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分层作业
【基础达标】
1.1895年,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联合各省在京应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它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排除A项;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排除C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是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列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
A.《时务报》和《知新报》 B.《直报》和《知新报》
C.《湘学报》和《直报》 D.《时务报》和《国闻报》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时务报》 创办人为汪康年、黄遵宪和梁启超, 《国闻报》 是严复在天津创办的。这两份报纸居于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是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D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下图为19世纪末出现的报刊,它们宣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A.变法图强 B.三民主义 C.民主与科学 D.自强求富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公车上书失败之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指出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除此之外当时有影响力的报纸还有《知新报》《湘学报》《直报》等地方报纸,它们共同宣传的主题都是变法图强,A项正确;三民主义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
4.戊戌变法中创办的新式学堂是
A.京师同文馆 B.北洋大学 C.燕京大学 D.京师大学堂
【答案】D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D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排除A项;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5.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设立京师同文馆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经济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设立京师同文馆”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内容,所以B项符合题意;“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经济”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危机·应对】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__________、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_”。
【答案】 康有为 公车上书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参加会试的举人被称为“公车”,他们向光绪帝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
7.甲午中日战争,甲午年指的是______年。戊戌变法,戊戌年指的是______
【答案】 1894年 1898年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甲午年指的是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戊戌变法,戊戌年指的是1898年,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故①1894年,②是1898年。
8.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
【答案】谭嗣同,百日维新。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变法触犯了慈禧太后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9.戊戌变法的影响:在________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答案】思想文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能力提升】
1.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中国是在俄、英、法、日四国的虎视眈眈之下,形势极为危险,接着又以印度等国亡国为例,沉痛地描绘出中国一旦亡国的“惨烈之状”。最后号召知识分子、士大夫要以俄国、日本为榜样,成立“强学之会”,拯救祖国危亡,随后中国人
A.开展洋务运动 B.进行维新变法运动
C.举行辛亥革命 D.掀起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材料“以俄国、日本为榜样,成立“强学之会”,拯救祖国危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运动是指戊戌变法,其指导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运动的文章,之后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19 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申报》1895年5月10日载:“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其所报道的事件是( )
A.科举考试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戊戌政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可知是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B项正确;材料事件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排除C项;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9月21日 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排除D项。故选B项。
3.“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明治维新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对应的是洋务运动学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对应的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实行变法图强,C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洪秀全领导的农民反封建反侵略运动,排除B项;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大力学习西方文明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4.“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尔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想要学习的是( )
A.经济的近代化 B.器物的近代化 C.制度的近代化 D.精神的近代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尔邻维新之岛国日本,……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感到耻辱,所以他们要求进一步向西方学习。当时想西方学习,已经发展到了制度层面,维新派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始了中国的制度近代化,C正确;经济近代化最早从鸦片战争以后,外资进入中国给中国带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A;洋务运动提倡学习西方器物,甲午战败宣告破产,排除B;精神近代化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掀起的,排除D。故选C。
5.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改良的人们放大了。这里提及的有志于改良的人们( )
A.康有为、梁启超 B.李鸿章、左宗棠
C.孙中山、黄兴 D.陈独秀、李大钊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一战”后,清政府战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改良的人们放大了。这里提及的有志于改良的人们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发动“公车上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他们推动的戊戌变法是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的。A项正确;B项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BCD项。故选A项。
6.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的《醒世歌》曰“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此歌所表达的主旨是
A.放弃天朝观念 B.学习西方技术
C.拥护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强侵略
【答案】A
【解析】根据“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可得出其强调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说明作者强调要放弃天朝观念,放眼世界,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BCD项。故选A项。
7.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爱国志士积极尝试向国外学习,请把他们的主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 )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九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梁启超创办了《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59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写成了《资政新篇》;1872年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正式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因此三者的正确排除是②③①。C项正确;ABD与事实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8.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法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这一变化表明( )
A.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
C.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律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侧重于学习西方技术,而维新派则主要学习“政治制度”,这是因为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主旨是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调整,不是“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9.民国史学泰斗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近代化的独特视角为核心,讲述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激荡。书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作者强调了当时中国
A.军备落后 B.国力贫弱 C.政治腐败 D.急需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反映了不进行改革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反映了中国要是进行改革可能早就实现了近代化。这些都强调了作者认为改革的重要性,认为中国现状要急需改革。D正确;根据题干内容大意,可以看出没有涉及军备、国力、政治方面的问题,ABC排除;故选D。
10.历史学家胡绳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道:“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在此他强调的是( )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B.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答案】B
【解析】根据“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千余名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变法的事件,即公车上书,这一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故选B;材料描述的是公车上书,与洋务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无关,排除ACD。
11.康有为把变法维新的思想与儒家的某些经典调和起来,甚至把孔子抬高到教主地位,推尊孔子为中国历史上改革的鼻祖。这说明( )
A.维新变法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斗争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康有为把变法维新的思想与儒家的某些经典调和起来,甚至把孔子抬高到教主地位,推尊孔子为中国历史上改革的鼻祖”可知,维新变法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慈禧太后,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派缺乏斗争经验;没有涉及顽固派,故排除CD项。故选A。
12.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只为统治者服务
C.不切合实际,不可以付诸实践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答案】D
【解析】根据“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可知,材料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缺乏社会基层群众的大力支持,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强调戊戌变法脱离群众,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但仍旧不觉悟,直至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 、曾国藩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甲午战争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建立君主立宪……这无疑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等到自强、变法运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内,湖南、陕西等13省相继独立,清朝土崩瓦解。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
材料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摘编自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列举材料一中相邻且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简要说明其因果关系。
(2)结合材料一、二中这些“中国的脊梁”的“光耀”,谈谈中学生向他们学习应该具有怎样的家国情怀?(至少两点)
【答案】
