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0 13: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修改后教学设计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的全新解读
文本解读
一、从课文内容上看文内容上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了小男孩巴迪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当时的巴迪对于母亲的赞扬感到扬扬得意、兴奋不已。面对父亲的严厉批评则十分伤心,无法理解。
第二部分写了成年后的巴迪成了一位成功的作家,他懂得了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批评与警告则时刻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感受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二、从表现手法上看从表现手法上看
课文对人物进行了笔墨较多的细节描写,包含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中包含着人物的心情、态度,读者可借此揣摩人物的感受、心理活动。
细节描写蕴含的感情有时很明显。
比如“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等几处细节描写中我们能很明显很具体地感受到母亲鼓励的爱。
细节描写蕴含的感情有时很隐蔽。
比如“看了几个小时”“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岁。”这些地方我们需要细细品味“不是毫无希望”、“批语”等词语背后的情感,才能体会到其间隐藏着的父亲严厉的深沉的爱。
三、从人文价值上看从人文价值上看
课文结尾提到:“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让我们明白了父母无论怎样说,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源于对我们的爱,舐犊之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在生活中,我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不同的评价与声音,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道理上前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从单元要素上看从单元要素上看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本单元的课文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描述,蕴含着人物情感。《慈母情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字里行间的母爱;《父爱之舟》让学生说出作者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更强调学生围绕阅读提示进行学习、进一步运用本单元语文要素,通过对巴迪父母看到小诗时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不同的情感态度,了解巴迪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两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舐犊之情”主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十分接近,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的父母对他童年时写的第一首诗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母亲觉得这首诗“精彩极了”,父亲却觉得“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体会到自己的幸运,理解了父母两种评价中饱含的爱。“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父母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对作者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让他逐步走向成功。课文中除了鲜明的父母亲形象,还在细节描写中凝聚着感情,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近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教学内容:
我基于本单元、本课的教材分析以及新《课标》要求,主要设计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谈话揭题。学生通过阅读题目,质疑解题,了解课文内容。
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学以致用。根据新《课标》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要求,选择通过有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三、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整合。语文学习中,往往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曹操和司马光教子的故事,实现跨学科整合。
教学目标:
1.认读“誊、励、版、祥、歧、谨”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等方法理解“誊写、篇”等字词。
2.默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从“嚷”、“搂住”、“赞扬声雨点般”等动作、语言描写中体会母亲对孩子鲜明、鼓励的爱。从“还不是毫无希望”、“批语”等细节描写中体会父亲隐藏、严厉的爱。
3.理解父亲、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对于两种爱的表达方式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难点:联系生活经历,发表对父母截然不同评价的感受。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一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谈话揭题。
出示学习任务单一
一、谈话揭题,质疑解题,了解内容,初识“爱”
1、出示课件:作家巴德 舒尔伯格图片和成就
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被“爱”成就的伟大作家。
指名读屏幕上巴德成就。
师:你想知道他成功的秘诀吗?(想)老师告诉你,那就是“爱”,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哪些人?什么样的爱成就了巴德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2.出示课题,齐读。体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不同语气。
师:同学们读得“精彩极了”,也希望你这节课的表现“精彩极了”。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双引号,引用文中人物的对话作为课题,要加双引号。一对反义词,以巴德父母的两个极端评价为题,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课堂上先出示巴德图片,启发谈话,让学生初步感知“爱”的力量。然后从课题入手,通过质疑课题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
3、结合课文题目和课前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出示课件
检查预习,寻找“爱”
人物 看法 事件 带给“我”的感受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二、自主阅读,感悟“爱”
第一步,出示课件, 自读提示:自主阅读,感悟“爱”。
1.默读课文,思考:母亲和父亲在读过作者的第一首诗后,各有什么表现?我对父母的评价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提示:抓住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
2.合作交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表演……)展现父亲或母亲对巴迪不同方式的爱。
第二步,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学习。
第三步,组织集体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个性解读文本,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关键句:
1.体会母亲慈祥的爱。
出示课件: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从“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体会到了巴迪有一个慈祥的、很爱他的母亲。
