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
单元课程标准要求
1.1.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的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1.4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3节汽化和液化课时作业属性表
目标编码 课时作业目标描述 目标细化知识点 难度水平 对应科学素养
WL8103008 了解汽化液化概念和现象 汽化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易 物理观念
WL8103009 经历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知道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沸腾的现象及特征 中 科学探究
沸腾的条件、沸点 中 科学探究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中 科学探究
WL8103010 知道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蒸发的现象及特征 中 物理观念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中 科学探究
蒸发致冷的应用 中 科学思维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中 科学思维
WL8103011 了解常见的液化方式 液化的方法及应用 易 科学思维
汽化和液化基础版
(预计完成时间15min)
一、单选题
1. 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汽化
B. 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都是吸热的
C. 清晨,路边的草上结有露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D. 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这里的“白气”是水蒸气
2. 夏天,晒在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了,这一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凝固 B. 液化 C. 汽化 D. 熔化
3. 用酒精灯给盛水的烧杯加热,使杯中的水沸腾,在烧杯中插入一些装满水的试管,试管中的水将( )
A. 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沸腾
B. 能达到沸点,能沸腾
C. 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 加热时间略长一些,能沸腾
4. 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 )
A. 换用铁质材料制作内外罐 B. 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
C. 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 D. 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
5. 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凉爽,如把一只干燥的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会( )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
轻轻地地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不一会儿,考生们就有凉爽、舒适的感觉,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 B. 利用了水的沸腾、吸收热量
C. 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 D. 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切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B.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C. 液体蒸发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8. 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吃冰棒解热 B. 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C. 烧开水时冒“白气” D. 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
9.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如《归园田居 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关于诗中露的形成和消失,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前者是放热汽化,后者是放热液化 B. 前者是吸热熔化,后者是吸热汽化
C. 前者是放热液化,后者是吸热汽化 D. 前者是吸热液化,后者是放热汽化
10.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很多美食,在烹饪的过程中常能看到一些物理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牛肉火锅中正在沸腾的水温度保持不变
B. 蒸好的水晶虾饺冒出“白气”是水蒸气
C. 油能把糍粑炸得金黄是因为油的沸点高
D. 煮饺子时盖上锅盖,可以节约加热时间
二、填空题
11. 如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此过程_____(选填“吸热”、“放热”、“不吸放热”)。制冷剂在冰箱外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
12. 对于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用一种沸点为13.1℃的液体氯乙烷,把准备施行手术的部位“冻结”起来.这是利用了液体氯乙烷在 ________时需要 ________的原理.
13. 如图中甲、乙、丙三幅图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甲图说明了蒸发快慢与______有关;乙图说明了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______(选填“越快”或“越慢”);丙图说明了蒸发快慢与______有关。
14. 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这是______现象;把烧红的铁块放入冷水中,水面上立即出现了“白气”,这一过程中,水发生了______和______两种物态变化。
15. 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到残骸较________(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________(吸收/放出)大量的热。
16. 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生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头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发生_____并且_____,这两种物态变化过程都要_____,使火箭温度_____.
三、实验题
17. 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a)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的方式正确的是__________。
(2)图(b)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大气压__________(填“小于”或“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18. 小聪按图甲所示的装置组装器材,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小聪首先回顾了温度计的使用要求:温度计的______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______。
(2)下表是实验中他记录的一组数据,根据数据在乙图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______;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3)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基础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2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
3 易 沸腾的条件、沸点;
4 易 蒸发致冷的应用;
5 易 蒸发致冷的应用;
6 易 蒸发致冷的应用;
7 易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8 易 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及应用;液化的概念和现象;蒸发致冷的应用;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
9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10 易 液化的概念和现象;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
11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12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3 易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4 易 液化的概念和现象;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5 易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加压液化;
16 易 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及应用;液化的方法及应用;
17 易 水的沸腾的探究实验;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
18 易 水的沸腾的探究实验;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
汽化和液化进阶版
(预计完成时间16min)
一、单选题
19. 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
A. 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B.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水缸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D.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0. 城市环保建设——洒水车给街道洒水是环保工人的必修内容,是净化空气的主要举措。洒水过后,路人感觉凉快一些,是因为水蒸发了,属于( )
A. 液化现象 放热 B. 液化现象 吸热 C. 汽化现象 放热 D. 汽化现象 吸热
21. 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 用地膜覆盖农田 B. 酒精灯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
C. 用电吹风机吹潮湿的头发 D. 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
22. 生活中常把一碗汤放在大锅内的水中加热,碗与锅底和锅边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
A. 同时沸腾
B.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温度
C. 稍后沸腾
D.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23. 同学们完成了对“液体沸腾实验”的探究后,老师告诉大家,在生活中,将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里就可以制作美味的冰淇淋,制作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196℃ B. 杯中液态氮沸腾时温度不断上升
C. 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 杯中液态氮沸腾过程中一直在放热
24. 教室内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如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25. 小妍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能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26. 下列措施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A. 将谷物摊开晾晒
B. 湿衣服晾在向阳处
C. 用电吹风吹干湿头发
D. 用保鲜膜包裹水果
27. 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蒸发只能在液体表面进行,而沸腾是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B.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但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
C.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而蒸发时不一定要吸热
D.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28. 液态氧、液态氮和液态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3℃、-196℃和-78.5℃.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来提取这些气体,那么当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三种气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二、填空题
29. 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______(填高或低)的结果。在医院里病人发热时,高烧不退,可以用酒精擦拭病人的身体,这是因为酒精在______过程中要______,起到暂时降低温度的效果。而我国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时,常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时,会听到嗤嗤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汽,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了______和______物态变化。
30.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我们的医护人员始终勇敢的战斗在第一线,如图所示,医护人员的护目镜上的水珠,就是他们的汗水分别发生了______和______两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又由于分子间存在______而吸附在镜面上的。
31. 近年来,页岩气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重视,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的天然气,页岩气经压缩、冷却,可以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此过程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2. 在野外取火时人们一般使用防风打火机,这种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使它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在打火机的出气口上方设计了一个金属网罩,点火后温度即刻升到很高,当风把火焰吹灭后,打火机内喷出的燃气又会被灼热的网罩重新点燃,制成网罩的金属必须选用熔点_______(填“高”或“低”)的材料。
33. 冬天,从______到______(前两空选填:“室内”或“室外”)的人眼镜片会变得模糊不清,这是______现象,过一会儿又清晰了,是因为又发生了______(后两空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34. 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现象,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使手不会被烫伤。
三、实验题
35. 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a)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的方式正确的是__________。
(2)图(b)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大气压__________(填“小于”或“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36. 小强同学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安装的实验装置如图a.
