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上2.2声音的特性 习题(原卷+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上2.2声音的特性 习题(原卷+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10 16:10:37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
单元课程标准要求
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第2节声音的特性课时作业属性表
目标编码 课时作业目标描述 目标细化知识点 难度水平 对应科学素养
WL8102003 知道乐音的特性音调。知道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辨析音调与频率关系 易 科学探究
熟悉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 易 物理观念
WL8101004 知道乐音的特性响度。知道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易 科学探究
响度与远近、声波离散程度的关系 易 科学思维
WL8101005 知道乐音的特性音色。知道音色的影响因素 材料结构决定音色 中 科学探究
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易 科学思维
WL8101006 能够区分音调、响度、音色,能够认识因特性的波形图。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中 科学思维
波形图 中 科学思维
声音的特性基础版
(预计完成时间14min)
一、单选题
1. 要使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低,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A. 拉紧弦线 B. 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C. 缩短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D. 用更大的力弹拨弦线
2.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 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 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 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 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3.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B. 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 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
D. 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4. 如图探究声音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
A. 手指蘸水摩擦杯口时,改变注入杯中水量
B. 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
C. 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D. 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5. 2017年1月14日,泸州市民乐团在江阳艺术宫举行了“2017年迎春音乐会”,音乐会着重以民乐、民歌的表现形式来突出这场音乐会的特点。有琵琶、二胡、古筝等民乐器参加演奏,也有著名音乐家的独唱、合唱等。以下关于音乐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听众能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大厅的墙壁传过来的
B. 二胡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拉动弓的力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C. 男高音和女低音合唱中,男高音的声带振动得更快
D. 我们很容易区分二胡和琵琶的演奏,主要是通过声音的响度
6.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 “余音绕梁”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形成回声造成的
C. “掩耳盗铃”故事说明盗铃人掩住耳朵能控制声音的产生
D.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7. 2021年3月12日晚,红歌经典音乐会《初心永恒》在兰州音乐厅精彩上演,如图所示,这是音乐会上的一个场景。下列们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舌头振动产生的
B. 演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
C. 演员表演时“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 现场观众能听出不同演员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响度判断的
二、填空题
8. 东营市是吕剧发源地。吕剧常见的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等。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琴师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9. 如图所示,扬声器发出声音的______(响度/音调)变大时,会观察到小纸屑跳起的高度______(变大/变小);观察到小纸屑跳动的频率变低,说明扬声器播放的歌曲的音调______(变高/变低)。
10. 如图甲所示,用大小相同的力从左向右敲击水瓶琴,其发出的音调将 ___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音叉产生声音的 _____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11. 2018年12月14日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在京举行,晚会上,张杰、蔡国庆、白雪、张靓颖等联合演唱了歌曲《相约世界》,现场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我们能分清楚每位歌手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____(选填乐音三要素)不一样。女高音歌唱家谭维维也出场演出,女高音指的是____(选填乐音三要素)高。
12. 如图所示是乐器二胡,我们根据_______能辨别出是二胡发出声音;二胡有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拉出不同的_________;声音传播越远它的_______变得越小。(填声音的特性)
13.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不同.
(2)敲打铜锣,因锣面______而发出声音,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这是因为______不能传声.
(3)许多男生在变声期后,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变______(填“高”或“低”),因而声音的音调会降低.
14. 如图所示,成都是川剧发源地.川剧常见的伴奏乐器有堂鼓、大锣、小锣、唢呐等.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观众能听到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传播到人耳的.
