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8-04 18:40:05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密云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高温度,还可以起隔绝空气的作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得到的灭火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2.(2019九上·腾冲期末)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
B.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CuO
C.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低,滤纸片的着火点高,乒乓球碎片先燃烧,A符合题意;
B、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B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铜片上的乒乓球碎片与滤纸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碎片先于滤纸片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利用了铜的导热性,将热量传递给乒乓球碎片与滤纸片,使它们的温度升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条件有三个: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得到的灭火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3.(2019九上·汤阴期末)吉林市“2·15”中百商厦特大火灾事故是由于丢弃的一个烟头引起的,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烟头在发生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的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4.(2018九上·无为期末)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 2MgO+C,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Mg发生了氧化反应
B.该反应的实验现象是生成MgO和C
C.镁条着火不能用CO2扑灭
D.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答案】B
【知识点】氧化反应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叙述,因为金属镁与氧结合生成氧化镁;B选项是不符合题意的叙述,不是实验现象,而是结论;C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叙述,因为金属镁能与二氧化碳反应;D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叙述,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就没有氧气;故答案选择B
【分析】根据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该反应的实验现象是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5.(2018九上·抚宁期末)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小旭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的是(  )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温度还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的,所以不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② 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的,而不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③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的,所以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④ 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达到白磷的着火的通入空气燃烧,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故答案为:C。
【分析】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保持一个或多个量不变,调整另一个或多个量改变,来探究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控制变量的实验往往同时有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实验现象,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这一思想是初中化学中的一种主要探究方式。
6.(2018九上·宁城期末)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B.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C.图甲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图乙比图甲环保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 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错误;A不符合题意;
B.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因而不能燃烧,错误;B不符合题意;
C. 图甲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接触氧气,错误;C不符合题意;
D. 图乙中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溶于水,没有逸散到空气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比图甲环保,正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因为五氧化二磷是白烟,容易逸散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在实验中要注意防范污染;
7.(2018九上·德州期末)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得到的灭火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8.(2018九上·漳州期末)下列描述不是创造“充分燃烧条件”的是(  )
A.将煤转化成煤气做燃料
B.“人要实,火要虚”中的“火要虚”
C.在门窗紧闭的屋内烧炭取暖
D.调节天然气炉具的进风口使火焰呈蓝色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将煤转化成煤气做燃料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燃烧,A不符合题意;
B、“火要虚”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燃烧,B不符合题意;
C、在门窗紧闭的屋内空气流动不畅,容易引起氧气的不足,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造成煤气中毒,C符合题意;
D、调节天然气炉具的进风口增大了氧气的质量,使得天然气充分燃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解答,增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增大氧气的质量
9.(2017九上·雨山期中)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能燃物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能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错误,A符合题意;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B不符合题意;
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物质燃烧更旺;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可燃不助燃,能隔绝氧气。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一个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改变;
10.(2016九上·永登期末)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解;A、钠、氢气都能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故A正确;
B、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故B正确;
C、盖上锅盖能隔绝氧气,隔绝氧气可以灭火,故C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温,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有的情况下燃烧不需要氧气参加,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
二、填空题
11.燃烧的条件:(1)   ;(2)   ;(3)   。
【答案】必须要可燃物;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三、综合题
12.(2018九上·岐山期末)家庭自助烧烤时常用机制炭(如图)做火源,它空心,可以用固体酒精引燃。
(1)机制炭做成空心的目的是   
(2)这里不直接点燃机制炭,而采用固体酒精引燃的原因是   
【答案】(1)增大炭与氧气(空气)的接触面积
(2)固体酒精的着火点比机制炭的低,更容易被点燃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机制炭做成空心,增大了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炭充分燃烧(2)使用时用固体酒精引燃,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使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从而机制炭更容易被点燃。
故答案为:(1)增大炭与氧气(空气)的接触面积(2)固体酒精的着火点比机制炭的低,更容易被点燃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及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解答
13.(2018九上·柳州期末)请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中可观察到硫在氧气中燃烧,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玻璃管中的现象是黑色的粉末逐渐变为   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仪器a中的现象是   ,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
(3)丙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答案】(1)S+O2 SO2