(1)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_____;纠正错误后,进行正确操作后继续实验;
(2)小聪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b、c所示.则图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d所示,读数是____℃;说明此时气压____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4)图e、图f、图g是三名同学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图____,分析该图象,可知水沸腾时____保持不变,但要继续_______热.
(5)小明同学发现小强做实验时,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想出一条改进措施:_______.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进阶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蒸发的现象及特征;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2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
3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 易 沸腾的条件、沸点;
5 易 液化的概念和现象;沸腾的现象及特征;
6 易 蒸发致冷的应用;
7 易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8 易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9 易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10 易 液化的方法及应用;降温液化;
11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沸腾的条件、沸点;蒸发致冷的应用;
12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现象;
13 易 液化的方法及应用;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加压液化;
14 易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液化的方法及应用;
15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6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7 易 水的沸腾的探究实验;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
18 中 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
汽化和液化能力版
(预计完成时间20min)
一、单选题(共0分)
37. 下列生活中的做法利用液化放热的是( )
A. 蒸气熨斗熨烫衣服 B. 干手器把湿手吹干
C. 食品冷冻保鲜 D. 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
3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烧水时壶嘴里冒“热气”和吃雪糕周围冒“冷气”,“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B. 炎热的夏天,小华在空调房里做物理题,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小水珠,是室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在北方的冬天,菜窖里会放几盆水,是利用水蒸发吸热,防止菜冻坏
D. 冬天商场外面的广场的造雪机会喷出水雾,凝固形成雪
39. 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的形成是( )
A. 液化 B. 汽化 C. 凝华 D. 熔化
40. 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汽化形成的,后者是液化形成的
41. 2022年3月常州出现新冠疫情,各学校复学后,每天都有医护人员到学校给师生检测核酸,检测时,医生必须穿防护服并佩戴面罩,面罩上常常会蒙上一层“雾气”,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雾气”是水蒸气 B. “雾气”是汽化现象
C. “雾气”的形成需要放热 D. “雾气”出现在面罩的外侧
42. 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排尽空气是为了减少空气受热膨胀对实验的影响
B. 袋内酒精汽化成气体时,塑料袋体积变大
C. 水槽中热水的温度较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D. 若将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袋内酒精蒸汽凝华成液体,塑料袋体积减小
43.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 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B. 用笤帚把地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C. 用保鲜袋封装蔬菜放入冰箱 D. 用电吹风机吹湿的头发
44. 有一种植物的繁殖技术叫扦插。育苗时先剪取植物的茎插入士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在栽种植物时,为了减慢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可将茎上的部分或全部叶片剪去,此方式使水分蒸发减慢的物理原理是( )
A. 减小蒸发面积 B. 降低液体温度
C. 减慢液体上方空气流速 D. 三者均是
45. 空调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室内的“热”“搬运”到室外。有关这种空调工作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液态氟利昂在室内挂机的蒸发器中汽化放出热量
B. 气态氟利昂在室外主机的冷凝器中凝固放出热量
C. 空调的室内机安装在房间的上方冷却效果更好些
D. 夏天开空调时,常会在玻璃窗上出现水珠,则这水珠应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表面
二、填空题(共0分)
46. 如图所示是用纸锅烧水的情境图。当水沸腾时需要______,但温度保持不变,使得被水浸湿的纸的温度______纸的着火点,则纸锅不会燃烧。
47. 在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主要用来探究蒸发的快慢与______的关系。实验采用的方法叫做______。
48. 液氮冰淇淋的神奇之处是吃到嘴里会“冒烟”,其实它是在普通冰淇淋的基础上,浇上适量的液氮制作而成的。液氮的温度大约是-196℃,在常温环境下,会急速的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变成氮气,从而使冰淇淋周围产生“冒烟”的效果。
49. 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首都体育馆用上了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其原理是:将在通常是气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通过加压的方式_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在压力撤销后它又迅速蒸发____________大量热,达到降温的目的。
50. 如图,甲、乙两烧杯中分别装有冰块和热水,上方都盖有玻璃板,过一会将会看到甲玻璃板的______(“内侧”或“外侧”)有小水珠出现,小水珠的形成都是由于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的。
三、实验题(共0分)
51. 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盛水的烧杯和测水温的温度计,应先调整___________(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___℃;
(3)观察到水沸腾后的实验现象:①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②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破裂;
(4)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由实验数据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图像,请给实验提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
52. 如图所示,在“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中,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主要是由于水______造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而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金属盘的温度______,使水蒸气发生______而形成的;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______(能/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