三、实验题
15.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的声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20 0.3
② 0.5
③ 钢 40 0.5
④ 尼龙丝 30 0.5
⑤ 尼龙丝 40 0.5
(1) 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试验。
(2)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试验。
(3) 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试验,请填写表格中缺少的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在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中,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复上面的实验。
(1)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
A.使音叉停止振动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通过实验可得出结论: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_____;
(2)假如在月球表面上做这个实验,当用力敲击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是却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原因是_____;
(3)图甲、乙、丙是敲击音叉,使其发出不同响度或音调时所得到的声音波形图,比较它们的波形可知:甲、乙声音的_____相同,甲、丙相声音的_____相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7. 用尺子来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1)实验时,手应按在图中的_____处.(选填“A”、 “B”)
(2)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其振动图像如图甲,增加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则振动图像可能是_______.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基础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易 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2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3 易 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的利用;次声波的危害;在传播途中减弱;
4 易 观察声源的振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6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从声源处减弱;
7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8 易 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9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10 易 辨析音调与频率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1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2 易 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3 易 探究真空不能传声;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4 易 声音的产生;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5 易 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16 易 乐音三要素的探究实验;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7 易 乐音三要素的探究实验;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和次声波;
声音的特性进阶版
(预计完成时间15min)
一、单选题(共0分)
18.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 地震、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
19.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20. 甲、乙音叉的形状差不多,分别标有“256Hz”、“512Hz”字样,先后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它们,甲、乙两音叉相比(  )
A. 甲响度小 B. 甲音调低 C. 乙振幅大 D. 乙声速小
21. 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撒些纸屑,第一次轻轻敲击一下鼓面,鼓面上的纸屑跳动起来;第二次用力敲击一下鼓面,鼓面上的纸屑跳动得高了一些,并且听到声音比第一次时声音大。两次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
A. 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B. 声速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C.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2.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的金牌位居世界第三,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鲜艳的五星红旗每每伴随着国歌冉冉升起的时候,亿万中华儿女心潮澎湃。我们能从国歌中辨听出有“小号、长号、圆号”等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  )
A. 响度 B. 音调 C. 振幅 D. 音色
23. 如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群来自大山深处、刚脱贫摘帽的革命老区的孩子,用希腊语完美演绎了会歌《奥林匹克颂》,感动了无数人。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合唱的歌声一定比其中任意一个小朋友的歌声(  )
A. 音调高 B. 音色好 C. 响度大 D. 声速大
24. 在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奏唱意大利国歌时,由小提琴伴奏。从物理角度来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提琴是由琴弦振动发声的
B. 小提琴与钢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C. 麦克风的主要功能是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D. 现场观众听到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5. 女低音独唱时由男高音轻声伴唱,则女低音比男高音(  )
A. 音调低,响度小 B. 音调低,响度大
C. 音调高,响度大 D. 音调高,响度小
26. 2021年2月中旬,某社区多措并举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宣传工作,通过张贴海报、微信宣传、扩音器广播等方式,确保新冠疫苗接种家喻户晓,引导大家主动登记、接种,为疫苗接种工作赢得“先机”。如图所示,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广播,关于扩音器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提高声音的音调 B. 增大声音的响度
C. 改变声音的音色 D. 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二、填空题(共0分)
27. 如图所示,古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弦乐器,古筝校音时把弦调紧点,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古筝和琵琶合奏《春江花月夜》时,人们能分辨出古筝和琵琶演奏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___________不同。
28. 8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不同高度的水,调节瓶中的水量使它们形成七种音阶,用筷子敲击瓶口来“演奏乐曲”,发声是由于瓶和水柱的__而产生的,改变敲击瓶口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9. 如图所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物理特性来看,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_______,现场观众能听到各种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在___________中传播。
30. 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___________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___________。
31. 如图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空气______发出声音;当水量增加时,声音的______会改变,当用力吹气时,声音的______会增强。
32. 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在木梳的齿上划过,木梳发出的声音是由梳齿_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当硬卡片以更快的速度划过时,木梳发出声音________将变高。
三、实验题(共0分)
33. 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本实验中听到的声音应该是______(选填“A”或“B”);
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
(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说明音调的高低与______有关;
(3)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34. 利用音叉做如下几个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此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小锤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此实验说明 ______可以传声,且声音能传递______;
(3)如图丙是用不同力度敲击同一个音叉,分别截取相同时间内示波器显示的两列声波图,可以说明,这两列声波的______不同;
(4)小明和小华读出a、b、c三个拼音字母,利用测声软件采集到的数据如表,分析数据可知______更高。
字母 小明 小华
a 109.2Hz 261.2Hz
b 115.4Hz 279.0Hz
c 120.5Hz 282.8Hz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进阶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超声波和次声波;
2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超声波和次声波;
3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4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真空不能传声;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6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7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8 易 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9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0 易 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1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2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13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14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5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6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声与能量;
