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0 15:5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前后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 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 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C. 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 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2. 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一个长官,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管辖;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统一宗教信仰;利用战争广泛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上述举措旨在(  )
A. 扩大国家的疆域面积 B. 完善水陆的交通网络
C. 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 D. 提升国家治理的效率
3. 有学者认为,没有理由否认古代非洲人会炼铜术,且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上来。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木尚未传播到埃及。由此可知古代东非(  )
A. 冶铁业已有独立的发展 B. 深受欧亚冶铁技术影响
C. 铁制农具已被广泛运用 D. 独立起源而且封闭发展
4. 早期的美洲国家都会任命掌管物品清单的官员清点国家储藏食物和其他资源的大型仓库,在这一过程中,美洲地区包括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分别出现了文字系统。材料意在说明(  )
A. 早期国家形成中产生了文字 B. 文字的出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 农耕文明推动了文字的产生 D. 文字的产生适应了国家管理的需要
5. 古巴比伦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专门论述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化学广泛应用于仿制金银等暴利行业,《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最多的是关于偷盗、抢劫、高利贷、商业等方面的条文。由此可知,古巴比伦时期(  )
A. 商业贸易繁荣 B. 科技文化发达 C. 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D. 高利贷受法律保护
6. 综合如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时间:5~15世纪
国家:英格兰,拜占庭,俄罗斯,阿拉伯,笈多,日本,摩加迪沙,
玛雅,阿兹特克
内容:基督教,罗马法,领土扩张,《一千零一夜》,印度教,幕府
环印度洋贸易,种植玉米,“浮动园地”
A. 中古时期的世界 B. 西方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C. 整体世界的发展 D. 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7. 十字军东征以后,大量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等,欧洲由此重新发现了大量希腊学术著作,进而掀起一个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这形成阿拉伯文化西传的热潮。由此可见,古代阿拉伯文化(  )
A. 民族特色十分明显 B. 是希腊文明的源头 C. 影响欧洲思想解放 D. 贯通了东西方文明
8. 日本正仓院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有精妙绝伦的唐代琵琶,纯用唐法的《太平琵琶谱》,还有日本光明皇后临摹王羲之的《乐毅论》。这些反映了(  )
A. 唐文化圈在东亚影响扩大 B. 中日间经贸文化交流频繁
C. 中国文化在日本影响较大 D. 中日两国政府间友好交往
9. 在中世纪西欧封建贵族向国王效忠的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由此可知(  )
A. 西欧君主对贵族具有绝对控制力 B. 贵族与君主间的关系具有契约性
C. 贵族与君主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 D. 君主能力是贵族宣誓效忠的依据
10.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这反映出(  )
A. 土地买卖之风盛行 B. 庄园经济开始形成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幕府统治趋于瓦解
11. 蛮族用战火销毁古罗马最后残迹的时候,基督教在西欧开展了以下活动:维修公共建筑,开凿新运河,保障供水,移民荒地,给穷人发放粮食,安置和救济灾民。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督教会是救助穷人的主要力量。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基督教会(  )
A. 核心任务是救济社会穷人 B. 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C. 改变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D.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12.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祇。”亚里士多德旨在强调(  )
A. 民主政治对公民的作用 B. 城邦对人民个人的重要性
C. 公民集体意识的重要性 D. 雅典民主是所有人的民主
13. 有学者认为希腊文化为拜占庭提供了文化思维的基础和范畴罗马人为其提供了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基督教为这一文化提供了思维的框架和方向;阿拉伯人以及其他的东方民族为这一文化提供了科学和哲学的因素。该学者意在强调,拜占庭文化(  )
A. 多元起源,被此借鉴 B. 开放包容,创新发展
C. 推陈出新,影响深远 D. 东西汇流,独具一格
14. 中古时期,西欧学校教育由教会把持,主要教授神学理论,从11世纪开始,算数、法律、医学等课程的比重日益增加。这种变化源于(  )
A. 教会受到普遍质疑 B. 科学革命开始兴起 C. 生产方式根本转变 D. 西欧工商业的发展
15.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在古罗马城市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与中国古代封建城市不同”。其“不同”表现在,西欧中世纪城市初建时(  )
A. 是商业中心但并非政治中心 B. 享有一定自治权
C. 布局严整且基础设施较完备 D. 具有较大的规模
16. 大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欧亚大陆——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在都在探讨和思索这样的问题: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这些探讨的意义在于()
A. 加快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 导致东西方价值观的对立
C. 促进欧亚进入“文明时代” D. 促使世界文明走向多元化
17. 中世纪欧洲的制度,其实就是把放大的个人(希腊)放小一点,把放大的国家(罗马)也放小一点,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是(  )
A. 欧洲自然经济的产物 B. 封建王权加强的体现
C. 民族国家发展的结果 D. 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18. 1155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颁发给洛里斯城市的特许状规定:洛里斯居民无需交纳入籍税、食物税、通行税;国王或任何其他人都不得从洛里斯人手中收取任何捐税、贡物或向其强征勒索。这些规定
A. 授予了市民财产自由权 B. 赋予了城市政治独立地位
C. 废除了封建主的控制权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9. 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丁 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  )
A. 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B. 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C. 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D. 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20. 《史记》称:“安息、波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北有黎轩(罗马,后称大秦)”,而《晋书》言及大秦时说:“若国有灾异,更立贤人,放其旧王,被放者亦不敢怨”。以上所述之事表明,国人(  )
A. 与欧洲地区实现直接往来 B. 已具备完整的世界地理知识
C. 对外部世界认知不断提升 D. 用天人感应说来解释新事物
21. 《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故事,广泛地体现了古希腊的社会风貌与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如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等,他们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往往能够决定历史的变化方向。这反映了《荷马史诗》(  )
A. 重视神话对希腊历史研究的作用 B. 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思想
C. 完全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 D. 大力宣扬理性主义的英雄史观
