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一课时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上·衢州期中)在配制食盐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既能改变食盐的溶解速度又能改变其溶解性的是( )
A.搅拌 B.加水 C.加食盐 D.酒精灯加热
【答案】D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增大溶解性,故A不合题意;
加水或加食盐,既不能增大溶解速度,也不能增大溶解性,故B、C不合题意;
用酒精灯加热,可以提高溶液温度,从而提高溶解速度,增大溶解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2八上·长兴月考)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 )
A.增加水量 B.搅拌 C.加热 D.将蔗糖研碎
【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物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水量、是否搅拌和蔗糖的颗粒大小,只会影响溶解的快慢,不会影响溶解能力大小,故A、B、D不合题意;
而加热可以增强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故C正确。
故选C。
3.(2022八上·余杭月考)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蒸发水分 ②加入氢氧化钙 ③降低温度 ④升高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分析。
【解答】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有:
①蒸发水分,即减少溶剂;
②加入氢氧化钙,即增加溶质;
④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高温度,即减小溶解度。
故选D。
4.(2023八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判断加入的某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蔗糖固体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 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 ,说明水中加入物质后溶液温度升高,使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
A.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符合题意;
C.氯化钠固体溶解时温度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D.蔗糖固体溶解时温度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解答】根据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析出晶体及所给各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5.(2023八上·德清期末)小德在做蔗糖的溶解实验时,他发现室温下烧杯中的蔗糖怎么也溶解不了,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加入了一定量的热水后,如图乙所示。则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增加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观察图甲,烧杯底部有结晶体,故图甲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向图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形成图乙,观察到结晶体完全消失,由于温度和溶剂质量都发生了改变,故此时图乙中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解答】A:图乙中没有晶体剩余,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甲和图乙中的变化可知,图甲中的结晶体完全溶解形成了图乙中的溶液,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加,故B符合题意。
C:由于温度改变,溶质、溶剂质量均改变了。则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判断。故C不符合题意。
D:温度改变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6.(2022八上·余杭月考)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液体”,下列对这些“液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盐水是均一、稳定、透明的纯净物
B.用汽油去除油污,汽油相当于溶剂,油污相当于溶质
C.汽水倒入杯中会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明气体不能溶于水
D.一杯盐水敞开放置较长时间会有晶体析出,可判断它原先是饱和溶液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特点判断;
(2)根据溶液的组成知识判断;
(3)根据“大量气泡逸出”判断;
(4)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晶体,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解答】A.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盐水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故A错误;
B.用汽油去除油污,汽油相当于溶剂,油污相当于溶质,故B正确;
C.汽水倒入杯中会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明气体可以溶于水,故C错误;
D.一杯盐水敞开放置较长时间会有晶体析出,可判断它现在为饱和溶液,但是不能判断原来是否饱和,故D错误。
故选B。
7.(2022八上·杭州期中)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②同一种溶剂中可以同时有多种溶质;
③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④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泥水是悬浊液;
⑤饱和溶波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A.2 B.3 C.4 D.5
【答案】A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组成分析判断。
【解答】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例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故①错误;
②同一种溶剂中可以同时有多种溶质,故②正确;
③溶液和浊液都是混合物,故③错误;
④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泥水是悬浊液,故④正确;
⑤饱和溶波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⑤错误。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2022八上·浙江期中)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表示均一稳定 B.表示溶剂
C.方法可为蒸发溶剂 D.方法可为增加溶质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组成和特点判断。
【解答】A.溶液是混合物,且具有均一和稳定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剂的方式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不饱和溶液通过蒸发溶剂的方式变成饱和溶液,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2022八上·杭州期中)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哪些条件必须控制成相同( )