53. 小明为了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了如下实验: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中A、B、C、D所示,并测出它们变干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00s、100s、50s、80s。
(1)分析图______和图______所示的实验,得出在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相同时,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大,液体蒸发得越______;
(2)分析图A和图B所示的实验,得出在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时,________,蒸发越快;
(3)分析图A和图C所示的实验,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
5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气体液化
降低温度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即当气体温度低于某个温度值时就会液化,称为“液化温度”。比如水蒸气,常压时,水蒸气的液化温度跟水的沸点一样都是100,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水大多情况下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
在一定温度下,也可以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例如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如图甲所示。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乙醚液化温度约在34.6,当活塞往外拉时,里面的气压急剧降低,乙醚的液化温度就会降低很多,以至于在常温下就已经超过它的液化温度了,乙醚就变成气态。反过来,当活塞往里推时,乙醚的液化温度就会升高,高于环境温度,乙醚再变成液态。可见压缩体积可以提高气体的液化温度。但是,对每一种物质来说,当温度超过某一数值时,无论怎样压缩体积,也不可能再使它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该物质可能被液化的最高温度。乙醚的临界温度193.55。
东台的各大小区都有接通天然气管道,我们通常使用运输LNG(液化天然气)的运输船(如图乙)通过海上运输。运输船运输途中一般要将天然气冷却至-162。-162是天然气在常压下的液化温度,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82.3是甲烷的临界温度。
(1)当注射器活塞往里推时,乙醚可能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
(2)只要温度不超过______℃,通过压缩体积都可以使乙醚液化。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00以下也有气态的水
B.天然气在常温下加压是无法液化的
C.任何气体都可以通过加压的方法液化
D.在常压下水蒸气的液化温度是100,因此,平常水蒸气极易冷却成水
(4)气体打火机里的燃料主要成分是丁烷,临界温度151,常压下沸点(液化温度)是-0.5,所以丁烷常压下是______(选填“气态”、“液态”或“固态”)。
(5)人们在运输天然气的过程中发现,通过降温和加压的方式,双管齐下,天然气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液化,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能源,便于储存和运输.天然气的液化温度一般可以控制在______℃和______℃之间。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能力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中 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及应用;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2 中 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及应用;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3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4 中 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5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6 中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7 中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8 中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9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0 中 沸腾的现象及特征;
11 中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12 中 生活中汽、液化现象;
13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蒸发致冷的应用;
14 中 降温液化;
15 中 水的沸腾的探究实验;
16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7 中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8 难 降温液化;加压液化;
1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
单元课程标准要求
1.1.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的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1.4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3节汽化和液化课时作业属性表
目标编码 课时作业目标描述 目标细化知识点 难度水平 对应科学素养
WL8103008 了解汽化液化概念和现象 汽化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易 物理观念
WL8103009 经历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知道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沸腾的现象及特征 中 科学探究
沸腾的条件、沸点 中 科学探究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中 科学探究
WL8103010 知道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蒸发的现象及特征 中 物理观念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中 科学探究
蒸发致冷的应用 中 科学思维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中 科学思维
WL8103011 了解常见的液化方式 液化的方法及应用 易 科学思维
汽化和液化基础版
(预计完成时间15min)
一、单选题
1. 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汽化
B. 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都是吸热的
C. 清晨,路边的草上结有露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D. 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这里的“白气”是水蒸气
【答案】C
【详解】A.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A错误;
B.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B错误;
CD.清晨,路边的草上结有的露珠和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的“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C正确,D错误。
故选C。
2. 夏天,晒在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了,这一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凝固 B. 液化 C. 汽化 D. 熔化
【答案】C
【分析】由题意可知考查物态变化的事例分析,由物态变化的特点分析可得.
【详解】湿衣服变干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湿衣服变干了,是因为湿衣服上的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液化.