22. 罗马共和国文化象征的西塞罗,曾经去希腊斯多葛学派开创者芝诺的学校学习;斯多葛派哲学家赛涅卡,也曾做过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和高参;罗马著名的皇帝哈德良和马可 奥勒留,都一度在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创办的学校学习。这表明古罗马文化(  )
A. 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B. 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C. 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 D. 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
23. 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 )
A. 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 B. 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
C. 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 D. 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
24. 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也愈演愈烈。这一状况()
A. 为王权集中提供契机 B. 源于城市权力获取途径的不同
C. 制约了领主经济发展 D. 说明城市自治权尚需继续强化
25.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起兵东征,吞并波斯,入侵印度。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并与当地哲人交往。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有利于(  )
A. 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 亚欧古丝绸之路的畅通
C. 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 D. 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6-1521年,王阳明在任南赣巡抚期间,对当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王阳明采取行动,先后平定了横水、桶岗等处盗乱。为有效管理当地户口和百姓,他颁布了《十家牌法》,规定:十家为一牌……遇面生可疑之人,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匿,十家连坐。面对盗贼猖獗,他实施了在当地“挑选骁勇绝群、胆力出众之士”的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军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难题,他以“良知”说为思想武器,通过阐明是非曲直、人性善恶,直击盗贼心灵软肋,进而将之感化。及至清代民国,王阳明的治理模式依然沿用不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
——摘编自陈海斌《从王阳明与海瑞赣南施政看明代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是对法国分封制度最好的诠释。较为独立宽松的政治体系使得小领主们各自为政并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管理制度,其辖区相较于大领主便构成了早期的自治单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流转,再加上自由民数量的增加,以乡绅为基层领袖,以自由民为重要参与的法国乡村自治初见雏形。13世纪在许多教区出现的以数百户村民构成的社区便是法国乡村自治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沙家辉《乡村振兴中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结构性保障》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治理南赣地区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时期法国基层自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7. 理论与实践
材料:《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产,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书中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边界的红旗子,业已打了一年,虽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赣三省乃至全国豪绅阶级的痛恨,另一方面却渐渐引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的希望。……并且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邓小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解读以上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契合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的时代潮流。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存了不少问题和弊端,经济全球化出现“回头浪”。
经济全球化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可怕,不能因噎废食。动辄“退群”“脱钩”“筑墙”,改革完善才有出路,必须在前进中解决问题。各国应携起手来,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纵观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呈现出哪些显著特征?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看法,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编撰历书、开凿运河和管理灌溉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这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A正确。
B.材料没有涉及楔形文字的形成,故不选B。
C.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故不选C。
D.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故不选D。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农人历书”“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
本题主要通过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印加帝国在政治、交通道路、宗教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举措。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升国家的治理和建设的发展。因此其目的是提升国家治理的效率,故D项正确;
材料中的举措涉及的是印加帝国在国内的治理和建设,对疆域面积的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
BC两项只是材料中的部分措施,不是其根本目的,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美洲的文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印加帝国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印加帝国的措施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且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上来”可知,古代东非冶铁业已有独立的发展,选择A;
通过材料“这时西亚技木尚未传播到埃及”可以排除受欧亚冶铁技术影响,排除B;
材料中没有提到铁制农具已被广泛运用,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独立起源而且封闭发展,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非洲,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非洲,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早期的美洲国家都会任命掌管物品清单的官员清点国家储藏食物和其他资源的大型仓库,在这一过程中,美洲地区包括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分别出现了文字系统。”可知,材料说明文字系统是国家为满足管理政府资源的需要而出现的,即适应了国家管理的需要,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文字产生的原因,A项表述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排除A项;
文字的出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是文字产生的影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农耕文明”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古巴比伦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专门论述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化学广泛应用于仿制金银等暴利行业,《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最多的是关于偷盗、抢劫、高利贷、商业等方面的条文”可知,古巴比伦数学教科书中有关于解决商业问题的专门章节,《汉谟拉比法典》中也有关于商业的专门条文可知,古巴比伦时期商业发展繁荣,故A项正确;
