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
2.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
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4.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探索道路的艰难曲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知识结构】
【新课探知】
2023课标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1.序幕——
(1)过程: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变法: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 。
3.开始标志: 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4.变法内容:
项目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制造了“ ”事件,变法失败。
6.影响:变法在 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1.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教训。
原因:
(1)急于求成
(2)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4)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力量薄弱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在戊戌政变的当日,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亡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最终被捕牺牲,终年33岁。有人认为,谭嗣同应该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有材烧”;有人认为,谭嗣同死得光荣,激励了全国民众的爱国之心。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
观点一:和梁启超一起逃走,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势力十分弱小,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应该选择逃走,留下维新的种子,以后再图维新的大业。挽救民族危亡、图谋人民自由幸福的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应该在危难之时保存自己,以便将来继续奋斗。
观点二:留下为维新事业的成功而牺牲,这次变法临近失败,谭嗣同十分痛心,为了昭示后人,为以后的变法能够成功(即谭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流血牺牲,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和对维新事业的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我测评】
1.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做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是( )
A.强学会成立 B.《万国公报》创办 C.公车上书 D.《国闻报》创办
2.严复曾在天津的一份报刊上提出“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号召变法图强。这份报刊是
A.《民报》 B.《国闻报》 C.《万国公报》 D.《申报》
3.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和洋务运动
4.《戊戌政变记》中写道:“维新运动作为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兴起,是在强烈刺激下的产物。”这种“刺激”来自(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5.吴于廑先生在《世界史 总序》中这样写道:在战争失败之后,中国微弱的开明派开始推动维新,但是仅仅“百天”而已,转瞬失败。“微弱的开明派”代表有( )
A.康有为、梁启超 B.张之洞、李鸿章
C.陈化成、丁汝昌 D.陈独秀、李大钊
6.在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主张“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人物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7.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的皇帝是( )
A.咸丰帝 B.慈禧太后 C.宣统帝 D.光绪帝
8.“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9.主张变法图存,并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黄兴 D.谭嗣同
10.有人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是‘跪着造反’,这暗示着变法必将失败。”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B.变法冲击了封建思想
C.变法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变了祖宗例律
11.“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最终落脚点,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受命于钦差大臣,后赴广东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虎门销烟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仔细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举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该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意识喷薄而出后,中国进行了一次旨在谋求“制度变革”的尝试。这次尝试指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挑战突破】
1.“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19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揭开该变法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公车上书 C.改革开放 D.《青年杂志》创刊
2.康有为四次上述内容节选,如下表。康有为上书的共同心声是( )
时间 名称 主张
1895年4月 《上清帝第二书》 迁都、练兵,变通新法,拒外夷,保疆土……
1895年5月 《上清帝第三书》 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同下情而图自强,而保疆土。
1895年6月 《上清帝第四书》 为变通善后,讲求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
1897年12月 《上清帝第五书》 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稍)存国祚。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设备 B.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C.变法自强,以救亡图存 D.学习西方天赋人权思想
3.《日落紫禁城》中写道:“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画上了休止符。”材料中的“现代化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启蒙思想家。他的哪部译著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 )
A.《天演论》 B.《海国图志》
C.《物种起源》 D.《四洲志》
5.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
A.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B.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6.摘自话剧《茶馆》第一幕:庞太监:哟!秦二爷!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了,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此一幕发生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廷朝野震动 B.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C.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遇害 D.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
7.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列强不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反对变法
C.当时民众民主素质缺乏 D.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
8.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史料的是( )
A.汤志钧先生修订本《戊戌变法史》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历史剧《戊戌变法》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9.请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甲午中日战争本身及战后赔款在财政经济上给中国带来巨大负担,促使清政府“自开商埠”,广开财源,以度危机……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秦皇岛、三都澳、岳州为通商口岸……很快获朝廷批准。
材料三:概而言之,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固然是为了扩大英国在华利益,但对闭关锁国的大清国而言,并非一点益处都没有……它至少为中世纪的大清国提供了几个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必然带来中英贸易量的迅猛增加,从而增加消费者的福祉,带来海关税的增加。
(1)材料一中图一图三所示通商口岸的开放分别与近代哪个条约有关?观察三幅图的变化,说说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过程呈现出什么地域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通商口岸开放方式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
【参考答案】
【自我测评】
1.C
2.B
3.A
4.C
5.A
6.B
7.D
8.B
9.D
10.A
11.(1)林则徐。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2)代表:奕 ,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原因:性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所以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事件:戊戌变法运动;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民族危机加剧。
【挑战突破】
1.B
2.C
3.B
4.A
5.A
6.C
7.D
8.D
9.(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由沿海地区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由被动开放变为主动开放。
(3)弊:资本主义列强通过通商口岸把廉价的工业品输入中国,掠夺原材料,建立工厂企业,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利:瓦解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产生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中国开始了步履维艰的近代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