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九江市彭泽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周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这说明( )
A. 中央集权官僚制深入地方封国 B. 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必要条件
C. 周天子可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 D. 各诸侯的权力存在等级差别
2. 《汉书 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由此可知( )
A. 当时四川与印度有经贸往来 B. 张骞还开通了西南丝绸之路
C. 汉朝与大夏之间的贸易情况 D. 反映了汉志商道的发展历史
3. 隋文帝颁发《开皇律》时说道:“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这反映了隋文帝( )
A. 崇尚法治 B. 以民为本 C. 注重革新 D. 维护公正
4. 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言之,当时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这反映了( )
A. 西欧全面落后于中国 B. 中国是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C. 人类向近代社会演进 D. 中国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
5. 《清史稿》记载:“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勋高位极,乃以相授;内阁实权,远不逮明。然其品列,皆首文班”“清大学士,沿明旧制,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据此可见,清初( )
A. 军机处为制约内阁而设置 B. 中枢机构形成三权鼎立之势
C. 重大制度皆沿用明朝旧制 D. 内阁逐渐演变成为虚职机构
6. 东汉和帝时,太医郭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其之,必尽其力”。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自序》中指出,自己“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就是为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反映出东汉( )
A. 医学发展注重汲取民间经验 B. 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
C. 疫疠流行彰显天人感应学说 D. 中医治疗注重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7. 李大钊说: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
A. 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 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 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 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 1933年5月,中日两国签订《塘沽协定》,实现停战,国民政府同意将东北同中国的其他部分分割开,并承认日本在满洲的存在。该协定( )
A. 适应了国民政府的战略需要 B. 维持了华北地区的长期和平
C. 有效遏制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D. 激起了全民族的抗战意识
9. 1993年,受国内钢材供给缺口扩大,价格暴涨的影响,大量的中小企业进入到钢铁行业中,新建企业往往起点比较低,生产经营规模小,因此形成了大量落后产能。发生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 实行“包产到户”政策 B.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兴起 D.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 陶片放逐法的实施需两次公民大会的投票:第一次投票决定这一年是否要启用该法,如多数人认为应当启用,则召开第二次公民大会来决定所要放逐的人选。第二次会议召开当日,投票者将被放逐之人的名字刻在陶片上,交到各自部落的投票处。这体现了古代雅典人( )
A. 重视对城邦民主的维护 B. 对当权者缺乏起码的信任
C. 重视调和公民内部矛盾 D. 具有强烈的城邦参与意识
11. 7世纪的欧洲学者格劳秀斯指出:“即使我们承认那些若非极其邪恶就不可能被容许的观点,即上帝是不存在的,或者人类的事务与上帝无关,我们所讲的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正当性”。格劳秀斯在此强调的是( )
A. 人的社会性与理性 B. 国际法制定的必要性
C. 中世纪神学的虚伪 D. 社会契约论的合理性
12. “英国国会及英国政府从此不能再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是独立和平等的主权国,共同拥戴英王为国家元首。”这段话出自( )
A. 《威斯敏斯特法案》 B. 《权利法案》
C. 《大表章》 D. 《拿破仑法典》
13. “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
A. 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B. 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
C. 以经济的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体系 D. 导致世界政局的不稳定
14. 如表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地租形态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时期 实物租 货币租
乾隆年间 80% 28.7%
嘉庆年间 75.1% 34.9%
A.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 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C.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D. 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15.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之前,魏吴两国均有各自的官修史书记载。所以陈寿《三国志》的“魏书”部分,便借鉴了王沈的《魏书》,只不过该书是曹魏官修,所以自然要站在曹魏的角度来立论,凸显本朝的圣明与繁荣,压低吴蜀二国。再且王沈又是司马家族的势力,自然又要为司马氏说话,而陈寿却在很多地方参考或直接摘录其原文。由此可知( )
A. 官修史书因受到政治影响普遍缺乏公信力 B. 历史研究应尽量避免从正史中选取史料
C. 史书的客观性基于史家掌握史料的丰富性 D. 史书之间的承袭可能会造成记述的失真
16. 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在1963 年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成为美苏在核时代签署的第一个限制军备竞賽的条约。有学者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部分禁止核试验是和解精神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胜利,它是继后在20世纪60年代初达成一系列军备控制协议必不可少的促成因素。该学者认为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有利于( )
A. 构建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 B. 消除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差异
C. 削弱美苏两大国军事实力 D. 缓和冷战时期国际紧张局势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一,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
(2) 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 16世纪,葡萄牙人曾劫掠中国的“苦力”到葡属殖民地去做工。19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将华人贩卖到南洋、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役,逐渐形成了贩卖华人的高潮。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使华人出国合法化。在这一贸易中,作为活动主体的华人,一开始便不属于订立契约的一方,而是被诱骗与欺诈的对象。从其被掳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沦为奴隶,与人所共知的非洲奴隶贸易所强加于受害者的奴役毫无二致,因而,一般称之为苦力贸易。
——摘编自陆浩书《近代华工东行记——谈罪恶的苦力贸易》等
材料二 1848年,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急需劳工,华工骤增。1868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8000名华工修建太平洋中央铁路,华工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在1860年至1890年之间,加州农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华人在做工,他们有的葡萄园里做工,有的填筑沼泽地等;此外,加州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如毛纺业、卷烟业、拖鞋厂、洗衣房,也是华工的主要集中地。
