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上·衢州期中)钱塘江是浙江著名的河流,然而有些人的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向河道乱扔垃圾。为清理河道,河道管理人员使用铁圈和塑料网做成的网兜(如图)来打捞河道漂浮物,这种方法的原理最接近( )
A.沉淀 B.过滤 C.蒸馏 D.结晶
【答案】B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其中的塑料网相当于滤纸,漂浮物相当于固态物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1课时 物质的结晶)在“冷却热饱和溶液来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铁架台、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B.烧杯、温度计、玻璃棒、酒精灯
C.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
D.冷凝管、酒精灯、蒸发皿、接收管
【答案】A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过程确定需要的实验器材即可。
【解答】在“冷却热饱和溶液来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实验中,将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倒入烧杯,再将烧杯底部垫上石棉网放在铁架台上的铁圈上,下面用酒精灯进行加热,上面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2021八上·兰溪月考)预防感染新冠肺炎,口罩成了不可或缺的利器。医用防护口罩通常有三层,其层状结构及对外在物质的防护作用如图所示。医用防护口罩起防护作用的主要原理是( )
A.杀菌 B.消毒 C.过滤 D.干燥
【答案】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分析。
【解答】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将空气看作液体,其中的颗粒物等于看作不溶于空气的固态物质,则医用防护口罩的工作原理就是过滤,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2023八上·海曙期末)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与实验中过滤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 )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取液去渣 D.袋装保存
【答案】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在取液去渣的操作中,药液相当于液体,而其中的渣子相当于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因此该操作相当于过滤操作,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5.(2023八上·长兴期末)某小组开展自制净水器的项目化学习,如图是项目小组同学制作的净水器,用到小卵石、活性炭、石英砂三种材料,为获得较好的净水效果,则图中的a、b、c三处的材料依次是( )
A.小卵石、活性炭、石英砂 B.活性炭、小卵石、石英砂
C.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 D.活性炭、石英砂、小卵石
【答案】C
【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净水方法分析。【解答】为获得较好的净水效果,可以先用小卵石除去水中较多难溶性杂质,再用石英砂除去较小的难溶性杂质,最后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因此,图中的a、b、c三处的材料依次是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
故选C。
6.(2023八上·台州期末)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下初中科学实验:①过滤混有泥沙的盐水②电解水的实验③研究浮力的影响因素实验④用水银气压计测舱内气压⑤滴管吸取墨水⑥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如果把这些实验带到太空舱中去做,你认为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的是( )
A. 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⑧④ D.②⑤⑥
【答案】D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太空仓中有大气,没有重力;水银气压计主要是利用水银产生向下的重力来完成的;过滤实验是通过重力完成的;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主要原理是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拉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
【解答】 ①过滤混有泥沙的盐水,该实验无法完成,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①不能;
②电解水的实验在太空中能够完成,②能;
③研究浮力的影响因素实验,浮力的影响因素是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无法做这实验,③不能;
④用水银气压计测舱内气压,水银气压计主要是利用水银产生向下的重力来完成的,没有重力不能完成,④不能;
⑤滴管吸取墨水主要利用的是气压,太空舱中有气体可以完成该实验,⑤能;
⑥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主要原理是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拉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可以用其测拉力,⑥能;
故答案为:D
7.(2022八上·衢州期中)如图是我们学过的蒸馏装置,关于蒸馏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冷凝水的流动方向是A→B
B.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
C.蒸馏可以从酒精溶液中分离出酒精
D.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测气体温度
【答案】A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对蒸馏操作的原理、器材、过程和用途的认识判断。
【解答】A.图中冷凝水的流动方向是B→A,这样可以适当延长冷凝水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冷却效果,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故B正确不合题意;
C. 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则蒸馏可以从酒精溶液中分离出酒精,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测气体温度,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8.(2022八上·杭州期中)2020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错误的是( )
A. 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可节约用水
B.农业生产中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C.取少量植物油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
D.用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净化水,效果最好的是过滤法
【答案】D
【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1)(2)根据对水体保护的知识判断;
(3)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
(4)根据有关水的净化方法判断。
【解答】A. 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可节约用水,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农业生产中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植物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则形成乳浊液,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蒸馏水对水的净化效果最好,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2八上·温州月考)小柯利用粗盐精制食盐,按如下步骤进行了实验操作,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
A.取粗盐 B.溶解
C.过滤 D.蒸发结晶
【答案】C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从试剂瓶中取出食盐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溶解操作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过滤操作中,溶液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蒸发结晶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受热不均匀引起液体飞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2022八上·杭州期中)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泥沙和食盐——沉淀
B.硝酸钾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溶液——降温结晶
C.酒精和水——蒸馏
D.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硝酸钾——蒸发结晶
【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分离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将泥沙和食盐的混合物加水溶解,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泥沙会沉淀,然后再通过过滤、蒸发结晶才能将二者彻底分离,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可以使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二者,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因此可以利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二者,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非常明显,硝酸钾含量较少,不能形成饱和溶液,因此可以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二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离)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为了加快过滤的速度,可用玻璃棒在漏斗中搅拌液体
D.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侧
【答案】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判断。
【解答】在过滤操作中,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侧,故A、B、D正确不合题意;
不能用玻璃棒在漏斗中搅拌液体,避免碰坏滤纸降低过滤效果,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离)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如图所示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食盐蒸发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D.日晒风吹使食盐的溶解度变小
【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结晶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海水晒盐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海水引入海滩,借助阳光和风力将其中的水分蒸发,从而结晶得到食盐的过程,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离)下列有关蒸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蒸发需要的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
