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1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1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9 21: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图片欣赏
第二章岩石圈
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1. 必修第一册我们学了哪些形式的地貌
2. 流水、风力是常见的 作用,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流水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外力
3. 说出下列具体的地貌类型及相应的表现形式。
沙丘——风力堆积
冲(洪)积扇——流水堆积
角峰——冰川侵蚀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固结成岩。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解释有关地表形态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褶皱、断层的概念,能运用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
0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
广阔平坦的内蒙古高原
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称为地表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受地质作用的影响,地表形态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地质作用:由自然界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地球本身旋转能、引力能、热能
太阳辐射、重力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
使地表高低起伏,
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
①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表形态。
②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1.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 内力作用——岩浆运动
●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的过程。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1.1 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1.1 内力作用——地震
地震: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聚集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1.1 内力作用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及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1.2 外力作用
风 化
裸露地表岩石
侵 蚀
搬 运
沉 积
固结成岩
“削高”
“填低”
“桥梁”
——使地表趋于平缓
科罗拉多大峡谷
流水侵蚀切割
板块碰撞、地壳抬升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0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②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③每个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小版块。
④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圈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⑤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①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
2.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板块运动分为相向运动(板块挤压)、相离运动(板块张裂)两种类型。
板块间相互运动
相向运动+相离运动
产生不同地貌形态
2.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①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千岛海沟
日本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岛弧链
(1)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勘察加半岛
日本群岛
千岛群岛
琉球群岛
菲律宾群岛
新几内亚岛
所罗门群岛
斐济群岛
新西兰南北岛
千岛海沟
日本海沟
菲律宾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汤加海沟
克马德克海沟

安第斯山脉
落基山脉






海岸山脉
2.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相撞处,往往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高原。
②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1)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褶皱山系
2.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张裂,洋壳较薄,岩浆直接喷出形成海岭(大洋中脊)。
①两大洋板块张裂
(2)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2.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非洲板块内部次板块间张裂,形成东非大裂谷。部分裂谷积水成湖,形成断裂构造湖,如维多利亚湖,坦葛尼喀湖,马拉维湖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红海。
②两大陆板块张裂
(2)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非洲板块
(2)这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案例分析
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亚欧板块向西南方向。
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将其挤压、抬升,形成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海洋变成了陆地
印 度 洋 板 块
亚 欧 板块
知识小结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图示 实例
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张裂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山脉和高原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
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的岛弧(如日本群岛)、美洲西岸的落基山脉
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形成裂谷、海洋;大洋张裂: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海
0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板块边界有何关系?
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2.2 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喷发:处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 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地震:
地壳断裂和错动
2.2.1 火山喷发的类型
裂隙式喷发: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玄武岩高原
(如美国哥伦比亚高原)
中心式喷发:沿地壳的管状火山通道喷出
火山口、火山锥等
(例:长白山主峰)
裂隙
火山锥
熔岩高原
熔岩台地(平顶山)
玄武岩台地
印尼布罗莫火山:
富士山:
长白山天池:
通红的岩浆喷出,有白雾,雾气很浓,灰尘笼罩天空,慢慢堆积形成火山丘;如果在海里喷发,海水会发热,不久形成火山岛,从而改变地形。
2.2.2 火山喷发与地形
线状喷出:形成宽广的岩熔高原
点状喷出:往往形成锥状火山
火山口:容易积水形成湖泊
夏威夷(火山岛)
天山(火山丘)
活火山:
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
死火山:
史前曾有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
休眠火山:
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
富士山、维苏威火山
乞力马扎罗山
长白山天池
2.2.3 火山的类型
活 动
(1)读图2-36、图2-37,议一议,火山地貌在形态上有何特点?
(2)尝试用等高线绘制一幅有火山口湖的火山地形图。
火山口
火山锥
熔岩通道
未经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会积水,形成火山口湖。
600
550
500
580
单位:米
问题探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利: 能让人们了解地球内部;
可以将地下深处的矿物带到地表,如钻石; 可以形成丰富的矿泉水;
可以形成丰富的地热资源;
不断的造出新的岩石,是岩石圈循环的主要动力。
带来许多地球内部信息,熔岩冷却后也能作庄家的肥料;
形成火山矿,如硫磺等,以及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是比较肥沃的土壤。
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弊: (1)火山喷发形成的岩浆破坏房屋,农田,交通等;
(2)火山喷发出来的尘埃会造成大气污染;
(3)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
0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断裂的“痕迹”。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成为构造地貌。
褶皱山
断块山
2.3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2.3.1 褶皱
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岩层
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
褶皱
2.3.1 褶皱
褶曲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
向斜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中心
中心