——摘编自侯苗丽《试论近代华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苦力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简评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活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在 17世纪后期控制了世界的钟表生产。英国钟表是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到18世纪,已经控制了中国市场。连《粤海关志》亦称“其土产则有大小绒哗叽、羽纱、紫檀、火石及所制玻璃镜、时辰钟表等物,精巧绝伦。”
……特别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雇员亦积极输入钟表,用于换取中国货品。
——摘编自叶农《明清时期广州与西洋钟表贸易》
材料二广州十三行成为西洋钟表的进口中心及广州钟表业的发展,促进了中西钟表技术文化的交流沟通。清代中期广州制作的钟表在外观上保留了西洋钟表金碧辉煌的特点,而机械部分则保留西洋钟表精密准确、构造复杂的机芯,声效上保留报时与伴乐合一的“自呜钟”特点。此外,在多方面融入中国特点,材质采用色彩鲜艳、光泽明亮的蚨琅、紫檀木嵌金银丝和玻璃等材料,外形采用楼观式、亭式、花盆顶、葫芦型等中国传统形状,钟壳装饰文字突出吉祥、太平的寓恋,如“天下太平”“天下盛世”,图案则是如福寿万年、三星高照、仙人祝寿、渔樵耕读等传统题材。
——摘编自冷东《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期钟表业的发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钟表进入中国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你对清代广州钟表业发展的看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是文化的暴力交流。每一次惨烈的战争,虽然可能造成局部文化的衰退,却常常成为促进人类整体文化进步的契机,体现了自然法规的优胜劣汰。
——摘编自《战争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派遣要员同往治理”可知,周天子可以派人协助诸侯治理诸侯国,这说明周天子可以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故选C项。
周代尚未实行中央集权官僚制,故排除A项。
由材料得不出B项结论。
从材料中看不出各诸侯权力存在等级差别,故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的主要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可知,竹杖、蜀布是四川产品,大夏商人在身毒(印度)购买到蜀布、竹杖,表明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A项正确;
材料未反映张骞开通了西南地区的丝绸之路,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汉朝四川地区与印度贸易,没有反映汉朝与大夏之间的贸易情况,也没有反映汉志商道的发展历史,排除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题干“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大意是:帝王制作法,沿革不同,取正当时,所以有增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本着“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的精神,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并非是崇尚法治,C项正确;
题干中的“作法”是对法律的改革,而非单纯崇尚法治,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开皇律、大业律在“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指导思想下,更多的体现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但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B项;
题干信息强调的是法律要适时而变而非维护公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隋文帝的功绩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当时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可知弗兰克认为在19500—1800年间,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故选B项;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不代表西欧全面落后于中国,也不能体现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排除AC项;
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依然是农业经济,没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表现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根据“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从雍正朝开始,军机处逐渐成为国家的政务中枢,内阁逐渐成为名存实亡的虚职机构,D项正确;
军机处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君权,而不是为了制约内阁,排除A项;
清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大,中枢机构没有形成三权鼎立,排除B项;
军机处并不是沿袭自明朝,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军机处,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军机处,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其之,必尽其力”可知,太医郭玉主张对患者不分贵贱贫富,一视同仁;根据材料“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可知,学医既可以治疗君王亲人的疾病,又可以救助贫穷低下的百姓的困难;两者都体现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医学发展注重汲取民间经验,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疫疠流行的情况,而是强调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中医治疗注重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可知,体现的是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局限性,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故B项正确。
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需要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对“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的分析理解。
本题以李大钊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塘沽协定》的认识,旨在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信息是对《塘沽协定》内容及其影响。
【解答】
A.从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围剿”,该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集中主要力量围剿红军;于是,在1933 年 5 月,中日两国签订《塘沽协定》,实现停战,国民政府同意将东北同中国的其他部分分割开,并承认日本在满洲的存在。此举是为了适应国民政府的战略需要,故A符合题意。
BC.《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故BC错误。
D.全民族抗战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B
【解析】通过时间“1993年”,四个选项中只有B在这个时间段内,故选B;
包产到户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排除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排除C;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主要考点:①改革开放进行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③南方谈话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⑤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不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10.【答案】A
【解析】A.由材料中的“陶片放逐法”“实施需两次公民大会的投票”等信息可知,古代雅典人重视对城邦民主政治的维护,故A项正确;
B.“对当权者缺乏起码的信任”对材料理解错误,故排除B;
C.“重视调和公民内部矛盾”中“调和”的说法错误,故排除C;