B.实验结束后用手拿开蒸发皿
C.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
D.等水分完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操作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A.蒸发需要的仪器是蒸发皿和玻璃棒,故A错误;
B.实验结束后用坩埚钳拿开蒸发皿,故B错误;
C.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保证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故C正确;
D.当蒸发皿中存在较少液体时就可以停止加热了,利用蒸发皿的余温可以完成剩余液体的蒸发,故D错误。
故选C。
1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离)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筛掉氯化钠的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
(3)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4)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根据描述可知,将海水中的盐类物质筛掉后,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海水流过该膜后,氯化钠被过滤掉从而得到淡水,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氯化钠相当于固态物质,水就是液体,则这个过程相当于过滤操作,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筛掉氯化钠后,海水中的溶质水的质量保持不变,而溶质的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1课时 物质的结晶)下列现象中,属于结晶的是( )
A.将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内制冰块 B.冬天从盐湖水中捞碱
C.熔化的玻璃冷却 D.碘蒸气凝华为固态碘
【答案】B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结晶,是指从过饱和溶液中凝结,或从气体凝华出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晶体)的过程,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内制冰块,发生的是凝固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冬天从盐湖水中捞碱,即温度降低时碱的溶解度减小,从盐水中析出得到晶体,故B符合题意;
C.熔化的玻璃冷却,发生的是凝固现象,故B不合题意;
D.碘蒸气凝华为固态碘,发生的是凝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16.(2022八上·定海期末)利用知识结构图来归纳总结科学知识是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对已学知识进行的归纳有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根据相关知识点分析解答。
【解答】A : 包含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故A正确。
B : 溶液结晶方法包含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故B正确。
C : 粗盐提纯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故C错误。
D :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粗细)和温度,故D正确。
故选C。
17.(2022八上·新昌期末)校园里的直饮水机中的水通过多级净化,师生可以放心直饮。水处理的主要步骤如图甲所示。步骤②中反渗透膜是直饮水机的核心技术,反渗透膜上的孔径只有0.001~0.001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百万分之一,能阻拦微生物通过。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步骤①中活性炭具有杀菌作用
B.师生喝的直饮水是纯净物
C.步骤②的原理与图乙所示操作相似
D.图乙中玻璃棒可以省略
【答案】C
【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判断;
(2)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3)根据过滤操作的特点判断;
(4)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判断。
【解答】A.步骤①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故A错误;
B.师生喝的直饮水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可溶性物质,为混合物,故B错误;
C.步骤②的反渗透膜其实就是过滤水中的杂质,故C正确;
D.图乙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D错误。
故选C。
18.(2021八上·余杭月考)实验室进行食盐溶液蒸发结晶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上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②③①④⑤ D.②①③④⑤
【答案】A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判断。
【解答】实验室进行食盐溶液蒸发结晶时,实验步骤如下: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上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
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即正确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故选A。
19.(2021八上·兰溪月考)下列关于玻璃棒在实验操作中的用途完全正确的是( )
①在溶解固体时,使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
②在过滤时,沿玻璃棒倾倒待过滤的液体,玻璃棒具有引流的作用
③在浓缩蒸发液体时,使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等溅出
A.仅①② B.仅①③ C.仅②③ D.全部
【答案】D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玻璃棒在过滤时转移液体的引流作用;用于溶解、蒸发等情况下搅拌;对于固体和液体的转移;蒸发时使热量均匀的散开。
【解答】溶解时搅拌:用于迅速地将固体溶解在液体中,或者将多种液体混合均匀,搅拌按照同一个方向搅拌,尽量不要碰撞到容器壁和容器底;蒸发时搅拌,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防止液体因局部受热而引起的飞溅;过滤时引流,将过滤的悬浊液引流到漏斗中的滤纸上,故①②③说法都正确。
故答案为:D。
20.(2021八上·兰溪月考)在野外和灾区,可用下列步骤将河水转化成饮用水:
①化学沉降(用明矾);②消毒杀菌(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我们每天使用的自来水是经过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在一些偏远山区,则利用明矾或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凝聚成较大的固体颗粒而沉到水底。明矾和活性炭是常用的凝聚剂。这种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以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异味。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经上述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浑浊的水变澄清了,但所得的水仍然不是纯水。要得到纯净的水,还必须经过蒸馏。
【解答】第一步·先让河水自然沉降,除去泥沙和沉淀物,第二步再加入化学沉降物明矾或者活性炭,第三步加入消毒杀菌的漂白粉,第四步加热煮沸,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却形成液态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21.(2023八上·宁海期末)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精盐计算产率。(产率=所得精盐质量÷所取样品质量×100%)
(1)如图为粗盐提纯实验中的几步主要操作,合理的顺序为 (填字母)。
(2)关于粗盐提纯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 字母)。
A.将粗盐直接放在天平的左盘进行称量
B.可以将粗盐直接倒入量筒进行溶解
C.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应重新过滤
D.待水分全部蒸干后才可以停止加热
(3)若测得的NaCl产率偏低,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粗盐溶解不充分 B.过滤时滤纸破损
C.蒸发时溶液飞溅 D.所得的精盐仍潮湿
【答案】(1)BCA
(2)C
(3)A;C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过程分析;
(2)根据粗盐提纯的操作规范判断;
(3)氯化钠的产率偏低,应该是结晶得到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粗盐提纯的步骤应该为:溶解、过滤和蒸发结晶,即合理顺序为BCA。
(2)A.先在右盘放入砝码,并将游码移动到适当位置,然后在左盘放入食盐,直到天平平衡,故A错误;
B.量筒是测量工具,不能充当配制溶液的容器,故B错误;
C.过滤的目的就是除去杂质,既然滤液仍然浑浊,说明还有杂质,因此需要继续过滤,故C正确;
D.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时就可以停止加热,利用余温将剩余的晶体析出,故D错误。
故选C。
(3)A.粗盐溶解不充分,会导致滤液中食盐的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
B.过滤时滤纸破损,会导致杂质未被滤掉,即食盐的质量偏大,故B不合题意;
C.蒸发时溶液飞溅,则溶液的质量偏小,那么其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也会偏小,故C符合题意;
D.所得的精盐仍潮湿,会导致食盐的质量偏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AC。
22.(2023八上·嘉兴期末)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我们浙江省是台风的重灾区。
(1)台风“梅花”于22年9月14日登陆浙江舟山,带来严重的风雨影响。台风登陆这一过程属于水循环中的 环节(选填“水汽输送”或“地表径流”)。
(2)台风过后河水变得浑浊,小明模拟河水的净化过程。河水在过滤后发现仍然浑浊,导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A.滤纸有破损
B.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答案】(1)水汽输送
(2)A;B
【知识点】水循环;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降水,蒸发,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过滤时要求一贴,二低,三靠;一贴:过滤时,为了保证过滤速度快,而且避免液体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且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如果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过滤器内的液体极有可能溢出;如果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体也会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这样都会导致过滤失败.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是为了使液体顺着玻璃棒缓缓流下,避免了液体飞溅;玻璃棒下端如果紧靠一层滤纸处,万一玻璃棒把湿的滤纸戳破,液体就会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导致过滤失败,而靠在三层滤纸处则能避免这一后果;漏斗下端管口的尖嘴要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可以使滤液顺着烧杯内壁流下,避免了滤液从烧杯中溅出.
