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导学案
(原卷+答案)
知识点1 局部抗战——日本侵华,军民抗战
1.日本侵华的开始
日本侵华原因 (1)历史原因:日本________后蓄谋已久,占领中国是其既定国策 (2)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困境及摆脱困境的对策 (3)现实原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________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4)有利条件 ①国内:国共两党________;国民党抗战意图没有明确(不抵抗政策),没有做好抗战准备 ②国际:欧美列强忙于应对经济危机,无暇顾及日本侵华;西方大国的________
日本侵略 (1)1931年,日本制造了________(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并扩大侵略,不久占据整个东北 (2)1932年1月28日,日军制造________,侵略上海 (3)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________ (4)1935年,日本侵略者为侵占中国华北而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________”
2.军民抗战
东北民众 抗日救亡 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____________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长城抗战 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________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学生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动____________。这一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中国共产 党抗战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发展到三万余人,牵制了大量日军
西安 事变 背景 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实行________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________、杨虎城发动“________”,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结果 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 促进了中共中央________方针的实现,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知识点2 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国共呼应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呼吁实行全民族抗战。7月17日,蒋介石发表________,准备抗战
中国共产 党垂范 (1)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的形成 (2)合作宣言:为早日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____________》
部队改编 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________,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实现合作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________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战争发展为________
知识点3 日军的侵华暴行
南京大屠杀 日军攻陷南京后,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________以上
殖民统治与掠夺 “以华 制华” 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________
“以战养战” (1)垄断沦陷区________、金融、交通业 (2)实行“________”,强行“征购”和“配给” (3)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三光”政策 日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1941~1942年,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________”,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轰炸破坏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________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实行细菌战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组建了细菌部队 (2)1938至1945年,731部队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
强征慰安妇 (1)概况: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 (2)性质: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1.【学习情境】 日本侵华活动
20世纪30年代东北一首歌谣唱道: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鬼子兵。先占火车站,后占北大营。
思考:这一歌谣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试答:
2.【图示解史】 十四年抗战
十四年抗战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完整地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胜利的史实,强调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
3.【名师指津】 教材P142“东北人民革命军同日军作战”图
东北人民革命军是自发的抵抗还是政府组织的抵抗?这支部队后来被统一改编为什么部队?东北军民的抗战有何意义?
试答:
4.【学习情境】 观察下面图片
思考:图片反映了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试答:
5. 教材P144“学思之窗”
阅读这段材料,分析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
试答:
6.【概念阐释】 “以战养战”
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以战养战”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用以维系和扩大战争的基本政策之一。
7.【学习情境】 侵华日军的罪行
思考:根据两幅图片,指出日军侵华的罪行。
试答:
探究主题一 暴行与罪恶——日本侵华及罪行
[史料实证]——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及侵华罪行
史料一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摘自《内战百科》
史料二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 [日]《东史郎君日记》
[导读] (1)史料一反映了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混战,蒋介石对红军“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史料二日本侵华士兵东史郎在日记中记载了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2)根据史料二,指出日本侵华士兵东史郎对南京大屠杀一事做出了怎样的论断?