物态变化规律可总结为下图:
3. 用酒精灯给盛水的烧杯加热,使杯中的水沸腾,在烧杯中插入一些装满水的试管,试管中的水将( )
A. 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沸腾
B. 能达到沸点,能沸腾
C. 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 加热时间略长一些,能沸腾
【答案】C
【详解】试管中的水,吸收烧杯中水的热量,可以达到沸点,但是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这里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没有温度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从烧杯中的水吸热,达不到沸腾的条件,所以,只能温度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 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 )
A. 换用铁质材料制作内外罐 B. 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
C. 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 D. 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
【答案】B
【分析】
【详解】A.陶罐隔热效果较好,铁导热性好,不适合,故A不符合题意;
B.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利用了水蒸发吸热,使食物的温度降低,故B符合题意;
CD.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或湿热环境内不容易蒸发,所以不适合,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凉爽,如把一只干燥的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会( )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
【答案】C
【详解】把一只干燥的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由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没有水的蒸发吸热,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不变的。
故选C。
6. 炎炎夏日,考场如火,细心的监考老师轻轻地地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不一会儿,考生们就有凉爽、舒适的感觉,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 B. 利用了水的沸腾、吸收热量
C. 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 D. 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
【答案】A
【详解】因为水蒸发过程中吸热,导致气温降低,所以夏天在教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利用的就是水蒸发吸热。
故选A。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切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B.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C. 液体蒸发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答案】C
【详解】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此说法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B.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此说法正确,故B不合题意;C.液体蒸发时吸热,温度降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沸腾概念可知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此说法正确,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8. 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吃冰棒解热 B. 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C. 烧开水时冒“白气” D. 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
【答案】D
【详解】由整个装置的结构特点可知,它是借助了蒸发致冷来使给食物降温的。装置放在通风处,这样即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也增大了水的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使饭菜温度降低,防止饭菜变质。
A.吃冰棒解热,是利用熔化吸热知识,故A不符合题意;
B.樟脑丸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蒸汽的升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是利用汽化吸热,降低病人体温,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如《归园田居 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关于诗中露的形成和消失,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前者是放热汽化,后者是放热液化 B. 前者是吸热熔化,后者是吸热汽化
C. 前者是放热液化,后者是吸热汽化 D. 前者是吸热液化,后者是放热汽化
【答案】C
【分析】
【详解】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出热量;露消失,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
故选C。
10.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很多美食,在烹饪的过程中常能看到一些物理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牛肉火锅中正在沸腾的水温度保持不变
B. 蒸好的水晶虾饺冒出“白气”是水蒸气
C. 油能把糍粑炸得金黄是因为油的沸点高
D. 煮饺子时盖上锅盖,可以节约加热时间
【答案】B
【分析】
【详解】A.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蒸好的水晶虾饺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因为油的沸点高,所以油能把糍粑炸得金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煮饺子时盖上盖子,可以减少蒸发,减少热量的散失,缩短加热的时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1. 如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此过程_____(选填“吸热”、“放热”、“不吸放热”)。制冷剂在冰箱外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
【答案】 ①. 汽化 ②. 吸热 ③. 液化
【详解】[1][2]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汽化为气态制冷剂,此过程吸热,使冷冻室温度降低。
[3]气态制冷剂在冰箱外的管子里液化为液态制冷剂。
12. 对于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用一种沸点为13.1℃的液体氯乙烷,把准备施行手术的部位“冻结”起来.这是利用了液体氯乙烷在 ________时需要 ________的原理.
【答案】 ①. 汽化 ②. 吸热
【详解】要让施行手术的地方“冻结”起来,就要让施行手术的地方温度降低.液体氯乙烷在常温下可以汽化,汽化要吸热,使实施手术的地方温度降低.
13. 如图中甲、乙、丙三幅图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甲图说明了蒸发快慢与______有关;乙图说明了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______(选填“越快”或“越慢”);丙图说明了蒸发快慢与______有关。
【答案】 ①. 表面积 ②. 越快 ③. 空气流动的速度
【详解】[1]甲图中衣服叠起来晾和展开晾,表面积不一样,表明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2]乙图中裤子分别放在阳光下和树荫中,所处的环境温度不同,表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3]丙图中衣服在有风和无风的环境中,空气流动速度不同,表明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越快。
14. 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这是______现象;把烧红的铁块放入冷水中,水面上立即出现了“白气”,这一过程中,水发生了______和______两种物态变化。
【答案】 ①. 液化 ②. 汽化 ③. 液化
【详解】[1]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2][3]当把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水受热会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再遇冷而液化成小水滴,即为“白气”。
15. 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到残骸较________(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________(吸收/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 ①. 压缩体积 ②. 冷 ③. 汽化 ④. 吸收
【详解】[1]液化有两种途径,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打火机的“气”,正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式将其液化的。
[2][3][4]如果火机破损,则丁烷液体减压迅速汽化,而汽化是吸热的,所以刚漏完气的火机会很凉。
16. 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生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头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发生_____并且_____,这两种物态变化过程都要_____,使火箭温度_____.
【答案】 ①. 熔化 ②. 汽化 ③. 吸热 ④. 降低
【分析】从题目中的使火箭头部温度不致过高可知,涂上的特殊材料的用途是用来给火箭降温的.结合物体在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即可解决此题.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熔化和汽化都是吸收热量的,不至于使火箭头部温度过高而烧坏.
【详解】火箭与大气层摩擦,产生大量的热,为了防止火箭被高温烧毁,就在火箭的顶端涂上特殊材料,特殊材料在高温下熔化进而汽化,在这两种物态变化中都要吸收热量,从而降低了火箭的温度.
故答案为 (1). 熔化 (2). 汽化 (3). 吸热 (4). 降低.