17 中 探究某种介质可以传声;乐音三要素的探究实验;
声音的特性能力版
(预计完成时间17min)
一、单选题
35. 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古称鸢)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描述:“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声如筝鸣”指的是(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回声
36. 端午节赛龙舟,鼓手仅仅增大敲鼓的力,改变了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色 C. 音调 D. 传播速度
37. 图中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 声音主要是由玻璃瓶和水振动产生的
C. a瓶的音调最低
D. d瓶的响度最小
38. 琴和瑟是我国传统的两种乐器,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使之发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在发声的琴弦,没有振动
B.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
D. 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琴和瑟的声音
39. 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  )
A. 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只与其质量有关
B. 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
C. 敲P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
D. 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一定比敲M处时大
40. 乡村的夏夜,常常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下列关于“呱呱”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由青蛙鸣囊振动产生的
B. 它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根据音调可以辨别它是青蛙的声音
D. 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控制它的干扰
41. 2022年元宵晚会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太空音乐祝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琴弦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B. 演奏古筝时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C. 用同样的力拨动琴弦,粗弦比细弦发声的响度大
D. 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发声的音调越高
42.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关于节目中描写声的诗词,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指声音的响度没变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传入人耳不需要介质
C.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是由笛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43. 如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钢琴琴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钢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 手指弹奏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C. 使用不同的力量弹同一个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D. 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由此可知D调“1”比C调“1”的音调高
二、填空题
44. 如图,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丙两种声音的 ___________相同,甲、乙两种声音的 ___________相同(以上两空填声音的特性),___________听起来是响度不同的同一声音。
45.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______而产生的,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
46. 如图所示,三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不同深度的水,用嘴贴着管口吹气,能听到试管发出的声音。该过程中的发声物体是 ___________(填“试管”、“水”或“空气柱”);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 ___________(填写对应试管序号)。
47. 如图所示的是智能服务机器人,它具有净化室内空气、陪伴老人聊天散步等功能,聊天过程中,声音是由__________产生的;我们通过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可分辨出机器人发出的声音。
48. 智能手机的“智慧语音”功能,可以通过声音识别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这一特征来工作的。“抖音”App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本质是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App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抖音”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________,声波传播速度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9.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小江在早读时为全班同学朗读的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中的诗句。用物理知识可以解释:风雨声是由于空气、雨滴的______产生的;他的朗读声很好听,指的是声音的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特征。
三、实验题
50. 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_______听到对方的讲话;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径关系:a=c=d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选填符号a、b、c 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______;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______;
④研究小组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
51. 某实验小组用一把钢尺、示波器、话筒等仪器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a.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b.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c.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使用步骤b中的力度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请完成下列问题∶
(1)拨动钢尺,钢尺才能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钢尺的振动快慢会改变,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也会改变。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_____的高低。如果示波器上波形显示声音的频率为60Hz,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动______次;
(3)通过步骤______和______可以研究振幅和响度的关系;
(4)三个步骤中实验小组记录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按照步骤从先拍到后的顺序排列是下列四个选项中的______。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四、简答题
52. 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人类能听到吗?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能力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2 易 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3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5 中 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6 易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在传播途中减弱;
7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8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某种介质可以传声;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9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0 中 用波形图比较声音特性;
11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2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3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14 中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5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16 中 探究某种介质可以传声;乐音三要素的探究实验;
17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乐音三要素的探究实验;用波形图比较声音特性;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18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熟悉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
1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
单元课程标准要求
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第2节声音的特性课时作业属性表
目标编码 课时作业目标描述 目标细化知识点 难度水平 对应科学素养
WL8102003 知道乐音的特性音调。知道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辨析音调与频率关系 易 科学探究
熟悉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 易 物理观念
WL8101004 知道乐音的特性响度。知道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易 科学探究
响度与远近、声波离散程度的关系 易 科学思维
WL8101005 知道乐音的特性音色。知道音色的影响因素 材料结构决定音色 中 科学探究
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易 科学思维
WL8101006 能够区分音调、响度、音色,能够认识因特性的波形图。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中 科学思维
波形图 中 科学思维
声音的特性基础版
(预计完成时间14min)
一、单选题
1. 要使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低,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A. 拉紧弦线 B. 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C. 缩短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D. 用更大的力弹拨弦线
