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我眼中的四季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我眼中的四季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5 13:5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我眼中的四季”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次 七年级上册 单元 第一单元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强调学生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建构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
【学情分析】
诊断测试
完成作文“家乡的——(季节)”并在班级有感情地朗读。
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一个教学班37人)
朗诵:30%的同学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
语言表达:90%的同学可以写出家乡的一个季节,语言流畅,但大多平淡,缺乏个性。
情感表达:75%的学生缺乏生动形象的画面描写,缺乏情感的铺叙,无法表达真正的情感。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的都是“四时之景”。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词。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总的来说,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课段安排】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五个课段推进:第一课段,朗读本单元前三篇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作者思路;第二课段,学习《古代诗歌四首》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第三课段,细读《春》《济南的冬天》,深入理解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第四课段,细读《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分析联想、想象对表达情感的妙处;第五课段,运用前几节课所学知识写征文投稿,并在班级中评选出最佳代表,代表班级投稿。
【单元目标】
一、语言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勾画关键语句;
2.通过朗读,感悟画面,梳理文章脉络,画出思维导图;
3.选取某个季节有代表性的景物,能够运用比喻、拟人,发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二、思维目标
1.发挥联想与想象,生动的表达所想象的画面,提升形象感和思维能力;
2.能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融情于景,抒情写意。
三、价值目标
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体味作者的情思;
2.学会观察、体味生活,思考自然万物的美好及其背后的生命价值,感悟生活。
【情景任务】
开学伊始,学校公众号推出了一个新的栏目“家乡的四季”,为充实内容,现向各位同学征文征音,要求同学们的文章脉络清晰,并能运用修辞、想象等写法写景状物,融情于景,抒情写意。能够正确运用朗读技巧,情感充沛。
【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课段:三课时“正确朗读,理清思路“
第二课段:二课时“学习《古代诗歌四首》”
第三课段:两课时“赏析写法,体会作用”
第四课段:一课时“想象联想,丰富文章”
第五课段:两课时“评选投稿作品”
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 正确朗读,理清思路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
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文中的景象
【课堂学习】
任务一:深情朗读,梳理思路
《春》【教师导语】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济南的冬天》【教师导语】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完成思维导图,小组内讨论交流。

《雨的四季》【教师导语】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按图示结构完成内容梳理
任务二:学习“重音”“停连”
【教师导语】:朗读时要关注“重音”“停连”,什么是“重音”“停连”?
【知识链接】
课本第四页的注释4.5
【预设操作方法】
大屏幕呈现重音“·”和停“﹀”连^的符号。
引导学生在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用这些符号设计重音和停连,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朗读,并说明原因。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完成所选片段的朗读设计《春》
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小组内交流,互相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小组设计一个较为完整的朗读方案。
示例: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预设:“母亲的手”“抚摸”要读得语重而情青深,让人觉得温暖而舒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重读,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宛转”“应和”重读,让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互提修改意见,培养“评价”思维。
任务三:训练朗读,以声绘景
【教师导语】完成《济南的冬天》“积累拓展”第四题: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
重音、停连示例: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重音:① 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往往重读,如“特别”“全”“准”。
