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1-25 10:30:30

文档简介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是“黄土”, 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以及水土流失的成因。
教学难点:“风成说”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原》的一段无声录像(35秒)。
教师:从录像的画面中同学们是否能够判断出录像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
师生活动,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与范围
读图,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界限及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黄土的形成
讲授: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埋藏最深的黄土堆积区,黄土是该区域的中心事物。
分组讨论,师生活动: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学说——“风成说”的合理性。
3.黄土高原的地貌
展示图片,识别黄土高原上的三种代表性地貌及其形成原因,并引入下一内容。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43秒)
1.水土流失的原因
展示图片,师生活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水土流失的危害
师生活动,分析理解水土流失给当地及下游河流带来的负面影响。
3、小结及巩固。
播放录像:《黄土高原》

课件21张PPT。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乌鞘岭秦 岭长城太行山脉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位置与范围1.位置和范围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
西至乌鞘岭、南至秦
岭、北抵长城。
位置:
跨越山西、陕西、宁
夏、甘肃、青海、河
北、河南等省。秦 岭黄土剖面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最厚可在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思考黄土的世界2.黄土的形成水成说风成说风水雨相说科学家的假说(图片点击可放大) 理解:“风成说”的含义。西北风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吗?小组讨论:
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一条证据:黄土厚度象冬季的积雪一样均匀 说明黄土是被风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有可能是西北风带来的。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而成的,而是外来的。 第三条证据:黄土高原的成分与当地的基岩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第四条证据: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小组讨论下列四条证据3.黄土高原的主要景观(图片点击可放大)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不同类型的地表景观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返 回黄土塬: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顶部平坦,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区。返 回黄土梁:条带状延伸的黄土地貌类型
返 回黄土峁:呈穹状或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1.水土流失的原因植被土质降水地形自然原因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活动2 :仔细观察图中的植被、水量、泥沙,这说明了什么?该图说明:
(1)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的作用。
(2)植被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陡坡垦殖毁林开垦修路采矿人为因素1.水土流失的原因阅读69页,活动3:谈谈你的看法?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水土流失留下了什么?造成什么后果?输送大量泥沙 2、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土壤肥力下降;
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减产黄河下游:给河道整治
和防洪造成
巨大困难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主要的黄土地貌景观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小结:危害练一练 3.黄土高原各种地貌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哪种地貌 ?1.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得到广泛支持的是:( )A.风成说 B.水成说 C.风水雨相说 D.雨相说2.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A.地表光秃,植被稀少 B.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人类不合理的开垦、采矿AD黄土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