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分层作业
【基础达标】
1.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哪个王朝的统治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D
【解析】辛亥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项正确;唐朝、宋朝和明朝不是辛亥革命推翻的朝代,排除ABC。故选D项。
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选举的临时大总统是
A.胡汉民 B.孙中山 C.廖仲恺 D.蒋介石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1911年底,各省代表已经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B项正确;胡汉民、廖仲恺和蒋介石均没有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A、C、D三项错误。故选B。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是
A.1912年1月1日 B.1912年1月12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2月13日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是为民国元年,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采用民国纪年,改用公历。请问1937年是民国多少年
A.25年 B.26年 C.27年 D.28年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1937-1912+1=26,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宪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运动期间的纲领性文件,是关于平均社会财富的文献,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为实现专独裁,实现复辟帝制的野心而颁布的法律,排除C项;《宪法》概念模糊,没有具体所指,排除D项。故选B项。
6.辛亥革命的性质是( )
A.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选C;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项错误;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D项不准确,不能体现辛亥革命反帝的性质,排除。
7.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20世纪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C.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项符合题意,故选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20世纪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__________,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答案】 全体国民 立法权
【解析】3 月11 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9.作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_______制度和_______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答案】 民主共和 民主自由
【解析】3 月11 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及民主自由原则。
10.孙中山辞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_________继任临时大总统。
【答案】袁世凯
【解析】1912 年2 月12 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 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 月15 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能力提升】
1.某诏书上写道:“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体……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诏书( )
A.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B.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意味着民主革命的结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上为--大中华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1912年清帝已退位,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B项正确;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1915年复辟称帝, 违背了民主共和,激起人民的反对,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
2.它宣布以国民革命的手段推翻“恶劣政府之根本”——君主专制制度,代之以共和制度.它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重申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等民主自由权利。据此推断,它( )
A.标志着辛亥革命取得胜利 B.肯定了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代之以共和制度”“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等信息可得出这是《临时约法》中对民主共和体制以及民主自由思想原则的肯定,B项正确;《临时约法》不是辛亥革命最终胜利的标志,排除A项;C项是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主义,排除CD项。故选B项。
3.“它为弱小国家和民族建设现代国家树立了典范;它废除了王权世袭制度,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民主共和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确立了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它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的首次尝试,为中国政治走向现代化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也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它是(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它废除了王权世袭制度,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民主共和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确立了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A项正确;北洋军阀政府尊孔复古,倒行逆施,破坏了民主共和,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不符合“废除了王权世袭制度”,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不符合“它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的首次尝试”,排除D项。故选A项。
4.《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中写到:“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这反映了( )
A.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依然存在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民众的思想观念已彻底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在许多边远地区还没有执行剪辫令,说明旧观念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旧观念的影响,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排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彻底改变的说法均无从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5.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直到临终前还在嘱咐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 D.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去世,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中国民国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B项正确;中华民国1912年已经建立,排除A项;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是在1912年,排除C项;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是在191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6.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的过程,这反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为了救国道路进行积极探索,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B项正确;“西学东渐”的深入不是我国近代化探索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进行革命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思想解放的推动有利于促进近代化进程,但不是我国近代化探索的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7.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两幅图片反映出辛亥革命(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潮流 B.推动了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
C.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面”“孙中山与历史参议院议员合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B项。
8.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
A.改变了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D.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案】B
【解析】依据“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知这次“革命”是指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在社会上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B项正确;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排除C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D项。故选B项。
9.为了巩固新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尽力去举债,可是孙中山跑断了腿向英美等国银行借款就是借不到。中央政府入不敷出,于是南京临时政府发行军需公债、发行军用钞票、设立银行、整顿金融秩序等。但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并没有让临时政府财政转危为安,最终临时政府走向覆灭。材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覆灭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破坏 B.袁世凯称帝
C.北洋军阀割据纷争 D.财政崩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些措施”、“没有让临时政府财政转危为安,最终临时政府走向覆灭”可得出,南京临时政府覆灭的主要原因是财政崩溃,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帝国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袁世凯称帝,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北洋军阀,排除C项。故选D项。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及西藏人。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共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但是,革命并不彻底,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的后果,令孙感到沮丧。他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非常渴望和平,因此不顾孙的反对,情愿同袁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而孙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更被认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而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即反对满洲异族统治的民族主义。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乐于同遗老遗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1915年袁复辟与1917年张勋复辟)铺平了道路。孙对其政党的失望,正是他放弃临时大总统一职的一个主要原因,他曾这样质问道:“没有革命重建,革命总统又有何益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说明,为什么作者认为“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2)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指什么?孙中山为什么发出“没有革命重建,革命总统又有何益 ”的质问?
