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整式的加减—同类项 教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整式的加减——同类项
授课教师 单位
教材版本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七年级上) 课型 新课讲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的探索、研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且合并同类项也是后面整式运算、方程、不等式等内容的基础。因此这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的积极性比较浓厚,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是也存在着学习习惯不好的问题,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强,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不过关,口头表达薄弱。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求多求快,在掌握重难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负责任态度,为后面的持续学习做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类项 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会合并同类项 感受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教学难点 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在多项式中找同类项
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以“创设情景—引导探索—建立概念—巩固练习—小结”这样的程序展开 学法: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探索同类项概念;逆用乘法分配律探求合并同类项法则
教学准备 教案、多媒体课件、游戏纸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积攒的硬币,为了快速算出多少钱,第一步工作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类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像分硬币一样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在数学上,多项式的各个项中,我们也可以把具有相同特征的项归为一类。 4x2 2x 7 3x -8x2 -2观察特征分类→引出课题 观察特征,归纳同类项概念 1、4a2 3b2 2ab -4a2 -4b2 学生观察单项式的系数、字母、指数特点,尝试归纳同类项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找出注意事项。 练习:判断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并说明理由 (1)2a3b2与3a2b3 (2)23与-34 -x2y与x2y (4)与3xy 3、游戏:找朋友 手中有十张卡片,分别标有 2ab2 3y 7a2b mn2 y -9ab2 -n2m -3ab2 -2y,发给十名学生,按前后顺序各自找到自己的朋友(即同类项),没有朋友的站到一边,找到朋友的接受全班同学的检验。最后没有朋友的各自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同类项,最终成为对方的朋友。 4、强化 练习册47页新课早知2题、轻松尝试应用1、5题、48页能力提升1题 已知:-xm-1y3与5x5yn+1是同类项,求3m-5n的值 三、探究合并同类项法则 1、 100×2+252×2= 100×(-2)+252×(-2)= 两个常数项通过有理数的加法、分配律可以合并成一项,那么含有字母的同类项可以合并成一项吗? 100t+252t= 100t-252t= 引导观察,得出合并同类项法则“一相加两不变” 注意:强调系数的符号问题 2、如果同类项不是紧紧相连在一起,是否能够合并呢? 例如:化简4x2 +2x +7 +3x + (-8x2)+(-2) 通过本题归纳合并同类项步骤:“一找、二移、三合并” 注意:1、画线的方式标出同类项,减少运算错误。 2、运用交换律移项时,把同类项放在一起,注意移项时要连同原来的符号一起移动。 3、练习:(1)4a2 +3b2 +2ab -4a2 -4b2 (2)Xy2-xy2 (3)-3x2y+2x2y+3xy2-2xy2 四、课堂小结 学生:这节课的收获? 老师: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希望同学们不光学会数学知识的分类,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分类,使自己的生活、学习井然有序。 五、作业布置 教材65页练习1计算 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存钱罐图片为开篇,能够迅速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且求钱数第一步分类,第二部合并,与我们本节课的整体思路切合。 两组观察数据的选取是拆分了教材上合并同类项的多项式,后面合并同类项时直接链接起来即可,这样的设计节省了空间和时间,常数项的出现也很全面。 进一步增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及注意事项的掌握。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解释其深刻内涵,同时也为了增加学习兴趣。 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顺延开篇思路,储钱罐里的钱分类后就要计算每一类的最后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用文字语言归纳法则,既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法则的印象。 以一道合并同类项的例题为桥梁得到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在这个共同完成的过程中,学、练结合。 进一步加强巩固练习,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发现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一、同类项 概念:所有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同类项 注意:1.两个相同 两个无关 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二、合并同类项 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和,且字母连同他得指数不变(一相加,两不变) 步骤:“一找、二移、三合并”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