三、实验题
17. 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a)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的方式正确的是__________。
(2)图(b)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大气压__________(填“小于”或“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答案】 ①. 乙 ②. 自下而上 ③. 99℃ ④. 小于 ⑤. 撤去酒精灯 ⑥. 酒精灯火焰大小不同
【分析】
【详解】解:(1)[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所以正确的是乙。
(2)[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3)[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由表格中数据知,水从第4min开始,水温达到99℃后吸热,温度不再升高,说明已经沸腾,沸点为99℃。
[4]水的沸点低于100℃,是由于当地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造成的。
[5]撤去酒精灯后,水不能吸热,所以水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时要吸收热量。
(4)[6]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大小不同。
18. 小聪按图甲所示的装置组装器材,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小聪首先回顾了温度计的使用要求:温度计的______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______。
(2)下表是实验中他记录的一组数据,根据数据在乙图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______;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3)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答案】 ①. 玻璃泡 ②. 相平 ③. ④. 100℃ ⑤. 不变 ⑥. 热胀冷缩
【分析】
【详解】(1)[1][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持平。
(2)[3]由描点法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4][5]根据数据,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100 C;水沸腾的特点: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6]由温度计的原理可知,实验温度计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基础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2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
3 易 沸腾的条件、沸点;
4 易 蒸发致冷的应用;
5 易 蒸发致冷的应用;
6 易 蒸发致冷的应用;
7 易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8 易 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及应用;液化的概念和现象;蒸发致冷的应用;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
9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10 易 液化的概念和现象;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
11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12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3 易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4 易 液化的概念和现象;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5 易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加压液化;
16 易 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及应用;液化的方法及应用;
17 易 水的沸腾的探究实验;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
18 易 水的沸腾的探究实验;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
汽化和液化进阶版
(预计完成时间16min)
一、单选题
19. 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
A. 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B.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水缸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D.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答案】B
【详解】水缸外面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缸液化而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 城市环保建设——洒水车给街道洒水是环保工人的必修内容,是净化空气的主要举措。洒水过后,路人感觉凉快一些,是因为水蒸发了,属于( )
A. 液化现象 放热 B. 液化现象 吸热 C. 汽化现象 放热 D. 汽化现象 吸热
【答案】D
【分析】
【详解】洒水过后,路人感觉凉快一些,是因为水蒸发了,水变为了水蒸气,即汽化,汽化时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21. 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 用地膜覆盖农田 B. 酒精灯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
C. 用电吹风机吹潮湿的头发 D. 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
【答案】C
【详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和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用地膜覆盖农田减慢了空气流动的速度,是减慢蒸发的,故A错;酒精灯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减慢了空气流动的速度,是减慢蒸发的,故B错;用电吹风机吹潮湿的头发加快了头发周围空气流动的速度,是加快蒸发的,故C正确;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减慢了空气流动的速度,是减慢蒸发的,故D错;应选C.
22. 生活中常把一碗汤放在大锅内的水中加热,碗与锅底和锅边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
A. 同时沸腾
B.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温度
C. 稍后沸腾
D.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答案】D
【详解】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此时碗中的汤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汤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汤不会沸腾。
故选D。
23. 同学们完成了对“液体沸腾实验”的探究后,老师告诉大家,在生活中,将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里就可以制作美味的冰淇淋,制作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196℃ B. 杯中液态氮沸腾时温度不断上升
C. 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 杯中液态氮沸腾过程中一直在放热
【答案】A
【详解】ABD.液态氮的沸点为-196℃,沸腾过程中液态氮迅速成为气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196℃不变,故A正确,BD错误。
C.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杯子,在其表面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故选A。
24. 教室内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如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温度计示数会低于25℃,随着酒精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5. 小妍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能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C
【详解】A.比较①②③④看出是水的温度、表面积、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都不相同,没有控制变量,所以不能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故A错误;
B.比较①②③看出是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都不相同,没有控制变量,所以不能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故B错误;
C.比较①②两图看出是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所以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故C正确;
D.比较①③两图看出是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的温度,所以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26. 下列措施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A. 将谷物摊开晾晒
B. 湿衣服晾在向阳处
C. 用电吹风吹干湿头发
D. 用保鲜膜包裹水果
【答案】D
【详解】A.将谷物摊开晾晒增大了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湿衣服晾在向阳处可以提高温度,加快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用电吹风吹干湿头发提高了温度的同时也加快了空气的流速,可以加快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用保鲜膜包裹水果减慢了空气的流速,可以减慢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7. 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蒸发只能在液体表面进行,而沸腾是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B.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但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
C.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而蒸发时不一定要吸热
D.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答案】C
【详解】汽化的方式有两种: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发生在物体表面的、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A、蒸发只能在液体表面进行,而沸腾是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所以A的说法正确,不合题意;B、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但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说法正确,所以B不合题意;C、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故C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
28. 液态氧、液态氮和液态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3℃、-196℃和-78.5℃.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来提取这些气体,那么当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三种气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答案】C
【详解】从数据中可知,液态氮的沸点最低,则最容易沸腾;而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很难沸腾,相反最容易液化.所以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故选C.
【点睛】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液体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的条件:吸热和达到沸点.
二、填空题
29. 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______(填高或低)的结果。在医院里病人发热时,高烧不退,可以用酒精擦拭病人的身体,这是因为酒精在______过程中要______,起到暂时降低温度的效果。而我国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时,常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时,会听到嗤嗤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汽,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了______和______物态变化。
【答案】 ①. 低 ②. 汽化 ③. 吸热 ④. 汽化 ⑤. 液化
【详解】[1]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油的沸点,所以水滴会迅速沸腾。
[2][3]酒精擦拭高烧病人的身体,这是因为酒精在蒸发(汽化)过程中吸热而带走病人身体的热量。
[4][5]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冷水吸热迅速汽化变为水蒸气;水蒸气上升的过程中受冷放热,液化形成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就是“白汽”。
30.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我们的医护人员始终勇敢的战斗在第一线,如图所示,医护人员的护目镜上的水珠,就是他们的汗水分别发生了______和______两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又由于分子间存在______而吸附在镜面上的。
【答案】 ①. 汽化 ②. 液化 ③. 引力
【详解】[1][2]医护人员的汗水吸收热量汽化成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护目镜的镜片,又放出热量液化成为小水珠。
[3]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镜片上的小水珠吸附在镜面上。
31. 近年来,页岩气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重视,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的天然气,页岩气经压缩、冷却,可以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此过程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 ①. 液化 ②. 放出
【详解】页岩气经压缩、冷却,最后变成液体,属于物态变化中的液化现象,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故此过程放出热量.
