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分层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分层作业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0 15: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 分层作业
【基础达标】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 B.镇南关起义 C.安庆绍兴起义 D.黄花岗起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A项正确;镇南关起义、 安庆绍兴起义、 黄花岗起义均发生在萍浏醴起义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2.广州七十二烈士墓缅怀的英烈牺牲于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广州七十二烈士墓缅怀的英烈牺牲于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了起义。起义失败后,有七十二具烈士的遗骸被葬在黄花岗,D项正确;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广西起义与广州七十二烈士墓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3.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先进知识分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以孙中山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C项正确;ABD项不是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排除ABD项。故选C项。
4.
起义名称 领导人 结果 影响
_____起义 刘道一、蔡绍南 _____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_____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浙皖(安庆、绍兴)起义 徐锡麟、______ 不写
_____(镇南关)起义 孙中山与黄兴 不写
_____起义 _____与____、____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极大_____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答案】 萍浏醴 失败 第一次 秋瑾 广西 广州(黄花岗) 孙中山 黄兴 赵声 鼓舞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即萍浏醴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领导浙皖起义的是徐锡麟和秋瑾,其中,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失败;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害,浙皖起义失败。与镇南关有关的起义是孙中山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的广西起义,起义袭取镇南关,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而失败。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有关的起义是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或黄花岗起义,起义的领导人是孙中山、黄兴、赵声等人,起义虽然失败,表格中的起义的结果都归于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5.______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1911年10月10日,______起义爆发。
【答案】 中国同盟会 武昌
【解析】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史称“辛亥革命”。
6.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_______。
【答案】新军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所以空格处应填“新军”。
7.武昌起义过程:工程营起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取得胜利→成立_______政府→推举 _______为都督。
【答案】 武昌 汉阳 汉口 湖北军 黎元洪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武汉三镇指的是武昌、汉口和汉阳,武昌起义先占领武昌城,再取得武汉三镇的胜利,然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因为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也不在武昌,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便请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都督。
8.辛亥革命意义:(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_______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终结。 (思想)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_______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答案】 清王朝 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民主 思想解放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革命目标是要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以,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完成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和民主的目标,所以,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宣扬民族民族革命和民主共和思想,所以,革命的成功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能力提升】
1.革命家的胸怀和奋斗目标对革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下图材料出自哪一位革命家( )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A.康有为 B.洪秀全 C.李鸿章 D.孙中山
【答案】D
【解析】1905年,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是指推翻清朝统治,即“民族主义”;“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民权主义”;“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这是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的内容,D项正确;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不是革命的方式,排除A项;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太平天国,没有结束君主专制,排除B项;李鸿章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主张学习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故选:D。
2.孙中山称赞黄花岗起义“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主要是因为它( )
A.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C.规模大、准备充分,坚持了七十二天 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革命进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D项正确;这不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排除A项;B项是武昌起义的影响,排除B项;规模大、准备充分,坚持了七十二天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说,狭义的辛亥革命就是指( )
A.武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成立民国 D.二次革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人们把辛亥革命做~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狭义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由武昌起义弓|起的推翻清朝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按照这一定义,狭义的辛亥革命就是指武昌起义,A项正确;广州黄花岗起义发生在武昌起义前,排除B项;成立民国、二次革命发生在武昌起义后,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4.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也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推翻清朝统治 B.向西方学习
C.建立民主制度 D.与世界接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建立后对服饰的改变破坏了汉族的传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也提倡“剪辫易服”是为了革除政府的藩篱,所以他们的共同点是推翻清朝统治,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与世界接轨,排除BD项;建立民主制度与太平天国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5.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北京、南京、武汉、广州。对其在资产阶级革中的史实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临时约法颁布之城 B.②是同盟会的创立之城
C.③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城 D.④是中华民国定都之城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辛亥革命在武汉打响革命第一枪,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城,C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A项;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建立,排除B项;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
6.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实现了革命目标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推翻了封建制度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随后,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开了中国思想进步的闸门,铸就了民族丰碑,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实现反帝反封的革命目标,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封建制度被推翻是1956年完成的三大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