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溶质质量;④溶剂质量;⑤溶剂种类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答案】B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探究常采用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而进行逐一探究。【解答】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质颗粒的大小只是会影响溶解速度的快慢对结果没有影响;不同溶质的溶解性比较,可以控制溶剂质量相同,即相同质量的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因此在探究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大小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温度、溶剂的种类和质量,故选①④⑤。
故选B。
10.(2022八上·杭州期中)下列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多
B.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变成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C.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后一定还是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识判断。
【解答】A.溶质的多少与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有关。在相同温度下质量相同的溶液中,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则溶质更多,故A错误;
B.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变成饱和溶液时,如果是通过改变温度从而改变溶解度的方式,那么溶质和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故B正确;
C.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后,如果溶质的溶解度变大了,那么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11.(2022八上·杭州期中)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对不饱和溶液的认识判断;
(2)根据溶解吸热或放热的知识判断;
(3)一种物质达到饱和,但是另一种物质可能没有达到饱和;
(4)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
B.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例如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故B正确;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已经饱和的溶质,但是可以溶解其它没有达到饱和的溶质,故C错误;
D.有的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12.(2022八上·鹿城月考)在炎热的夏天,小华从4℃冰箱冷藏室里拿出一杯蔗糖溶液A,发现杯底有少量蔗糖未溶解,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消失,得到B溶液,则( )
A.4℃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A溶液和B溶液质量相等 D.A溶液和B溶液溶质质量相等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2)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颗粒,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3)(4)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解答】A.4℃时,蔗糖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则A溶液为饱和溶液,故A正确;
B.室温下,溶液中没有未溶的晶体,则无法判断B溶液是否饱和,故B错误;
CD.A溶液中有未溶的晶体,而B溶液中全部溶解,则A的溶质质量小于B,则A的溶液质量小于B,故C、D错误。
故选A。
13.(2022八上·余杭月考)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包含、并列和交叉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概念间关系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判断。
【解答】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则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为交叉关系,故A错误;
饱和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则饱和溶液和稀溶液为交叉关系,故B错误;
根据是否饱和将溶液分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二者为并列关系,故C错误;
不饱和溶液可能为稀溶液,也可能为浓溶液,则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为交叉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14.(2022八上·余杭月考)如图所示,将5mL液体加入装有一小粒固体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实验编号 固体 液体 实验现象
Ⅰ 碘 水 固体不消失
Ⅱ 碘 汽油 固体消失
Ⅲ 高锰酸钾 水 固体消失
Ⅳ 高锰酸钾 汽油 固体不消失
A.Ⅰ和Ⅱ对比——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
B.Ⅱ和Ⅳ对比——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
C.Ⅱ和Ⅲ对比——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Ⅲ和Ⅳ对比——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其中的结论。
【解答】A.I和II中固体相同,液体不同,那么得到结论: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II和IV对比可知,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II和III对比可知,溶剂不同,溶质也不同,根本无法比较溶解性的大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III和IV对比可知,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5.(2022八上·余杭月考)如图所示,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下列哪一种物质后,会在右边导管口看见气泡冒出(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蔗糖 D.氢氧化钠
【答案】D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气泡的冒出分析试管内气压的变化,据此确定试管内温度的改变,最后结合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的知识判断。
【解答】右边导气管处看到气泡冒出,说明试管内气压增大,即试管内温度升高。
氯化钠和蔗糖溶于水时不吸热不放热,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温度升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1课时 物质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析出晶体
B.没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不饱和
C.加少量溶质,溶质不再溶解的溶液一定饱和
D.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不会析出晶体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4)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2)如果溶液中有晶体析出,那么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晶体析出,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3)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分析。
【解答】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那么它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没有晶体析出,故A错误;
没有晶体析出的溶液可能饱和,故B错误;
加少量溶质,溶质不再溶解的溶液一定饱和,故C正确;
