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0 16: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材以“背景——概况——内容——影响”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和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2.通过分析史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学会辩证的分析历史事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付出的艰苦努力,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理顺中华近代化探索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数轴展示革命派的反袁斗争,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之背景
展示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极力推崇封建纲常名教,大搞祭天祀孔... ...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一时间,社会上“孔教会”、“经学会”等尊孔社团纷纷出现,形成了一股尊孔复辟逆流。
——陈独秀
材料二:
材料三:
“吾国之维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的思想。
(设计意图)大量史料、图表展示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二.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概况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介绍《新青年》
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拓展延伸】北京大学及蔡元培“兼容并包”
(设计意图)大量图片史料展示,剖析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让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况,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三、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内容
1.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1)展示史料:思考是谁害死了唐氏?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旧道德扼杀人性,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什么是旧道德?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
——陈独秀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三纲指
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安排;夫为妇纲:嫁鸡随鸡。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男女平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权利平等。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旧道德对人民的迫害,了解旧道德的含义,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3)介绍鲁迅《狂人日记》
2. 提倡民主与科学
(1)展示史料:思考何为“德先生”、“赛先生”?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有何区别?
材料一 孙中山:中国自革命以后,成立民权政体,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的,所以现在的政治又可以叫做‘民主政治’。
——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指的是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是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对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进行对比,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3.倡导文学革命
(1)史料展示
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
——陈独秀、胡适《论〈新青年〉之主张》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2)介绍文学革命
为什么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胡适对学生说:如果有人请你到政府任职,如何回绝呢?文言文比较好的回复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而白话文只需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设计意图)史料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4.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影响
1.展示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们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词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北京女子高师学生程俊英
材料三:
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美】莫里斯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更迫切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设计意图)史料分析,学生自主归纳,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读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展示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
——李时岳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局限性: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抓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问题思考】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新”文化?究竟“新”在哪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它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与科学。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归纳总结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4.【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面对今天的中西文化碰撞,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文化观?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新文化运动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为发展新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正确的。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相互融合,积极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归纳总结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本课小结】
【布置作业】
陈独秀说,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而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
对此,你怎么看待?
【板书设计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之背景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概况
三、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内容
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影响
【家国情怀】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