【答案】B
【分析】
【详解】通过改变琴弦的松紧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所以要使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低,可以将琴弦变松弛一些,也可以改变增加琴弦发声部分长度,这样可以让琴弦振动减慢,音调就会变低。故选B。
2.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 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 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 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 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答案】D
【分析】
【详解】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BD.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而不同的发声体产生的声音音色不同。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B. 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 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
D. 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答案】A
【分析】
【详解】A.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人体,利用的是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故A正确;
B.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使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B错误;
C.由图知道,相同时间内,上图物体振动的次数比下图物体振动的多,即上面的频率高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调高,故C错误;
D.自然灾害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因此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产生次声波,利用次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就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故D错误。
故选A。
4. 如图探究声音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
A. 手指蘸水摩擦杯口时,改变注入杯中水量
B. 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
C. 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D. 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答案】A
【分析】
【详解】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时,改变注入杯中水量,水量越多,杯内质量越大,振动频率就越慢,音调越低,此实验是探究声音的音调的,故A符合题意;
B.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是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故C不符合题意;
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鼓面的振动幅度增大,响度就增大,是探究声音的响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2017年1月14日,泸州市民乐团在江阳艺术宫举行了“2017年迎春音乐会”,音乐会着重以民乐、民歌的表现形式来突出这场音乐会的特点。有琵琶、二胡、古筝等民乐器参加演奏,也有著名音乐家的独唱、合唱等。以下关于音乐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听众能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大厅的墙壁传过来的
B. 二胡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拉动弓的力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C. 男高音和女低音合唱中,男高音的声带振动得更快
D. 我们很容易区分二胡和琵琶的演奏,主要是通过声音的响度
【答案】C
【详解】A.听众能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过来的,故A错误;
B.二胡演奏中,演奏者拉动弓的力度越大,弦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音调高低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男高音的声带振动得比女低音快,故C正确;
D.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6.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 “余音绕梁”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形成回声造成的
C. “掩耳盗铃”故事说明盗铃人掩住耳朵能控制声音的产生
D.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C
【详解】A.“闻其声知其人”说明不同的人音色是不同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余音绕梁”,由于声音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形成回声造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铃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掩耳盗铃”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断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是指声音比较大,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2021年3月12日晚,红歌经典音乐会《初心永恒》在兰州音乐厅精彩上演,如图所示,这是音乐会上的一个场景。下列们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舌头振动产生的
B. 演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
C. 演员表演时“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 现场观众能听出不同演员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响度判断的
【答案】B
【详解】A.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演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故B正确;
C.“引吭高歌”描述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音色一般不同,现场观众能听出不同演员的声音,是靠音色判断的,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8. 东营市是吕剧发源地。吕剧常见的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等。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琴师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 ①. 音色 ②. 音调
【分析】
【详解】[1]二胡和小提琴发声的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不同的乐器。
[2]调节琴弦的松紧,振动的频率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9. 如图所示,扬声器发出声音的______(响度/音调)变大时,会观察到小纸屑跳起的高度______(变大/变小);观察到小纸屑跳动的频率变低,说明扬声器播放的歌曲的音调______(变高/变低)。
【答案】 ①. 响度 ②. 变大 ③. 变低
【分析】
【详解】[1][2]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时,说明扬声器振动的振幅变大,因此,会观察到小纸屑跳起的高度变大。
[3]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如果观察到小纸屑跳动的频率变低,说明扬声器播放的歌曲的音调变低。
10. 如图甲所示,用大小相同的力从左向右敲击水瓶琴,其发出的音调将 ___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音叉产生声音的 _____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答案】 ①. 升高 ②. 响度
【分析】
【详解】[1]用力敲击水瓶琴时,声音是由水和瓶子振动发出的,由于从左向右水的质量越来越小,所以振动越来越快,故发出的音调将升高。
[2]因为响度由振幅决定,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音叉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音叉振幅越大,则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11. 2018年12月14日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在京举行,晚会上,张杰、蔡国庆、白雪、张靓颖等联合演唱了歌曲《相约世界》,现场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我们能分清楚每位歌手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____(选填乐音三要素)不一样。女高音歌唱家谭维维也出场演出,女高音指的是____(选填乐音三要素)高。
【答案】 ①. 音色 ②. 音调
【详解】[1]所有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都不同,这是识别不同发声体的方法,每个歌手的音色都不同,能分清楚每位歌手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2]演员歌唱中的“高”、“低”指的是音调的高低。
12. 如图所示是乐器二胡,我们根据_______能辨别出是二胡发出声音;二胡有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拉出不同的_________;声音传播越远它的_______变得越小。(填声音的特性)
【答案】 ①. 音色; ②. 音调; ③. 响度。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
【详解】[1]要分辨不同物体发声,要根据发声体的音色来区别;
[2]二胡的弦,当其它条件相同时,粗一点的拉出的声音音调低,细一点的拉出的声音音调高,所以是音调不同;
[3]声音传播的距离会影响到声音的大小,即响度。
13.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不同.
(2)敲打铜锣,因锣面______而发出声音,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这是因为______不能传声.
(3)许多男生在变声期后,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变______(填“高”或“低”),因而声音的音调会降低.
【答案】 ①. 响度 ②. 音色 ③. 振动 ④. 真空 ⑤. 低
【详解】(1)[1] “震耳欲聋”是说声音大,即声音的响度大;
[2]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音色判断乐器的种类;
(2)[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打铜锣,由于锣面振动而发出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
(3)[5]音调是指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许多男生在变声期后,说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比以前低,因而声音的音调会降低.
14. 如图所示,成都是川剧发源地.川剧常见的伴奏乐器有堂鼓、大锣、小锣、唢呐等.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观众能听到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传播到人耳的.
【答案】 ①. 音色 ②. 空气
【详解】川剧常见的伴奏乐器有堂鼓、大锣、小锣、唢呐等,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不同的乐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观众耳朵中,所以观众能听到声音.