7.“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米深,而去之易。”相关主张( )
A.主张对西方的技术进行学习 B.对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鼓吹
C.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D.认为民主科学能够鼓舞人心
【答案】C
【解析】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民报》是其机关刊物。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正式提出“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的主张,即三民主义。根据题干,其反映的是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理论。C项正确;学习西方技术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鼓吹君主立宪的是戊戌变法,排除B项;提倡民主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8.“自强”“求富”、“变法图强”、“民族、民权、民生”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救亡与探索 B.侵略与屈辱 C.专制与独裁 D.反抗与斗争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这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自救运动;“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运动的口号;“民族、民权、民生”指的是三民主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三者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救亡与探索,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侵略与屈辱,排除B项;专制与独裁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洋务运动不能体现出反抗与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9.重大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历史事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武昌起义——清朝的反动统治迅速崩溃
③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是由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的统治,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①正确。武昌起义在武昌爆发,成为辛亥革命的标志,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②正确。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③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故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这是广州港由宗主国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型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并在外贸地位上逐渐衰落的转折点。1843年到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430担增加到3662担,而同时期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655担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鸦片战争以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腐朽不堪,难以应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道路进行了努力,历经了从技术层面、社会革命层面、实业层面到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的反复探索,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
(1)据材料一概况1842年后广州港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况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20世纪初进行的制度层面的探索是什么?并说出该探索的成果。
(5)以上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
(1)变化:由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为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外贸地位逐渐衰落;贸易量增大;《南京条约》的签订等
(2)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引发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狂潮。
(3)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答出一点即可)
(4)探索:辛亥革命;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答出2点即可)
(5)发展趋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这是广州港由宗主国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型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可得出1842年后广州港发生的变化:由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为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根据材料一“……并在外贸地位上逐渐衰落的转折点。……”可得出变化:外贸地位逐渐衰落;根据材料一“1843年到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430担增加到3662担,而同时期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655担”可得出变化:贸易量增大;根据所学知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南京条约》的签订等
(2)根据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时局图》反映的是瓜分中国的狂潮,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引发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狂潮。
(3)根据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可得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
(4)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初进行的制度层面的探索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5)根据以上材料反映的《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可知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等。
【核心素养】
1.(2022·浙江绍兴·中考真题)近代一位绍兴革命志士曾赋诗明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位革命志士是
A.徐锡麟 B.秋瑾 C.陶成章 D.何赤华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是浙江绍兴人,她作为浙江同盟会的负责人,准备在浙江绍兴响应徐锡麟起义,遭到清政府的镇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体现了秋瑾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B项正确;徐锡麟是辛亥先烈、安庆起义带头人,排除A项;陶成章是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何赤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广西·中考真题)“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这是蔡元培对中国近代一位历史人物的高度评价。他评价的是
A.洪秀全 B.孙中山 C.叶挺 D.聂耳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结合所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B项正确;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宣言鬼神思想,排除A项;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此时已经没有君主专制了,排除C项;聂耳是作曲家,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广西百色·中考真题)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它”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辛亥革命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的思想开辟了道路,同时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排除D项。故选C项。
4.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 )
出处 观点
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 城外起义总指挥李鹏升指挥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10日晚上6时零5分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
史学家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房点燃,举火起义
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 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 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众说纷纭,观点不一,胡祖舜等人认为是罗金玉,孙中山认为是熊丙坤,据此可知历史研究应多方面准确考证史料,还原历史真相,D正确;当事人的回忆可能也存在记忆模糊的问题,不一定最接近史实,A排除;革命家的观点也可能有主观色彩,不一定最具有权威性,B排除;史学家的著作也是依据相关的史料,但不一定更为可信,对史料也需要进行准确的考证,C排除。故选D。
5.武昌起义后,一个月内13省相继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其中没有一个省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统治便土崩瓦解。以上材料说明( )