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秩序混乱,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保护高利贷,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15世纪属于世界史上的中古时期。英格兰、拜占庭、俄罗斯属于这一时期的欧洲国家,信仰基督教,拜占庭编纂了《罗马民法大全》;西亚的阿拉伯通过领土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一千零一夜》是其文学代表作;印度教在南亚的笈多帝国成为主要宗教,日本建立起幕府统治;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使东非沿海产生了摩加迪沙等国家,美洲的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所以,综合如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中古时期的世界”,故A正确;
西方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整体世界的发展是在15世纪以后,故排除BC;
D项虽然揭示了世界各区域文明多元面貌的特点,但没有指明“5~15世纪”所处的时间是中古时期,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生需要结合中古时期各区域文明发展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答案】C
【解析】因为古代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等,“欧洲由此重新发现了大量希腊学术著作”“进而掀起一个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这一热潮即文艺复兴运动,故选C项;
材料强调的是古代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故排除A项;
古代阿拉伯翻译并保存了古希腊学术著作,并非古代阿拉伯文化影响古希腊文明,故排除B项;
材料未强调古代阿拉伯文化贯通东西方文明,故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需要结合阿拉伯文明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日本的正仓院中保留的文物有唐代的琵琶和纯用唐法的琵琶谱,日本的皇后还临摹王羲之的书法,这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而且影响较大,C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而不是在东亚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并不能体现中日间的经贸往来和中日两国政府间的交往,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9.【答案】B
【解析】材料“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强调的是在西欧封君封臣制下,贵族和君主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关系,B正确;
在封君封臣制下,地方贵族有较大的独立性,A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D说法与材料“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矛盾,排除。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材料“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可知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出现弱化现象,C项正确;
土地买卖之风盛行只是材料的现象,排除A项;
材料无法判定庄园开始形成,排除B项;
此时日本尚未建立幕府统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在西欧开展了一系列救济和公益活动,如维修公共建筑,开凿新运河,保障供水,移民荒地,给穷人发放粮食,安置和救济灾民等等,反映了这一时期基督教会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B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这一时期基督教会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不能说明其核心任务是救济社会穷人,排除A项;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没有改变,材料仅体现了基督教会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排除C项;
天主教会拥有大量地产,用封建剥削方式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2.【答案】C
【解析】材料在说明公民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强调公民的集体意识,因为公民是城邦政治力量的核心,C项正确;
材料意在说明公民对城邦的作用,不是民主政治对公民的作用,排除A项;
材料反映公民对城邦的重要性,不是城邦对人民个人的重要性,排除B项;
雅典民主只是公民的民主,并不是所有人的民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充实了拜占庭文化,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拜占庭文化起源,排除A项;
材料只提到了其它地区文化对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没有创新发展,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拜占庭文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拜占庭文化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拜占庭文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因此学校教育的算数、法律、医学等课程的比重增加,故D项正确。
A项中的“普遍”说法绝对化,而且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
文艺复兴后,科学革命开始兴起,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故B项错误;
中古时期,西欧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封建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是经济生活的中心,而中国古代城市则是政治中心,A项正确;
西欧中世纪城市初建时没有自治权,排除B项;
西欧中世纪城市初建时大多是不规则的,排除C项;
西欧中世纪城市初建时规模不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大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欧亚大陆——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在都在探讨和思索这样的问题: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地学者在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宇宙哲学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观点,深刻影响了各自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D项正确;
材料只提及不同地区文明的各自特点,未提及相互交流,排除A项;
虽然东西方思想家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不同,但东西方价值观并不完全对立,而是有很多契合和相通之处,排除B项;
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地产生文明的时间远早于公元前6世纪,排除C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把放大的个人(希腊)放小一点,把放大的国家(罗马)也放小一点,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可知,欧洲中世纪制度是以家和血缘为纽带的领主附庸制度,是欧洲自然经济的产物,A项正确;
材料表明中世纪欧洲的制度是欧洲自然经济的产物,未涉及封建王权加强,排除B项;
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材料表明中世纪欧洲的制度是欧洲自然经济的产物,未体现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洛里斯居民无需交纳入籍税、食物税、通行税;国王或任何其他人都不得从洛里斯人手中收取任何捐税、贡物或向其强征勒索。”可知材料规定了洛里斯的居民所应享有的权利,包括免税、免徭役、提供财产和人身保护,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等,结合所学可知,特许状是洛里斯市民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取得的结果,而特许状中的这些规定授予了市民财产自由权,A项正确;
特许状并未赋予城市政治独立地位,排除B项;
特许状并未废除封建主对洛里斯城市的控制权,排除C项;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在14、15世纪,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城市自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城市自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下农民以现金的形式缴纳赋税,“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市场的发展,C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以现金形式缴纳赋税,物价可以通过税率进行调节,材料没有涉及税率的变化,因而调节物价功能无法体现,排除A项;
农民以现金形式缴纳赋税,需要把实物兑换货币,农民受的剥削没有减轻,排除B项;
