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知识结构】
【新课探知】
2023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中华民国的建立
1.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 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_______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以1912年为_____________,改用公历。选举_____________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朝内阁大臣_____________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1912年2月,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_____________下诏退位。清朝_____________多年的统治结束。
2.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荐_____________继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通电拥护共和后,临时参议院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中山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3.袁世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3月,袁世凯在_________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_____________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_____________;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_____________并负其责任,司法_____________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力。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2.民国纪年法
公元xx年=1911+民国N年
民国N年=公元xx年-1911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内部原因:①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支持;②袁世凯掌握清政府政治大权
外部原因: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辛亥革命的评价
意义:
①政治方面: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②经济方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
②思想方面: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④社会习俗:男子剪辫、服饰的改变,妇女解放等。
⑤文化教育:结束了封建教育体制,开启了国民教育。
遗憾:
①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③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教训:
①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
②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自我测评】
1.为纪念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有诗赞曰:“武昌礼炮震清宫,志士仁人浩气雄。热血终浇民主树,丹心己铸自由钟。”该作者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圣旨是宣统帝溥仪的退位诏书,这道诏书的下达,结束了清朝长达260多年的统治。诏书下达的时间是在( )
A.1911年 B.1912年 C.1915年 D.1921年
3.《清帝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清帝退位的原因是( )
A.以退为进,等待时机 B.顺应民心,接受共和
C.无可奈何,静观事变 D.表面接受,实为揽权
4.下图反映的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北洋政府的统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护国战争的爆发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规定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该内容反映了此文件( )
A.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彻底改变了人民的命运 D.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
6.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幅:“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该对联讽刺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B.宣统帝被逼退位
C.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D.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7.下图是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状,后面签署的时间是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换算成公元纪年应是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23年
8.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史,还是一部学习西方的探索史。让我们共同探究晚清时期的这三部历史。
(列强的侵略)
材料一: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材料三: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艰难的探索)
材料四:“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五: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人民的抗争)
材料六:义和团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全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中把哪一地区割让给了英国?
(2)材料二反映的条约还有一个重要条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请你写出这一条款内容?有何危害?
(3)材料三反映的条约是哪次战争后签订的?该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4)材料四中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历史地位?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根本目的是什么?
(5)材料五所说的“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场革命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6)从材料六中我们可以学习义和团运动的什么精神?
【挑战突破】
1.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20世纪初则进入了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这主要是因为( )
A.他领导了义和团运动 B.他领导了五四运动
C.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D.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2.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3.“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与我们民众大多数,没有关系。”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思想 B.缺少了群众基础 C.推翻了君主专制 D.实现民众的联合
4.“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出版等自由和权利…”。与材料叙述有关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圆明园)。……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圆明园)。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摘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此时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成为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夏宫被洗劫并焚毁,源于近代哪一重大事件?面对今天断壁残垣的圆明园遗址,你有何感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段”赛程是指什么事件?“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的起点开始于哪一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是指什么事件?举两例孙中山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具体事例。
【参考答案】
【自我测评】
1.D
2.B
3.B
4.A
5.A
6.C
7.B
8.(1)《南京条约》,香港岛。
(2)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5)三民主义;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终结。
(6)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挑战突破】
1.D
2.D
3.B
4.A
5.(1)第二次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坚持经济建设毫不动摇,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大国防建设,捍卫国家主权(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或百日维新);洋务运动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或领导辛亥革命,或建立中华民国,或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答案符合史实,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