三、实验题
15.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的声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20 0.3
② 0.5
③ 钢 40 0.5
④ 尼龙丝 30 0.5
⑤ 尼龙丝 40 0.5
(1) 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试验。
(2)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试验。
(3) 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试验,请填写表格中缺少的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③ ②. ⑤ ③. ④ ④. ⑤ ⑤. 钢 ⑥. 20
【分析】
【详解】(1)[1][2]验证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等,而材料不同的3号和5号的琴弦来实验。
(2)[3][4]验证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时,应选用材料和横截面积都相等,而长度不同的4号和5号琴弦来实验。
(3)[5][6]验证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应选用材料和长度都相等,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编号为②的琴弦的材料应是钢,长度应是20cm。
16. 在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中,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复上面的实验。
(1)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
A.使音叉停止振动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通过实验可得出结论: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_____;
(2)假如在月球表面上做这个实验,当用力敲击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是却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原因是_____;
(3)图甲、乙、丙是敲击音叉,使其发出不同响度或音调时所得到的声音波形图,比较它们的波形可知:甲、乙声音的_____相同,甲、丙相声音的_____相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 ①. B ②. 大 ③. 真空不能传声 ④. 响度 ⑤. 音调
【详解】(1)[1]发声的音叉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选B。
[2]由实验可知,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幅越小,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小。
(2)[3]假如在月球表面上做这个实验,当用力敲击音叉时,音叉会振动,会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是真空,所以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3)[4][5]由图可知,甲、乙的振幅相同,则甲、乙声音的响度相同;甲、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音调相同。
17. 用尺子来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1)实验时,手应按在图中的_____处.(选填“A”、 “B”)
(2)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其振动图像如图甲,增加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则振动图像可能是_______.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
【答案】 ①. A ②. 丁 ③. 振动频率低于20Hz
【详解】(1)[1]为保证实验时伸出桌面部分振动,手应按在A处;
(2)[2]增加伸出桌面钢尺的长度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则振动幅度不变,但频率会降低,图示丁符合要求;
[3]当伸出一定长度时,听不见声音是由于振动频率太低,低于20Hz,此时为次声波,低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最低频率,因此听不到声音.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基础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易 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2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3 易 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的利用;次声波的危害;在传播途中减弱;
4 易 观察声源的振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6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从声源处减弱;
7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8 易 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9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10 易 辨析音调与频率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1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2 易 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3 易 探究真空不能传声;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4 易 声音的产生;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5 易 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16 易 乐音三要素的探究实验;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7 易 乐音三要素的探究实验;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和次声波;
声音的特性进阶版
(预计完成时间15min)
一、单选题(共0分)
18.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 地震、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
【答案】A
【详解】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强度即响度大,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墙是固体,“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答案】D
【详解】A.我们能“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响度的大小,故B错误;
C.次声波是我们的耳朵所听不到的声音,故C错误;
D.固体、气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D正确。
故选D。
20. 甲、乙音叉的形状差不多,分别标有“256Hz”、“512Hz”字样,先后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它们,甲、乙两音叉相比(  )
A. 甲响度小 B. 甲音调低 C. 乙振幅大 D. 乙声速小
【答案】B
【详解】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题可知,甲的振动频率低音调低。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1. 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撒些纸屑,第一次轻轻敲击一下鼓面,鼓面上的纸屑跳动起来;第二次用力敲击一下鼓面,鼓面上的纸屑跳动得高了一些,并且听到声音比第一次时声音大。两次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
A. 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B. 声速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C.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答案】A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第二次敲击鼓面用的力比第一次敲击鼓面用的力大,第二次纸屑比第一次跳动的高了一些,说明第二次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即振幅大。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时声音大,说明鼓面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因此可以描述为鼓面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两次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A符合题意;
B.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改变音调的方法有改变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等,题中并未改变鼓面松紧,也没有进行声速的测量,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题中两次敲击鼓面,鼓面均振动,均产生声音,并未给出振动停止,声音停止的实验情景,因此题中两次敲击鼓面不能说明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题中并未给出探究真空或抽走空气的实验情景,因此题中情景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的金牌位居世界第三,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鲜艳的五星红旗每每伴随着国歌冉冉升起的时候,亿万中华儿女心潮澎湃。我们能从国歌中辨听出有“小号、长号、圆号”等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  )
A. 响度 B. 音调 C. 振幅 D. 音色
【答案】D
【详解】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大小有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的物体发出的音色一般不同,因此我们能从国歌中辨听出有“小号、长号、圆号”等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3. 如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群来自大山深处、刚脱贫摘帽的革命老区的孩子,用希腊语完美演绎了会歌《奥林匹克颂》,感动了无数人。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合唱的歌声一定比其中任意一个小朋友的歌声(  )
A. 音调高 B. 音色好 C. 响度大 D. 声速大
【答案】C
【详解】A.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振动的快慢)有关,合唱的歌声频率取决于频率最高的那个小朋友,故A不符合题意;