【解答】(1)台风登陆这一过程属于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
(2) 河水在过滤后发现仍然浑浊 ,可能的原因是AB;C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会导致滤液四溅,但是四溅的滤液是清澈的;
故答案为:(1) 水汽输送 (2)AB
23.(2023八上·台州期末)下表是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21.6 63.0 110 169 246
(1)在60℃时,在100克水中加入12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60℃时硝酸钾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20℃时,将20g硝酸钾加入4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如果在大量的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杂质氯化钠,要提纯硝酸钾,可先将样品配制成溶液,再采取 (选填”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获得更高纯度的硝酸钾。
【答案】(1)饱和
(2)17.76%
(3)冷却热饱和溶液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比较明显,所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如硝酸钾,硫酸铜;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不明显,所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式结晶,如氯化钠;
【解答】(1)从表格信息中可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所以在60℃时,在100克水中加入12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6克,所以4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的硝酸钾是8.64克,所以质量分数为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8.64克/48.64克=17.76%;
(3)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比较明显,所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不明显,所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式结晶; 在大量的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杂质氯化钠,要提纯硝酸钾,所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故答案为:(1)饱和(2) 24.0% (3) 冷却热饱和溶液
24.(2022八上·杭州期中)小西同学去乡下旅游时,用矿泉水瓶装了一些山泉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进行净化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后加入凝聚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形成较大的固体颗粒沉到水底,你认为合适的凝聚剂可以是 。
(2)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D.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3)山泉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净化过程后得到的净化水,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过程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
B.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过程改变了水的化学性质
C.净化过程后得到的净化水属于纯净物
D.可以通过蒸馏的方式,从净化水中分离出纯净水
【答案】(1)明矾
(2)D
(3)D
【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净化的知识解答;
(2)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判断;
(3)①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
③④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解答】(1)取水样后加入凝聚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形成较大的固体颗粒沉到水底,我认为合适的凝聚剂可以是明矾。
(2)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否则会造成部分液体未经过滤就流入烧杯,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A.杀菌消毒过程中,使水中细菌或微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死亡,即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在净化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即它的化学性质不变,故B错误;
C.净化后的水中依然存在大量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通过蒸馏的方式,可以将水和其中的杂质彻底分开,从而得到纯净水,故D正确。
故选D。
25.(2021八上·兰溪月考)死海因其高盐度出名,美国科学家对其十分好奇,做了一个实验:(如图)他们将一件黑色礼服用钢丝固定,放入死海中,两年后取出,发现衣服表面挂满了白色盐晶。经检测,晶体中的成分主要包含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等。
(1)黑色礼服上的白色盐晶,在这两年中经历的最主要过程 。
A.凝固 B.蒸馏 C.结晶 D.升华
(2)死海中盐类的质量分数始终保持在25%左右不再升高,试分析原因 。
【答案】(1)C
(2)死海中盐溶液质量分数在25%左右时溶液就达到饱和了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白色盐晶的生成过程判断;
(2)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质量就不再增大,即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黑色礼服上的白色盐晶,是海水中的可溶性盐类结晶析出的过程,故选C。
(2)死海中盐类的质量分数始终保持在25%左右不再升高,原因:死海中盐溶液质量分数在25%左右时溶液就达到饱和了。
26.(2021八上·椒江期末)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蒸馏装置对一些污水进行蒸馏 净化处理,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1)图中 C 器材的名称是 。
(2)实验过程要获得较好的冷却效果, 则冷却水的流 动方向为 (填“A 端流入, B 端流 出”或“B 端流入, A 端流出”)
(3)图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 请指出该错误。
【答案】(1)锥形瓶
(2)B 端流入,A 端流出
(3)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放在烧瓶支管口处(只要提到温度计的玻璃泡位置不对即给分)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让冷却水从下面的管流入,从上面的管流出,可以延长水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强冷凝效果;
(3)蒸馏是将液体沸腾产生的蒸气导入冷凝管,使之冷却凝结成液体的一种蒸发、冷凝的过程。蒸馏的时候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该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的下沿平齐。
【解答】(1)图中 C 器材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过程要获得较好的冷却效果, 则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为B 端流入,A 端流出;
(3)图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 错误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放在烧瓶支管口处。
27.(2021八上·青田期末)粗盐是含有较多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和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的氯化钠。为提纯粗盐,同学们经过了①蒸发结晶;②溶解;③过滤;④计算产率等步骤。
(1)实验过程中,合理的操作步骤为 (填序号)。
(2)实验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实验结束后,4个小组分别计算了精盐产率,老师的评价是:第1组结果偏高,于是各组分别讨论了第1组的误差,所找原因合理的是( )
组别 1 2 3 4
精盐产率 91% 69% 73% 75%
A.蒸发结晶时有少量液体飞溅出去。
B.没有蒸发干,精盐中仍然有水分。
C.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就开始过滤。
【答案】(1)②③①④
(2)引流
(3)B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过程解答;
(2)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3)精盐的产率=,则精盐产率偏高,可能是精盐的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在粗盐提纯的过程中,合理的操作步骤为:②溶解;③过滤;④计算产率;①蒸发结晶,即②③①④。
(2)实验③过滤中的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A.蒸发结晶时有少量液体飞溅出去,会导致精盐的质量偏小吗,故A不合题意;
B.没有蒸发干,精盐中仍然有水分,会导致精盐的质量偏大,故B符合题意;
C.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就开始过滤,会导致精盐的质量偏小,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3八上·青田期末)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俗称食盐,化学式为NaCl)溶液,下面是他们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如图1: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2)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应 (填字母)。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向右移动砝码
(3)为提高精度,某同学们对粗盐进行了提纯,请参考图2回答:以下操作中,操作②的名称是 。
(4)用提纯得到的氯化钠配制上述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答案】(1)③②①⑤④
(2)B
(3)过滤
(4)①②③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
(2)根据定量称量的操作过程判断;
(3)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如下:
③从试剂瓶中取出氯化钠;
②用天平称量10g氯化钠;
①将称量的氯化钠倒入烧杯备用;
⑤用量筒测量90mL水倒入烧杯;
④用玻璃棒搅拌直至溶解。
则正确顺序为: ③②①⑤④ 。
(2)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偏大,那么操作为:减少适量氯化钠的质量,故选B。
(3)根据图2可知,步骤②分离泥沙和溶液,应该为过滤。
(4)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会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那么食盐和纸片的质量和等于砝码质量,会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②符合题意;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③符合题意;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由于溶液的均一性,因此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④不合题意。
故选①②③。
29.(2022·浙江期中)粗盐的精制一般要经过以下操作流程:
(1)操作④的名称是 ,
(2)操作⑤中除用到三脚架、玻璃棒、酒精灯外, 还需要用到 等仪器(写一种)。
(3)操作正确,操作④后展开滤纸, 若黑色代表泥沙,则看到的情况最接近图中的____。
A. B.
C. D.
(4)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称量结果偏大的原因是____ 。(填字母)。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蒸发皿内的精盐未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答案】(1)过滤
(2)蒸发皿
(3)A
(4)C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根据蒸发结晶操作的过程确定需要的器材;
(3)根据滤纸的折叠方法分析;
(4)根据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称量结果偏大,精盐中混有了其他的物质进行分析。
【解答】(1)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所以操作④的名称是过滤;
(2)操作⑤中除用到三脚架、玻璃棒、酒精灯外,还需要用到蒸发皿等仪器;
(3)滤纸是对折再对折,所以只有两个面会有泥沙,可以折叠一下看出是在A和B中的两个;有由于过滤时液面不能超过滤纸边缘,故选A;
(4)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故A不合题意;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故B不合题意;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大,导致制得率较高,故C符合题意;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未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0.(2022八上·杭州期中)小阳同学做了一个兴趣实验,在距一支粉笔的粗端2cm处点上一滴蓝墨水,将粉笔插入盛有酒精的培养皿中。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随着酒精的上升,蓝墨水在粉笔上不断移动,最后蓝墨水在粉笔上形成两个比较明虽的区域(如下图所示)。试根据上述现象回答问题:
(1)蓝墨水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由此实验可以作出的推测是 (填序号)。
①用滤纸代替粉笔重复上述实验,也能得到相似的实验现象
②不同分子在同种介质(如粉笔)中运动速度相同
(3)我们可以利用上述的原理分离混合物,而且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各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填序号)。
①去除自来水中混有的泥沙 ;②用自来水制纯水 ;③夏天晒盐 。
A.沉淀法 B.过滤法 C.蒸发溶剂 D.冷却热饱和溶液 E.蒸馏法
【答案】(1)混合物
(2)①
(3)B;E;C
【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3)根据所学物质分离的方法即可。
【解答】(1)蓝墨水是由颜料和水组成,即溶质和溶剂,因此蓝墨水是混合物;
(2)实验前蓝墨水在一个位置,实验后变成两个位置(蓝色位置和紫色位置),说明蓝色物质和紫色物质在酒精中运动速度不同。而滤纸和粉笔相似,上面有小孔,水可以从下向上运动,故选①。
(3)①去除自来水中混有的泥沙可以用过滤,故选B;
②用自来水制纯水可以用蒸馏,故选E;
③夏天晒盐可以用蒸发溶剂,故选C。
31.(2022八上·杭州期中)科学实验课上,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选仪器设计实验的活动,实验室准备的仪器如图所示:
(1)小洁同学一眼就认出仪器N是 。
(2)小倩同学利用上述仪器进行粗盐水的过滤,他选择了漏斗和铁架台,你认为他还需选择的仪器是 (填名称)。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他接下来的操作应是 。
(3)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答案】(1)胶头滴管
(2)DH;更换滤纸,重新过滤
(3)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根据过滤操作的实验过程确定所需器材。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那么可能是滤纸破损所致,据此确定接下来的操作。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仪器N是胶头滴管。
(2)小倩同学利用上述仪器进行粗盐水的过滤,他选择了漏斗和铁架台,我认为他还需选择的器材诶烧杯和玻璃棒,故选DH。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那么可能是滤纸破损所致,则接下来的操作为:更换滤纸,重新过滤。
(3)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小,故①不合题意;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造成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②符合题意;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这会导致测出氯化钠的质量偏大,故③符合题意;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会造成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④符合题意;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会造成溶质的质量偏小,故⑤符合题意。
则正确的是②③④⑤。
故选D。
32.(2022八上·义乌月考)如图是利用海水提取食盐的过程:
(1)如图中①是 池(填“蒸发”或“冷却”)。因为食盐(氯化钠)的溶解度 。
(2)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海水进入贮水池,氯化钠溶液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①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变大
C.结晶池中氯化钠溶液中的溶剂减少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食盐的不饱和溶液
E.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在粗盐精制实验中,三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各不相同。下列对其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
A.溶解时搅拌,可加速粗盐的溶解
B.溶解时搅拌,可增加氯化钠的溶解度
C.蒸发时搅拌,可使液体受热均匀
D.蒸发时搅拌,可防止晶体飞溅
【答案】(1)蒸发;随温度变化不明显
(2)A;C;E
(3)B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海水晒盐的原理是:利用阳光和风力的作用,使水不断蒸发,氯化钠溶液越来越浓,当水蒸发到一定程度时,形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时,就会有氯化钠晶体析出。
(2)根据对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的认识分析判断;
(3)根据玻璃棒在常见操作中的用途判断。
【解答】(1)由于氯化钠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海水晒盐时,首先把海水引入贮水池,再在蒸发池中进行蒸发。
(2)A.海水进入贮水池,氯化钠溶液的成分基本不变,故A正确;
B.在蒸发的过程中,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但是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B错误;
C.随着蒸发的不断进行,溶剂水不断减少,故C正确;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故D错误;
E.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例如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镁、溴等物质,故E正确。
故选ACE。
(3)A.溶解时搅拌,可加速粗盐的溶解速率,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溶解时搅拌,不能增加氯化钠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不能增加氯化钠的溶解度,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使液体受热均匀,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四、解答题
33.(2022八上·义乌期中)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及其广泛的应用。
(1)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用到了活性炭, 利用其 性,可以出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过氧乙酸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现要配制
500 克质量分数为 5%的过氧乙酸溶液,需 要 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过氧乙酸溶液多少克? 加水多少克?
【答案】(1)吸附
(2)设需要20%的过氧乙酸的质量为x,
500g×5%=20%x;
解得:x=125g;
需要加水的质量:500g-125g=375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解答;
(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从而计算20%的过氧乙酸的质量,而前后溶液的质量之差为加水的质量。
【解答】(1)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用到了活性炭, 利用其吸附性,可以出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4.(2022八上·瑞安期中)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如图所示为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据图回答:
(1)该注射液的溶质 。
(2)已知该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为0.9%,现要配制500毫升该种生理盐水,需要加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3)由于氯化钠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所以从氯化钠浓溶液中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通常采用 的方法。
【答案】(1)氯化钠
(2)读图500毫升该种生理盐水含氯化钠5×0.9克=4.5克
4.5克÷(0.9%)=500克
需水质量=500克-4.5克=495.5克
(3)蒸发溶剂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由固体和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情况下,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2)首先用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得到生理盐水的质量,再用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得到需要加水的质量。
(3)结晶的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②蒸发溶剂。
【解答】(1)氯化钠注射液由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形成,溶质为氯化钠。
(3)由于氯化钠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所以从氯化钠浓溶液中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通常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3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1课时 物质的结晶)海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海水晒盐所采用的方法是 (填字母)。
A.冷却结晶 B.蒸发结晶 C.过滤
(2)海上航行缺乏饮用水时可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获得淡水,用该装置将2000 g 含氯化钠3%的海水曝晒4h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则收集到的可饮用水的质量为 。
(3)海水中的硼酸可用于玻璃行业,下表为硼酸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3 5 9 15 23
①60 ℃时,100 g硼酸饱和溶液中含有硼酸的质量为 (结果保留整数)。
②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温度及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解速率的影响。三个烧杯中,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③若要达到实验目的,需改变实验Ⅰ中的一个条件是 (填字母)。
A.将20 ℃的水改为80 ℃
B.将水的体积改为50 mL
C.将粉末状固体改为块状
【答案】(1)B
(2)500 g
(3)13 g;Ⅱ=Ⅲ>Ⅰ(或Ⅰ<Ⅱ=Ⅲ);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对蒸发结晶的操作的认识判断;
(2)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3)①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列式计算;
②溶质质量分数=判断;
③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1)海水晒盐的过程,就是将海水引入海滩,利用太阳光和风力将水分蒸发,最终得到食盐的过程,这种方法叫蒸发结晶,故选B。
(2)设收集到可饮用水的质量为x,
2000g×3%=(2000g-x)×4%;
解得:x=500g。
(3)①6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15g,
设100g喷算饱和溶液中硼酸的质量为x,
;
解得:x=13g。
②II和III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溶剂的质量相等,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I和II中,溶质的质量相等,而溶剂的质量变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即II>I;
