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顺。后教书二十余年,称之“震川先生”。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
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8岁) 丧母
1524年(19岁) 写作此文前四段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1538年(33岁) 迁居之前,补记后两段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 去世
归有光
(1506—1571)
简历
归有光散文有很深造诣,明代杰出散文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所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样的意境。有人称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项脊轩志》是代表作(《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地位
归有光在明代作家中的
宋濂——明太祖称“开国文臣之首”。
明初
刘基——开国功臣之一。
前七子:
拟古主义:
后七子:
唐宋派:
反拟古主义:
公安派:
明末——小品散文:张岱
明中叶
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
反对贵古贱
今模拟古人
明
代
散
文
文学流派
前后七子——明中期影响文坛一百多年,主张复古、拟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恩、王延相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唐宋派——明中叶归有光、唐顺之、茅坤并称“唐宋派”。
发扬唐宋散文优良传统,提出“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公安派——明后期袁氏三兄弟(湖北公安县人),主将袁宏道,兄袁宗道、弟袁中道。
反对复古,提倡“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归有光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同时代人黄宗羲誉“震川为明文第一”,徐渭称他为“今之欧阳子”。乃上接韩欧,下开桐城人物。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 的 一种文体。
(志:侧重记人; 记:侧重记事、物)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作者自称项脊生)
题解
项脊轩在文中有何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成了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纽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出发点。这使作品结构严谨,情致幽深。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正音
轩 漉
葺 垣
迨 爨
妪 妣
闺 扉
呱 阖
笏 扃
牖 楯
婢
xuān
lù
qì
yuán
dài
cuàn
yù
b
guī
fēi
gū
hé
hù
jiōng
y u
sh n
bì
bì
bì
断句:
顾视无可置者
庭中通南北为一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需要掌握意义的词(参看注释)
置 修葺 洞然 栏楯 胜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三五之夜(朔、望、既望、晦 )斑驳 珊珊 诸父 异爨 庖 老妪 先大 母 先妣 抚 中闺 每 兹 过余 大类
比去 阖 瞻顾 长号 扃牖 殆 来归 归宁 制 亭亭如盖
补充注释:
1、轩:窗,引申为有窗的小室。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能听到。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3、相为应答:相,动作偏指一方。
4、束发:男子成童(“束发而就大学,学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记·保傅》)15岁。把头发束起盘到头顶上成为髻,谓之束发。
5、竟日:一天到晚,整天。竟,从头到尾。
6、长号不自禁:自己忍不住放声大哭。禁,忍得住。
7、呱呱:小儿哭声(呱呱而泣、呱呱坠地)(呱呱叫、拉呱儿)
8、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总共
9、借书满架:“借”同“藉”(《辞海》《震川文集》)——荐、陈列(积书满架)
一词多义
当
他日汝当用之
以当南日
已
日过午已昏
始为篱,已为墙
过
日过午已昏
大母过余
从轩前过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其制稍异于前
于
应当
挡住
已经
已而,然后
偏过
来访 看望
经过
在
和 与
比
为
始为篱
已为墙
南北为一
相为应答
轩东故尝为厨
余既为此志
之
儿之成,则可待乎
倾之 久之
吾妻死之年
抚之甚厚
三五之夜
扎
砌
成为
作
是
写
取消句子独立性
补足音节
那
她
的
得
不能得日
得到
得不焚
能够
比
比去
等到
天涯若比邻
紧靠
(比肩作战 比肩接踵)
然
室始洞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冥然兀坐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
表示转折“然而”
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
2、使不上漏
4、垣墙周庭
5、乳二世
6、执此以朝7、多可喜,亦多可悲
8、东犬西吠
9、客逾庖而宴
10、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上
方位名词作状语,往下
名词用作动词,喂养
名词用作动词,上朝
名词用作动词,砌墙
形容词用作名词,喜的事,悲的事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第二人称代词用法:
而(通“尔”) 若 汝
“而母立于兹” “久不见若影” “他日汝当用之”
注意数词的用法:1、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不需量词帮助(一人、一象笏、一至、四遭)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时,用“再”,不用“二”(“凡再变矣” “一而再,再而三”)
句式
判断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疑问句
“儿寒乎?欲食乎?”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
“鸡栖于厅” “尝居于此”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略句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吾妻归宁,(妻回来后)述诸小妹语曰”
难句翻译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1、 积书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大声歌吟,(有时)静默独坐,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优美舒缓,令人喜爱。
3、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3、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学写字。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统帅全文,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的一句话。它常常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整体感知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文 眼 ——
本文文眼 ——
理思路
1、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与布置,重点写居项脊轩的乐趣。
(过渡“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情感线索,全文的纲,引出下文。“多可喜”承 上,“多可悲”启下。)
2、家中变迁,母亲生前对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对家庭衰败的哀痛,蕴含重振家业的期望。增加内心的悲凉与孤苦)
3、回忆祖母对己的牵挂、赞许与期盼(含蓄表达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与期盼的无比沉痛心情)
4、略写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突出小轩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
5、(补记)回忆亡妻。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物在人亡的感慨。倍觉伤感)
项脊轩志
多可喜
亦
(承上)
又小又漏又暗
虽小而不漏不暗景色幽雅
(启下)
1、家庭分崩离析(一悲)
2、悼念亡母(二悲)
3、怀念祖母(三悲)
1、回忆亡妻
2、借树忆妻(强烈的思念之情)
赏析
4、小轩遭火(悲的进一步补充)
多可悲
补
修葺前:
修葺后:
如何写三悲?(与第一段的喜形成鲜明对比)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一悲)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二悲)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三悲)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细节描写
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项脊轩志》中的三位女性形象
写母亲
突出“慈爱”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写祖母
突出“期望”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写亡妻
突出“恩爱”
重点鉴赏1
第一段作者写在小屋的生活充满情趣,重点写其精神世界
怎样写?
1、陶醉于读书生活——“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
然兀坐”
2、陶醉于寂寂阶庭——“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物我和谐相处)
3、陶醉于清幽月景——“明月半墙,桂树斑驳。风
移影动,珊珊可爱”(物我交融)
重点鉴赏2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这在写法上叫什么?
写幽静。以动写静。
重点鉴赏3
谈谈以动写静的好处: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
下文如何写“静”?
1、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
2、写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意境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幽雅、美好的画面!
课文第5段是 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的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这一段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A、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节)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B、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 诸小妹语……”更是生动,小妹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 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以喜写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
重点鉴赏4
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悲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重点鉴赏5
总结
一个书斋
两种情感
三世变迁
四位女性
全文三痛:
1、家道衰落之痛。
2、幼年丧母、中年丧妻之痛。
3、怀才不遇、功名未成之痛。
写作特点
1、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人事变迁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 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2、或喜或悲之情,作者都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尽其妙。3、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鉴赏课文
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成为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纽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这使作品结构严谨,而且情致幽深。
课文中第4段后省略的一段的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阖。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意思是说世人了解我吗?他们是不了解我的,他们还可能把我看作是废井之蛙呢。
抒怀才不遇之情
《祭十二郎文》(节选)韩愈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拓展欣赏:
《祭妹文》(节选)袁枚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