A.清朝自身原因导致其灭亡 B.革命军军事力量弱小
C.武昌起义是一个偶然事件 D.所有省份都宣布独立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武昌起义后,一个月内13省相继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其中没有一个省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统治便土崩瓦解”可知,清朝灭亡的原因是自身原因,A项正确;革命军取得了胜利,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军军事力量弱小,排除B项;武昌起义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所有省份都宣布独立,排除D项。故选A项。
6.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思想解放的推动
C.“西学东渐”的深入 D.民族危机的加深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结合课本所学可知,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城,受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改良运动;改良未能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强。D项正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所以与其发展没有关系。排除A项;思想解放运动是推动变化的一个可能性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西学东渐”的深入是为解决民族危机提供了可能,排除C项。故选D项。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由此引发的案件迅速增多,但在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当时( )
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外民族矛盾激化,国人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传教士、教民和民众冲突不断。1901年到辛亥革命前后,案件数量不断减少,表明随着向西方的不断学习,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中外民族矛盾并未缓和,排除A项;题干并无反映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控制,排除C项;“民教”冲突案件数量的变化并无法反映出救亡的路径从自强转向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2·河北·中考真题)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题干的“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A项正确;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
9.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上述变化反映了
A.民族危机的加剧,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制度变革的紧迫 B.“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C.近代中国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D.迫切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初我国学习西方社会科学的著作远超过对西方自然科学学习的数量,说明的是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制度变革的紧迫,A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时间是1915年,B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错在“普及”,排除;材料体现的这一时期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了制度层面,D排除。故选A。
10.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一文中写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也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起颠覆……”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
A.借助美国的力量解决中国问题 B.宣传维新变法,进行救亡图存
C.学习西方,创办军事民用工业 D.进行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依据“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也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起颠覆……”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作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认为应该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的统治,为此他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D项正确;美国等西方列强并没有真正支持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排除A项;以梁启超、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进行救亡图存,但是迅速失败,排除B项;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晚清洋务派官员掀起洋务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1.在中国近代史上,广东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广东人的身影曾出现在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如洪秀全、詹天佑、康有为、孙中山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洪秀全)想平均地权,虽未实行,也足以表现他有相当政治家的眼光。他的运动无疑是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71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四批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公派留学。留关幼童回国后,逐渐在各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广东南海县人,12岁入选第1批留美幼童)、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等。许多人还在对外抗击侵略的战爭中奋勇当先。据统计,殉国者有8人之多,
——摘编自《赴头留学变迁,精英化转向平民化》
材料三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的几年,一直在为变法做着准备。全国议论时政,宣扬变法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金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指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定国是诏》,表示变法决心,异常短暂的改革开始了。
——摘自童超《中国通史》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因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摘自习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这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平均地权”的文献是什么?该文献体现了哪个阶级的利益?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詹天佑赴美留学与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直接关联?分析清政府派遣幼童出国留学的做法,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变法”得以实行的原因。指出公车上书与变法维新运动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的性质是什么?这次“变法”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试举两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人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答案】
(1)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农民阶级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政界、军界、知识界人才。
(3)原因:康有为的努力;宣扬变法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民族危机加深:光绪帝的支持。关系: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影响: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创建兴中会,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等(任选两例即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5)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解析】
(1)第一问:根据“洪秀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物。因此该运动是太平天国。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思想。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2)第一问:根据“ 1871到187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第二问:根据“留关幼童回国后,逐渐在各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奋勇当先”概括可知,清政府派遣幼童出国留,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
(3)第一问:根据“一直在为变法做着准备……光绪帝颁布上谕《定国是诏》”概括可知,变法得以实行的原因包括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努力、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光绪帝的支持等。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第四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为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等。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5)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