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0 23: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地图,了解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通过研读地图、史料和图片,了解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情况。
3.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配合对抗战的重要意义,认识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优良传统。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新课探知】
2023课标内容:通过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
— 坚定思想
1.背景
(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      路线。
(2)当时国民党内流行“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2.内容概要: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     战,实行     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3.意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      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及巩固
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到1940年,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
根据地和游击区。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    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战术:展开      战争。
(3)战法: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    、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
(4)根据地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    选举,推行      ,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     、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5)作用: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2.评价(认识):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军事上巩固—— 百团大战
(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      ”,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   ”和  ,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主要目标:破袭日军      ,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      。
(4)概况:1940年下半年,     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在    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5)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 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    的信心。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1.全面抗战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联系与区别
延安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延安精神的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我测评】
1.“八路军首战告捷,表现出中国人民确有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力量,使全国人民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对哪次战役的评价( )
A.淞沪会战 B.北伐战争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2.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驳斥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文章。该文章是( )
A.《资政新篇》 B.《论持久战》 C.《定国是诏》 D.《变法通议》
3.抗战开始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 )
A.豫皖苏边区 B.晋察冀边区 C.陕甘宁边区 D.晋鲁豫边区
4.抗日根据地军民除采用地雷战打击日军外,他们还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战法( )
①“麻雀战”②地道战③伏击战④夜袭战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图是20世纪30、40年代华北地区的根据地形势图。图中的“根据地”是( )
A.广州国民政府发动北伐后的大后方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实践的发源地
C.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的主要地区 D.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的主战场
6.1940年秋,为了粉碎日军的扫荡和封锁,八路军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这场战役是( )
A.南京大屠杀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豫湘桂战役
7.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用广泛的大众游击战来对抗日本军残酷的扫荡。1944年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夺取据点5 000多个,收复国土 8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 1200多万。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A.共产党军队的人数不断发展壮大 B.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国共协同作战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
8.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材料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事件?
材料二:1927年4月12日,上海帮派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组织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反动军队以“工人内讧”为由,强行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枪支,并打死打伤工人300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三册》
(2)材料二中“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由谁发动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什么起义?
材料三: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3)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请写出两例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著名战役。
(4)从以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及其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挑战突破】
1.照片定格历史瞬间。下列四幅图片最能体现的是
A.局部抗战 B.正面战场抗战 C.敌后战场抗战 D.全民族抗战
2.下图是中国抗战时期某次战役形势图。该图反映了( )
A.由局部抗战转向了全民族抗战 B.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C.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遭到了国民党破坏
3.《中国近代通史》称:“共产党看到了西安事变并非张、杨的个人行为,看到了日本侵华导致中日民族矛盾的骤然上升,于是紧紧抓住了抗日的旗帜……以此为据,促成了国共的再次合作。这次合作,不仅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初步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由此反映出( )
A.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B.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引领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C.中国共产党促成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D.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是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政党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节选自《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
全国抗战初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一系列战役。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参加了各战区防御作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民主根据地迅速发展到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造成对日军重点占领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局面。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近59%,1939年62%,1940牟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
——《求是》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的国际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国抗战形势发生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
【自我测评】
1.C
2.B
3.C
4.C
5.D
6.C
7.B
8.(1)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蒋介石;南昌起义。
(3)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等。
(4)国共合作有利于人民,分裂则会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挑战突破】
1.D
2.B
3.C
4.(1)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36年受日本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这充分表明,敌后战场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逐步成为
全国抗战的主力,促使中国渡过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
(3)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