B.每个小朋友的音色各不相同,音色没有好坏之分,一般我们在评价一个音响时会用音质的好坏来评价一个音响的发声效果,故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合唱产生的声音的振幅一定比其中任意一个小朋友的振幅大,故C符合题意;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与发出声音的声源多少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 在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奏唱意大利国歌时,由小提琴伴奏。从物理角度来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提琴是由琴弦振动发声的
B. 小提琴与钢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C. 麦克风的主要功能是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D. 现场观众听到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答案】C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小提琴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小提琴和钢琴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麦克风的功能是使声音大,指响度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现场的观众听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 女低音独唱时由男高音轻声伴唱,则女低音比男高音(  )
A. 音调低,响度小 B. 音调低,响度大
C. 音调高,响度大 D. 音调高,响度小
【答案】B
【详解】女低音独唱时,她的音调低,但以她的声音为主,故她的响度大;男高音轻声伴唱,他的音调高,但是在伴唱,故响度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6. 2021年2月中旬,某社区多措并举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宣传工作,通过张贴海报、微信宣传、扩音器广播等方式,确保新冠疫苗接种家喻户晓,引导大家主动登记、接种,为疫苗接种工作赢得“先机”。如图所示,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广播,关于扩音器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提高声音的音调 B. 增大声音的响度
C. 改变声音的音色 D. 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案】B
【详解】A.声音的频率影响声音的音调,扩音器没有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振幅影响声音的响度,扩音器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正确。
C.扩音器没有改变声源的材料和结构,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
D.声速跟介质和种类有关,传播介质和温度不变,声速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0分)
27. 如图所示,古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弦乐器,古筝校音时把弦调紧点,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古筝和琵琶合奏《春江花月夜》时,人们能分辨出古筝和琵琶演奏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___________不同。
【答案】 ①. 音调 ②. 音色
【详解】[1]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越紧、越短、越细,音调越高,所以,把弦调紧点,是为了升高音调。
[2]人们能分辨出古筝和琵琶演奏的声音,是因为古筝和琵琶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所以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8. 8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不同高度的水,调节瓶中的水量使它们形成七种音阶,用筷子敲击瓶口来“演奏乐曲”,发声是由于瓶和水柱的__而产生的,改变敲击瓶口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 ①. 振动 ②. 响度
【详解】[1]用筷子敲击瓶口来“演奏乐曲”,瓶子和水柱振动产生声音。
[2]改变敲击瓶口的力度可以改变瓶子的振幅,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
29. 如图所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物理特性来看,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_______,现场观众能听到各种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在___________中传播。
【答案】 ①. 音色 ②. 空气
【详解】[1]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品质,他模仿各种语音,主要模仿声音的音色。
[2]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现场观众能听到各种声音,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中的。
30. 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___________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___________。
【答案】 ①. 振动 ②. 音调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2]按不同的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1. 如图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空气______发出声音;当水量增加时,声音的______会改变,当用力吹气时,声音的______会增强。
【答案】 ①. 振动 ②. 音调 ③. 响度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2]音调与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有关。当水量增加时,试管中的空气柱变短,声音的音调会改变。
[3]用力吹气时,空气柱振动的幅度会变大,声音的响度会增强。
32. 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在木梳的齿上划过,木梳发出的声音是由梳齿_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当硬卡片以更快的速度划过时,木梳发出声音________将变高。
【答案】 ①. 振动 ②. 空气 ③. 音调
【详解】[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用一张硬卡片在木梳的齿上划过,会听到硬卡片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能听到木梳发出的声音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耳中。
[3]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划得快一些,声音的音调变高。
三、实验题(共0分)
33. 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本实验中听到的声音应该是______(选填“A”或“B”);
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
(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说明音调的高低与______有关;
(3)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答案】 ①. A ②. 慢 ③. 低 ④. 频率 ⑤. 能量
【详解】(1)[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正确。
(2)[2][3][4]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越难振动,所以振动越慢,振动的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
(3)[5]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4. 利用音叉做如下几个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此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小锤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此实验说明 ______可以传声,且声音能传递______;
(3)如图丙是用不同力度敲击同一个音叉,分别截取相同时间内示波器显示的两列声波图,可以说明,这两列声波的______不同;
(4)小明和小华读出a、b、c三个拼音字母,利用测声软件采集到的数据如表,分析数据可知______更高。
字母 小明 小华
a 109.2Hz 261.2Hz
b 115.4Hz 279.0Hz
c 120.5Hz 282.8Hz
【答案】 ①. 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②. 空气 ③. 能量 ④. 响度 ⑤. 小华的音调
【详解】(1)[1]如图甲所示,音叉发声时振动,但是音叉的振动幅度较小,不容易观察,把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乒乓球的作用是把音叉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2][3]如图乙所示,左右两个音叉之间是空气,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声,且声音能传递能量。
(3)[4]由图丙可知,两列声波的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不同。
(4)[5]由表中数据知,小华发声的频率高于小明,所以小华声音的音调高于小明。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进阶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超声波和次声波;
2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超声波和次声波;
3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4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真空不能传声;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6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7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8 易 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9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0 易 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1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2 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13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14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5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6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声与能量;
17 中 探究某种介质可以传声;乐音三要素的探究实验;
声音的特性能力版
(预计完成时间17min)
一、单选题