(3)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辩证评价中华民国的建立。
【答案】
(1)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开始归属于全体民众。
(2)革命方略: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民主重建;解决民生。(或民族的、民主的、社会的革命)
原因:因为多数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仅致力于推翻满州贵族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这使孙中山很失望。
(3)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满洲贵族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基础。但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有被取消,实权又被袁世凯所窃取,因而中华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社会进步的目的,具有历史局限性。
【解析】
(1)根据材料“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开始归属于全体民众。
(2)根据材料“他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可知,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是指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民主重建;解决民生。多数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仅致力于推翻满州贵族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这使孙中山很失望。
(3)根据材料“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革命并不彻底,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的后果”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辩证的评价。
11.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步入近代,随后的100余年里,外国人“合法”地剥夺、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方案。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内,湖南、陕西等13省相继独立,清朝土崩瓦解。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
材料三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1)材料一中,中国“步入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导致该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人们开始关注谁提出的救国救民方案 你是否认同“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这一观点 请写出你的一点理由。
(3)材料三中,西方近代“精神层面的变革”最先开始于哪个国家 这场变革中流行的是什么思潮 经历制度变革的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4)19世纪60、70年代,更多的国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5)综上所述,你对国家发展进步的方式和途径有怎样的认识
【答案】
(1)鸦片战争;虎门销烟;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不认同;理由:辛亥革命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近代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写出一点即可)
(3)意大利;人文主义;君主立宪制
(4)俄国;日本
(5)国家的发展,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适时的革命,正确的改革,正确的方针政策、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都会推动国家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步入近代”可得出1840的鸦片战争。直接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变化:根据材料一“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可得出鸦片战争后,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人物:根据材料二“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方案”可得出开始关注孙中山的救国方案。观点:不认同。理由:根据材料二“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内,湖南、陕西等13省相继独立,清朝土崩瓦解”可得出辛亥革命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根据材料二“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可得出开创近代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3)国家:根据材料三“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可得出在意大利,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哲学,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思潮: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政治体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以《权利法案》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日本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5)开放性设问,围绕国家发展进步的方式和途径分析,如国家的发展,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适时的革命,正确的改革,正确的方针政策、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都会推动国家的发展。
【核心素养】
1.有人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他所说的这个“句号”是指(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2132年的历史”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了一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因此“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不是题干所说“句号”的含义,排除B项;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并没有彻底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如封建地主土地剥削制度仍然存在,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贵州六盘水·中考真题)你学习了图里的法律条文(节选)后,可以确定这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根据“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辛亥革命时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B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相关,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颁布,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广东·中考真题)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明中国的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国,世界影响较大。显然材料中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意义,D项正确;材料不是分析欧亚大陆的联系和封建帝制的危害,排除A和B项;材料分析的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不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重庆·中考真题)下列图片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清帝退位诏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同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清帝退位诏书”表明封建君主专制被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表明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即材料体现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C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出统一、独立和开放,排除ABD项。故选C项。
5.(2022·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这表明,辛亥革命
A.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B.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材料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说明辛亥革命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D项正确;北伐是1926年,排除A项;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排除B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蔡元培在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该挽联描写的是
A.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气概
B.梁启超变法图强的济世情怀
C.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D.李大钊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C