②句中作谓语的动词重读,如“放”,突出动作。
③ 比喻句中的喻体重读,如“小摇篮”,强调小山的可爱。
④ 表示人物的情态的词重读,如“安静不动”“低声”。
停连:①句中的主语需要突出时,要停顿,如“这一圈小山”“这儿”。
②句子中有多个修饰动词的状语时,要停顿,如“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全”“安静不动”“低声”都修饰“说”,在“地”字后面停顿,突出说的情状。
③句与句之间联系较紧密,则要连读。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语段完成朗读任务。
①圈画出最能表现其特点的语句。
② 运用重音、停连等符号分别做朗读设计。
③小组交流,指定组员在全班展示。
示例:我们小组选择“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镶”“露”“穿”“斜射”等动词重读,增添了动感,透露出薄雪和小山的灵气;“白色”“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渲染出一个暖色调的冬天,重读这些词语,将语词间透露出的作者的愉悦心情表达出来;“花衣”“肌肤”是作者巧妙的联想,表达了对济南发自内心的热爱,重读这些词,要带有欣赏和喜爱的语气。
任务四:完成作业
尝试着将自己诊断中写的作文画出思维导图,并恰当修改,试着读给同学听。
第二课段 学习《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练习写作背景,感悟诗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课堂学习】
任务一:制定评价标准。
【教师导语】同学们,读过了朱自清、老舍、刘湛秋先生笔下的四时之景,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去欣赏古诗中的风景。体会诗人写作时的心情。届时,我们将会举办班级古诗朗诵会。在朗诵会之前,需要同学们合作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布置任务。各个小组按要求完成四首诗的朗读任务卡。
朗读任务卡
【朗读设计】画出重音、停顿,并设计朗读的体态、手势、表情等
【朗读说明】结合诗歌内容说明朗读设计的理由
【朗读配乐】根据诗歌的内容、情感或意境,选择恰当的朗诵配乐
【朗读评价】请其他小组为你们点亮
2.共同制订评价标准。在完成任务之前,我们先一起来讨论诗歌朗读的评价标准。
每块内容请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制定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白古代诗歌朗读的要求,了解一定的古代诗歌常识,并明晰任务要求,使活动更加高效、高质量。
任务二: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感知韵律和节奏。
诗歌 诗体
《观沧海》 四言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言绝句
《次北固山下》 五言律诗
《天净沙 秋思》 散曲
《观沧海》是古体诗,不讲求拍押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绝,一般一、二、四句押甲韵,这首诗押“i”韵。《次北固山下》是律诗,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这首诗押“ian”韵;《天净沙·秋思》是散曲,每句押韵,押“ia”韵。
我们朗读古代诗歌时,要读出节奏。四言诗的停顿是“二二”,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诗的停顿节奏,一般是 “二三”,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同时,像“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这样的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该是一致的。七言诗一般则是“二二三”,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六字句一般停顿是“二二二”,如“枯藤/老树/昏鸦”,但《天净沙·秋思》的最后一句,则读“断肠人/在天涯”。
任务三:选择角度,理解诗歌情感。
【教师导语】从以下所给的角度,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角度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角度二:抓住意象,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富有某种特殊含
作背景 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角度三:抓精妙字词
角度四:关注注意象堆叠、组合
(1)《观沧海》
①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注释,补充写作背景。
【资料介绍】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削平了北方群雄。七月出卢龙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写下了这首诗。
②反复诵读,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示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人登上当年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有一种豪迈之情。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诗歌题目透露了哪些信息?
明确:好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这首诗是李白送给他的。“遥”,是遥想、遥祝的意思,诗人和王昌龄距离很远,王昌龄已经出发前往贬谪地了。
古诗常常借助特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这首诗中的“杨花”和“子规”有什么深意?
【知识链接】
杨花:柳絮,漂泊无定。指杨花落尽,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
子规:杜鹃鸟,其叫声为“不如归去”。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明确: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
(3)《次北固山下》
①王湾以一首《次北固山下》立于唐代优秀诗人之列,这首诗的魅力何在?