那么三者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Ⅱ=Ⅲ>Ⅰ。
③探究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时,需要控制硼酸的质量、水的质量相等和物质形态相同,而改变温度。
探究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时,应该控制硼酸的质量、水的质量相同和温度相同,而改变物质形态。
比较可知,只需将实验I中的水的体积改为50mL即可。
故选B。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上·衢州期中)钱塘江是浙江著名的河流,然而有些人的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向河道乱扔垃圾。为清理河道,河道管理人员使用铁圈和塑料网做成的网兜(如图)来打捞河道漂浮物,这种方法的原理最接近( )
A.沉淀 B.过滤 C.蒸馏 D.结晶
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1课时 物质的结晶)在“冷却热饱和溶液来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铁架台、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B.烧杯、温度计、玻璃棒、酒精灯
C.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
D.冷凝管、酒精灯、蒸发皿、接收管
3.(2021八上·兰溪月考)预防感染新冠肺炎,口罩成了不可或缺的利器。医用防护口罩通常有三层,其层状结构及对外在物质的防护作用如图所示。医用防护口罩起防护作用的主要原理是( )
A.杀菌 B.消毒 C.过滤 D.干燥
4.(2023八上·海曙期末)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与实验中过滤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 )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取液去渣 D.袋装保存
5.(2023八上·长兴期末)某小组开展自制净水器的项目化学习,如图是项目小组同学制作的净水器,用到小卵石、活性炭、石英砂三种材料,为获得较好的净水效果,则图中的a、b、c三处的材料依次是( )
A.小卵石、活性炭、石英砂 B.活性炭、小卵石、石英砂
C.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 D.活性炭、石英砂、小卵石
6.(2023八上·台州期末)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下初中科学实验:①过滤混有泥沙的盐水②电解水的实验③研究浮力的影响因素实验④用水银气压计测舱内气压⑤滴管吸取墨水⑥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如果把这些实验带到太空舱中去做,你认为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的是( )
A. 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⑧④ D.②⑤⑥
7.(2022八上·衢州期中)如图是我们学过的蒸馏装置,关于蒸馏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冷凝水的流动方向是A→B
B.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
C.蒸馏可以从酒精溶液中分离出酒精
D.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测气体温度
8.(2022八上·杭州期中)2020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错误的是( )
A. 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可节约用水
B.农业生产中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C.取少量植物油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
D.用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净化水,效果最好的是过滤法
9.(2022八上·温州月考)小柯利用粗盐精制食盐,按如下步骤进行了实验操作,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
A.取粗盐 B.溶解
C.过滤 D.蒸发结晶
10.(2022八上·杭州期中)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泥沙和食盐——沉淀
B.硝酸钾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溶液——降温结晶
C.酒精和水——蒸馏
D.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硝酸钾——蒸发结晶
1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离)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为了加快过滤的速度,可用玻璃棒在漏斗中搅拌液体
D.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侧
1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离)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如图所示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食盐蒸发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D.日晒风吹使食盐的溶解度变小
1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离)下列有关蒸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蒸发需要的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
B.实验结束后用手拿开蒸发皿
C.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
D.等水分完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1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离)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筛掉氯化钠的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1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1课时 物质的结晶)下列现象中,属于结晶的是( )
A.将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内制冰块 B.冬天从盐湖水中捞碱
C.熔化的玻璃冷却 D.碘蒸气凝华为固态碘
16.(2022八上·定海期末)利用知识结构图来归纳总结科学知识是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对已学知识进行的归纳有错误的是( )
A. B.
C. D.
17.(2022八上·新昌期末)校园里的直饮水机中的水通过多级净化,师生可以放心直饮。水处理的主要步骤如图甲所示。步骤②中反渗透膜是直饮水机的核心技术,反渗透膜上的孔径只有0.001~0.001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百万分之一,能阻拦微生物通过。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步骤①中活性炭具有杀菌作用
B.师生喝的直饮水是纯净物
C.步骤②的原理与图乙所示操作相似
D.图乙中玻璃棒可以省略
18.(2021八上·余杭月考)实验室进行食盐溶液蒸发结晶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上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②③①④⑤ D.②①③④⑤
19.(2021八上·兰溪月考)下列关于玻璃棒在实验操作中的用途完全正确的是( )
①在溶解固体时,使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
②在过滤时,沿玻璃棒倾倒待过滤的液体,玻璃棒具有引流的作用
③在浓缩蒸发液体时,使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等溅出
A.仅①② B.仅①③ C.仅②③ D.全部
20.(2021八上·兰溪月考)在野外和灾区,可用下列步骤将河水转化成饮用水:
①化学沉降(用明矾);②消毒杀菌(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二、填空题
21.(2023八上·宁海期末)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精盐计算产率。(产率=所得精盐质量÷所取样品质量×100%)
(1)如图为粗盐提纯实验中的几步主要操作,合理的顺序为 (填字母)。
(2)关于粗盐提纯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 字母)。
A.将粗盐直接放在天平的左盘进行称量
B.可以将粗盐直接倒入量筒进行溶解
C.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应重新过滤
D.待水分全部蒸干后才可以停止加热
(3)若测得的NaCl产率偏低,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粗盐溶解不充分 B.过滤时滤纸破损
C.蒸发时溶液飞溅 D.所得的精盐仍潮湿
22.(2023八上·嘉兴期末)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我们浙江省是台风的重灾区。
(1)台风“梅花”于22年9月14日登陆浙江舟山,带来严重的风雨影响。台风登陆这一过程属于水循环中的 环节(选填“水汽输送”或“地表径流”)。
(2)台风过后河水变得浑浊,小明模拟河水的净化过程。河水在过滤后发现仍然浑浊,导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A.滤纸有破损
B.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23.(2023八上·台州期末)下表是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21.6 63.0 110 169 246
(1)在60℃时,在100克水中加入12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60℃时硝酸钾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20℃时,将20g硝酸钾加入4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如果在大量的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杂质氯化钠,要提纯硝酸钾,可先将样品配制成溶液,再采取 (选填”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获得更高纯度的硝酸钾。
24.(2022八上·杭州期中)小西同学去乡下旅游时,用矿泉水瓶装了一些山泉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进行净化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后加入凝聚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形成较大的固体颗粒沉到水底,你认为合适的凝聚剂可以是 。
(2)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D.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3)山泉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净化过程后得到的净化水,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过程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
B.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过程改变了水的化学性质
C.净化过程后得到的净化水属于纯净物
D.可以通过蒸馏的方式,从净化水中分离出纯净水
25.(2021八上·兰溪月考)死海因其高盐度出名,美国科学家对其十分好奇,做了一个实验:(如图)他们将一件黑色礼服用钢丝固定,放入死海中,两年后取出,发现衣服表面挂满了白色盐晶。经检测,晶体中的成分主要包含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等。
(1)黑色礼服上的白色盐晶,在这两年中经历的最主要过程 。
A.凝固 B.蒸馏 C.结晶 D.升华
(2)死海中盐类的质量分数始终保持在25%左右不再升高,试分析原因 。
26.(2021八上·椒江期末)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蒸馏装置对一些污水进行蒸馏 净化处理,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1)图中 C 器材的名称是 。
(2)实验过程要获得较好的冷却效果, 则冷却水的流 动方向为 (填“A 端流入, B 端流 出”或“B 端流入, A 端流出”)
(3)图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 请指出该错误。
27.(2021八上·青田期末)粗盐是含有较多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和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的氯化钠。为提纯粗盐,同学们经过了①蒸发结晶;②溶解;③过滤;④计算产率等步骤。
(1)实验过程中,合理的操作步骤为 (填序号)。
(2)实验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实验结束后,4个小组分别计算了精盐产率,老师的评价是:第1组结果偏高,于是各组分别讨论了第1组的误差,所找原因合理的是( )
组别 1 2 3 4
精盐产率 91% 69% 73% 75%
A.蒸发结晶时有少量液体飞溅出去。
B.没有蒸发干,精盐中仍然有水分。
C.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就开始过滤。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3八上·青田期末)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俗称食盐,化学式为NaCl)溶液,下面是他们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如图1: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2)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应 (填字母)。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向右移动砝码
(3)为提高精度,某同学们对粗盐进行了提纯,请参考图2回答:以下操作中,操作②的名称是 。
(4)用提纯得到的氯化钠配制上述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29.(2022·浙江期中)粗盐的精制一般要经过以下操作流程:
(1)操作④的名称是 ,
(2)操作⑤中除用到三脚架、玻璃棒、酒精灯外, 还需要用到 等仪器(写一种)。
(3)操作正确,操作④后展开滤纸, 若黑色代表泥沙,则看到的情况最接近图中的____。
A. B.
C. D.
(4)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称量结果偏大的原因是____ 。(填字母)。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蒸发皿内的精盐未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30.(2022八上·杭州期中)小阳同学做了一个兴趣实验,在距一支粉笔的粗端2cm处点上一滴蓝墨水,将粉笔插入盛有酒精的培养皿中。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随着酒精的上升,蓝墨水在粉笔上不断移动,最后蓝墨水在粉笔上形成两个比较明虽的区域(如下图所示)。试根据上述现象回答问题:
(1)蓝墨水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由此实验可以作出的推测是 (填序号)。
①用滤纸代替粉笔重复上述实验,也能得到相似的实验现象
②不同分子在同种介质(如粉笔)中运动速度相同
(3)我们可以利用上述的原理分离混合物,而且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各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填序号)。
①去除自来水中混有的泥沙 ;②用自来水制纯水 ;③夏天晒盐 。
A.沉淀法 B.过滤法 C.蒸发溶剂 D.冷却热饱和溶液 E.蒸馏法
31.(2022八上·杭州期中)科学实验课上,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选仪器设计实验的活动,实验室准备的仪器如图所示:
(1)小洁同学一眼就认出仪器N是 。
(2)小倩同学利用上述仪器进行粗盐水的过滤,他选择了漏斗和铁架台,你认为他还需选择的仪器是 (填名称)。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他接下来的操作应是 。
(3)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32.(2022八上·义乌月考)如图是利用海水提取食盐的过程:
(1)如图中①是 池(填“蒸发”或“冷却”)。因为食盐(氯化钠)的溶解度 。
(2)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海水进入贮水池,氯化钠溶液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①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变大
C.结晶池中氯化钠溶液中的溶剂减少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食盐的不饱和溶液
E.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在粗盐精制实验中,三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各不相同。下列对其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
A.溶解时搅拌,可加速粗盐的溶解
B.溶解时搅拌,可增加氯化钠的溶解度
C.蒸发时搅拌,可使液体受热均匀
D.蒸发时搅拌,可防止晶体飞溅
四、解答题
33.(2022八上·义乌期中)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及其广泛的应用。
(1)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用到了活性炭, 利用其 性,可以出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过氧乙酸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现要配制
500 克质量分数为 5%的过氧乙酸溶液,需 要 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过氧乙酸溶液多少克? 加水多少克?
34.(2022八上·瑞安期中)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如图所示为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据图回答:
(1)该注射液的溶质 。
(2)已知该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为0.9%,现要配制500毫升该种生理盐水,需要加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3)由于氯化钠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所以从氯化钠浓溶液中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通常采用 的方法。
3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1课时 物质的结晶)海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海水晒盐所采用的方法是 (填字母)。
A.冷却结晶 B.蒸发结晶 C.过滤
(2)海上航行缺乏饮用水时可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获得淡水,用该装置将2000 g 含氯化钠3%的海水曝晒4h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则收集到的可饮用水的质量为 。
(3)海水中的硼酸可用于玻璃行业,下表为硼酸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3 5 9 15 23
①60 ℃时,100 g硼酸饱和溶液中含有硼酸的质量为 (结果保留整数)。
②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温度及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解速率的影响。三个烧杯中,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③若要达到实验目的,需改变实验Ⅰ中的一个条件是 (填字母)。
A.将20 ℃的水改为80 ℃
B.将水的体积改为50 mL
C.将粉末状固体改为块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其中的塑料网相当于滤纸,漂浮物相当于固态物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过程确定需要的实验器材即可。
【解答】在“冷却热饱和溶液来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实验中,将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倒入烧杯,再将烧杯底部垫上石棉网放在铁架台上的铁圈上,下面用酒精灯进行加热,上面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答案】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分析。
【解答】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将空气看作液体,其中的颗粒物等于看作不溶于空气的固态物质,则医用防护口罩的工作原理就是过滤,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在取液去渣的操作中,药液相当于液体,而其中的渣子相当于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因此该操作相当于过滤操作,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净水方法分析。【解答】为获得较好的净水效果,可以先用小卵石除去水中较多难溶性杂质,再用石英砂除去较小的难溶性杂质,最后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因此,图中的a、b、c三处的材料依次是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太空仓中有大气,没有重力;水银气压计主要是利用水银产生向下的重力来完成的;过滤实验是通过重力完成的;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主要原理是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拉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
【解答】 ①过滤混有泥沙的盐水,该实验无法完成,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①不能;
②电解水的实验在太空中能够完成,②能;
③研究浮力的影响因素实验,浮力的影响因素是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无法做这实验,③不能;
④用水银气压计测舱内气压,水银气压计主要是利用水银产生向下的重力来完成的,没有重力不能完成,④不能;
⑤滴管吸取墨水主要利用的是气压,太空舱中有气体可以完成该实验,⑤能;
⑥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主要原理是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拉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可以用其测拉力,⑥能;
故答案为:D
7.【答案】A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对蒸馏操作的原理、器材、过程和用途的认识判断。
【解答】A.图中冷凝水的流动方向是B→A,这样可以适当延长冷凝水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冷却效果,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故B正确不合题意;
C. 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则蒸馏可以从酒精溶液中分离出酒精,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测气体温度,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1)(2)根据对水体保护的知识判断;
(3)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
(4)根据有关水的净化方法判断。