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那么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会析出晶体,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7.(2022·浙江期中)如图所示, 广口瓶中盛有少量饱和石灰水, 小试管和 U 型管中均有适量水,请回答
(1)向小试管中放入氢氧化钠固体,可观察到饱和澄清石灰水 ;
(2)向小试管中加入下列物质,能使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的是____ (选填序号)。
A.浓硫酸 B.硝酸铵 C.氯化钠 D.生石灰
【答案】(1)变浑浊
(2)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结合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解答。
(2)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时,说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向小试管中放入氢氧化钠固体,它溶于水时会放热,导致饱和石灰水的温度升高。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知,可以观察饱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时,说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即小试管内加入物质溶解后吸热,故选B。
18.(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一章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3课时物质的溶解度)某同学为了验证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设计了如图B1-5-5所示的实验。分别在等质量的水和酒精中逐渐加入蔗糖和松香,直到不能继续溶解为止,比较所溶解的蔗糖和松香的多少。
(1)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上述实验方案还不能达到目的。请你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
(2)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后,开展本实验时还应控制 相同。
(3)如果观察到 的现象,则验证了物质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
【答案】(1)需要再增加一组蔗糖放入等质量酒精的实验(或松香放入等质量水中的实验)
(2)温度
(3)蔗糖在水中溶解了,而在酒精中溶解很少或没有明显溶解[与(1)对应,合理即可]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溶剂相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关系时,必须控制溶质的性质相同,据此分析解答。
(2)物体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高低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3)根据物质溶解性与溶剂性质的关系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解答】(1)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上述实验方案还不能达到目的。实验方案补充完整:需要再增加一组蔗糖放入等质量酒精的实验(或松香放入等质量水中的实验)。
(2)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后,开展本实验时还应控制温度相同。
(3)如果观察到蔗糖在水中溶解了,而在酒精中溶解很少或没有明显溶解的现象,则验证了物质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
19.(2022八上·长兴月考)图中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通过对阴影B、D的分析,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2)医生建议夏季运动出汗过多的时候最好喝些‘淡盐水”,“淡盐水”可归于图中 (填“A"“B"“C"或“D")。
(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或 。
【答案】(1)饱和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
(2)C
(3)加氯化钠;恒温蒸发水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1)根据阴影部分的含义分析解答;
(2)根据对“淡盐水”浓度的理解解答;
(3)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换方法解答。
【解答】(1)阴影B是饱和溶液和稀溶液的交叉,阴影D是浓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交叉,因此二者的含义为:饱和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
(2)“淡盐水”即盐水的浓度比较低,则它应该属于稀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故选C。
(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加氯化钠或恒温蒸发水。
三、实验探究题
20.(2023八上·义乌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mL 氯化铵 15
实验2 50mL 氯化钙 28
实验3 X 氯化钠 21
实验4 50mL 无 22
(1)表中X为 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 。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 (填选项,可多选)。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答案】(1)50
(2)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
(3)氯化铵
(4)A;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2)温度升高,则物质溶解放热;温度降低,则物质溶解吸热;
(3)性质决定用途,根据实验得到的结论分析解答。
(4)根据实验的整个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1)探究不同物质溶于水时的热量变化,只需改变所加物质的种类,其他的条件都要控制相同,即水的体积应该相同,那么X=50mL。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实验2中加入氯化钙后水温明显高于不加物质时的温度,那么得到结论: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
(3)根据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水中加入氯化铵后温度明显降低,即氯化铵溶于水后吸热,可以致冷,因此生产“冰袋”应该选用氯化铵。
(4)根据实验的描述可知,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测量数据,从而影响实验结论,故A、B符合题意;
在实验过程中,探究不同物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情况,就必须改变物质的种类,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21.(2022八上·浙江期中)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五个实验。请你一起完成相关问题:
实验组别 1 2 3 4 5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60℃
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
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剩余固体质量 g 10g 7.6g 6.4g 0g
(1)将第1组实验中“剩余固体质量”补充完完整。
(2)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 。(填字母编号)
A.温度 B.溶剂种类 C.溶剂质量 D.固体种类 E.固体质量
(3)通过比较3、4两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1)5.2g
(2)A、B、D
(3)当温度、溶剂种类相同时,物质的溶解性与加入固体种类有关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第三组数据,20℃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0g-7.6g=2.4g,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表格数据,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即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解答。
