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秋天》 张哲
一、设计理念
我的设计理念是:以学定教,活用资源,顺学而导。
二、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4课,本单元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为题材,一共安排了五篇课文,本文是第四篇,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船,牧羊女等诸景致皆收笔下。作者何其芳以其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给人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让人读来宁静、悠远而又喜悦。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本单元还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的语段和词语。
三、学情分析
我所面临的对像是农村中学初一学生,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有一定的困难。我所教的班级,班风较好,学风较浓。学生的基础知识较扎实,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错,但有少数同学仍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数后进生的厌学情绪很大,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非智力因素有待激发。因此,本课教学过程将运用课程资源从“引秋——诵秋——品秋——写秋”四大板块,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新课标及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运用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停顿、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运用资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运用资源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读和写是学生最为必要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停顿、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诗这种文学体裁,偏重于抒情言志,读诗必须饱含感情才能生动感人,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因此,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运用的资源就重点为解决这些重难点而设计。
五、说资源的选取与运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参考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案,选取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运用了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上的一些图片资料及习题、音乐等。
六、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组织教学
情境教学法: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于亲”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本课开头就通过观看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
诵读法:这是本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将采取听录音读、指名读、自由朗读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不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合作探究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联想想象法:在语文学习中,联想和想象是最活跃的创造性因素。本文要求学生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比较法: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比较分析能力,我又引入了比较法。让学生把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与课文比较,比较它们在写景与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我安排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
七、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
引秋
上课开始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我的设计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诵秋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首先是听录音读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并配以不断变幻着的美丽的秋景图。播放前,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
其次是自由朗读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
再次是指名读请几位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本环节中远程教育资源的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极大地突破了感官局限,将课文中的文字内容形象生动化。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优美如画的图片,通过声像并茂、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非智力因素。这些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难点,我的设计依据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运用的远程教育资源也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㈢品秋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课件上出示的四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1、诗运用哪些景物来描写乡村秋景?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
2、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3、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4 自由读诗,试着给每一节诗拟一个小标题。
(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㈣写秋(10分钟)
欣赏下面小诗,结合本文内容,完成仿写题。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㈤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与课文比较,
它们在写景与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对比阅读引入到诗歌课堂教学中,在诗歌的意象对比中品味意境,理解诗歌情感,并注重积累,这是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我的设计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评价中明确指出:“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㈥板书
(本课的板书借助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对全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弄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设计依据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要求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