【点睛】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32. 在野外取火时人们一般使用防风打火机,这种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使它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在打火机的出气口上方设计了一个金属网罩,点火后温度即刻升到很高,当风把火焰吹灭后,打火机内喷出的燃气又会被灼热的网罩重新点燃,制成网罩的金属必须选用熔点_______(填“高”或“低”)的材料。
【答案】 ①. 加压 ②. 液化 ③. 高
【详解】[1][2][3]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火焰的温度很高,因此金属网罩的熔点必须比火焰的温度高,才不至于熔化,因此网罩的金属须具有熔点高的属性。
33. 冬天,从______到______(前两空选填:“室内”或“室外”)的人眼镜片会变得模糊不清,这是______现象,过一会儿又清晰了,是因为又发生了______(后两空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 ①. 室外 ②. 室内 ③. 液化 ④. 汽化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详解】[1][2][3][4]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时会发生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所以眼镜片变模糊了;过一会儿又清晰了,是由于镜片上的小水珠又发生了汽化现象,形成水蒸气。
34. 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现象,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使手不会被烫伤。
【答案】 ①. 液化 ②. 放出 ③. 上 ④. 水汽化吸热
【详解】[1][2][3][4]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笼盖,会变成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从而造成上面的馒头先熟。手沾水后,在遇到高温的馒头时,手上的水要汽化,水汽化时要吸热,这样可以避免手被烫伤。
三、实验题
35. 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a)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的方式正确的是__________。
(2)图(b)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大气压__________(填“小于”或“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答案】 ①. 乙 ②. 自下而上 ③. 99℃ ④. 小于 ⑤. 撤去酒精灯 ⑥. 酒精灯火焰大小不同
【分析】
【详解】解:(1)[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所以正确的是乙。
(2)[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3)[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由表格中数据知,水从第4min开始,水温达到99℃后吸热,温度不再升高,说明已经沸腾,沸点为99℃。
[4]水的沸点低于100℃,是由于当地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造成的。
[5]撤去酒精灯后,水不能吸热,所以水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时要吸收热量。
(4)[6]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大小不同。
36. 小强同学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安装的实验装置如图a.
(1)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_____;纠正错误后,进行正确操作后继续实验;
(2)小聪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b、c所示.则图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d所示,读数是____℃;说明此时气压____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4)图e、图f、图g是三名同学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图____,分析该图象,可知水沸腾时____保持不变,但要继续_______热.
(5)小明同学发现小强做实验时,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想出一条改进措施:_______.
【答案】 ①. 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杯底 ②. c ③. 102 ④. 大于 ⑤. g ⑥. 温度 ⑦. 吸 ⑧. 减少水的质量,加盖子等合理即可
【详解】(1)由图a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2)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图象;c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是沸腾前的图象;
(3)由图d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102℃;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102℃高于100℃,说明当时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
(4)水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需不断吸热,所以对应的应为g图;
(5)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说明水的初温较低或水的质量过大,故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或者用初温较高的水来做实验,也可以在烧杯上加盖子.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进阶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蒸发的现象及特征;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2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
3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 易 沸腾的条件、沸点;
5 易 液化的概念和现象;沸腾的现象及特征;
6 易 蒸发致冷的应用;
7 易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8 易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9 易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10 易 液化的方法及应用;降温液化;
11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沸腾的条件、沸点;蒸发致冷的应用;
12 易 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现象;
13 易 液化的方法及应用;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加压液化;
14 易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液化的方法及应用;
15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6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7 易 水的沸腾的探究实验;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
18 中 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
汽化和液化能力版
(预计完成时间20min)
一、单选题(共0分)
37. 下列生活中的做法利用液化放热的是( )
A. 蒸气熨斗熨烫衣服 B. 干手器把湿手吹干
C. 食品冷冻保鲜 D. 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
【答案】A
【详解】A.蒸气熨斗熨烫衣服时,蒸气熨斗放出热的水蒸气,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故A符合题意;
B.干手器把湿手吹干是手上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汽化吸收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食品冷冻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冰变成水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烧水时壶嘴里冒“热气”和吃雪糕周围冒“冷气”,“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B. 炎热的夏天,小华在空调房里做物理题,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小水珠,是室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在北方的冬天,菜窖里会放几盆水,是利用水蒸发吸热,防止菜冻坏
D. 冬天商场外面的广场的造雪机会喷出水雾,凝固形成雪
【答案】D
【详解】A.烧水时壶嘴里冒“热气”是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错误;
B.炎热的夏天,空调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室外空气中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吸附在室外玻璃上,故B错误;
C.在北方的冬天,菜窖里会放几盆水,温度降低时,水就会凝固,凝固时要放出热量,可以使地窖内的温度不至于太低,使菜不至于冻坏,故C错误;
D.造雪机会喷出液体的水雾变成固态的雪,是凝固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39. 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的形成是( )
A. 液化 B. 汽化 C. 凝华 D. 熔化
【答案】A