(3)通过比较3、4两组实验,加入固体种类的种类不同,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由第三组数据,20℃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0g-7.6g=2.4g,则20℃时2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8g,那么剩余固体质量为:10g-4.8g=5.2g。
(2)从表中可以看出,由1、2两组数据可知,溶剂的种类不同,溶解的质量不同,溶剂种类影响固体溶解性。
由3、4两组数据可知,固体种类的不同,溶解的质量不同,固体种类影响固体溶解性。
由3、5两组数据可知,温度越高,硝酸钾的溶解性越大,则温度影响固体溶解性。
由1、3两组数据可知,溶剂多一倍,溶解的多一倍,溶剂的质量不会影响固体溶解性。实验所需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质量均为10g,不能说明固体质量影响固体溶解性。
故选ABD。
(3)通过比较3、4两组实验,加入固体种类的种类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那么得到结论:当温度、溶剂种类相同时,物质的溶解性与加入固体种类有关。
2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小明陪妈妈到医院输液,不小心将护士手中的托盘打翻,碘酒洒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即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的痕迹。为找到去除白衬衣上痕迹的最好方法,小明与几位同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案并进行实验:①用水洗;②用无水酒精洗;③用汽油洗;④用四氯化碳洗;⑤用肥皂水洗;⑥用淀粉液洗。请你与小明一起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留在白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 。
(2)衣服上能留下紫黑色痕迹的原因是 。
(3)如果用白布条进行实验,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该实验中需控制哪些实验条件 。
(4)为了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小明和几位同学用白布条(浸有碘)按图示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是⑤⑥几乎完全褪色;②略带颜色;③④略变浅;①几乎不变。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碘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隙
(3)白布条与白衬衣的布料一样;几个实验中白布条的大小一样;所浸碘的量一样;洗涤白布条的液体用量一样;所处的环境(周围温度)一样;观察时间一样(合理即可)
(4)小明白衬衣上的痕迹用肥皂水或淀粉液洗涤,效果会很好(合理即可)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1)固态碘为紫黑色固体;
(2)碘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洒在衣服上的碘分子进入衣服分子的间隙捏,从而留下紫黑色痕迹;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只要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要控制;
(4)白布条上的碘溶解在液体中后,白布条的颜色会变浅。而白布条的颜色越浅,说明液体对碘的溶解能力越强,洗涤效果越好。
【解答】(1)我认为留在白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碘。
(2)衣服上能留下紫黑色痕迹的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隙。
(3)如果用白布条进行实验,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我认为该实验中需控制实验条件:白布条与白衬衣的布料一样;几个实验中白布条的大小一样;所浸碘的量一样;洗涤白布条的液体用量一样;所处的环境(周围温度)一样;观察时间一样等。
(4)根据题意可知,⑤⑥中白布条上的痕迹几乎完全褪去,说明碘几乎完全溶解,那么得到结论:小明白衬衣上的痕迹用肥皂水或淀粉液洗涤,效果会很好。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一课时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上·衢州期中)在配制食盐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既能改变食盐的溶解速度又能改变其溶解性的是( )
A.搅拌 B.加水 C.加食盐 D.酒精灯加热
2.(2022八上·长兴月考)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 )
A.增加水量 B.搅拌 C.加热 D.将蔗糖研碎
3.(2022八上·余杭月考)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蒸发水分 ②加入氢氧化钙 ③降低温度 ④升高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2023八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判断加入的某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蔗糖固体
5.(2023八上·德清期末)小德在做蔗糖的溶解实验时,他发现室温下烧杯中的蔗糖怎么也溶解不了,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加入了一定量的热水后,如图乙所示。则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增加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6.(2022八上·余杭月考)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液体”,下列对这些“液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盐水是均一、稳定、透明的纯净物
B.用汽油去除油污,汽油相当于溶剂,油污相当于溶质
C.汽水倒入杯中会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明气体不能溶于水
D.一杯盐水敞开放置较长时间会有晶体析出,可判断它原先是饱和溶液
7.(2022八上·杭州期中)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②同一种溶剂中可以同时有多种溶质;
③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④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泥水是悬浊液;
⑤饱和溶波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A.2 B.3 C.4 D.5
8.(2022八上·浙江期中)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表示均一稳定 B.表示溶剂
C.方法可为蒸发溶剂 D.方法可为增加溶质
9.(2022八上·杭州期中)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哪些条件必须控制成相同( )
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溶质质量;④溶剂质量;⑤溶剂种类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10.(2022八上·杭州期中)下列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多
B.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变成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C.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后一定还是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11.(2022八上·杭州期中)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2.(2022八上·鹿城月考)在炎热的夏天,小华从4℃冰箱冷藏室里拿出一杯蔗糖溶液A,发现杯底有少量蔗糖未溶解,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消失,得到B溶液,则( )
A.4℃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A溶液和B溶液质量相等 D.A溶液和B溶液溶质质量相等
