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学案
第24讲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
【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命观念)2.通过构建反射弧的结构模型,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科学思维)
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中枢神经系统
项目 位置 功能
脑 大脑 位于颅腔内 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 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 它能协调运动,维持躯体平衡
下丘脑 位于大脑腹面 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 位于大脑的下方,小脑的前方,下部与脊髓连接 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脊髓 位于椎管内,上端与脑干相连,下抵腰椎 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2)外周神经系统
①组成
②自主神经系统
a.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b.组成与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①神经元的结构
②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③比较树突和轴突
项目 数量 长度 分支数 功能
树突 多 短 多 接受兴奋
轴突 少 长 少 传导兴奋
(2)神经纤维与神经
①神经纤维: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②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分为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3)神经胶质细胞
①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
②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③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拾遗补缺】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20“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这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
(1)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
(2)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
(3)神经末梢位于树突和轴突的末端,分布在全身各处( )
(4)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5)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
答案 (1)× (2)× (3)√ (4)√ (5)×
1.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的区别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它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运动的指令信息,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基础。
(2)神经中枢是指在脑和脊髓中,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等。
2.自主神经的调节特点
(1)双重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或组织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很多情况下,二者的作用常常是相反的;有时,二者也具有相互协同的作用。
(2)相互制约: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人体器官或组织的调节相互制约,使机体处于稳态中,共同协调和控制机体的生理活动。
(3)相对“自主”:大脑、下丘脑、脑干、脊髓都存在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有些复杂的自主神经调节的活动也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因此自主神经的“自主”是相对的。
3.神经细胞按功能分为三类
(1)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是直接把信息从感受器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
(2)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接受感觉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再将冲动传递到运动神经,是起联络、整合作用的神经细胞。
(3)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是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信息传到相应器官,使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神经细胞。
[典例剖析]
(2023·长治高三检测)植物性神经系统通常是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分布于人体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部位,调节机体的消化、呼吸、分泌、生长和繁殖等多种生理机能。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既相互拮抗又协调统一。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据此推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B.不少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神经调节可以看作体液调节的一个环节
C.人在恐惧时瞳孔放大,主要是由交感神经支配;平静后瞳孔缩小,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经支配
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
B [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A正确;不少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错误;在恐惧害怕时瞳孔放大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平静后瞳孔缩小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收缩,C正确;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D正确。]
【名师点拨】 掌握信息转化能力
信息提取 信息1: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信息2: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
信息转化 1.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
2.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
素养考查 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 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能力
【角度转换】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唾液腺都起促进其分泌的兴奋作用,但两种状态下分泌的唾液的性质却不一样,区别是交感神经兴奋时,所分泌的唾液,水分少而酶多;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分泌水分多而酶少的唾液。
考向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2023·湘潭高三检测)心脏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犹如汽车的油门与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为精准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入神经
B.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减弱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完全自主
D.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
D [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A错误;交感神经也并不是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加强,副交感神经也并不是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减弱,一般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与之相反,B错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但其活动并非完全自主,C错误;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D正确。]
2.(2022·辽宁六校协作体高三联考)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描述,错误的选项有( )
