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〇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乐府《杂曲歌辞》调名,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的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回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调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
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奇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辦证地看待自己的因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熙宁(1076 年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撒七年末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
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〇 学 情 分 析
九年级的学生基本能够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内容,并且能够掌握古诗词的一般鉴赏方法。但是学生们对刘禹锡、李白、苏轼等名家了解得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多加补充,让学生明了其风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古诗词朗读的能力,通过分析意象和语言来体悟古诗之情。
〇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品味诗句,牢记并运用哲理名句,理解感悟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借意象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看待问题的心态。
3.通过课堂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查询作者的相关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障碍。
3.结合课下注释初步读懂诗词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三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炼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的优美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吧!
二、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圈点勾画出李白《行路难》诗中的意象,并思考其中的情感。
[参考翻译]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著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像吕尚垂钓买,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圈点勾画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的意象,并品味其中的情感。
[参考翻译]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圈点勾画出《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并思考其中的意义。
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对照课文注释书面翻译全文,让他们交流,教师提供译文参考。
[参考翻译1]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参考翻译2]丙辰年中秋之夜,欢畅痛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之怀念弟弟苏辙。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颜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门窗上,照着不眠之人。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的明媚皎然。
三、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一)与苏轼对话
[教师活动]让我们再次朗读《水调歌头》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生齐读)
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明月) “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例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例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二)与李白对话
[教师活动]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①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
③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④ 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①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遭遇,在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意志。
② 共分三层,每层四句。
③ 比喻奸佞当道,仕路艰难。
④ 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三)与刘禹锡对话
[教师活动]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英新。失败后, 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四、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一)走进《水调歌头》的环境[教师活动]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学生活动]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由此可见,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
[教师活动]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学生活动]生:同意!(生齐背全词。)
(二)走进《行路难》的环境[教师活动]1.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
2.陶渊明在《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出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1.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心中的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2.《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他远离世俗烦恼,从中获得了心灵的安逸。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高呼”行路难“,是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三)走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环境[教师活动]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学生活动]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凄凉,而是诗人的内心凄凉。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作者离开了二十三年,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里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满含着酸楚与痛苦啊。
[教师活动]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教师活动]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五、阅读方法小结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学生活动]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教师活动]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三首诗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