【详解】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是由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0. 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汽化形成的,后者是液化形成的
【答案】B
【详解】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时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1. 2022年3月常州出现新冠疫情,各学校复学后,每天都有医护人员到学校给师生检测核酸,检测时,医生必须穿防护服并佩戴面罩,面罩上常常会蒙上一层“雾气”,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雾气”是水蒸气 B. “雾气”是汽化现象
C. “雾气”的形成需要放热 D. “雾气”出现在面罩的外侧
【答案】C
【详解】“雾气”是医生口中呼出来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面罩放热液化成的小水滴,附在面罩内侧,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2. 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排尽空气是为了减少空气受热膨胀对实验的影响
B. 袋内酒精汽化成气体时,塑料袋体积变大
C. 水槽中热水的温度较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D. 若将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袋内酒精蒸汽凝华成液体,塑料袋体积减小
【答案】D
【详解】A.为了探究酒精由液态吸热后变为气态的过程,实验中应排尽空气,是为了减少空气受热膨胀对实验的影响,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把滴入几滴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时,酒精液体会汽化成酒精气体,体积变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槽中热水的温度较高,汽化的速度加快,可以缩短实验时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后,酒精蒸汽又液化成酒精液体,体积减小,所以过一会儿塑料袋又瘪了,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3.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 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B. 用笤帚把地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C. 用保鲜袋封装蔬菜放入冰箱 D. 用电吹风机吹湿的头发
【答案】C
【详解】A.将湿衣服展开晾在向阳、通风处,是通过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提高温度、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来加快蒸发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把地上的水向周围扫开,是通过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来加快蒸发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保鲜袋封装蔬菜放入冰箱,是通过减少液体的表面积及降低温度来减慢蒸发的,故C符合题意;
D.用电吹风吹湿头发,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来加快蒸发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4. 有一种植物的繁殖技术叫扦插。育苗时先剪取植物的茎插入士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在栽种植物时,为了减慢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可将茎上的部分或全部叶片剪去,此方式使水分蒸发减慢的物理原理是( )
A. 减小蒸发面积 B. 降低液体温度
C. 减慢液体上方空气流速 D. 三者均是
【答案】A
【详解】在叶片表面会发生蒸发现象,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在栽种植物时,将茎上的部分或全部叶片剪去,可减小蒸发面积,从而使水分蒸发减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5. 空调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室内的“热”“搬运”到室外。有关这种空调工作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液态氟利昂在室内挂机的蒸发器中汽化放出热量
B. 气态氟利昂在室外主机的冷凝器中凝固放出热量
C. 空调的室内机安装在房间的上方冷却效果更好些
D. 夏天开空调时,常会在玻璃窗上出现水珠,则这水珠应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表面
【答案】C
【详解】A.液态氟利昂在室内挂机的蒸发器中汽化,吸收热量,使得室内的温度降低,故A错误;
B.气态氟利昂在室外主机的冷凝器中液化,放出热量,从而将室内的热量带出,故B错误;
C.冷空气密度大,热空气密度小,空调机的室内部分安装在房间的上方,吹出的冷空气因密度较大而由高处下降,则热空气因密度较小而由下飘向上方,使空气流动加快从而使得室内温度很快降低,故C正确;
D.夏季,开启空调后,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外面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的玻璃窗的外侧表面上,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0分)
46. 如图所示是用纸锅烧水的情境图。当水沸腾时需要______,但温度保持不变,使得被水浸湿的纸的温度______纸的着火点,则纸锅不会燃烧。
【答案】 ①. 吸热 ②. 低于
【详解】[1][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约100℃),沸腾过程需要继续吸收热量。纸的着火点(约183℃),水沸腾时被水浸湿的纸的温度约100℃,低于纸的着火点(约183℃),所以纸锅不会燃烧。
47. 在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主要用来探究蒸发的快慢与______的关系。实验采用的方法叫做______。
【答案】 ①. 液体的温度 ②. 控制变量法
【详解】[1]本题实验中,两物体具有相同的表面积,在相同的位置,表面空气流速是相同的,一个在树荫下,一个在阳光下,所以研究的是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多个,控制表面积、空气流速相同,从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这实验采用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48. 液氮冰淇淋的神奇之处是吃到嘴里会“冒烟”,其实它是在普通冰淇淋的基础上,浇上适量的液氮制作而成的。液氮的温度大约是-196℃,在常温环境下,会急速的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变成氮气,从而使冰淇淋周围产生“冒烟”的效果。
【答案】汽化
【详解】液氮是处于液态,在常温环境下,会从周围环境吸热变成氮气,这种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在物理学中称为汽化。由于液氮吸热汽化,使冰淇淋周围温度下降,致使冰淇淋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冒烟”的效果。
49. 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首都体育馆用上了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其原理是:将在通常是气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通过加压的方式_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在压力撤销后它又迅速蒸发____________大量热,达到降温的目的。
【答案】 ①. 液化 ②. 吸收
【详解】[1]气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通过加压的方式变成液态,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2]液态的二氧化碳蒸发时吸热,能带走大量的热量,降低周围的温度。
50. 如图,甲、乙两烧杯中分别装有冰块和热水,上方都盖有玻璃板,过一会将会看到甲玻璃板的______(“内侧”或“外侧”)有小水珠出现,小水珠的形成都是由于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的。
【答案】 ①. 外侧 ②. 液化
【详解】[1][2]甲烧杯内侧空气温度较低,而外侧空气温度较高,只有热的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形成小水珠,所以是外侧空气里面的水蒸气遇到玻璃板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三、实验题(共0分)
51. 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盛水的烧杯和测水温的温度计,应先调整___________(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___℃;
(3)观察到水沸腾后的实验现象:①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②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破裂;
(4)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由实验数据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图像,请给实验提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
【答案】 ①. 烧杯 ②. 94 ③. 变大 ④. 错误 ⑤. 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详解】(1)[1]因要用酒精灯的外火焰加热,对于盛水的烧杯和测水温的温度计,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
(2)[2]由图乙知,温度计细玻璃管中的液面在零刻度线之上,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4℃。