13.(2022八上·余杭月考)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包含、并列和交叉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概念间关系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14.(2022八上·余杭月考)如图所示,将5mL液体加入装有一小粒固体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实验编号 固体 液体 实验现象
Ⅰ 碘 水 固体不消失
Ⅱ 碘 汽油 固体消失
Ⅲ 高锰酸钾 水 固体消失
Ⅳ 高锰酸钾 汽油 固体不消失
A.Ⅰ和Ⅱ对比——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
B.Ⅱ和Ⅳ对比——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
C.Ⅱ和Ⅲ对比——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Ⅲ和Ⅳ对比——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15.(2022八上·余杭月考)如图所示,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下列哪一种物质后,会在右边导管口看见气泡冒出(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蔗糖 D.氢氧化钠
1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1课时 物质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析出晶体
B.没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不饱和
C.加少量溶质,溶质不再溶解的溶液一定饱和
D.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不会析出晶体
二、填空题
17.(2022·浙江期中)如图所示, 广口瓶中盛有少量饱和石灰水, 小试管和 U 型管中均有适量水,请回答
(1)向小试管中放入氢氧化钠固体,可观察到饱和澄清石灰水 ;
(2)向小试管中加入下列物质,能使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的是____ (选填序号)。
A.浓硫酸 B.硝酸铵 C.氯化钠 D.生石灰
18.(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一章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3课时物质的溶解度)某同学为了验证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设计了如图B1-5-5所示的实验。分别在等质量的水和酒精中逐渐加入蔗糖和松香,直到不能继续溶解为止,比较所溶解的蔗糖和松香的多少。
(1)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上述实验方案还不能达到目的。请你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
(2)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后,开展本实验时还应控制 相同。
(3)如果观察到 的现象,则验证了物质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
19.(2022八上·长兴月考)图中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通过对阴影B、D的分析,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2)医生建议夏季运动出汗过多的时候最好喝些‘淡盐水”,“淡盐水”可归于图中 (填“A"“B"“C"或“D")。
(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或 。
三、实验探究题
20.(2023八上·义乌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mL 氯化铵 15
实验2 50mL 氯化钙 28
实验3 X 氯化钠 21
实验4 50mL 无 22
(1)表中X为 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 。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 (填选项,可多选)。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21.(2022八上·浙江期中)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五个实验。请你一起完成相关问题:
实验组别 1 2 3 4 5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60℃
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
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剩余固体质量 g 10g 7.6g 6.4g 0g
(1)将第1组实验中“剩余固体质量”补充完完整。
(2)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 。(填字母编号)
A.温度 B.溶剂种类 C.溶剂质量 D.固体种类 E.固体质量
(3)通过比较3、4两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2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小明陪妈妈到医院输液,不小心将护士手中的托盘打翻,碘酒洒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即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的痕迹。为找到去除白衬衣上痕迹的最好方法,小明与几位同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案并进行实验:①用水洗;②用无水酒精洗;③用汽油洗;④用四氯化碳洗;⑤用肥皂水洗;⑥用淀粉液洗。请你与小明一起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留在白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 。
(2)衣服上能留下紫黑色痕迹的原因是 。
(3)如果用白布条进行实验,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该实验中需控制哪些实验条件 。
(4)为了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小明和几位同学用白布条(浸有碘)按图示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是⑤⑥几乎完全褪色;②略带颜色;③④略变浅;①几乎不变。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增大溶解性,故A不合题意;
加水或加食盐,既不能增大溶解速度,也不能增大溶解性,故B、C不合题意;
用酒精灯加热,可以提高溶液温度,从而提高溶解速度,增大溶解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物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水量、是否搅拌和蔗糖的颗粒大小,只会影响溶解的快慢,不会影响溶解能力大小,故A、B、D不合题意;
而加热可以增强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故C正确。
故选C。
3.【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分析。
【解答】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有:
①蒸发水分,即减少溶剂;
②加入氢氧化钙,即增加溶质;
④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高温度,即减小溶解度。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 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 ,说明水中加入物质后溶液温度升高,使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
A.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符合题意;