35. 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古称鸢)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描述:“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声如筝鸣”指的是(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回声
【答案】C
【详解】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声如筝鸣”的意思是声音像是筝发出的,所以指的是音色,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6. 端午节赛龙舟,鼓手仅仅增大敲鼓的力,改变了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色 C. 音调 D. 传播速度
【答案】A
【详解】敲鼓的力越大,其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鼓声就越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7. 图中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 声音主要是由玻璃瓶和水振动产生的
C. a瓶的音调最低
D. d瓶的响度最小
【答案】B
【详解】A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正确;
C.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增多,从左往右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越来越慢(即振动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声音的音调会变低,即a瓶的音调最高,h瓶的音调最低,故C错误。
D.由于响度与振幅有关,所以,若敲击的力度相同,则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38. 琴和瑟是我国传统的两种乐器,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使之发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在发声的琴弦,没有振动
B.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
D. 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琴和瑟的声音
【答案】D
【详解】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正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只能说明它们振动频率一样,但不能说明响度相同,故C错误;
D.琴和瑟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根据音色来分出琴和瑟,故D正确。
故选D。
39. 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  )
A. 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只与其质量有关
B. 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
C. 敲P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
D. 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一定比敲M处时大
【答案】B
【详解】A.声音频率越大,则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图可知,第一个编钟的质量小,第二个编钟的质量大,敲M处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比敲N处的高,说明声音的频率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在同一个编钟上敲M处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比敲P处的低,说明声音的频率还与振动物体的长度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
B.音调的高低与声音频率有关,音调越高,声音频率则越大,P处的音调比N处的音调高,则P处的声音频率比N处的大,故B符合题意;
CD.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而振幅的大小与敲击的力度大小有关,与敲击的位置无关,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0. 乡村的夏夜,常常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下列关于“呱呱”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由青蛙鸣囊振动产生的
B. 它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根据音调可以辨别它是青蛙的声音
D. 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控制它的干扰
【答案】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青蛙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鸣囊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能够听到的蛙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中的,故B错误;
C.不同动物发声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不同动物的音色是不同的,故根据音色可以辨别它是青蛙的声音,故C错误;
D.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其中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41. 2022年元宵晚会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太空音乐祝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琴弦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B. 演奏古筝时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C. 用同样的力拨动琴弦,粗弦比细弦发声的响度大
D. 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发声的音调越高
【答案】B
【详解】A.琴弦的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A错误;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古筝时通过弦的振动发声,故B正确;
C.用同样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琴弦的振幅相同,振动频率不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更高,故C错误;
D.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声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B。
42.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关于节目中描写声的诗词,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指声音的响度没变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传入人耳不需要介质
C.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是由笛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C
【详解】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指声音的音色没变,故A错误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传入人耳时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错误;
C.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是由笛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C。
43. 如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钢琴琴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钢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 手指弹奏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C. 使用不同的力量弹同一个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D. 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由此可知D调“1”比C调“1”的音调高
【答案】B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钢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手指弹奏不同的琴键是为了琴弦的振动快慢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使用不同的力量弹同一个琴键是为了通过改变琴弦振动的幅度,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说明D调“1(do)”的频率高于中音C调“1(do)”的频率,因此D调“1”比C调“1”的音调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44. 如图,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丙两种声音的 ___________相同,甲、乙两种声音的 ___________相同(以上两空填声音的特性),___________听起来是响度不同的同一声音。
【答案】 ①. 响度和音色 ②. 音调和响度 ③. 甲、丁
【详解】[1]由图可知,甲、丙两种声音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同时波形特点相同,音色相同。
[2]甲、乙两种声音在相同的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同时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3]甲、丁两种声音在相同的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说明频率相同,音调相同,同时波形的特点相同,说明音色相同;两图中只有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不同,说明振幅不同,响度不同。因此,甲、丁听起来是响度不同的同一声音。
45.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______而产生的,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
【答案】 ①. 振动 ②. 音调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2]绳子转动越快,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则声音的音调越高。
46. 如图所示,三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不同深度的水,用嘴贴着管口吹气,能听到试管发出的声音。该过程中的发声物体是 ___________(填“试管”、“水”或“空气柱”);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 ___________(填写对应试管序号)。
【答案】 ①. 空气柱 ②. C