[唯物史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历史解释]——侵华日军的罪行
军事侵略 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占领中国大片领土
屠杀人民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细菌战和毒气战,实行“慰安妇”制度
“以华制华” 在占领区扶植汪精卫等伪政权,实行残暴殖民统治
“以战养战” 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经济和资源,以满足战争需求
奴化教育 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磨中国人民反抗意志,达到民族同化
探究主题二 抗争与希望——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史料实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史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史料二 毛泽东在1935年底分析,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坚决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抗日,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甚至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包括蒋介石在内)也有可能抗日。
[导读] (1)根据史料一条件性词语“只有”,认识卢沟桥事变后实行全民族抗战的紧迫性。
(2)把握史料二中的关键性词语“不仅”“甚至”,并提取史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张全民族抗战。
[探究]
(1)据史料一,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的主张及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
(2)据史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家国情怀]——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
[历史解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2)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5)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两党协议,中共将其所属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6)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唯物史观]——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
(2)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看,“七七事变”前的多为请愿、示威等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活动;“七七事变”以后则发展为具有很大规模的整体运动。
(3)从运动的作用来看,“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敦促其对日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驱使其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动员和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
[触类旁通]
[典例] [下表是1936年9月日本陆军省修订的1937年对华作战计划的部分内容。这表明( )
地区 兵力 目标
华北 5个师团,可视情况增加3个师团 占领平津地区和华北五省
华中 5个师团 占领上海附近地区,并确保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带
华南 1个师团 占领广州一带地区
A. 中国沿海防御薄弱
B.日军有意限制战争规模
C.抗日战争即将爆发
D.全民族抗战已不可避免
[尝试解答] ________
[创新应用·随堂检测]
1.1933年,蒋光鼐、李济深等国民党将领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5年,中共在《八一宣言》中呼吁各党派“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西安事变使国民政府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上述信息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
A.国民政府对日态度从妥协退让到坚决抵抗
B.民族危机持续加重促使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加剧,反蒋派坚持抗日
D.国共两党由对峙、内战逐渐走向合作抗日
2.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用两个专章的篇幅,作了题为“攻击南京”和“南京大屠杀”的判词。1947年2月6日,中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南京黄浦路口的励志社(现在的南京市中山东路307号)大礼堂,对南京大屠杀首犯、侵华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开庭公审。以上两则材料 ( )
A.可作为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证据
B.直观地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C.说明日本法西斯都得到了惩罚
D.可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原始史料
3.下表为日伪时期上海配给物资的变化表。据此推知,日伪实行配给制意在( )
每月人均 1942年(7到12月) 1943年 1944年 1945年8月之前
食米 不到0.5斗 不到0. 446斗 0. 304斗 0. 019斗
面粉 4. 09斤 4. 125斤 2. 54斤 0. 75斤
杂粮 —— 0. 19斤 0. 33斤 0. 125斤
燃料 —— 4两 4. 63斤 0. 625斤
肥皂 —— 1小块 0. 407块 0. 25块
A. 与国民政府争夺市场
B.掠夺敌后根据地财富
C.阻止民族工业的内迁
D.转嫁侵华战争的负担
4.1937年11月,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成立。八路军积极组织华北民众参军参战,数月内军区兵力就由最初的不足3 000人扩展到数万人,一年后扩展为近10万人,还组建了万余人的区县游击队和数十万不脱产的民兵自卫武装,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三位一体”的抗日武装体系。这主要反映出 ( )
A.中国共产党坚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B.华北日军战线太长兵力空虚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作战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
参考答案
导学案
1.提示: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3.提示:当时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革命军属于自发的抵抗行为。这支部队后来被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军民的抗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其他地区的抗日斗争。
4.提示:变化:国共两党由对抗变为合作。意义: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成为抗战胜利的基石。
5.提示: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面对民族危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从国家利益出发,热烈拥护国共合作,积极参加抗战。其具体主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条、第二条和第八条主要表达了用各种手段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第七条表达了对于战争期间劳苦民众的关注。
7.提示:南京大屠杀,研制化学武器和实施细菌战。
知识点1
1.明治维新 经济危机 内战对峙 绥靖政策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
2.人民革命军 长城 一二·九运动 东北抗日联军 联共抗日 张学良 兵谏 联蒋抗日
知识点2
庐山讲话 全面抗战路线 国共合作宣言 第八路军 中央通讯社 全民族抗战
知识点3
30万人 伪国民政府 工矿 粮食统制 治安强化运动 重庆
导研案
探究主题一
[史料实证] 提示:(1)背景:中国的内战特别是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后果: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2)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
探究主题二
[史料实证] 提示:(1)主张: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原因: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2)主张:全民族抗战。
导练案
[经典示例·触类旁通]
典例 D
[创新应用·随堂检测]
1.解析:材料中的事件都体现了人们要求反对日本侵略,反映了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的信息中,体现不出国民政府抗战的坚决性,A项错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不属于国民党,故C项与题干要求“共同”不符;D项只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也不是对题干材料的全面概括。
答案:B
2.解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词可以用来证明曾经存在南京大屠杀,中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首犯、侵华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开庭公审同样也可以证明南京大屠杀曾发生过,故选A项。
答案:A
3.解析:据材料“日伪时期上海配给物资的变化表”中的数据可知,配给制下物资配给逐渐减少,表明日本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意在转嫁侵华战争的负担,故选D项;配给制与争夺市场无关,排除A项;上海不是敌后根据地,排除B项;上海民族工业的内迁发生在1937年上海沦陷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抗战,军队规模不断扩大,体现了其全面抗战的路线,A项正确;华北日军战线太长兵力空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正面战场抗战的情况,排除C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