(2)红;CO+CuO Cu+CO2;石灰水变浑浊;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3)温度需要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 O2 SO2;(2)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后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颜色由黑色变为红色,化学方程式为:CO + CuO Cu+ CO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仪器a中石灰水变浑浊,因为CO有毒,且也不会澄清石灰水反应,所以缺乏尾气处理;(3)由于白磷着火点低,所以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通过对比可燃物要温度需要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还有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中出现光亮的黑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有一氧化碳参与反应,所以实验装置中必须有尾气处理装置;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有氧气参与;
四、实验探究题
14.(2018九上·怀柔期末)小明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1)活动1:烧杯中加入白醋后,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该气体是   ,蜡烛逐渐熄灭的原因是   。
(2)活动2:烧杯中倒入双氧水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蜡烛   。
(3)活动3: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蜡烛减小的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答案】(1)二氧化碳;烧杯中充满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
(2)燃烧更剧烈
(3)小于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活动1:小苏打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烧杯中加入白醋后,产生大量气泡、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蜡烛逐渐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烧杯中充满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 ;(2)活动2: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有助燃性,蜡烛燃烧更剧烈;(3)活动3: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蜡烛减小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所以蜡烛减小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烧杯中充满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燃烧更剧烈;小于。
【分析】物质的通途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得到的灭火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15.(2018九上·门头沟期末)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下图中四个实验分别用到水。
(1)实验A中水作用是   。
(2)实验B中水的作用是   。
(3)实验C通过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可得出的结论   。
(4)实验D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   。
【答案】(1)反应物
(2)防止集气瓶炸裂
(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隔绝氧气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电解水实验;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A是电解水,其中水作用是作为反应物
(2)实验B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高温融化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故防止集气瓶炸裂
(3)实验C通过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可得出的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实验D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与铜片上的白磷形成对比
故答案为:反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隔绝氧气
【分析】电解水试验研究对象是水,因此水是反应物;铁丝燃烧的高温融化物溅落集气瓶底,易炸裂瓶底;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可解答;热水一方面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着火点,另一方面隔绝了氧气
1 / 1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密云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2.(2019九上·腾冲期末)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
B.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CuO
C.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3.(2019九上·汤阴期末)吉林市“2·15”中百商厦特大火灾事故是由于丢弃的一个烟头引起的,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4.(2018九上·无为期末)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 2MgO+C,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Mg发生了氧化反应
B.该反应的实验现象是生成MgO和C
C.镁条着火不能用CO2扑灭
D.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5.(2018九上·抚宁期末)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小旭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的是(  )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6.(2018九上·宁城期末)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B.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C.图甲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图乙比图甲环保
7.(2018九上·德州期末)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8.(2018九上·漳州期末)下列描述不是创造“充分燃烧条件”的是(  )
A.将煤转化成煤气做燃料
B.“人要实,火要虚”中的“火要虚”
C.在门窗紧闭的屋内烧炭取暖
D.调节天然气炉具的进风口使火焰呈蓝色
9.(2017九上·雨山期中)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能燃物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10.(2016九上·永登期末)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填空题
11.燃烧的条件:(1)   ;(2)   ;(3)   。
三、综合题
12.(2018九上·岐山期末)家庭自助烧烤时常用机制炭(如图)做火源,它空心,可以用固体酒精引燃。
(1)机制炭做成空心的目的是   
(2)这里不直接点燃机制炭,而采用固体酒精引燃的原因是   
13.(2018九上·柳州期末)请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中可观察到硫在氧气中燃烧,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玻璃管中的现象是黑色的粉末逐渐变为   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仪器a中的现象是   ,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
(3)丙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四、实验探究题
14.(2018九上·怀柔期末)小明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1)活动1:烧杯中加入白醋后,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该气体是   ,蜡烛逐渐熄灭的原因是   。
(2)活动2:烧杯中倒入双氧水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蜡烛   。
(3)活动3: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蜡烛减小的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15.(2018九上·门头沟期末)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下图中四个实验分别用到水。
(1)实验A中水作用是   。
(2)实验B中水的作用是   。
(3)实验C通过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可得出的结论   。
(4)实验D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高温度,还可以起隔绝空气的作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得到的灭火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2.【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低,滤纸片的着火点高,乒乓球碎片先燃烧,A符合题意;
B、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B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铜片上的乒乓球碎片与滤纸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碎片先于滤纸片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利用了铜的导热性,将热量传递给乒乓球碎片与滤纸片,使它们的温度升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条件有三个: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得到的灭火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3.【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烟头在发生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的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氧化反应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叙述,因为金属镁与氧结合生成氧化镁;B选项是不符合题意的叙述,不是实验现象,而是结论;C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叙述,因为金属镁能与二氧化碳反应;D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叙述,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就没有氧气;故答案选择B