材料强调以现金形式征收赋税,赋税多少材料没有提及,社会秩序是否稳定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苏丹马赫迪起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苏丹马赫迪起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安息、波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 北有黎轩(罗马,后称大秦)”“若国有灾异,更立贤人,放其旧王……”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对于大秦的记载还局限在地理位置方面,但到魏晋时期,对于大秦的认识已经扩大到政治制度方面,说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不断提升,故C项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与欧洲地区的往来状况,排除A项;
此时国人尚未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排除B项;
大秦是本来就已存在的,并不能用“新事物”来形容,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神话的内容与精神,未涉及神话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排除A项;
B.根据材料“《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故事,多反映社会风貌与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分析可知,这突出人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体现了人文精神,故B项正确;
C.《荷马史诗》歌颂了人的价值和力量,“完全肯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D.根据所学可知,“理性主义”即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梳理线索,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去希腊斯多葛学派芝诺的学校学习,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和高参是斯多葛派哲学家赛涅卡,罗马皇帝哈德良和马可 奥勒留,都一度在斯多葛派创办的学校学习,这些都是能够影响罗马文化的重要人物,说明古罗马文化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C项正确;
希腊的斯多葛派主张简朴生活、消除欲望、注重内心,材料未体现功利色彩,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古罗马文化的多个起源以及某个核心,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古罗马文化的后世影响,排除D项。
2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权,要求具备准确理解题意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
从题干中“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可以看出,公民权的取得不再是依据血缘,而是按照地域,这表明这一地区正在向国家过渡,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4.【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也愈演愈烈”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城市之间关税林立,城市内部党派争斗,造成商品流通不长,城市不稳定,城市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出来主持全局,这有利于中世纪王权加强,为王权集中提供契机,故A项正确;
B.城市多从封建领主手中获得自治权,且城市权力获取途径与商业欺诈等问题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C.材料中的“城市病”并非完全出现于经济方面,故C项错误;
D.强化城市自治权无法解决城市间关税林立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城市自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世纪城市自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5.【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吞并波斯,入侵印度。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并与当地哲人交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专门人才随军出发,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这有利于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移,D项正确;
复兴希腊罗马文化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排除A项;
亚欧古丝绸之路的畅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
因“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移”不一致,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措施:平定动乱;实行连坐法(或保甲法);拣选地方民兵(或增强地方军事力量);重视思想教化等。
影响:稳定地方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推动儒学的发展(或促进心学的传播);为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等。
【小题2】特点:封建领主自治权力大(自治程度上);主要是乡绅为领袖,自由民为重要的参与者(自治参与者上);形成社区的地方自治团体,地方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发展趋势上)。
原因:中世纪,法国庄园经济盛行,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由民壮大,基层自治制度日益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和宋明理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7.【答案】根据材料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解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考生可结合这两个时期共产党所走的弯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解读:1848年,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从理论上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两个步骤:首先夺取政权,然后实现公有制并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一理论指导着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昌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无论是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打长沙,走的都是城市革命道路,单纯依靠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结果证明这一道路走不通。1927年,毛泽东领导红军上井冈山,开辟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最终共产党的“红旗子”不但竖了起来,且始终没有倒下,这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了很多成就,如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三大改造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到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但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以及之后的文化大革命都是政策脱离中国国情所走的弯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之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及1992年十四大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果,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减少,但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本国国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析】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8.【答案】【小题1】特征:持续时间长;内容多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
【小题2】论题:勇立潮头,逐浪经济全球化。
论据: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了生产率,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在全球经济已不可分割的时代,无论“逆全球化”还是对全球经济进行分割都是缺乏物质和思想基础的。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说明旧的经济体制已不适应各国发展的需求,急需建立起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化不可能消失,但在新的形势下全球化可能会以新的形式出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出“一带一
路”倡议,我国积极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冲击着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贸易旧格局,致力于克服资本逻辑,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平等、公平与正义等价值理念,以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