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联想诗中的场景。
2. 分析意象,了解昌耀及诗歌特点。
3.赏析意象象征意义,探究诗歌的主题。
导入新课
诗人柏桦曾说:“诗人比诗更复杂、更有魅力、也更重要。诗人的一生是他的诗篇最丰富、最可靠、最有意思的注脚,这个注脚当然要比诗更能让人怀有浓烈的兴味。”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役期”最长的“右派”诗人之一,昌耀的一生犹如一场恶疾。而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高原油画长卷,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
作者介绍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本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常德。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峨日朵”是藏族自治州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的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那么是否可以将《峨日朵雪峰之侧》改为《山峰的一边》
对比解题
“峨日朵雪峰” 给习惯了汉语表达的我们带来了一种“陌生的新奇感”。 “之侧”比“的一边”更简洁,更书面化,还带有一点文言色彩。诗人昌耀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表达新奇、文字典雅,注重形象的美感,这些都是他诗歌语言的标志性特征,诗题也不例外。
活动一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登山勇士的所见所思,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听读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所联想的画面。
诵读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并标出节奏和重读。注意字音字形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嚣:xiāo,喧哗
揳:xiē,捶打
罅隙:xiàxì,
裂缝;缝隙
但有:只有
初读感知,揣摩诗意
【明确】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位登山者终于到达了他的极限,虽然还没到山顶,但是此刻他疲惫极了,他小心翼翼紧贴在陡峭的崖壁上,双手如铆钉一样抓着崖壁,他低头看看自己的脚,鞋子早已在艰难攀爬中撕裂,脚上也磨破了,先前他竟然没有察觉脚上流出的血已经渗出鞋子,此刻他终于感觉疼得厉害。他决定了今天就是这个高度了,他已到了极限。站稳身子之后,他放眼望去:太壮观了,连绵起伏的雪山高大巍峨,气势磅礴,一轮落日照在雪峰上,苍凉壮阔。耳边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声音,崩塌的山石轰鸣着落入脚下深渊。
活动二 再读诗歌,披文入情
朗读诗歌,披文入情——「思考问题」
再次朗读诗歌,圈划出其中写到的景物。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峨日朵雪峰之侧
彷徨许久的太阳
引力无穷的山海
峨日朵之雪
滑坡的石砾,
棕色的深渊
巨石的罅隙
锈蚀的岩壁
雪豹
小得可怜的蜘蛛
雄鹰
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雄浑
壮美
紧张
弱小
可怜
默享
雪峰
岩壁
雪豹
石砾
山海
太阳
雄鹰
罅隙
蜘蛛
从“我”这个攀登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景物,它们在空间上是怎样安排的。
上
下
远处
近处
峨日朵之雪
洁白美丽
滑坡的石砾、棕色的深渊
危险
巨石的罅隙 蜘蛛
彷徨许久的太阳,引力无穷的山海 雄鹰 雪豹
活动三 聚焦意象 探究主题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一个特别的意象——蜘蛛
在昌耀的笔下,这只小蜘蛛真是可怜。首先,我们看它生活的环境,“锈蚀的岩壁”,多苦啊!其次,看它的形体,“小得可怜”。最后,再看它的境遇,“一只”,孤独而寂寞。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一个意象?