(3)[3]水在沸腾时,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因为水沸腾时,整个杯水的温度相同,水泡上升时,所处的深度变浅,气泡外的压强变小,气泡内的气压大于气泡外的压强,于是体积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4)[4]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是因为石棉网等仪器上的温度还较高,水还能继续吸收热量,能继续沸腾,所以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是错误的。
(5)[5]由图丙所示,加热水至沸腾用时较长,不适合在课堂操作,为了缩短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可适当减小水的质量。
52. 如图所示,在“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中,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主要是由于水______造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而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金属盘的温度______,使水蒸气发生______而形成的;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______(能/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
【答案】 ①. 汽化 ②. 较低 ③. 液化 ④. 不能
【详解】[1]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在高温下发生了汽化现象变成了水蒸气,大量的水蒸气跑到烧瓶外造成的。
[2][3]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盘底部。
[4]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能得出水蒸气液化会放热的结论,但不能得出其它气体液化放热。
53. 小明为了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了如下实验: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中A、B、C、D所示,并测出它们变干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00s、100s、50s、80s。
(1)分析图______和图______所示的实验,得出在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相同时,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大,液体蒸发得越______;
(2)分析图A和图B所示的实验,得出在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时,________,蒸发越快;
(3)分析图A和图C所示的实验,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
【答案】 ①. A ②. D ③. 快 ④. 液体表面积越大 ⑤. 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时,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详解】(1)[1][2][3]由图得,AD所示实验的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相同,D表面的空气流速较快,蒸发较快,因此由AD所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在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相同时,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大,液体蒸发得越快。
(2)[4]由图得,AB所示实验的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相同,B液体表面积较大,蒸发较快,故可得在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时,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5]由图得,图A和图C所示的实验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相同,C实验中液体的温度较高,蒸发较快,因此可得当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时,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5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气体液化
降低温度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即当气体温度低于某个温度值时就会液化,称为“液化温度”。比如水蒸气,常压时,水蒸气的液化温度跟水的沸点一样都是100,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水大多情况下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
在一定温度下,也可以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例如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如图甲所示。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乙醚液化温度约在34.6,当活塞往外拉时,里面的气压急剧降低,乙醚的液化温度就会降低很多,以至于在常温下就已经超过它的液化温度了,乙醚就变成气态。反过来,当活塞往里推时,乙醚的液化温度就会升高,高于环境温度,乙醚再变成液态。可见压缩体积可以提高气体的液化温度。但是,对每一种物质来说,当温度超过某一数值时,无论怎样压缩体积,也不可能再使它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该物质可能被液化的最高温度。乙醚的临界温度193.55。
东台的各大小区都有接通天然气管道,我们通常使用运输LNG(液化天然气)的运输船(如图乙)通过海上运输。运输船运输途中一般要将天然气冷却至-162。-162是天然气在常压下的液化温度,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82.3是甲烷的临界温度。
(1)当注射器活塞往里推时,乙醚可能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
(2)只要温度不超过______℃,通过压缩体积都可以使乙醚液化。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00以下也有气态的水
B.天然气在常温下加压是无法液化的
C.任何气体都可以通过加压的方法液化
D.在常压下水蒸气的液化温度是100,因此,平常水蒸气极易冷却成水
(4)气体打火机里的燃料主要成分是丁烷,临界温度151,常压下沸点(液化温度)是-0.5,所以丁烷常压下是______(选填“气态”、“液态”或“固态”)。
(5)人们在运输天然气的过程中发现,通过降温和加压的方式,双管齐下,天然气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液化,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能源,便于储存和运输.天然气的液化温度一般可以控制在______℃和______℃之间。
【答案】 ①. 液化 ②. 193.55 ③. C ④. 气态 ⑤. -162 ⑥. -82.3
【详解】(1)[1]由题目信息可知,当活塞向里推时,乙健会由气态变成液态,会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2)[2]由题目信息可知,对每一种物质来说都有一个临界温度,一旦超过这个温度,无论怎样压缩体积都无法液化,乙醚的临界温度为-193.55.。
(3)[3]A.常温下可以存在水蒸发而得到的水蒸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常温温度超过天然气中主要成分甲烷的临界温度-82.3,故常温下无法将天然气加压液化,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温度高于气体临界温度时,气体不能只通过加压的方式液化,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常压下由沸腾得到的水蒸气极易液化为水,常温下水蒸气遇冷容易液化为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4]常温常压下温度超过丁烷的沸点-0.5,故常温常压下,丁烷以气体存在。
(5)[5][6]-1根据62是天然气在常压下的液化温度,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82.3是甲烷的临界温度可知,天然气的液化温度一般可以控制在-162和-82.3之间,在此温度之间加压即可使天然气液化。
错题题号 错题归因 方法总结
能力版作业目标细目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1 中 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及应用;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2 中 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及应用;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3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4 中 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5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6 中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7 中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8 中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9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0 中 沸腾的现象及特征;
11 中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12 中 生活中汽、液化现象;
13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蒸发致冷的应用;
14 中 降温液化;
15 中 水的沸腾的探究实验;
16 中 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17 中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8 难 降温液化;加压液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