(2)指导朗读,教师评议。
板书:母亲 鼓励
2.体会父亲严厉的爱。
出示课件:“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板书:父亲 警告
3.在父母的争吵中,感受父母不同方式的爱 。
出示课件:“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预设:母亲觉得是我七八岁写的第一首诗,应该鼓励;父亲却觉得就这首诗来说,还不是很好,还需要我继续努力。
点拨:他们是在为巴迪吵架,说明他们都是为了孩子,都是爱孩子。
4.全班分享:小巴迪此时的感受。
提示:“我”对父亲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充分体现了作者此时的心情:伤心、难过和失落。父亲难道真的不疼爱“我”吗?(不是)。是因为母亲对我的高度赞扬,使“我”内心有些膨胀,父亲为了不让“我”骄傲自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表现出父亲的深沉和严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认真地读书,让他们在读中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处处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抓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意思,从而把握写作中心,明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过程二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学以致用。
出示学习任务单二
一、感情朗读,深化主题,理解“爱”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自主阅读,感悟“爱”
(1)长大后的巴迪是怎样理解这两种不同评价的呢?自主阅读16—17段,找出相关语句,并练习感情朗读。
(2)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悟。
2. 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适时出示课件: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生共同朗读,师读蓝字部分,女生读红字部分,男生读黑字部分。
谈感悟:长大后, 巴迪认为母爱是_______;父爱是_______;
3、出示课件: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师生共同朗读,师读绿字部分,女生读红字部分,男生读黑字部分,齐读蓝字部分。
师:“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你赞成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预设:巴迪对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有了正确的认识,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提醒。
板书:爱
学习过程三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整合。
出示学习任务单三
一、走进人物, 感恩“爱”
鼎鼎大名的巴迪站在领奖台上,思绪万千,他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呢?请你为巴迪写一段获奖感言。
二、走进生活 分享“爱”
介绍古人教子故事后,请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你得到过的慈祥的爱和严厉的爱,并讲清楚你当时的心情和现在的认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环节恰当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读、悟、议、联系生活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三、亲情作业,写出心中的“爱”
师:同学们都是伴随着父母的爱成长起来的,父母的爱似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父母的爱如良药,虽然苦口,但有利于我们成长。
1.出示课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方法,以“父母的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尽量写出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在教学本环节时,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从教材延伸到生活中,进一步增进体验,实现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同步。
2.出示课件:推荐阅读:
《父爱,在拐弯处》 《秋天的怀念》 《背影》
【设计意图】关联阅读旨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通过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
板 成 爱
书 功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计 和
鼓励 警告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感觉从心理历程到教学过程都进行了一次爱的洗礼。细细回味:这篇感彩极浓的课文,篇幅较长,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实属难事。针对这一教情我确定方案,以课题为线索,以“爱”动人,注重由情开始,由情贯穿,由情结束。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内心体验,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质疑,充分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整个课堂中,孩子们结合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教师要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除了对问题的解决外,就是看其能否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在多次的朗读中,能做到情感丰富,他对文本的内涵也就有了深入的理解。课堂上,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汇报作者童年和成年对两种评价的不同理解时,有的说:"小巴迪才七八岁,就想写诗,而且去写了,这样的行为当然值得“精彩极了”的夸奖。有的说:“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父亲,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打是疼,骂是爱嘛。”有的说:“作者长大后,认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成长的经历告诉他,这两种极端的断言都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样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而且个性飞扬。
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文本阅读、小组交流、质疑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父母,写写给父母的话,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然情怀。课堂上,孩子们感性语言的倾诉,眼中的泪光、声音的哽咽,无不说明他们认识到了、体会到了:要快乐的享受慈祥的爱,同时也要勇敢地接受批评的爱。这一切都体现了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真正做到了与文本对话,实现了“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四、“爱”是本课的亮点。
作者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本着揭示这个重点,我在设计的时候,注重了学生对“爱”的体验。谈话揭题,初识“爱”;自主阅读,感悟“爱”;感情朗读,理解“爱”;走进人物,感受“爱”;走进生活,分享“爱”;亲情作业,写出“爱”。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动了真情,有了实感。
这节课中,我力求做好学生学习与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但是,课堂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遗憾,我想:语文的本来面目还应该是多读。所以,在以后各个环节的设计中,要力求多读多练,使学生能真正地在语文课堂上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