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习题
1、用厚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图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2、单位变换:
(l)25厘米=_____微米;
(2)52毫米=_____米;
(3)900秒=_____分;
(4)0.4时=_____秒;
(5)400分米3= 米3
(6)100厘米3= 米3
3、图中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厘米,物体的长度是??????? 厘米。
4、如图放置的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是1.76厘米,它与木块的真实长度之间的差值是由于___________造成的,这是________避免的。
5、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毫米,25.2毫米,27.5毫米、25.3毫米、25.5毫米,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_,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1)2.5×105;(2)0.052;(3)15;(4)1440;(5)0.4;(6)1×10-4 ;
3、1,4.4;
4、错误,可以;
5、27.5毫米;25.3毫米
《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习题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物体的 ,不利用磨损的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2、某人测得一本字典正文400页厚度为18.0mm,则该字典正文每张纸厚度为 mm。
3、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cm。
4、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适当单位
某同学身高是15.86
教室的黑板长度是33.5
课本纸张的厚度约为0.08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为1750 。
5、某同学利用柔软棉线测出地图上长江长63.00cm,北京至郑州铁路线长6.95cm。经查书,长江实际长度为6300km。则此地图的比例尺为 ,北京至郑州实际铁路线长为 。
6、下列单位换算的写法中正确的是:
A、12cm=12×1/100=0.12m B、12cm=12cm×1/100=0.12m
C、12cm=12cm×1/100m=0.12m D、12cm=12×1/100m=0.12m
7、给你一段涤良线(柔软、弹性较小的一种线)和一把刻度尺,你怎样测出如图所示曲线的长度?
8、如图,把金属块放入装有70cm3水的量筒内,量筒中水面如图2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是 cm3。
9、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56cm= m= nm
(2)500mL= L
(3)300 cm3= m3= mm3
课件10张PPT。10亿光年,雾气昭昭的一团,到底是什么嘛? 100亿公里 放大十倍来观察以繁星为背景的太阳系。说是繁星,其实与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都是在4.22光年开外的。图中的亮点仅仅只是背景上离得八丈远的星星呢,并不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10万公里 是地球!Home,Sweet home。 1000公里 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地理课上教过,这是北美五大湖区中的密歇根湖,框住的城市就是芝加哥。 1公里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草地上这是什么呀?1米 原来一哥们睡得正香呐,都被偷窥啦还不知道呐。 1毫米 手上的毛孔。可是,汗毛呢?晕! 1微米 疑似生物课上学过的细胞核膜,细部。 1纳米 我们管10的-9次方米叫一纳米。现在为材料科学炒得火热的纳米技术就是说很多物质精细到纳米级后将表现出很多在常规数量级上所表现不出的性质来。在纳米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连原子都可以数清了。因此,纳米级又叫原子级。 下图是组成DNA分子的原子们,它们以共价键和氢键彼此结合成庞大的有机分子。生命就在这种复杂的结合中得以体现。敬礼! 1飞米(10的-15次方米) 质子(也可能是中子)的细部,乱七八糟一大片。未知的结构,未知的领域,那里属于上帝。 课件4张PPT。 1、在学校运动会中测量跳高成绩时,应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是( )
A、分度值是1 cm的15 m皮卷尺
B、分度值是1 mm的米尺
C、分度值是1 mm的1.5 m钢卷尺
D、自制一根分度值是1 cm的硬杆长尺
2、四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数据为12.44cm、12.43cm、12.43cm、12.82cm,记录错误的是______,此物体的长度应为______。A12.82cm12.43cm 3、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分度值为mm的直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如下,哪一个记录正确( )
A、4.6cm B、46mm
C、46.0mm D、4.60C 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木的长度,请指出哪些地方不正确? (1)、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2)、尺的位置没有放正。
(3)、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4)、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 5、如图所示,将细铜丝在圆柱形铅笔上紧密绕20圈,再用刻度尺测量20圈的总长度,则总长度L=_______,细铜丝直径约为_______。1.85 cm0.09 cm有效数字
由于物理量的测量中总存在着测量误差,因此,测量值及其运算都要使用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对于一般的刻度式仪器仪表,如刻度尺、指针式电表等,可以简单的认为,能在最小刻度上直接读出的数值是可靠数字,最小刻度以下还能再估读一位,但这样估读出的数字是可疑的,这样得到的结果中就包括了可靠数字和一位可疑数字,并统称为有效数字。对于游标式的仪器,如游标卡尺等,所得到的结果是直接测出的,都是有效数字。数字式仪表仪器上所显示的数字也都是有效数字。
在测量中仪器上显示的最后一位数是“0”时,这个“0”也是有效数字,也要读出和记录。例如,用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一物体长度为2.50cm,这表示物体的末端刚好与刻度线“5”对齐,下一位数字是0,这时若写成25cm就不能肯定这一点,所以这个“0”是有效数字,必须记录下来。必须注意的是,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必须保证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变,这样就要采用科学计数法,即用10的指数形式表示,例如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写成2.50×10-2m或2.50×104μm等;如果记成0.0250m,当然也可以,只是要记住纯小数中小数点后的0不是有效数字;而如果记成25000μm就不行了,因为这时可能被误认为是有5位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如下:
1、实验后不计算误差的,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按下述规则粗略确定。
(1)加减运算后的有效数字。根据误差理论,加减运算后结果的绝对误差等于参与运算的各数值误差之和,因此运算后的误差应大于参与运算各数中任何一个的误差。所以加减运算后小数点后有效数字的位数,可估计为与参加运算各数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相同。
(2)乘除运算后的有效数字。根据误差理论,乘除运算结果的相对误差等于参加运算各数值的相对误差之和。由干一般说来有效数字位数越少,它的相对误差就越大,所以乘除运算后的有效数字位数,可估计为与参加运算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相同。
2、实验后计算误差的,应当由绝对误差决定有效数字。一般情况下误差的有效数字只取一位,因此只要将测量值有效数字的末位与误差的位置取齐就可以了。例如,用单摆测得某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981.2±0.8cm/s2
3、有效数字运算中的几个问题:
(1)有多个数值参加运算时,在运算中途应比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规定的多保留一位,以防止多次取舍引入计算误差,但运算后仍应舍去。
(2)尾数的舍入法则。现在通用的法则是尾数凑成偶数:尾数小于五则舍,大于五则入,等于五则把尾数凑成偶数。这种舍入法则的依据是,这样做以后使尾数入与舍的几率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