C.氯化钠固体溶解时温度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D.蔗糖固体溶解时温度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解答】根据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析出晶体及所给各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观察图甲,烧杯底部有结晶体,故图甲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向图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形成图乙,观察到结晶体完全消失,由于温度和溶剂质量都发生了改变,故此时图乙中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解答】A:图乙中没有晶体剩余,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甲和图乙中的变化可知,图甲中的结晶体完全溶解形成了图乙中的溶液,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加,故B符合题意。
C:由于温度改变,溶质、溶剂质量均改变了。则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判断。故C不符合题意。
D:温度改变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6.【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特点判断;
(2)根据溶液的组成知识判断;
(3)根据“大量气泡逸出”判断;
(4)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晶体,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解答】A.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盐水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故A错误;
B.用汽油去除油污,汽油相当于溶剂,油污相当于溶质,故B正确;
C.汽水倒入杯中会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明气体可以溶于水,故C错误;
D.一杯盐水敞开放置较长时间会有晶体析出,可判断它现在为饱和溶液,但是不能判断原来是否饱和,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组成分析判断。
【解答】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例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故①错误;
②同一种溶剂中可以同时有多种溶质,故②正确;
③溶液和浊液都是混合物,故③错误;
④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泥水是悬浊液,故④正确;
⑤饱和溶波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⑤错误。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组成和特点判断。
【解答】A.溶液是混合物,且具有均一和稳定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剂的方式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不饱和溶液通过蒸发溶剂的方式变成饱和溶液,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探究常采用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而进行逐一探究。【解答】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质颗粒的大小只是会影响溶解速度的快慢对结果没有影响;不同溶质的溶解性比较,可以控制溶剂质量相同,即相同质量的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因此在探究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大小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温度、溶剂的种类和质量,故选①④⑤。
故选B。
10.【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识判断。
【解答】A.溶质的多少与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有关。在相同温度下质量相同的溶液中,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则溶质更多,故A错误;
B.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变成饱和溶液时,如果是通过改变温度从而改变溶解度的方式,那么溶质和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故B正确;
C.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后,如果溶质的溶解度变大了,那么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对不饱和溶液的认识判断;
(2)根据溶解吸热或放热的知识判断;
(3)一种物质达到饱和,但是另一种物质可能没有达到饱和;
(4)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
B.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例如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故B正确;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已经饱和的溶质,但是可以溶解其它没有达到饱和的溶质,故C错误;
D.有的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2)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颗粒,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3)(4)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解答】A.4℃时,蔗糖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则A溶液为饱和溶液,故A正确;
B.室温下,溶液中没有未溶的晶体,则无法判断B溶液是否饱和,故B错误;
CD.A溶液中有未溶的晶体,而B溶液中全部溶解,则A的溶质质量小于B,则A的溶液质量小于B,故C、D错误。
故选A。
13.【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判断。
【解答】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则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为交叉关系,故A错误;
饱和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则饱和溶液和稀溶液为交叉关系,故B错误;
根据是否饱和将溶液分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二者为并列关系,故C错误;
不饱和溶液可能为稀溶液,也可能为浓溶液,则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为交叉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其中的结论。
【解答】A.I和II中固体相同,液体不同,那么得到结论: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II和IV对比可知,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II和III对比可知,溶剂不同,溶质也不同,根本无法比较溶解性的大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III和IV对比可知,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气泡的冒出分析试管内气压的变化,据此确定试管内温度的改变,最后结合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的知识判断。
【解答】右边导气管处看到气泡冒出,说明试管内气压增大,即试管内温度升高。
氯化钠和蔗糖溶于水时不吸热不放热,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温度升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6.【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4)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2)如果溶液中有晶体析出,那么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晶体析出,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3)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分析。
【解答】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那么它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没有晶体析出,故A错误;
