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特训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下图可用于研究( )
A.鸦片战争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目的
C.戊戌变法的背景 D.义和团失败的原因
2.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该事件是( )
A.创办强学会 B.百日维新 C.公车上书 D.创建兴中会
3.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4.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
5.著名学者金冲及说: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兴起,是甲午战争强烈刺激下的物;而戊戌变法高潮的出现,又是列强公然在华争夺并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这段话意在说明维新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光绪皇帝的支持
C.康梁等人的大力宣传 D.民族危机的加剧
6.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7.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一开始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有农学、工学、医学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北京大学。据此推断,京师大学堂应创办于( )
A.百日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政府时期
8.若“百日维新”能实现的话,不久可能会出现( )
①人们能看到新创办的报纸 ②考生在科举考场上仍为写八股文而发愁
③陆海军的士兵们要接受新式训练 ④取消多余的衙门,吸收有才能的人任职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与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运动的进步之处在于( )
A.主张向西方学习 B.提出了自己的革命纲领
C.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D.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10.“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11.图中殉难的历史人物所参加的运动( )
谭嗣同殉难图
A.严厉禁止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颁布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令
C.自始至终一共经历了一百天 D.在顽固派发动政变之后失败
12.1867年恭亲王奕?(道光第六子)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大学士倭仁认为此举“以夷变夏”“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甚为可耻”。奕诉驳曰:“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犹以学人为耻。”而士大夫聚党私议不息,阻拦投考同文馆的人员,多方讥诋,斥奕诉为“鬼子六”。据此可知( )
A.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 B.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
C.洋务派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D.中国近代教育变革举步维艰
13.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4.“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
A.开启了近代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促进了戊戌变法的成功
15.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连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
(1)材料一中“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别指的是哪两次近代化的探索?
(2)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探索“口号”是什么?该运动有什么重大意义?
(3)材料二描绘的“变法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前,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
——《康有为变法思想新探》
材料三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曾真诚地相信,由于中国 “广土众民,十倍于日,又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中国)就今岁入,已逾万万,…彼(日本)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耳。”
——《戊戌变法纪》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8.请根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10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李鸿章 康有为
【参考答案及精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精析】题目中图片的内容是几位外国模样的人正在分割清朝模样人的地图,据此可知这应该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开始转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正是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故选C项;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目的、义和团失败的原因均与题干无关,排除ABD项。
2.【答案】C
【精析】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奋,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故选C项;创办强学会是公车上书失败后的举措,排除A项;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排除B项;1894年11月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排除D项。
3.【答案】B
【精析】根据材料中“‘天演’‘物竞’‘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可知,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故选B项;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排除C项;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说法错误,排除D项。
4.【答案】D
【精析】本题所考为甲午中日战争的意义。根据所字知识可知,甲午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多名举人,以公车上书”的方式,上书光绪帝,清求变法。为宣传维新变法,成立学会和学堂创办报刊及著书立说,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排除C项。
5.【答案】D
【精析】根据材料中“维新变法运动……是甲午战争强烈刺激下物”“戊戌变法高潮的出现,又是列强公然在华争夺并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可知,这段话意在说明维新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剧。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侵略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重,故选D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光绪皇帝的支持、康梁等人的大力宣传也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
6.【答案】D
【精析】一手史料也称原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遗物和遗迹等,维新派是推行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时务报》是其记录的有关戊戌变法的资料,故选D项。学者所著的书籍、历史教科书和影视作品均不是原始的资料,而是经过加工的二手史料,排除ABC项。
7.【答案】A
【精析】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即为当时创办的。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结合题目的关键“1898年7月”“在北京创办”,故选A项;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武昌起义,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民政府要到1912年才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8.【答案】A
【精析】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A项;排除BCD项。
9.【答案】D
【精析】依据所学知识,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而戊戌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道路。故选D项;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自己的革命纲领、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属于二者的共同点,排除ABC项。
10.【答案】D
【精析】根据材料“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故选D项;“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与“社会文化运动”关联不大,排除A项;戊戌变法并未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排除B项;维新派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
11.【答案】D
【精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从“谭嗣同殉难图”可知,图片反映了谭嗣同英勇就义的历史,谭嗣同参加的运动是戊戌变法,这场运动最终因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而失败,故选D项;戊戌变法中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废除科举制的诏令颁布于1905年,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戊戌变法历时103天,不是一百天,排除C项。
12.【答案】D
【精析】根据题干材料大学士倭仁认为此举“以夷变夏”“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甚为可耻”可知,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不主张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说明中国近代教育变革阻力很大。故选D项;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题干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现出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奕 主张学习西方,没有体现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排除C项;
13.【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残酷镇压,最终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选D;ACC项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均正确,排除ABC项。
14.【答案】B
【精析】据“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不必意存忌讳”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光绪帝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故选B项;开启了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告终,排除D项。
15.【答案】B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故选B项;材料没有关于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的内容,排除AC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自身原因,且材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关于“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的内容。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6.【答案】
(1)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2)自强,求富;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标志:公车上书。
(4)认识: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精析】
(1)根据材料一“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学习西方军事器物的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法维新)的是戊戌变法。
(2)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参加的举人,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4)综合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
(1)当时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只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没有意识到改革制度的重要性。
(2)看法:推崇明治维新;主张学习明治维新。原因: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战败,维新派认识到明治维新增强日本的国力,向明治维新学习,为戊戌变法做准备。
(3)对国情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顽固派的强大;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
【精析】
(1)根据材料“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只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没有意识到改革制度的重要性,所以多数知识分子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推崇明治维新,主张学习明治维新。其原因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战败,维新派认识到明治维新增强日本的国力,向明治维新学习,为戊戌变法做准备。
(3)根据材料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曾真诚地相信,由于中国 ‘广土众民,十倍于日,又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中国)就今岁入,已逾万万,…彼(日本)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耳’。” 并结合所学可知, 维新派对国情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顽固派的强大;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最终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答案】
题目:近代化的探索。
内容: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在社会上主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精析】
根据题意要求小短文必须做到观点明确;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史论结合。根据题干信息,李鸿章、康有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可以拟为近代化的探索。可从19世纪60-90年代,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创办近代化企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是近代中国第一支现代化的海军,与外国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等等,希望清朝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设立议会,把中国推进到现代化国家阶段。19世纪末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在社会上主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等方面加以论证。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