【解答】A. 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可节约用水,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农业生产中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植物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则形成乳浊液,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蒸馏水对水的净化效果最好,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从试剂瓶中取出食盐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溶解操作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过滤操作中,溶液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蒸发结晶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受热不均匀引起液体飞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分离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将泥沙和食盐的混合物加水溶解,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泥沙会沉淀,然后再通过过滤、蒸发结晶才能将二者彻底分离,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可以使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二者,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因此可以利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二者,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非常明显,硝酸钾含量较少,不能形成饱和溶液,因此可以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二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判断。
【解答】在过滤操作中,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侧,故A、B、D正确不合题意;
不能用玻璃棒在漏斗中搅拌液体,避免碰坏滤纸降低过滤效果,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结晶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海水晒盐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海水引入海滩,借助阳光和风力将其中的水分蒸发,从而结晶得到食盐的过程,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操作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A.蒸发需要的仪器是蒸发皿和玻璃棒,故A错误;
B.实验结束后用坩埚钳拿开蒸发皿,故B错误;
C.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保证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故C正确;
D.当蒸发皿中存在较少液体时就可以停止加热了,利用蒸发皿的余温可以完成剩余液体的蒸发,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
(3)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4)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根据描述可知,将海水中的盐类物质筛掉后,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海水流过该膜后,氯化钠被过滤掉从而得到淡水,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氯化钠相当于固态物质,水就是液体,则这个过程相当于过滤操作,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筛掉氯化钠后,海水中的溶质水的质量保持不变,而溶质的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B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结晶,是指从过饱和溶液中凝结,或从气体凝华出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晶体)的过程,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内制冰块,发生的是凝固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冬天从盐湖水中捞碱,即温度降低时碱的溶解度减小,从盐水中析出得到晶体,故B符合题意;
C.熔化的玻璃冷却,发生的是凝固现象,故B不合题意;
D.碘蒸气凝华为固态碘,发生的是凝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根据相关知识点分析解答。
【解答】A : 包含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故A正确。
B : 溶液结晶方法包含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故B正确。
C : 粗盐提纯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故C错误。
D :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粗细)和温度,故D正确。
故选C。
17.【答案】C
【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判断;
(2)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3)根据过滤操作的特点判断;
(4)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判断。
【解答】A.步骤①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故A错误;
B.师生喝的直饮水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可溶性物质,为混合物,故B错误;
C.步骤②的反渗透膜其实就是过滤水中的杂质,故C正确;
D.图乙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D错误。
故选C。
18.【答案】A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判断。
【解答】实验室进行食盐溶液蒸发结晶时,实验步骤如下: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上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
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即正确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故选A。
19.【答案】D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玻璃棒在过滤时转移液体的引流作用;用于溶解、蒸发等情况下搅拌;对于固体和液体的转移;蒸发时使热量均匀的散开。
【解答】溶解时搅拌:用于迅速地将固体溶解在液体中,或者将多种液体混合均匀,搅拌按照同一个方向搅拌,尽量不要碰撞到容器壁和容器底;蒸发时搅拌,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防止液体因局部受热而引起的飞溅;过滤时引流,将过滤的悬浊液引流到漏斗中的滤纸上,故①②③说法都正确。
故答案为:D。
20.【答案】B
【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我们每天使用的自来水是经过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在一些偏远山区,则利用明矾或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凝聚成较大的固体颗粒而沉到水底。明矾和活性炭是常用的凝聚剂。这种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以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异味。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经上述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浑浊的水变澄清了,但所得的水仍然不是纯水。要得到纯净的水,还必须经过蒸馏。
【解答】第一步·先让河水自然沉降,除去泥沙和沉淀物,第二步再加入化学沉降物明矾或者活性炭,第三步加入消毒杀菌的漂白粉,第四步加热煮沸,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却形成液态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故答案为:B。
21.【答案】(1)BCA
(2)C
(3)A;C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过程分析;
(2)根据粗盐提纯的操作规范判断;
(3)氯化钠的产率偏低,应该是结晶得到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粗盐提纯的步骤应该为:溶解、过滤和蒸发结晶,即合理顺序为BCA。
(2)A.先在右盘放入砝码,并将游码移动到适当位置,然后在左盘放入食盐,直到天平平衡,故A错误;
B.量筒是测量工具,不能充当配制溶液的容器,故B错误;
C.过滤的目的就是除去杂质,既然滤液仍然浑浊,说明还有杂质,因此需要继续过滤,故C正确;
D.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时就可以停止加热,利用余温将剩余的晶体析出,故D错误。
故选C。
(3)A.粗盐溶解不充分,会导致滤液中食盐的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
B.过滤时滤纸破损,会导致杂质未被滤掉,即食盐的质量偏大,故B不合题意;
C.蒸发时溶液飞溅,则溶液的质量偏小,那么其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也会偏小,故C符合题意;
D.所得的精盐仍潮湿,会导致食盐的质量偏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AC。
22.【答案】(1)水汽输送
(2)A;B
【知识点】水循环;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降水,蒸发,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过滤时要求一贴,二低,三靠;一贴:过滤时,为了保证过滤速度快,而且避免液体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且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如果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过滤器内的液体极有可能溢出;如果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体也会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这样都会导致过滤失败.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是为了使液体顺着玻璃棒缓缓流下,避免了液体飞溅;玻璃棒下端如果紧靠一层滤纸处,万一玻璃棒把湿的滤纸戳破,液体就会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导致过滤失败,而靠在三层滤纸处则能避免这一后果;漏斗下端管口的尖嘴要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可以使滤液顺着烧杯内壁流下,避免了滤液从烧杯中溅出.