【解析】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因此,材料中描写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C项正确;谭嗣同和梁启超都是维新变法时期人物,排除A和B项;李大钊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江苏南通·中考真题)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
A.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意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意图建立共和制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主张是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C项正确;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A项;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8.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1月13日,临时政府要求: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这些规定表明
A.近代社会风俗开始呈现中外融合特点 B.临时约法的颁行推动了社会风俗变迁
C.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改用西方阳历,并且新旧二历并存,删除旧历中封建迷信内容,这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京临时政府在历法方面的改革,没有涉及社会风俗,排除A项;材料中的通电和要求不是临时约法,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删除了旧历中封建迷信的内容,没有涉及其他领域反对封建迷信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9.武昌起义之后,在新疆伊犁的革命党人冯特民、杨缵绪等人担忧沙俄乘乱入侵,动员回民响应革命,发动伊犁起义。起义后,各方“当众申明和平解决,组织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杨缵绪被推为该会会长,宣布实施五族共和,出示安民。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归属 B.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国家认同
C.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武昌起义之后,在新疆伊犁的革命党人冯特民、杨缵绪等人担忧沙俄乘乱入侵,动员回民响应革命,发动伊犁起义,宣布实施五族共和,说明辛亥革命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国家认同,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辛亥革命对民众的强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0.《母亲》是作家丁玲写的一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文中写道“母亲”在革命友人的帮助和鼓励下,忍痛放足,成为一名独立自强的新女性,“母亲”实现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型。从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 )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改变 D.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从“臣民”到“国民”体现的是对政治制度的探索与变革。和人民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充分体现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工业无关,排除B项;“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经济方面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科学化。晚清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线索是从器物现代化到制度现代化再到思想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一线索吻合。A项中的“新政”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续,虽与现代化相关,但缺乏政治现代化方面实质性表现,排除;C项虽然可以说明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但不能说明中国自身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中太平天国运动有自己的反封建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后期《资政新篇》带有资本主义色彩,明显有近代化特点,而义和团运动则除了反帝外,带有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色彩,没有近代化特点,因此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来看,无法体现近代化趋势,排除。故选B项。
12.(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根据“近代先进人物关于社会变革的论述”材料,回答问题。
(1)梁启超主张的“变法”其目的是要建立什么政体?为此他参与领导了什么运动?
(2)孙中山追求“公共民主”的目的是要建立怎样的国家?为此他领导了什么运动?
(3)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梁启超与孙中山政治理念不同的原因。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答案】
(1)政体:君主立宪制。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维新变法运动)。
(2)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运动:辛亥革命。
(3)原因:①与他们的出身、经历、所受教育的不同有关。②他们分别代表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利益。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变革的论述中主张“变法”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即戊戌变法。
(2)根据所学知识,孙中山追求“公共民主”的目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3)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从他们的出身、经历、教育、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不同分析梁启超与孙中山政治理念不同的原因。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怎样“前所未有的劫难”,又进行了怎样的“抗争”和“求索”?请各列举一例史实说明。
(2)有人对李鸿章“师夷长技”的做法作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评价。请你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材料二: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 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青藏,青海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摘自王培英《中国宪法文献通编》
(3)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献?你怎样评价该文献?
材料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摘编自中共十九大报告
(4)材料三中“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取得的最终成果是什么?如何理解“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答案】
(1)劫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抗争:关天培虎门抗英;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求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每个方面举一例)
(2)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出“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即可),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若学生能结合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等来进行论述,只要条理清晰,符合历史学科逻辑和语言也可。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书名号或者有错别字均不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能答出文献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等方面也可)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得出这些劫难主要有1840年鸦片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根据材料一“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可得出主要是关天培虎门抗英;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根据材料一“一次次求索”可得出有经济领域的洋务运动、政治领域的戊戌变法、政治领域的辛亥革命、思想领域的新文化运动。
(2)开放性设问,先表达肯定的看法,再围绕洋务运动的意义回答。如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文献:根据材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是1912年,孙中山以临时总统名义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4)最终成果:根据材料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得出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经28年最终成果是新中国成立。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