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
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本课是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真正彻底的革命力量所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下节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基础。本课内容分为三目: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这三目明显是按时序安排的,即历史本身的发展脉络。五四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材料、识读图片等了解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爆发、口号、发展、初步胜利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通过对当时青年学生、工人和商人等挽救民族危亡史实的学习,感悟五四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爆发、口号、发展、初步胜利等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五四运动相关片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五四运动的爆发,知道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对五四运动有一个初步了解,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播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这首歌也与五四运动相关,进而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展示史料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是中国对西方入侵的反应的一串发展之显露出来的一个高峰……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曾一度乘机抬头。可是,好景不常,欧战结束,西方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中国的地盘有限,肥美的地盘尤其有限。所以,军豪们不能不借故彼此讨伐。……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所激起的爱国情绪之鼓舞;是受到西学精神以及要从科学与民主的眼光对传统从新评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这种要求之鼓舞。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壮大;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③北洋军阀军阀混战不断,阶级矛盾尖锐;④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⑤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设计意图)史料展示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介绍巴黎和会
1919年1月—6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正当要求:
①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② 废除“二十一条”
③ 收回青岛主权
可是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弱国无外交。
教师总结: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二. 五四运动的过程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五四运动的过程,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介绍五四运动口号
分析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反帝反封建,总结归纳出这一口号最能体现出运动性质。
五四运动现场回顾
(1)现场①: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
图片展示五月北京学生罢课,思考:为什么学生成为先锋?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青年知识分子觉醒,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阐述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2) 展示北京学生示威游行路线图
展示史料思考火烧赵家楼对不对?:
“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坚持“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去尊判服罪。”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
(设计意图)大量图片史料展示,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4.五四运动现场回顾2
(1)现场②:上海工人罢工不为加薪,而是抗议政府,老板支持停产。
6月份上海工人罢工,思考:为什么工人成为主力?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觉醒,为五四运动奠定阶级基础。随后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签和约,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展示史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1919年6月2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教师总结:新生力量的崛起,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合作探究】如何理解“初步胜利”的含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初步: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独立思考,表达观点,深入了解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含义,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拓展延伸:山东问题后续
虽五四运动轰轰烈烈,但无法改变日本取代德国霸占山东及青岛主权的事实。巴黎和会后紧跟着在1921-1922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美英斡旋下,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4)【合作探究】结合漫画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工、学、商团结一致,工人阶级发挥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漫画图片展示,剖析五四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
1. 特点
(1)展示史料:思考五四运动的特点?
几乎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寻求答案的运动中。从公共知识界和学界,到工商界再到工人。运动中的每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国家中的一员,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新京报书评周刊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特点,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2)意义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②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通过数轴梳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分期,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3)【合作探究】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表现在哪里?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4)五四精神
展示文字、视频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核心: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视频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五四精神,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5)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当代青年怎样才能不辜负时代?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①加强对祖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的认知;②从内心充满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自豪感;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成为一名有用之才;④时刻准备着,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本课小结】
【布置作业】
缅怀先烈,弘扬五四精神,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青年。作为新- .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请同学们以“继怀先烈,弘扬五四精神”为主题。进行一-次演讲活动。
【板书设计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
【家国情怀】
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