诗人王昌耀1950年参军,曾参加战斗,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被定为“右派”
1962 年的昌耀,好不容易从难挨的饥饿和苦役中活了下来,便又开始了为争取自由而进行的持续申诉。写于 8 月 2 日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应该是很忠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彷徨而坚韧的心理,他的内心应该是满怀着愤懑,又满怀着憧憬的。所以,当他看到那只“小得可怜”的蜘蛛时,内心应该是充满悲悯与自怜的。彼时的昌耀,不正像这只小蜘蛛一样吗?虽然环境极其恶劣,但还是顽强地活着,活在峨日朵雪峰一侧的“锈蚀的岩壁”里。
背景呈现
聚焦意象,探寻和“我”的关系
“我”在蜘蛛的身上看到了自我的渺小,看到了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的感伤,但也看到了坚毅,看到了自己。
“我”与它一同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不再痛苦于征服的艰难,从一只蜘蛛身上获得了力量,也获得了对人生新的认识。
谦卑而坚毅,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蜘蛛诠释了。“蜘蛛”与“我”已经合二为一了。
聚焦两个时间,体验情感变化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创作时间:
1962年的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初稿时诗人正处于自己人生的一段苦难经历中,20多年过去之后,当改革开放到来,让他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写作的状态,他重新删定了这部作品。有评论家这样说,20年前我们的诗人昌耀要歌颂的是一种对英雄的探寻,而20年之后伴随着改革人性的复苏他礼赞的是一种作为人的精神。
诗人笔下的“我”具有什么特点?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攀登者致力于征服,
不畏艰难险阻,
不怕流血牺牲。
活动四 品读手法 感受风格
诗中的对比手法
狂热
虚浮
伟岸高大
喧嚣
落日
石砾
雄鹰
雪豹
喊杀声
山海
深渊
蜘蛛
默享
峨日朵雪峰之侧
我能征服的高度
坚守
冷静
真实
理智
痛苦
快慰
强大和弱小,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
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
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活动五 素材积累 笔下生花
【文本解读】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诗人通过众多意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形象。这既是生命的一次体验,更是人生的一次自我超越。
【适用话题】
“自我超越”“真的勇士”等。
【适用范例】
雄鹰之所以有一对强有力的翅膀,是因为经历了被母鹰无数次推下山崖的磨炼;珍珠璀璨无比令人惊叹,是因为经历了蚌的无数次挤压;《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勇士能在锈蚀的岩壁上展现出不屈的灵魂,是因为他的人生中包含着许多生命的磨难、痛苦和超越!当没有什么可以拼时,我们还可以“拼”命,真正的成功永远属于自我超越的勇士。
课内文本素材解读
课外补充素材积累
人物素材
昌耀临终前不久有一次答记者问时,回顾其劳改经历说:“我到了生活最底层,那个时候,我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权利,但是我就感到我有很多东西要说要写,要写出我对生活的感受。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写在本子上,因为我不是为当诗人。”——尽管仍然争辩着,但他终于意识到已经不可能、不用和不必去做一个由体制布置任务的诗人了。可以设想,正是在这种争辩里,尤其是在显而易见地被抛弃和奴役的命运现实面前的自我争辩里,昌耀比当初决定做一个诗人时更为艰辛也更为坚贞地下决心去做一个诗人。
句段素材
【段落一】
在个人与时代、艰生与理想、静穆与躁动、地缘气质与世界精神的纠结与印证中,昌耀以散发乱服的语言形态和正襟危坐的精神气象,气交冲漠,与神为徒,经由崇高向神圣的拜托,以一种“原在”与“抗争”的态势,在充满质疑、悲悯、苦涩而沉郁的言说中,为那些在命运之荒寒地带的原始生命力和真善美之灵魂写意立命,进而上升为一种含有独在象征意义,彰显大悲悯、大关怀、大生命意识的史诗性境界——跨越两个时代的诗人昌耀,以其孤迥独存的诗歌精神和风格别具的艺术品质,深入时间的广原,人诗一体,有苍郁之高古,有深切之现代,沧桑里含澄淡,厚重中有丰饶,境界舒放,意蕴超迈,卓然独步而高标独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西部诗歌之坐标、方向和重心所在。
句段素材
【段落二】
时间越是流逝,就越是凸显出昌耀的分量:一位当代汉语诗歌的行者和巨匠。他以卓越的定力化苦难为财富,以爱的信念和对生死的彻悟变孤旅为慈航,以谦卑而尊严的低姿态拥护其诗歌如“阳光垂直打向地面”的高能量。他的诗同时敞向世界的广阔和内心的幽深,敞向大地和天空,远古和当下,在万物和灵魂的彼此辨认、参证、渗透中,建立起支持他写作的庞大根系和气场。他坚持将来自生命底蕴的磅礴激情导入形式创造的河床,深谙在开阖吐纳中获致文本内在张力的法门;坚持在锤炼现代口语的同时化用古典文言,以语法、语气和修辞上独一无二的硬朗,构筑他诗歌修行的莲床。他依据杰出的语言造型能力,经由数十年坚韧不拔的探索,建立起一个既自足又开放,既与高海拔的西部对称,又汇聚融合了多种源流的意象和风格系统,其丰盛性不仅在于能让诸如杜甫式的沉郁顿挫、惠特曼式的长风浩荡、李贺式的云诡波谲、埃利蒂斯式的跳脱透明,和青海民歌的质朴纯真一起在一个人的诗中构成交响,更在于能让我们在凝神倾听的同时,感受到孕育了这一切的静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