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巩固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巩固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0 18:4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21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8分)
(1)我家是diàn( )农。祖籍广东韶( )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qiān( )移四川仪陇( )县马鞍场。
(2)我们用桐子榨( )油来点灯,吃的是wān( )豆饭、菜饭、红shǔ( )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 )料。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响水关闭化工园,是几经惨痛后的断腕抉择。
B.小明,你要轻装上阵,争取考出优异成绩。我们在场边周济你,为你摇旗呐喊。
C.小朱服务社区三十年,任劳任怨,成为社区居民口中的“小巷总理”。
D.事事顺心只是人们的期望,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无可奈何、手足无措的时候。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C.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D.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4.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句中的“特别”“勤劳”“很”“永远”是副词。
B.“家境贫苦”是主谓短语,“聪明能干”是并列短语,“穿不烂”是动宾短语。
C.《回忆我的母亲》是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情节要求完整详尽,情感渗透在叙事中。
D.《红星照耀中国》中介绍,妻子康克清眼中的朱德天性温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能与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
5.中国人的亲属称谓条理分明、尊卑有序。你能准确说出下列称呼吗 (4分)
(1)你称呼父亲的哥哥为( ),你对他自称( )。
(2)你称呼祖母的兄弟为( ),你对他自称( )。
二、课内阅读。(24分)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零零)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6.“我”家在庚子年前后遭受了哪些灾难?请分点概括。(6分)
7.“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6分)
8.下面两段话分别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6分)
(1)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2)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9.下面这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6分)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三、课外拓展阅读(25分)
卖红薯的母亲
前几年有次我回到湘西。在农贸市场的拥挤人流中,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喊我。我走过去一看,是伯母!她站在市场上,正在卖红薯。
我感到很惊讶,说:“您老人家还卖红薯呀?”伯母嗔怪我道:“调去长沙了,也不来我家里玩了。”接着说:“种多了,吃不完,烂掉可惜,所以挑来卖。”接着,俯下身去,装了半袋红薯,要我带回长沙去。我本想拒绝,可看到伯母那真诚的目光,就收下了。
不禁感慨万千,想起30年前的往事。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刚分配到湘西工作,举目无亲。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去看望老乡宛伯。刚好宛伯、伯母都在家,见到我格外热情。
寒暄一阵,宛伯、伯母非要留我吃饭。伯母进厨房忙碌去了,一会儿就做了一桌菜。酒足饭饱离别时,伯母叮嘱我:“你在这边没有亲人,就把我这儿当成自己的家,闲时常来坐坐。”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过了一段时间,宛伯的大儿子回来了,伯母打电话把我叫去,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一看,脸型、个子真的有几分相像,加上意气相投,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几年后,宛伯的大儿子到一个县里担任领导职务。
后来,伯母退休后闲不住,就在大院子里开垦荒地种小菜。他们单位院子大,荒地多,开出了一大片,种的菜根本吃不完,就挑到附近学校门口去卖。
几年后,宛伯的大儿子到一个县里担任领导职务。
后来,伯母退休后闲不住,就在大院子里开垦荒地种小菜。他们单位院子大,荒地多,开出了一大片,种的菜根本吃不完,就挑到附近学校门口去卖。
那时女儿已上小学,有时我去接女儿,便会遇到伯母。每次见到我,伯母都要给我一些,要么是南瓜,要么是红薯,要么是时鲜小菜。有时觉得不好意思,我推辞不要。伯母却坚持要送,并说:“这是我种的,没有施农药化肥,尽管放心吃。”我只得收下,对伯母感谢不已。
其时,伯母的大儿子已经当了县长,没想到伯母仍在大街上卖菜。若是在农村,种田卖菜还讲得过去,但在县城,儿子当了县领导,母亲还在街上卖菜,全国可能也找不到几个吧。
有一次,又遇到伯母在卖菜,我便劝她:“七十多岁的人了,不要再卖菜了。”伯母快人快语:“种那么多,我不卖,在地里烂掉?多可惜!”我劝她少种点儿。伯母又说:“少种点儿?我又不打牌,坐久了要生病的!”我委婉地劝她:“您儿子当县长了,被别人看到会不好意思的。”没想到伯母理直气壮地说:“他当他的县长,只要记得有个母亲在卖红薯就可以了。”我笑了笑,无言以对。
后来同朋友说起他母亲,朋友说自小母亲对他管教甚严。朋友小时候特顽皮,有一次爬到附近一株大树上掏喜鹊窝,因为树高而险,树下围满了看热闹的人。有人喊来了他母亲,他母亲一看,怕儿子不小心掉下来,便急忙喊了一声。没想到,朋友听到他母亲的声音,心一慌便掉了下来,晕死过去。是他母亲一声一声把他喊醒的……
我把红薯提上车,给朋友打电话,说见到他母亲在卖红薯。朋友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说他也曾劝过母亲,不要卖红薯小菜了,可老人家没有别的爱好,仍旧去卖。慢慢觉得,母亲在马路上卖红薯,心里总有份敬畏之心,看到别人卖红薯小菜,总会想起母亲来。
接着他自嘲地说,要是哪一天干不好,他也跟着卖红薯去!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10.文章主要写了伯母与“我”之间的哪几件事 (8分)
1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酒足饭饱离别时,伯母叮嘱我:“你在这边没有亲人,就把我这儿当成自己的家,闲时常来坐坐。”
12.如何理解“母亲在马路上卖红薯,心里总有份敬畏之心”?(5分)
13.画线段与“卖红薯”没有太大关联,肖筱认为删去更好。对此,你怎么看?(4分)
14.本文以第一人称来写,也写了不少“我”与伯母的内容。将标题改为“卖红薯的伯母”是否更恰当?说说你的看法。(5分)
四、作文(3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长,就是一场和自己的较量!
不认输、不服输,一切才皆有可能!
要求: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自选文体,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一、基础知识
1.(1)佃 sháo 迁 lǒng (2)zhà 豌 薯 tiáo
2.B (“周济”指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3.B (顿号改为逗号)
4.D (A.“勤劳”是形容词;B.“穿不烂”是动补短语;C.叙事散文情节不要求完整,但要求集中)
5.(1)伯父 侄子(侄女) (2)舅祖父 外甥孙(外甥孙女)
二、课内阅读
6.“我”家通年没吃过白米;地主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遇天灾,庄稼没收成。
7.议论;突出了母亲的沉痛诉说以及不平事实对“我”的影响与启发;交代了“我”决定寻找新生活的缘由,自然引出下文“我”的外出读书。
8.(1)反映出母亲具有摆脱压迫的勇气。(2)反映出母亲的深明大义。
9.采用设问的句式,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悼念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至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深化了文章主题。
三、课外拓展阅读
10.初次见面,伯母热情留“我”吃饭;伯母让“我”与他的儿子交上朋友;伯母时常送“我”红薯、蔬菜;伯母不听“我”劝告,坚持卖红薯;“我”再到湘西,伯母送“我”红薯。
11.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伯母待客的热情和淳朴的本色。
12.母亲在马路上卖红薯的画面,成为母亲坚守做人本色、勤劳能干、坚持劳动的美德的体现。而这些美德影响着他,教育着他,也鞭策着他,让他对工作、对群众多了关爱与敬畏。
13.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教育之严格,以及对儿子的关爱,有力地凸显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母亲伟大的形象。如果删去,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4.改后的标题没有原标题好。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而要表现的是一位母亲在儿子高居县长之位时,自己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表现了母亲的淳朴以及对儿子工作的支持。
四、作文(30分)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