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0 15:55: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沁园春·雪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过程与方法: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立场。
三、教学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青春活泼,情感丰富,容易被感染。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对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对“词”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的认识。与伟人毛泽东所处的年代相隔久远,处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对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现在安逸的生活致使他们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对较弱。学习这一课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要提高社会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3.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如“汗”、“俱”)、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二)新课讲解
一.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让学生说出上阕中的动词和它们所描绘的景物,学生回答后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示范分析“封、飘、失”所描绘出的北国雪景,重点比较“望”与“看”字的区别,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它动词描绘的视觉景象。
3.补充讲解:“舞”,起舞、飞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
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并提问:“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析:“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诗人又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
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并提问学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字的用法。
5.总结诗词写景语言的凝练生动,引导学生通过近景和远景的推移、实景和虚景的交错,发现诗人思维的跳跃和连贯。
一.设置问题,探究下阙
1.提问:通过诵读全词,你发现上阕词和下阕词就内容而言最大的区别何处
2.提问:描写景物和评点历史人物是不相关的内容,诗人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的
3.总结:这句话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由景物自然过渡到历史人物,跨越时空,表现了诗人的大气豪迈和坚定信念。
4.提问:诗人对历代帝王、“无数英雄”是什么态度 你是如何知道的
5.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并提示学生,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但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认识到,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
三、组织活动。绘制“北国风雪图”
1.组织学生分小组,根据对词的分析和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图画,指导学生感受白雪与晴日的红白色调撞击,理解“妖娆”的内涵。
3.引导学生发现,长城和黄河并非真实地出现在诗人眼前,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的壮丽图景。
学生活动: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阕词是写景抒情,下阕词是评点历史人物表达观点。
2.回答:是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连接起来的。
3.结合教师的分析,谈论、体会诗人是如何把写景和抒情结合到一起,自然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4.经过讨论和交流回答:诗人对他们是惋惜、感叹的态度,“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都反映了诗人的态度。
5.讨论,认识到这三句话是全词主旨所在,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代伟人的政治抱负和自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