①~⑦表示岩层年龄由老到新
正常情况
(形成初期的褶皱)
背斜:山岭(背斜山)
向斜:山谷(向斜谷)
成因:内力作用使岩层受挤压弯曲
褶皱形成的初期主要受内力作用
2.3.1 褶皱
背斜谷
向斜山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地形倒置
(1)用虚线绘出背斜部位缺失的岩层
(2)议一议背斜谷、向斜山分别是怎么形成的?
向斜山
背斜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活 动1 P35
褶皱形成的后期主要受外力作用
褶皱形成的地貌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的影响 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形 成因
背斜 一般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山岭 初期 岩层上拱而成山
谷地 后期 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一般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谷地 初期 岩层下弯而成谷
山岭 后期 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常成山岭
思考
你知道这些陡峻的山体是怎么形成的吗?
华山
庐山
泰山
2.3.2 断层
断层:岩层受到拉力或张力的作用下,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完好的岩层
出现断裂
岩层错位
形成断层
活 动2 P35
(1)标出断层面、断层线。
(2)岩体发生破裂就会形成断层吗?
(3)断层线常发育成什么地形?断层面常发育成什么地形?
断层面
断层线
断层面:岩体断裂错开的面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不一定,断层是在岩层破裂基础上两侧岩块沿破裂面产生了明显位移。
断层线上岩层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形成沟谷、河流;断层面易形成陡崖。
2.3.2 断层
断层的位移方向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并由此形成不同方向上的地貌错位现象。
①若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水平断层
裂谷(东非大裂谷)
2.3.2 断层
②若断层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
断层部位 地质构造 地貌 举例
相对上升岩块
相对下降岩块
地垒
地堑
断块山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华山、泰山、庐山等
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华山西峰
峨眉山
断层地貌
渭河谷地
汾河谷地
黄 土 高 原
秦 岭
华山
吕梁山脉








断层地貌
断层的基本形态
上盘下降
下盘上升
上盘上升
下盘下降
一般断层面都是倾斜的,位于断层面以上的岩块叫上盘,位于下部的叫下盘。
2.3.2 断层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步骤一:往透明软管中加入植物油和水,并用堵头、卡扣密封好。


实验探究
步骤二:水平放置,从两侧水平方向用力挤压,使之发生弯曲变形。
步骤三:观察其中油气和水的分布。
找水
找油、天然气
思考:你是一名地质学者,在野外地质勘查时发现某一含水层中储藏了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那应选在哪一处开采油气,哪一处开采水?为什么?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隔水层
隔水层
含水层


背斜岩层封闭,油气不易挥发,易于富集;是良好的储油储气结构;
向斜槽部下凹,易汇集地下水;是良好的储水结构。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背斜处修隧道: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
向斜处储地下水:中间低,容易集水。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地质构造 实践意义 原因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
地下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汇集地表水
大型工程的回避处(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壳活动,破坏工程;水库储水易渗漏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地质构造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向斜
断层
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采石
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地下水的储存
底部低凹承受静水压力,易汇集水流
泉水湖泊、河谷分布地
断层线岩石破碎,,岩隙易被蚀为洼地,水流易汇集
道路、桥梁、水库等工程需回避的地方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壳活动,破坏工程;水库储水易渗漏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未侵蚀时为山岭
背斜谷
未侵蚀时为凹陷
向斜山
常形成断块山
常形成狭长谷地
地质
构造
六大板块
板块间的关系
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相撞
分离
裂谷或大洋中脊
板块理论
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或褶皱山系
火山活动
中心式喷发
裂隙式喷发
火山地貌
玄武岩高原
火山口
火山锥
熔岩通道
火山口湖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小结
【随堂练习】
下图为世界局部图,甲、乙、丙均为板块边界。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板块边界的类型分别为( )
A.消亡边界、生长边界
B.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C.消亡边界、消亡边界
D.生长边界、生长边界
2.丙板块边界附近海底地形是( )
A.海沟 B.海岸山脉 C.海岭 D.大陆架
D
C
【随堂练习】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3.断层L两侧的岩石,按成因属于( )
A.沉积岩 B.喷出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4.①处岩石最可能是( )
A.大理岩 B.花岗岩 C.板岩 D.石英岩
5.甲、乙、丙、丁四地地貌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背斜成谷 B.乙—向斜成山
C.丙—沉积平原 D.丁—地垒成山
A
C
B
6.如果在A、B两处采煤,最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7.有关褶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高处为背斜,地势低处为向斜
B.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C.背斜是岩层受张力影响而形成的,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影响而形成的
D.地貌上,背斜一定是山,向斜一定是谷
【随堂练习】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A
B
【随堂练习】
如图示意某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M处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
A.背斜 B.向斜 C.山岭 D.谷地
9.图中四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A
D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
(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
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
②根据变质岩形成条件判断(变质岩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③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④同一海岭岩石,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反之则越早;
⑤同一海沟岩石,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反之则越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