①兴奋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使支气管和血管扩张 ②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 ③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 ④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自主神经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⑤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C [兴奋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使支气管扩张和血管收缩,①错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抑制胃肠蠕动,②错误;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③错误;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自主神经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④正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⑤正确。故选C。]
考向二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3.(2021·浙江6月选考,12)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
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都相同
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
D [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少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A错误;神经元的轴突外周有髓鞘,树突外周无髓鞘,B错误;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不完全相同,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会实现信号的转变,C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可以沿轴突传送出去,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其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通过神经递质传送给效应器,D正确。]
4.(2023·豫东名校高三联考)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结构基础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B.脑神经主要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C.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D.树突短而粗,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到细胞体
C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A正确;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B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错误;树突短而粗,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到细胞体,D正确。]
考点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拾遗补缺】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23“思考·讨论”: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构成,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2.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
反射弧 的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 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细胞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或只有感觉无效应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 只有感觉无效应
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2)条件反射
①概念: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1)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
(2)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
(3)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
(4)新冠肺炎患者伴有肌肉酸痛和头疼,产生这两种感觉的部位分别是四肢肌肉和大脑皮层( )
(5)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
答案 (1)× (2)× (3)√ (4)× (5)√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比较
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概念 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刺激类型 具体的直接刺激引起的反应 信号(光、声音等)刺激引起的反应
数量 有限的 几乎是无限的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经过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永久、固定,反射一般不消退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暂时、可变,反射易消退,需强化适应
意义 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举例 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吸吮反射、排尿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听见铃声走进教室等
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维持下去,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失
[典例剖析]
(2023·武汉高三检测)去脑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常用脊蛙进行反射弧分析实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右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将破坏前后的反应结果记录如下:
刺激部位 发生的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右后肢均收缩 左后肢收缩、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右后肢均收缩 左、右后肢均不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部分不可能是( )
A.感受器和效应器
B.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D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破坏前,无论刺激脊蛙哪一侧后肢的感受器,都能引起双侧的后肢收缩,实验结果显示,破坏了右后肢部分结构之后,刺激左后肢时,左后肢仍然可以收缩而右后肢不能收缩,说明右侧的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二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实验结果还显示,破坏后,刺激右后肢时,左后肢已经不能收缩了,这说明右侧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二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综上所述,右侧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二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二者之中必有一个被破坏,因此A、B、C均存在可能性,D未提及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故选D。]
【名师点拨】 掌握信息转化能力
信息提取 信息1:去脑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
信息2: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右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表格
信息转化 1.反射弧结构保持完整
2.反射弧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
素养考查 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 科学探究:设计并完成方案的能力
【角度转换】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反射完成需具备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
考向一 反射与反射弧的结构分析
5.(2022·重庆高三模拟)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是每次给狗喂食前都摇铃铛,狗会分泌大量唾液,反复多次训练后狗形成了仅听见铃声而不被喂食,依旧会分泌大量唾液的条件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条件反射后天形成后便不可消退
B.该条件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C.在完成上述反射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
D.看见食物,小狗视觉的产生属于非条件反射
B [该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必须不断强化,否则就会消失,若多次摇铃后均不喂食,狗最终将不会分泌大量唾液,反射可消退,A错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在完成上述反射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化学信息)的形式传递,C错误;看见食物,视觉的产生未涉及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6.(2022·江门高三模拟)针刺手指,人会快速抬手避开,并有刺疼感,下图①~⑤表示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处神经元可接受和释放神经递质