示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句所写的景象很壮阔。
②这是一首五律,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偶。抓住精妙字词赏析对偶联。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明确: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练得很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海上已经涌出一轮红日,江上已有春意,而旧年还没有过完。两个动词“生”“人”非常传神,将残夜孕育海日,新年送走旧年的哲理表现出来。
(4)《天净沙·秋思》
①同样是表达乡愁,这首散曲和《次北固山下》,哪一首诗的愁绪更浓重一些?如果用色彩去表现,你分别会用什么色调?请简述理由。
示例:“小桥”“流水”“人家”,可能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别人的美好气氛更烘托出自己“古道”“西风”“瘦马”的落寞;也可能是诗人回忆中的故乡之景,与眼前“枯藤老树昏鸦”形成鲜明对比。我会用灰色调去表现。
3. 诗歌是诗人情感喷涌而出的产物,《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何理解这四首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明确:
(1)各篇景物描写的特点不同,决定了情感的不同。
(2)从关键词语中传达出景中情。
任务四:完成朗读比赛
朗读任务卡投影、解说并朗读
【朗读设计】画出重音、停顿,并设计朗读的体态、手势、表情等。)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抬头目视远方,斗志满满,眼神坚定)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右手慢慢向右上方举起,手心向上)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右手缓缓落下,停在右胸前,手心向上)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右手慢慢将手心朝下,小幅左右移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语速稍加快,向左上方举手,不落下)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向右上方举手,身体前倾,作豪迈之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抬头目视前方,双手向正前方有力高举,眼神更为坚定)
【朗读说明】结合诗歌内容说明朗读设计的 理由。 这是一首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四言古诗。诗人用宏大的景物,让我们感受到秋日苍凉中的慷慨和豪情。“沧海”“洪波”“日月”“星汉”,都是远观之景、浩大之景,重读这些词语,突出诗人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所以在读到这些景物时,我们的手势是有力气的,表情都是坚定、充满斗志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充满奇特的想象,把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了出来,所以在这两句,我们稍加快节奏,左右手并上,期待能把这种气势更丰富地展现。最后我们把手势停留在“双手向正前方有力高举”,就是想把曹操的壮志满怀铿锵有力地表现出来。
【朗读配乐】根据诗歌的内容、情感或意 境,选择恰当的朗诵配乐。 配乐:骆集益《沧海龙吟》
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沧海宏大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沧海龙吟》曲调慷慨激昂,比较契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适宜作为诵读配乐。
各小组配乐朗读,并请台下学生进行点评。
最后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将总评星级写在黑板上,评选出最佳朗读小组。
第三课段:赏析写法,体会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目标】
1.摘抄并分析《春》中比喻、拟人的句子,体会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摘抄并分析《济南的冬天》中比喻、拟人的句子,体会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课堂学习】
任务一:摘抄冠军,非我莫属
【教师导语】语言的积累对于学习语文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语言材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如果并将其运用于写作中,还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下面就以《春》《济南的冬天》为阅读对象,让我们走进摘抄,感知汉语的魅力。
任务 1:如果让你从两篇文章中各摘抄几个金句,你会选择哪些句子?请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朗读技巧读出来。
示例: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任务二:对比素颜语句,找出变美秘诀
“素颜”句:细细的小雨斜斜地下着,落在屋顶上。
“美颜”句: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变美秘密:运用比喻(排比),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和细丝,表现春雨细密的特点,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素颜”句:桃树、杏树、梨树,都开花了。
“美颜”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变美秘密:拟人。将几种果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了在美好春日里,爱美比美的心理和画面。
“素颜”句:树尖上落满了雪。
“美颜”句: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
变美秘密:比喻,把顶着白雪的树尖比作日本看护妇,外表的美感,内在的呵护都得以体现,照应了中心句的“秀气”。
“素颜”句:这一圈小山把济南围了起来
“美颜”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变美秘密:拟人。把小山和济南城人格化,一个像妈妈,一个像宝宝,生动展示了济南气候的温晴。
任务三:默读课后语文知识
【教师导语】默读课后语文知识板块之“比喻”“比拟”,圈画关键信息,明确比喻的用法。
【知识链接】
语文书P5、9
比喻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事物具体化。
2.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小结】通过对以上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比喻、拟人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功效,我们不光要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也要在口语化表达的基础上增添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任务四:完成作业
将自己课前写的作文进行修改,加入恰当的修辞。
第四课段:想象联想,丰富文章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联想、想象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中的作用。
2.感悟联想、想象在体会内容中的作用。
任务一:体会联想、想象大作用
【教师导语】同学们,这单元我们学习到的现代文中运用到的修辞都特别的生动有趣,大家知道为什么普通的句子为什么这么有趣吗?