【详解】[1]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试管中的空气,即该过程中的发声物体是空气柱。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试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时,空气柱长度越短,音调越高,故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C。
47. 如图所示的是智能服务机器人,它具有净化室内空气、陪伴老人聊天散步等功能,聊天过程中,声音是由__________产生的;我们通过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可分辨出机器人发出的声音。
【答案】 ①. 扬声器振动 ②. 音色
【详解】[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在陪伴老人聊天过程中,声音是由扬声器振动产生的。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是通过音色分辨出机器人发出的声音。
48. 智能手机的“智慧语音”功能,可以通过声音识别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这一特征来工作的。“抖音”App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本质是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App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抖音”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________,声波传播速度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①. 音色 ②. 高 ③. 不变
【详解】[1]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智能手机的“智慧语音”,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这特征来工作的。
[2]声音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抖音”的频率为正常声音的3倍,所以“抖音”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音调高。
[3]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外界阻力、压强、密度等都有关系,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即音调)无关,故声波的传播速度不变。
49.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小江在早读时为全班同学朗读的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中的诗句。用物理知识可以解释:风雨声是由于空气、雨滴的______产生的;他的朗读声很好听,指的是声音的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特征。
【答案】 ①. 振动 ②. 音色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雨声是由于空气、雨滴的振动而产生的。
[2]音色即音品,不同的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他的朗读声很好听,指的是声音的音色特征。
三、实验题
50. 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_______听到对方的讲话;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径关系:a=c=d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选填符号a、b、c 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______;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______;
④研究小组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
【答案】 ①. 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②. 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好 ③. 不能 ④. a、d ⑤.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粗细的关系 ⑥. 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 ⑦. 控制变量法
【详解】(1)[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声音是通过细棉线传递的,说明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2)[2]由题意可知,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这说明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好,
(3)[3]如果线没有拉直,由于线是松软的,声源的振动难以通过线来传递,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4)①[4]要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改变琴弦的长度,故应选择琴弦a、d。
②[5]由图中可知,琴弦a和b的材料相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故可知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粗细的关系。
③[6]要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改变琴弦的长度,而c和d琴弦的长度和材料均不同,故不能得出该结论。
④[7]在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某一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故可知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51. 某实验小组用一把钢尺、示波器、话筒等仪器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a.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b.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c.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使用步骤b中的力度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请完成下列问题∶
(1)拨动钢尺,钢尺才能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钢尺的振动快慢会改变,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也会改变。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_____的高低。如果示波器上波形显示声音的频率为60Hz,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动______次;
(3)通过步骤______和______可以研究振幅和响度的关系;
(4)三个步骤中实验小组记录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按照步骤从先拍到后的顺序排列是下列四个选项中的______。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答案】 ①. 振动 ②. 音调 ③. 3600 ④. a ⑤. b ⑥. B
【详解】(1)[1]把长钢尺紧紧压在桌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2]频率是指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发声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所以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3]示波器波形显示声音的频率为60Hz,表示物体1s振动60次,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动的次数为
n=60次/s× 60s = 3600次
(3)[4][5]探究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时,要控制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故选择步骤a和b。
(4)[6]实验步骤b增大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振动的振幅增大,响度变大;步骤c缩短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增大了振动频率,音调升高;相对波形可知,正确顺序为乙、甲、丙,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四、简答题
52. 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人类能听到吗?
【答案】350Hz;能
【详解】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昆虫的翅膀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则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为
人类听觉范围是20~20000Hz,而昆虫翅膀振动频率f=350Hz在人类听觉范围内,所以能听到这种昆虫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能力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易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2 易 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3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5 中 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6 易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在传播途中减弱;
7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8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某种介质可以传声;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9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0 中 用波形图比较声音特性;
11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2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3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14 中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15 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16 中 探究某种介质可以传声;乐音三要素的探究实验;
17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乐音三要素的探究实验;用波形图比较声音特性;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18 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熟悉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