B.刺疼感先于抬手动作发生
C.电激④处会引起抬手并产生疼痛感
D.完成此抬手动作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A [③处神经元是该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其细胞体的细胞膜构成了突触后膜,能接受神经递质,同时也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A正确;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传导路径长于抬手反射的反射弧,故往往是先发生抬手动作,后形成痛觉,B错误;电激④处,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而不能倒过来传递,故不能产生痛觉,④所支配的肌肉产生兴奋而发生收缩,由于信息未经过神经中枢的处理,故不能产生逃避针刺的反射,即不能发生规律性应答,C错误;抬手动作的完成是一个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参与即可完成,D错误。]
【科学思维】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考向二 与反射弧功能有关的实验分析
7.(2022·杭州高三模拟)为证明在反射活动中背根是传入神经,腹根是传出神经,某实验小组将脊蛙暴露出支配两侧后肢的背根和腹根〈如图所示),并进行以下实验(如下表〉。
(注:用蘸有1%H2SO4溶液的滤纸片作为刺激,每步实验后去除滤纸片,并用清水清洗被刺激的皮肤。)
实验序号 处理 刺激部位 反应
① 不处理 右后脚趾皮肤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收缩
② 不处理 左后脚趾皮肤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收缩
③ 剪断____ 右后脚跂皮肤 右后肢不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④ 剪断____ 左后脚跂皮肤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根据实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③的处理是剪断右侧背根
B.实验④的处理是剪断左侧背根
C.上述实验的反射活动属于膝反射
D.上述实验证明该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
A [实验③中剪断右侧背根,刺激右后脚趾皮肤,因传入神经受损,左右后肢均不收缩,说明背根为传入神经,A正确;实验④的处理是剪断左侧腹根,即腹根为传出神经,B错误;上述实验的反射活动属于屈腿反射,C错误;上述实验不能证明该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D错误。]
8.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科学思维】 判断反射弧中受损部位的方法
(1)判断传出神经是否受损:电位计位于神经纤维上,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若电位计不发生偏转,说明受损部位是神经纤维;若电位计发生偏转说明受损的部位可能是骨骼肌或突触。
(2)判断骨骼肌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不收缩,说明受损的部位是骨骼肌。
(3)判断突触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收缩,说明骨骼肌正常;然后刺激神经,若电位计偏转,但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受损的部位是突触。
(二十四)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及其特征
(1)概念: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2)特点: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
2.操作性条件反射
(1)概念:亦称“工具性条件反射”。先由动物作出一种操作反应,也就是按键或是按压杠杆,随后受到加强也就是获得食物,进而使受到加强的操作反应功能键或是按压杠杆的机率增加的现象。可分为食物性和防御性两种形式。
(2)组成:分为三个部分,辨别性刺激(提供行为结果的刺激)、操作性行为(有机体的自发反应)和强化刺激(继行为之后出现并与行为相倚的刺激)。
3.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
(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按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对点训练]
1.(2022·重庆高三模拟)巴普洛夫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第1次实验,狗一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叫做非条件反射;第2次实验,在给狗食物之前,先摇铃,然后给食物,反复多次训练后,仅仅给狗摇铃也会引起狗分泌唾液,这叫做条件反射。下列对上述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两次实验中的反射弧是相同的
B.两次实验中的效应器都是唾液腺
C.两次实验中都伴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第2次实验中狗听懂了铃声,说明狗具备语言功能
C [条件反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与非条件反射相比,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比较复杂,A错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腺体构成的,这里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B错误;反射弧至少是由两个神经元组成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过程包括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因此,在反射弧当中都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第2次实验中狗到铃声分泌唾液,说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D错误。]
2.(2023·邵阳高三检测)科研人员利用虎皮鹦鹉进行研究:聪明能干的雄鸟是否更能吸引异性。每组包括1只雌鸟、2只雄鸟,共同完成以下流程。
初选 雌鸟在优选区停留时间较长一侧的雄鸟称作雌鸟的“青睐者”,另一只称作“落选者”。
训练 ①将雌鸟带离训练区。对“落选者”进行为期一周的开箱取食训练。 ②一周后,雌鸟观察“落选者”和“青睐者”的取食过程。
再选 将3只虎皮鹦鹉再次移入初选装置,雌鸟在“落选者”一侧优选区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青睐者”。
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初选时应将两只雄性鹦鹉的位置每天更换一次,且“青睐者”不进行训练
B.“落选者”雄鸟经过培训后能够打开箱子取出食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C.再选实验并不能排除雌性鹦鹉因被食物本身吸引而导致“青睐者”落选
D.雌性虎皮鹦鹉选择聪明能干的雄鸟是长期自然选择、定向进化的结果
B [分析题意可知,雌鸟在优选区停留时间较长一侧的雄鸟称作雌鸟的“青睐者”,另一只称作“落选者”,故在实验过程中将两只雄性鹦鹉的位置每天更换一次的原因是排除位置原因对雌鸟选择的影响,且为保证单一变量原则,“青睐者”不进行训练,A正确;“落选者”雄鸟进行技能培训后,可以打开箱子取出食物,这是经后天学习行为获得的,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落选者”经过“再选”后重获青睐也可能是因为雌鸟看中了它得到的食物,即再选实验并不能排除雌性鹦鹉因被食物本身吸引而导致“青睐者”落选,C正确;雌性虎皮鹦鹉选择聪明能干的雄鸟利于子代更好的适应环境并存活下来,是长期自然选择、定向进化的结果,D正确。]
1.(2019·浙江4月选考,19)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B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人体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项正确;神经末梢及伸肌属于膝跳反射的效应器,肌梭是感受器,B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C项正确;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项正确。]
2.(2019·海南卷,15)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D [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
3.(2017·海南卷,1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D [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C正确;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
4.(2016·浙江4月选考,23)以狗为实验对象,研究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实验过程中,先测定正常情况下的心率,然后分别测定仅阻断神经甲和神经乙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仅阻断神经甲 180
仅阻断神经乙 70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甲的作用是使心率减慢
B.神经乙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
C.心脏受神经甲和神经乙共同支配
D.神经乙对心率的影响比神经甲强
D [阻断神经甲后心率比正常情况快,说明神经甲(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心率减慢,A正确;阻断神经乙后心率比正常情况慢,说明神经乙(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B正确;阻断神经甲或神经乙后,与正常情况相比,心率都有变化,因此心脏受神经甲和神经乙的共同支配,C正确;从题表中可以看出,仅阻断神经甲,心率增加了90次/分,仅阻断神经乙,心率减少了20次/分,因此神经乙对心率的影响比神经甲要弱,D错误。]
5.(2014·安徽卷,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C [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断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完成的,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