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预习】2023年新初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判断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1.西晋画家顾恺之,他的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现存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 )
2.祖冲之是南北朝的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特别是在计算圆周率方面的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
3.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
4.东晋绘画名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女史箴图》用笔细劲连绵。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
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形容的是钟瑶的书法。( )
6.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
7.晋惠帝在位期间,手握重兵的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西晋开始走向衰落。( )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曹魏、前秦、北魏和北周。( )
9.《齐民要术》是一部优秀的医学著作。( )
10.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
11.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艺术代表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敦煌莫高窟。( )
13.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
14.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15.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时期的一场因皇族争夺中央政权引发的内乱。
16.促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淝水之战。( )
1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18.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的作者是“书圣”王羲之。( )
1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20.三国时期,曹操派卫温率万人去夷州,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1.西晋末年,出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
22.三国时,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
23.200年的官渡之战,袁绍打败曹操,逐步统一北方。( )
24.南北朝时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
25.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到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
26.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定都在此,被誉为“六朝古都”的是杭州。( )
27.许多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等成语故事有关的战役是巨鹿之战。( )
28.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广大人民同仇敌忾,他们中的杰出人物祖逖闻鸡起舞,最终恢复了中原。( )
29.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民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买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内迁各民族人民的反抗。( )
30.两汉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 )
31.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
32.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33.对联“火烧赤壁,满江红,孙欢刘悦;三分天下,卜算子,公瑾孔明。”从该对联中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
34.“书圣”是顾恺之,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35.历史上有“一战定三国”之说,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战”是指赤壁之战。
36.( )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3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曹魏、前秦、北魏等。( )
38.山东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如“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书圣”的一段佳话与传奇。被称为“书圣”的人是王献之。( )
39.“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其子司马炎后来夺取政权建立西晋。( )
40.八王之乱使北方游牧民族饱受痛苦,纷纷南迁,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
41.中国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比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与淝水之战有关。
42.南朝时期,各地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典型的如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稳,则数都忘饥”。据此可知,在南朝时期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43.公元5世纪,北魏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管辖,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阳。( )
44.歌曲《曹操》唱到:“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220年曹丕称帝。( )
45.“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有的还与朝中的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
46.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洛阳定都,历史上称之为“南朝”。( )
47.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有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
48.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农政全书》。
49.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及解析
1.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而不是西晋画家,故题干说法错误。
2.正确
详解: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在数学方面的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题干表述正确。
3.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曹操是东汉末期的人物,三国时期是在他去世后形成的,所以题干说法错误。
4.错误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女史箴图》用笔细劲连绵,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此题中的阎立本说法错误,应为顾恺之,故而,此题错误。
5.×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题干错误。
6.×
详解:4世纪后期,氐族符氏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励精图治,逐渐强盛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故题干错误。
7.正确
详解: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题干说法正确。
8.错误
详解: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政权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统一北方。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起来。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宇文觉(鲜卑族)在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577年北周统一北方。所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但曹魏不属于少数民族政权。故而,此题错误。
9.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因此题干所述为错误。
10.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其死后才出现了三国鼎立局面,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题干所述为错误。
11.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题干说法正确。
12.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艺术代表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敦煌莫高窟”是错误的。
13.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因此是正确的。
14.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本题说法正确。
15.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中的“八王”是晋武帝分封的诸侯王,他们动乱的目的是争夺皇位,因此是一场因皇族争夺中央政权引发的内乱。本题说法正确。
16.错误
详解: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题干表述错误。
17.正确
详解: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孝文帝进行了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本题正确。
18.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的作者是“书圣”王羲之。故正确。
19.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所以本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点睛】
20.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万人去夷州,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不是曹操派卫温去夷州。所以本题表述是错误的。
【点睛】
21.正确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题干说法正确。
22.正确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3.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逐步统一北方。故本题表述是错误的。
24.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故本题描述正确。
25.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到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因此正确。
26.错误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代于此立都于南京,后又经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建都,南京成为融南北风情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城市,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7.错误
详解:“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成语出自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投鞭断流” 反映的是前秦军队的庞大,“草木皆兵” 和“风声鹤唳”反映的是前秦军队战败后逃跑的惨状。“破釜沉舟”是巨鹿之战的成语。故判断为错误。
28.错误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9.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以后,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民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买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奴役,民族矛盾激化,起兵反抗,最终灭亡西晋,使北方又陷入混战时期。题目正确。
30.错误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故错误。
31.正确
详解:东汉末年,朝政越来越腐败,民间爆发了黄巾起义,同时,曹操、孙权、刘备等军阀割据,赤壁之战后,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故此题正确。
32.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对抗曹操,孙刘联军利用火攻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本题说法错误。
33.正确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与曹操大军大战,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史称赤壁之战,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所以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34.错误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化领域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就包括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称为“书圣”,因此题干体现的是王羲之,而不是顾恺之,从而题干所述为错误。
35.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正确的。
36.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而非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题意说法错误。
37.错误
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前秦、北魏等政权统一过北方,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但是曹魏并不属于少数民族政权。故说法错误。
38.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被称为“书圣”的是王羲之,而非王献之,题目说法错误。
3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权倾朝野,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因此本题正确。
40.错误
详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是因为气候变化,而非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导致的是北方人民向南方迁移,所以题目表述错误。
41.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所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因此,题干表述符合史实,故在括号内填写“正确”。
42.错误
详解:根据题干“南朝时期,各地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有长足的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因此,题干“在南朝时期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不符合史实,故在括号内填写“错误”。
43.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和笼络汉族上层地主,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因此,题干表述符合史实,故在括号内填写“正确”。
44.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因此,题干表述不符合史实,故在括号里填写“错误”。
45.正确
详解:依据题干内容,反映了北魏拓跋部若干年后,改姓汉姓,改说汉化,与汉人通婚联姻等。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移风易俗,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故题干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故本题正确。
46.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称之为“南朝”,故本题错误。
47.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有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体现了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成就。故正确。
48.错误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而《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故本题干表述错误。
49.正确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