没有晶体析出的溶液可能饱和,故B错误;
加少量溶质,溶质不再溶解的溶液一定饱和,故C正确;
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那么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会析出晶体,故D错误。
故选C。
17.【答案】(1)变浑浊
(2)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结合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解答。
(2)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时,说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向小试管中放入氢氧化钠固体,它溶于水时会放热,导致饱和石灰水的温度升高。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知,可以观察饱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时,说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即小试管内加入物质溶解后吸热,故选B。
18.【答案】(1)需要再增加一组蔗糖放入等质量酒精的实验(或松香放入等质量水中的实验)
(2)温度
(3)蔗糖在水中溶解了,而在酒精中溶解很少或没有明显溶解[与(1)对应,合理即可]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溶剂相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关系时,必须控制溶质的性质相同,据此分析解答。
(2)物体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高低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3)根据物质溶解性与溶剂性质的关系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解答】(1)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上述实验方案还不能达到目的。实验方案补充完整:需要再增加一组蔗糖放入等质量酒精的实验(或松香放入等质量水中的实验)。
(2)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后,开展本实验时还应控制温度相同。
(3)如果观察到蔗糖在水中溶解了,而在酒精中溶解很少或没有明显溶解的现象,则验证了物质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
19.【答案】(1)饱和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
(2)C
(3)加氯化钠;恒温蒸发水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1)根据阴影部分的含义分析解答;
(2)根据对“淡盐水”浓度的理解解答;
(3)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换方法解答。
【解答】(1)阴影B是饱和溶液和稀溶液的交叉,阴影D是浓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交叉,因此二者的含义为:饱和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
(2)“淡盐水”即盐水的浓度比较低,则它应该属于稀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故选C。
(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加氯化钠或恒温蒸发水。
20.【答案】(1)50
(2)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
(3)氯化铵
(4)A;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2)温度升高,则物质溶解放热;温度降低,则物质溶解吸热;
(3)性质决定用途,根据实验得到的结论分析解答。
(4)根据实验的整个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1)探究不同物质溶于水时的热量变化,只需改变所加物质的种类,其他的条件都要控制相同,即水的体积应该相同,那么X=50mL。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实验2中加入氯化钙后水温明显高于不加物质时的温度,那么得到结论: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
(3)根据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水中加入氯化铵后温度明显降低,即氯化铵溶于水后吸热,可以致冷,因此生产“冰袋”应该选用氯化铵。
(4)根据实验的描述可知,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测量数据,从而影响实验结论,故A、B符合题意;
在实验过程中,探究不同物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情况,就必须改变物质的种类,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21.【答案】(1)5.2g
(2)A、B、D
(3)当温度、溶剂种类相同时,物质的溶解性与加入固体种类有关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第三组数据,20℃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0g-7.6g=2.4g,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表格数据,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即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解答。
(3)通过比较3、4两组实验,加入固体种类的种类不同,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由第三组数据,20℃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0g-7.6g=2.4g,则20℃时2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8g,那么剩余固体质量为:10g-4.8g=5.2g。
(2)从表中可以看出,由1、2两组数据可知,溶剂的种类不同,溶解的质量不同,溶剂种类影响固体溶解性。
由3、4两组数据可知,固体种类的不同,溶解的质量不同,固体种类影响固体溶解性。
由3、5两组数据可知,温度越高,硝酸钾的溶解性越大,则温度影响固体溶解性。
由1、3两组数据可知,溶剂多一倍,溶解的多一倍,溶剂的质量不会影响固体溶解性。实验所需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质量均为10g,不能说明固体质量影响固体溶解性。
故选ABD。
(3)通过比较3、4两组实验,加入固体种类的种类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那么得到结论:当温度、溶剂种类相同时,物质的溶解性与加入固体种类有关。
22.【答案】(1)碘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隙
(3)白布条与白衬衣的布料一样;几个实验中白布条的大小一样;所浸碘的量一样;洗涤白布条的液体用量一样;所处的环境(周围温度)一样;观察时间一样(合理即可)
(4)小明白衬衣上的痕迹用肥皂水或淀粉液洗涤,效果会很好(合理即可)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1)固态碘为紫黑色固体;
(2)碘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洒在衣服上的碘分子进入衣服分子的间隙捏,从而留下紫黑色痕迹;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只要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要控制;
(4)白布条上的碘溶解在液体中后,白布条的颜色会变浅。而白布条的颜色越浅,说明液体对碘的溶解能力越强,洗涤效果越好。
【解答】(1)我认为留在白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碘。
(2)衣服上能留下紫黑色痕迹的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隙。
(3)如果用白布条进行实验,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我认为该实验中需控制实验条件:白布条与白衬衣的布料一样;几个实验中白布条的大小一样;所浸碘的量一样;洗涤白布条的液体用量一样;所处的环境(周围温度)一样;观察时间一样等。
(4)根据题意可知,⑤⑥中白布条上的痕迹几乎完全褪去,说明碘几乎完全溶解,那么得到结论:小明白衬衣上的痕迹用肥皂水或淀粉液洗涤,效果会很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