出示ppt
试着给其中一个句子画上流程图
示例(可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导语】同学们, 处到底用了什么魔法让精妙的比喻和拟人诞生哪?请在箭头处写上你的答案并说说你的想法。
示例:
联想 想象
小草是在泥土里生长的,蚯蚓也经常在泥土中扭来扭去地活动,小草从土地里冒出来,就好像蚯蚓从泥土里扭出来一样。作者看到了小草和蚯蚓之间的共同点,从小草联想到蚯蚓,精妙的比喻就诞生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除了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前两课所学的比喻、拟人等手法之外,更要引导学生了解、知道比喻和拟人等手法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才诞生的。启发学生通过鉴赏课文的写法向写作迁移。
任务二:感悟诗歌内容的方法
通过联想与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任务三:完成作业
第五课段:评选投稿作品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目标】
回顾梳理前四课段所学内容,修改课前所写文章并进行深情朗读,在全班进行评选投稿学校公众号。
任务一:小组互改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从行文思路、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对小组同学所写的文章进行建设性的批改。
任务二:自我完善
学生在完成组内互评之后,完善自己的作品。
任务三:评选展示
作文评价量表
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说明
? ?
主题 明确所写的记叙文要表达的情感
? ?
?
☆☆☆☆☆ 1.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主旨比较模糊,得1-2颗星;
2.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主旨比较清楚,得3-4颗星;
3.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主旨清晰且集中,得4-5颗星。
? ?
?
详略 能够依据主题和表达需要,对材料进行取舍,结合想象,选点扩写,详略得当。 ?
?
☆☆☆☆☆ 1.所选素材不能表现所传达的情感,详略不当,得1-2颗星;
2.所选素材比较能够表现所传达的情感,详略比较适当,得3-4颗星;
3.所选素材能够表现所传达的情感,详略得当,得4-5颗星;
? ?
?
语言 从多感官出发,对所写季节的景物进行细致描绘,融情于景。能够灵活运用拟人、比喻,传情写意。 ?
?
☆☆☆☆☆ 1.语言表达比较枯燥,表现力不足,得1-2颗星;
2.语言表达较为具体生动,有一定的表现力,得3-4颗星;
3.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现力强,得4-5 颗星。
朗读评价量表
序号 评价内容 五星评价 评价标准
1 重音得当,抑扬顿挫 ☆☆☆☆☆ 声音洪亮,有2-3处明显的重音,且重音朗读得当,得1颗星;
声音洪亮,有4-6处明显的重音,且重音朗读得当,得2-3颗星;
声音洪亮,能完整地读出文章中所有地方的重音,且重音朗读得当,得4-5颗星。
2 停连适宜,节奏分明 ☆☆☆☆☆ 有2-3处明显的停连,且停连处理朗当,节奏分明,得1颗星;
有4-6处明显的停连,且停连处理朗当,节奏分明,得2-3颗星;
能完整地读出文章中所有地方的停连,且停连处理朗当,节奏分明,得4-5颗星。
3 语气语调,恰到好处 ☆☆☆☆☆ 语气语调不太符合文本的风格特色,该高昂的读的低沉,该平静的读的振奋,得1颗星;
语气语调比较符合文本的风格特色,出现2-3处失误,得2-3颗星
语气语调非常符合文本的风格特色,或急促如鼓点,或平缓如溪流,基本无失误,得4-5颗星
4 饱含感情,打动人心 ☆☆☆☆☆ 朗读平淡,缺少感情,得1颗星;
能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得2-3颗星;
朗读情真意切,能让听者舒心悦耳、心随声动,得4-5颗星
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征文和音频进行投稿。
【单元设计反思】
实施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1.关于本单元的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首先要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感受古诗词的声韵之美;其次,要疏通文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感知情感;最后提倡背诵积累,鼓励学生做一些评点,赏析文字。
2.关于第五学段的征文征音任务。第五学段的投稿公众号的征文征音任务,既是一次写作训练也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所有课段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的一次评估。因此,这次写作任务的指导、要求、反馈和评价,需要对应前面每一课段的训练点,防止遗漏,但也不能要求过高。在上课之前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诊断,然后每学习一个课段,就让学生对之前所写的作文进行针对性的修改直至形成一篇语言生动的文章。
【测试反馈】
(一)必做题
从本单元的诗文中任选一篇,自选配乐,录制朗读音频。朗读时,注意重音、停连的处理,并将自己的朗读音频发布在“班级圈”里。
(二)选做题
从《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等诗歌中任选其一,将其改写成300字的微散文。改写时,注意发挥想象,灵活运用拟人、比喻,对所写季节的景物进行细致描绘,融情于景,传情写意。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