D.“具有强烈的城邦参与意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要准确理解“第一次投票决定这一年是否要启用该法,如多数人认为应当启用,则召开第二次公民大会来决定所要放逐的人选。第二次会议召开当日,投票者将被放逐之人的名字刻在陶片上,交到各自部落的投票处。”含义。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题干主旨的准确理解,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即使我们承认那些若非极其邪恶就不可能被容许的观点,即上帝是不存在的,或者人类的事务与上帝无关,我们所讲的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正当性”可知,格劳秀斯认为上帝与人类的事务无关,这体现了摆脱基督教会神权统治的要求,承认人类自身行为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格劳秀斯关于制定国际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并不是强调中世纪神学的虚伪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卢梭的主张,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故A正确。
《权利法案》解决的是国王和议会的关系,B排除。
《大宪章》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排除C。
选项D与英国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自治领是独立和平等的主权国,共同拥戴英王为国家元首。
本题考查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答案】C
【解析】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14.【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乾隆年间到嘉庆年间,实物租比重在下降,而货币租比重在上升,这表明农民交租时还需要增加市场交易的环节,从一侧面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的占有情况,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白银的普及,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是“实物租”和“货币租”比重的变化。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曹魏官修的《三国志》故意凸显本朝的圣明与繁荣和压低吴蜀二国,而陈寿却在很多地方参考或直接摘录其原文,说明史书之间的承袭可能会造成记述的失真,D项正确;
官修史书虽然会受到政治影响而有所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真实的内容,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不管哪类史料,都需要仔细甄别才能使用,排除B项;
C项说法有些偏颇,史书的客观性在于其史料的真实性,史料丰富并不一定保证史书的客观性,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构建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说法不符合二战后的国际特征,排除A;
B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古巴导弹危机并没有削弱美苏军事实力,排除C;
通过材料“美苏在核时代签署的第一个限制军备竞赛的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缓和了美苏之间紧张的冷战形式,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美苏争霸。主要考查古巴导弹危机。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解决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7.【答案】【小题1】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小题2】认识:美洲大陆由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后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因此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第一问要结合人类文明交流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人类文明交流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贸易主要方向为南洋和美洲;华工是苦力贸易主体,遭受欺诈和残酷的剥削;逐渐合法化;是列强殖民掠夺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背景:欧美列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扩张需要大量劳动力;黑奴贸易受到限制;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劳动力。
【小题2】简评:推动了加州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美国交通、工业、农业的发展,加快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华工在加州多个行业工作,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加州文化的发展;华工在美国遭受残酷的剥削,其命运悲惨,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第一问要结合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背景: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英国手工工场发展,钟表制造业发达;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清朝实行闭关锁国,通过广州十三行参与世界贸易;中国封建经济(农耕经济)发展,物产深受海外青睐;东印度公司的推动。
【小题2】看法:钟表作为西方物质文明的代表,是西方手工工场的产物。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钟表通过西学东渐传入中国,并催生了广州钟表业。广州钟表业的发展,促进了先进技术的传播和推广,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了中国文化产品的实用性、艺术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17—18世纪英国钟表进入中国的背景分析;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0.【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世界)。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材料主要涉及战争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据材料“虽然可能造成局部文化的衰退,却常常成为促进人类整体文化进步的契机,体现了自然法规的优胜劣汰。”可知,材料从辩证角度认识战争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因此,可以拟定论题:战争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其次,结合不同时期的史实,分别论证战争对人类文化的影响,阐述如下:战争和文化是矛盾的,战争一方面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是人类文化的浩劫。拜占庭帝国灭亡,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另外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另一方面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提供了契机。如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希腊文化;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其文化渗入它统治的广大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人们只有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才能抹去悲痛的泪水,看到人类文化光明的未来。韩国和埃及等新兴民族国家就是在立足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更新文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
最后,再次强调战争对文化的双面影响。
故答案为:
示例:
论题:战争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阐述:战争和文化是矛盾的,战争一方面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是人类文化的浩劫。拜占庭帝国灭亡,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另外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另一方面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提供了契机。如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希腊文化;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其文化渗入它统治的广大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人们只有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才能抹去悲痛的泪水,看到人类文化光明的未来。韩国和埃及等新兴民族国家就是在立足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更新文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
总之,战争既给文化带来割裂和冲击,也给文化带来重构和新生的契机;战争不只是军事上的冲突,也是不同文化的冲突,是文化在非和平状态下的一种特殊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