算。
在探索有理数加法
法则的过程中,注
意培养学生的观察
归纳、运算能力以
及独立思考能力,
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
去理解有理数的加法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
多样性,掌握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
基本方法。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
兴趣。
三.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学重难点
有理数的加法
异号两数相加的加法运算
重点
难点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四、教学模式
呈现目标
盘点提升
达标检测
问题导入
释疑巩固
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四.说模式-问题导学模式
学习起于疑问,疑问产生于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入就是要设疑激趣,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体现目标导向,明确学习目标
这是问题导学模式的中心环节,一般由三组问题探究和两组问题反馈组成,问题探究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也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还包括班内展示质疑释疑以及教师的点拨,问题反馈则是以知识点为参照,对问题探究效果进行检查和干预。
把知识和技能梳理归纳,穿点成线,纳入系统,让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由隐而显,清晰可见。
借助电子书包个性化推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五、教学方法
在学生自主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后,教师应出示一部分典型题目供学生练习。
加强学生运算能力,为后面有理数的减法打好基础。
教师在引入和问题探究部分提出问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进行评价。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激起学生求知欲。
教法
有理数的加法
问题驱动法
练习法
在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组内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教学方法—教法
讨论法
课堂理念:
1.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学法
有理数的加法
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方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
教师给出具体情境,学生首先独立思考不同的得分相加会有什么结果。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具体情境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并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成果。
让学生感受到小组的力量,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与同学交流,体会团结的重要性。
六、教学设计
下面结合《有理数的加法》一课的教学设计来说明我校
初中数学新授课的课堂模式
六.教学设计
课前推送微课以及五分钟小检测给学生,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
通过平台教师端作业分析,老师清楚每道题的正确率,便于及时修改教学设计,指导老师精准教学。
六、教学设计
班级错题本导word文档,上课错题再练。
呈现目标 1′
盘点提升 2′
达标检测 10′
问题导入 2′
释疑巩固
自主学习 5′
合作探究 10′
展示交流 5′
质疑点拨 5′
反馈练习 5′
问题探究一:
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反馈练习一:
问题探究二:
有理数加法的应用
反馈练习二:
六.教学设计
环节一.问题导入 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2.能正确运用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两位同学在海边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先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与原来出发的位置相距多少米?若向东记为正,向西记为负,该问题用算式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实现课堂的有效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1分钟
环节二.问题探究 释疑巩固
1、自主学习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1、认真阅读课本P34-35的内容,你能用书上的方法计算下面的
式子吗?
2、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还有哪些情况,请你再写一些算式试一试?
3、教科书为加法运算提供了实际背景,你还能设计一种新的情景
来解释上面的算式吗 ?
4、观察你写的算式,你能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吗?
学生
【设计意图】
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让学生初步体会有理数加法的几种情形,为渗透分类思想做准备。
5分钟
30分钟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2、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
环节二.问题探究 释疑巩固
步骤及要求:
(1)合作交流统一答案。
(2)互帮互学,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推荐中心发言人。
【设计意图】
交流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让学生探索着学。
10分钟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环节二.问题探究 释疑巩固
3、展讲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同号相加,符号不变,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
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异号相加,符号同大,绝对值相减.)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零.
(4)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设计意图】
展讲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观察算式中加数和结果的符号、绝对值,让学生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学生
提问
选择中心发言人
质疑或补充
追问
(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总结
5分钟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设计意图】
有理数加法计算的板书讲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法则的应用能力,避免学生出现只会背法则,不会用法则的现象。
判断类型
定符号
定绝对值
环节二.问题探究 释疑巩固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设计意图】
在学生熟悉法则的基础上选取不同类型的加法算式,巩固加法法则,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用法则的能力。
先独立完成
再纠正交流
环节二.问题探究 释疑巩固
1.整数加法
2.分数加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并熟练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运算,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选取两名同学做法利用平板拍照讲解功能将不同的解题思路快速展现给学生,分析思路,并点拨易错点。
环节二.问题探究 释疑巩固
小组竞争
看哪个小组在最短
时间内列出算式
得出答案
环节二.问题探究 释疑巩固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应用,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通过经历不同的情境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
环节三.自我反思 拓展提高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存在的疑虑。
1分钟
应用
法则
有理数的加法
2.4.1
温差问题
同号
异号
时差问题
环节四.盘点提升 知识升华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在盘点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同0相加
2分钟
1.学生讨论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2.教师梳理
目的是让大部分学生都达标,产生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设计意图】与问题探究二相呼应,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选做题
环节五.当堂达标 知识升华
评讲过程中,同屏录制微课,课后推送给学生,方便学生反复学习。
10分钟
七、板书设计
2.4.1 有理数的加法
1.法则
(1)同号
(2)异号
(3)同0相加
2.例题
(1)180+(-10)异号
= +(180-10)
=170
(2)(-10)+(-1)同号
= -(10+1)
= -11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突出本课的重点内容
◆便于学生对本节知识整体建构
◆注重板书的引领作用
1.法则
(1)判断类型
(2)定符号
(3)定绝对值
感谢各位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