【解答】(1)台风登陆这一过程属于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
(2) 河水在过滤后发现仍然浑浊 ,可能的原因是AB;C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会导致滤液四溅,但是四溅的滤液是清澈的;
故答案为:(1) 水汽输送 (2)AB
23.【答案】(1)饱和
(2)17.76%
(3)冷却热饱和溶液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比较明显,所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如硝酸钾,硫酸铜;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不明显,所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式结晶,如氯化钠;
【解答】(1)从表格信息中可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所以在60℃时,在100克水中加入12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6克,所以4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的硝酸钾是8.64克,所以质量分数为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8.64克/48.64克=17.76%;
(3)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比较明显,所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不明显,所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式结晶; 在大量的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杂质氯化钠,要提纯硝酸钾,所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故答案为:(1)饱和(2) 24.0% (3) 冷却热饱和溶液
24.【答案】(1)明矾
(2)D
(3)D
【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净化的知识解答;
(2)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判断;
(3)①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
③④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解答】(1)取水样后加入凝聚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形成较大的固体颗粒沉到水底,我认为合适的凝聚剂可以是明矾。
(2)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否则会造成部分液体未经过滤就流入烧杯,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A.杀菌消毒过程中,使水中细菌或微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死亡,即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在净化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即它的化学性质不变,故B错误;
C.净化后的水中依然存在大量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通过蒸馏的方式,可以将水和其中的杂质彻底分开,从而得到纯净水,故D正确。
故选D。
25.【答案】(1)C
(2)死海中盐溶液质量分数在25%左右时溶液就达到饱和了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白色盐晶的生成过程判断;
(2)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质量就不再增大,即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黑色礼服上的白色盐晶,是海水中的可溶性盐类结晶析出的过程,故选C。
(2)死海中盐类的质量分数始终保持在25%左右不再升高,原因:死海中盐溶液质量分数在25%左右时溶液就达到饱和了。
26.【答案】(1)锥形瓶
(2)B 端流入,A 端流出
(3)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放在烧瓶支管口处(只要提到温度计的玻璃泡位置不对即给分)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让冷却水从下面的管流入,从上面的管流出,可以延长水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强冷凝效果;
(3)蒸馏是将液体沸腾产生的蒸气导入冷凝管,使之冷却凝结成液体的一种蒸发、冷凝的过程。蒸馏的时候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该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的下沿平齐。
【解答】(1)图中 C 器材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过程要获得较好的冷却效果, 则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为B 端流入,A 端流出;
(3)图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 错误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放在烧瓶支管口处。
27.【答案】(1)②③①④
(2)引流
(3)B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过程解答;
(2)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3)精盐的产率=,则精盐产率偏高,可能是精盐的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在粗盐提纯的过程中,合理的操作步骤为:②溶解;③过滤;④计算产率;①蒸发结晶,即②③①④。
(2)实验③过滤中的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A.蒸发结晶时有少量液体飞溅出去,会导致精盐的质量偏小吗,故A不合题意;
B.没有蒸发干,精盐中仍然有水分,会导致精盐的质量偏大,故B符合题意;
C.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就开始过滤,会导致精盐的质量偏小,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28.【答案】(1)③②①⑤④
(2)B
(3)过滤
(4)①②③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
(2)根据定量称量的操作过程判断;
(3)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如下:
③从试剂瓶中取出氯化钠;
②用天平称量10g氯化钠;
①将称量的氯化钠倒入烧杯备用;
⑤用量筒测量90mL水倒入烧杯;
④用玻璃棒搅拌直至溶解。
则正确顺序为: ③②①⑤④ 。
(2)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偏大,那么操作为:减少适量氯化钠的质量,故选B。
(3)根据图2可知,步骤②分离泥沙和溶液,应该为过滤。
(4)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会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那么食盐和纸片的质量和等于砝码质量,会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②符合题意;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③符合题意;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由于溶液的均一性,因此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④不合题意。
故选①②③。
29.【答案】(1)过滤
(2)蒸发皿
(3)A
(4)C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根据蒸发结晶操作的过程确定需要的器材;
(3)根据滤纸的折叠方法分析;
(4)根据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称量结果偏大,精盐中混有了其他的物质进行分析。
【解答】(1)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所以操作④的名称是过滤;
(2)操作⑤中除用到三脚架、玻璃棒、酒精灯外,还需要用到蒸发皿等仪器;
(3)滤纸是对折再对折,所以只有两个面会有泥沙,可以折叠一下看出是在A和B中的两个;有由于过滤时液面不能超过滤纸边缘,故选A;
(4)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故A不合题意;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故B不合题意;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大,导致制得率较高,故C符合题意;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未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0.【答案】(1)混合物
(2)①
(3)B;E;C
【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3)根据所学物质分离的方法即可。
【解答】(1)蓝墨水是由颜料和水组成,即溶质和溶剂,因此蓝墨水是混合物;
(2)实验前蓝墨水在一个位置,实验后变成两个位置(蓝色位置和紫色位置),说明蓝色物质和紫色物质在酒精中运动速度不同。而滤纸和粉笔相似,上面有小孔,水可以从下向上运动,故选①。
(3)①去除自来水中混有的泥沙可以用过滤,故选B;
②用自来水制纯水可以用蒸馏,故选E;
③夏天晒盐可以用蒸发溶剂,故选C。
31.【答案】(1)胶头滴管
(2)DH;更换滤纸,重新过滤
(3)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根据过滤操作的实验过程确定所需器材。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那么可能是滤纸破损所致,据此确定接下来的操作。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仪器N是胶头滴管。
(2)小倩同学利用上述仪器进行粗盐水的过滤,他选择了漏斗和铁架台,我认为他还需选择的器材诶烧杯和玻璃棒,故选DH。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那么可能是滤纸破损所致,则接下来的操作为:更换滤纸,重新过滤。
(3)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小,故①不合题意;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造成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②符合题意;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这会导致测出氯化钠的质量偏大,故③符合题意;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会造成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④符合题意;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会造成溶质的质量偏小,故⑤符合题意。
则正确的是②③④⑤。
故选D。
32.【答案】(1)蒸发;随温度变化不明显
(2)A;C;E
(3)B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海水晒盐的原理是:利用阳光和风力的作用,使水不断蒸发,氯化钠溶液越来越浓,当水蒸发到一定程度时,形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时,就会有氯化钠晶体析出。
(2)根据对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的认识分析判断;
(3)根据玻璃棒在常见操作中的用途判断。
【解答】(1)由于氯化钠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海水晒盐时,首先把海水引入贮水池,再在蒸发池中进行蒸发。
(2)A.海水进入贮水池,氯化钠溶液的成分基本不变,故A正确;
B.在蒸发的过程中,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但是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B错误;
C.随着蒸发的不断进行,溶剂水不断减少,故C正确;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故D错误;
E.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例如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镁、溴等物质,故E正确。
故选ACE。
(3)A.溶解时搅拌,可加速粗盐的溶解速率,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溶解时搅拌,不能增加氯化钠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不能增加氯化钠的溶解度,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使液体受热均匀,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33.【答案】(1)吸附
(2)设需要20%的过氧乙酸的质量为x,
500g×5%=20%x;
解得:x=125g;
需要加水的质量:500g-125g=375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解答;
(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从而计算20%的过氧乙酸的质量,而前后溶液的质量之差为加水的质量。
【解答】(1)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用到了活性炭, 利用其吸附性,可以出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4.【答案】(1)氯化钠
(2)读图500毫升该种生理盐水含氯化钠5×0.9克=4.5克
4.5克÷(0.9%)=500克
需水质量=500克-4.5克=495.5克
(3)蒸发溶剂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由固体和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情况下,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2)首先用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得到生理盐水的质量,再用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得到需要加水的质量。
(3)结晶的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②蒸发溶剂。
【解答】(1)氯化钠注射液由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形成,溶质为氯化钠。
(3)由于氯化钠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所以从氯化钠浓溶液中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通常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35.【答案】(1)B
(2)500 g
(3)13 g;Ⅱ=Ⅲ>Ⅰ(或Ⅰ<Ⅱ=Ⅲ);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对蒸发结晶的操作的认识判断;
(2)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3)①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列式计算;
②溶质质量分数=判断;
③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1)海水晒盐的过程,就是将海水引入海滩,利用太阳光和风力将水分蒸发,最终得到食盐的过程,这种方法叫蒸发结晶,故选B。
(2)设收集到可饮用水的质量为x,
2000g×3%=(2000g-x)×4%;
解得:x=500g。
(3)①6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15g,
设100g喷算饱和溶液中硼酸的质量为x,
;
解得:x=13g。
②II和III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溶剂的质量相等,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I和II中,溶质的质量相等,而溶剂的质量变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即II>I;
那么三者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Ⅱ=Ⅲ>Ⅰ。
③探究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时,需要控制硼酸的质量、水的质量相等和物质形态相同,而改变温度。
探究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时,应该控制硼酸的质量、水的质量相同和温度相同,而改变物质形态。
比较可知,只需将实验I中的水的体积改为50mL即可。
故选B。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