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分层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分层作业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0 15:0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分层作业
【基础达标】
1.历史遗迹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图遗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是
A.英军攻陷广州 B.沙俄侵占雅克萨
C.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历史遗迹”,可知是圆明园遗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要求修改《南京条约》 B.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乘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提出“修约”的要求,在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后,寻找借口,于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A.虎门销烟 B.“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D.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排除A项;“马神甫事件”是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排除D项。故选B项。
4.截至2020年12月,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七尊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通过不同方式回归祖国,导致铜像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A.英、美 B.英、法 C.美、法 D.俄、美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起的侵华战争,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5.近代通商口岸成为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门户。《北京条约》中增开的通商口岸是
A.南京 B.上海 C.北京 D.天津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D符合题意;南京是《天津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A不符合题意;上海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B不符合题意;北京不是通商口岸,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某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该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俄
【答案】D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7.1860年10月,_____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答案】英法联军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8.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它成为中国近代史的______;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______平方千米的领土。
【答案】 开端 150多万
【解析】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费一兵一卒,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9.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_______、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英、中法签订的《北京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_______为商埠。
【答案】 广州 天津
【解析】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能力提升】
1.英法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俄国公使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却向英法提供“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协助英法的军事行动。相关场景出现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英法对华进行侵略战争,俄国以“中立为掩护充当英法的帮凶,由此可知,相关场景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伪装中立调停,实则趁火打劫充当帮凶,俄国更是趁机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共同发动的侵略战争,俄国也直接出兵,排除D项。故选B项。
2.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倍感失望,因为中国人不愿与他们接触,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英方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获得更多的租界。1856年,曼彻斯特商会声称:“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材料主要体现了( )
A.鸦片战争对中英双方的全面影响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中英两国不同的经济结构和政策 D.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答案】B
【解析】依据“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倍感失望……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所学知识,可见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认为对华贸易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英国把这归结为是英国享有的特权太少,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有限,因此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得更多的权益,英国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可见材料主要体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B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鸦片战争对中英双方的全面影响,而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A排除;题干没有体现中国的经济结构和政策,C排除;题干的重点是从英国自身利益的角度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的原因,没有体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和趋势,D排除。故选B。
3.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邓世昌殉国黄海 D.太平军金田首义
【答案】B
【解析】依据“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清朝首都北京,洗劫并焚毁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B项正确;1840—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将领关天培战死炮台,排除A项;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排除C项;1851年太平军金田首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4.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材料表明
A.鸦片战争持续时间长 B.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列强侵略中国不断深入
【答案】D
【解析】根据“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为通商口岸,使外国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逐步深入中国内地,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长达四年,超过鸦片战争,排除A项;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但不能体现“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排除B项;材料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逐步深入中国内地,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项。
5.近代西方列强在一次打劫中国时,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结满果实的“晚清”大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洗劫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 D.抢夺福州船政局等中国近代企业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打劫中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直接出兵侵略中国,而沙俄却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成为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B项正确;洗劫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的暴行,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划分势力范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内部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派官员掀起洋务运动,创办福州船政局等中国近代企业,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中英北京条约》第一款:“前于戊午年(1858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己未年(1860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炮台,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似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对这一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是诚信友善的 B.掩盖了英国再次发动战争的真实意图
C.国际舆论支持清政府 D.《北京条约》签订是为维护中英的友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整个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的真实目的是继续扩大中国市场,推销商品、掠夺原材料,扩大侵略权益,而题干材料是站在英国立场上遗憾换约引发战争,这种说法掩盖了英国一味发动战争真实目的,所以B符合题意;A中清政府的诚信友善的对象不明,而且在这里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A; 题干中并未体现国际舆论支持清政府,所以C不符合题意;《北京条约》签订是为维护中英的友好不符合史实,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向来洋药(鸦片)……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唯该商止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以上规定使清政府( )
A.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开始大量进口外国药品
C.采取禁止鸦片贸易的措施 D.对所有进口货物征重税
【答案】A
【解析】根据“洋药准其进口”可知通过这一条约,使清政府被迫允许进口鸦片,从而使得鸦片贸易合法化,A项正确;这一规定是使清政府允许进口鸦片,而非外国药品,排除BC项;这些规定使清政府对所有进口货物的关税并不重,排除D项。故选A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可是他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20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激烈的禁烟运动”指哪一事件?“战争果然就到来了”指的是哪场战争?
材料二
(2)图中“A”区域是通过哪一条约被列强割占的?这一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1854年2月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3)依据材料三,说明英国对上述中英贸易状况是否满意?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英国采取了什么行动
【答案】
(1)事件:虎门销烟或林则徐禁烟。战争:鸦片战争
(2)条约:《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态度:不满意。行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可是他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反映了禁烟运动,导致了一场战争,而且与鸦片贸易有关的斗争。结合课本所学,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危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西方列强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2)依据材料二图片“1842年英国割占香港岛”。结合课本所学,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是史上第一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到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等;《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依据材料三“……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可见英国对中英贸易的状况态不满意;结合课本所学,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从1856年开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核心素养】
1.(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清军兵力调动表,分析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命调时间 调出地 调入地 兵数(名)
1858年4月 京师 大沽 2000
1858年12月 吉林 大沽 1000
1859年4月 黑龙江 天津 1000
1860年5月 宣化镇 大沽 1000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时间“1858-1860年”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期,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爆发,排除C项; 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当代女诗人徐艺宁(山东诸城人)在《圆明园》一诗中写道:当时一炬尽仓皇,忍见火光同血光。断壁经年默然立,至今不敢看残阳!诗中的“一炬”是哪一列强的暴行?
A.英法联军 B.美俄联军 C.日本军队 D.八国联军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体现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残暴性,A项正确;美俄均没有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军队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3.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洲、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近代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始于( )
A.英国强行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美国获得领事裁判权 D.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抢夺了大量文物,致使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B项正确;英国强行占领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排除A项;美国获得领事裁判权属于司法主权的破坏,排除C项;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军事行动,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0·山东聊城·中考真题)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考查点:《天津条约》。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是“1871年”、“今长江”、“洋船往来”可知近代列强获得了在长江的航运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中国和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拥有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B正确;《南京条约》签订时列强势力还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A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都晚于《天津条约》,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要求。CD错误。综上故选B。
5.如表是海关统计的中国进口净值表。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进口净值(万关两)
1864年 4621
1865年 5572
1866年 6717
1871年 7010
A.清政府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B.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C.中国市场进一步被迫打开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反映了1864到1871年中国的进口总值多而且在不断增加,联系已学知识这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市场进一步被迫打开,外国产品不断的向中国倾销,C项正确;清政府鼓励发展对外贸易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排除BD项。故选C项。
6.如下图漫画《“文明人”的行径》,犯下此漫画揭露的罪行的侵华战争
A.使清政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依据漫画信息“‘文明人’的行径”和“圆明园废墟”可以判断侵华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漫画揭露的罪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项正确;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马关条约》的签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排除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
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D.避免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答案】A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众自发进行了反侵略抵抗,说明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彰显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与中国民众自发的对抗侵略行为没有关系,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没有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排除CD项。故选A项。
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延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地理学研究兴起
C.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答案】C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此时中国学者关注边界问题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意识日益增强的表现,C项正确;这些人并不是官方的代表,排除A项;这些人并不是为了研究地理学,排除B项;“成为潮流”的说法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