【分析】根据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该反应的实验现象是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5.【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温度还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的,所以不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② 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的,而不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③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的,所以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④ 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达到白磷的着火的通入空气燃烧,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故答案为:C。
【分析】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保持一个或多个量不变,调整另一个或多个量改变,来探究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控制变量的实验往往同时有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实验现象,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这一思想是初中化学中的一种主要探究方式。
6.【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 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错误;A不符合题意;
B.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因而不能燃烧,错误;B不符合题意;
C. 图甲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接触氧气,错误;C不符合题意;
D. 图乙中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溶于水,没有逸散到空气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比图甲环保,正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因为五氧化二磷是白烟,容易逸散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在实验中要注意防范污染;
7.【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得到的灭火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8.【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将煤转化成煤气做燃料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燃烧,A不符合题意;
B、“火要虚”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燃烧,B不符合题意;
C、在门窗紧闭的屋内空气流动不畅,容易引起氧气的不足,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造成煤气中毒,C符合题意;
D、调节天然气炉具的进风口增大了氧气的质量,使得天然气充分燃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解答,增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增大氧气的质量
9.【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能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错误,A符合题意;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B不符合题意;
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物质燃烧更旺;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可燃不助燃,能隔绝氧气。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一个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改变;
10.【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解;A、钠、氢气都能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故A正确;
B、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故B正确;
C、盖上锅盖能隔绝氧气,隔绝氧气可以灭火,故C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温,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有的情况下燃烧不需要氧气参加,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
11.【答案】必须要可燃物;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2.【答案】(1)增大炭与氧气(空气)的接触面积
(2)固体酒精的着火点比机制炭的低,更容易被点燃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机制炭做成空心,增大了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炭充分燃烧(2)使用时用固体酒精引燃,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使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从而机制炭更容易被点燃。
故答案为:(1)增大炭与氧气(空气)的接触面积(2)固体酒精的着火点比机制炭的低,更容易被点燃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及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解答
13.【答案】(1)S+O2 SO2
(2)红;CO+CuO Cu+CO2;石灰水变浑浊;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3)温度需要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 O2 SO2;(2)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后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颜色由黑色变为红色,化学方程式为:CO + CuO Cu+ CO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仪器a中石灰水变浑浊,因为CO有毒,且也不会澄清石灰水反应,所以缺乏尾气处理;(3)由于白磷着火点低,所以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通过对比可燃物要温度需要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还有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中出现光亮的黑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有一氧化碳参与反应,所以实验装置中必须有尾气处理装置;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有氧气参与;
14.【答案】(1)二氧化碳;烧杯中充满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
(2)燃烧更剧烈
(3)小于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活动1:小苏打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烧杯中加入白醋后,产生大量气泡、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蜡烛逐渐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烧杯中充满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 ;(2)活动2: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有助燃性,蜡烛燃烧更剧烈;(3)活动3: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蜡烛减小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所以蜡烛减小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烧杯中充满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燃烧更剧烈;小于。
【分析】物质的通途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得到的灭火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15.【答案】(1)反应物
(2)防止集气瓶炸裂
(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隔绝氧气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电解水实验;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A是电解水,其中水作用是作为反应物
(2)实验B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高温融化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故防止集气瓶炸裂
(3)实验C通过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可得出的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实验D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与铜片上的白磷形成对比
故答案为:反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隔绝氧气
【分析】电解水试验研究对象是水,因此水是反应物;铁丝燃烧的高温融化物溅落集气瓶底,易炸裂瓶底;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可解答;热水一方面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着火点,另一方面隔绝了氧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