(1)示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构成因果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使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在此背景下,由奕 、曾国藩等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发动了洋务运动。
示例二: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构成因果关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等人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2)示例: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学习,时刻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应具有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意识和决心;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维护祖国统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铭记历史,落后就被挨打;少年强则国强,吾辈更当自强不息等等。(言之有理,两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但仍旧不觉悟,直至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 、曾国藩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兴起是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外交困的结果;“甲午战争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建立君主立宪”说明了戊戌变法的原因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等到自强、变法运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原因是自强、变法运动的失败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统治。
(2)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的“中国的脊梁”的“光耀”指的是不同阶层的早期近代化探索,各阶层的探索活动中体现了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意识和决心,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坚持不懈,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等。作为中学生应具有的家国情怀首先是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应具有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意识和决心;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维护祖国统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最后,总结近代以来的经验教训,铭记历史,落后就被挨打的道理,努力学习,时刻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清末的改革。我始终觉得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清末面临的现代变革一直是非常被动的,你说不出哪个是它主动做的,都是在面临着巨大压力下,甚至付出巨大成本代价之后才做的。
——著名历史学者雷颐
材料二 “新器物”的益处显而易见但引入中国阻力尚且如此强大,“新政府机构”的益处相对间接,遇到的阻力就更强烈。例如,当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现代化舰队由沿海地方督抚建成,管理却仍沿袭传统地方管理水师体制……并不涉及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增强朝廷权力,都如此艰难,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艰难,可以想见。
(1)学习“新器物”和“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积极作用分别是什么?
(2)在学习“新器物”的过程中,开明官员提出的两大口号分别是什么?请列举两个代表人物。
材料三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材料四
(3)材料三中提到的条约是清政府与哪个国家签订的?该条约将中国最大的岛屿割给了日本,请问是哪个岛屿?
(4)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怎样的影响?
(5)材料四图片反映了这场运动最终失败的命运,试分析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口号:自强和求富;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日本;台湾岛。
(4)公车上市,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5)光绪和维新派的人没有执行力,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戊戌变法触动了一部分人的核心利益,而遭到了这部分人的抵制;光绪和维新派的人力量薄弱,文武两方都站在光绪对面。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学习“新器物”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改良运动,故“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指的是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提出的两大口号是自强、求富。比较开明的官员有: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官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根据材料三“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是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割刀、澎湖列岛给日本。其中中国是最大的岛屿是台湾。
(4)根据材料三“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5)根据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光绪和维新派的人没有执行力,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戊戌变法触动了一部分人的核心利益,而遭到了这部分人的抵制;光绪和维新派的人力量薄弱,文武两方都站在光绪对面。
【核心素养】
1.(2022·云南昆明·中考真题)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被称为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百日维新”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材料可知,1898年6月,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下,宣布实行变法,历时仅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D项正确;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年至1864年,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他在一次集会上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吾四万万之人,吾万千之士大夫,将何依何归何去何从乎?故今日当如大败之余,人自为成。救亡之法无他,只有发愤而己。”这说明康有为主张(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判断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189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宣布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A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排除C项;民主科学出现在新文化运动中,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海南·中考真题)甲午战争期间,严复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严复此举意在
A.宣传民主科学 B.推动教育发展 C.号召救亡图存 D.传播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甲午战争期间,严复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再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国内的知识分子开始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努力,进行了戊戌变法。严复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一时成为仁人志士的救国宣言,表明此举意在号召救亡图存,C项正确;宣传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推动教育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物竞天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湖北黄冈·中考真题)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再结合这一时期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群情激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的宣传正好激发了民主救亡图存的意识,B项正确;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排除A项;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排除C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传统思想不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福建·中考真题)《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可知,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使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思想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说法有些片面,这时翻译的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不仅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文化,更使得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思想发生变化,排除A项;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给到的信息是“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没有说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山东聊城·中考真题)“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D项正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与“社会文化运动”关联不大,排除A项;戊戌变法并未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排除B项;维新派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2·湖南邵阳·中考真题)为落实“双减"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某班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在讨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都主张学习西方 B.都主张暴力革命
C.都主张民主共和 D.都主张君主立宪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二者都是学习西方,A项正确;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不属于革命,排除B项;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排除C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2·广西梧州·中考真题)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旨在说明戊戌变法促进思想启蒙,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但没实现国家富强,排除ABC项。故选D项。
9.(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只是局限于社会上层精英分子的活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材料不是评价戊戌变法方式,排除A项;材料评价的是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排除B和D项。故选C项。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有为大事记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来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
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 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 德国强占股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 速往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 担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1917年 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答案】
(1)家庭出身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入侵的影响。
(2)精心研读西学;编著变法的书籍;组织学会等组织;创办报刊等。
(3)人生经历:第一段:熟读经书、研究西学;第二段:宣传组织变法;第三段:复辟帝制。
认识:人生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人的思想变化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解析】
(1)依据材料一“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可得出康有为思想受到家庭出身和儒家思想影响;依据材料“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可得出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可得出受到列强入侵的影响。
(2)依据材料“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可得出精心研读西学;依据材料“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可得出著书立说;依据材料“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可得出组织学会等组织;依据材料“创办《万国公报》”可得出创办报刊等。
(3)人生经历:依据第一部分材料信息从早年熟读经书、研究西学归纳;第二部分依据材料信息从宣传组织变法回答;依据材料“和张助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可得出复辟帝制;认识: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人生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以及人的思想变化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等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