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三年级入学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埴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啦
燕 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瞰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抑 合题目要求的。
"
. " “ ”1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中,出现了一个被称为 卤小臣 的官员名称 ( X 小臣 一般是直接
"
I郎 ” “
如 服侍于商王的近臣, 卤 说文解字释义为 西方的盐碱地
”)。 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
岩 A.商王重视盐业的发展 B.官僚体系已相当完备
长 C.官营手工业比较发达 D.出现古代最早的文字
2.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 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
召 ” ”
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 既然不能量化考核,结果就是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
由此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悉
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B.减少了政治腐败现象
蓝
C.减弱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愁
紊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熙
3.唐朝建立后,政府逐渐重视正史的编修。 贞观三年(629 年),唐太宗设立秘书内省专职整理
"
修订(唐前)五代史,称其 彰善瘫恶,足为将来之戒“ ;后又将史馆独立出来,转置到门下省由
宰相监修并形成制度。 唐朝史馆制度的发展
A.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
B.彰显了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
C.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D.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
"
4.宋人徐守信有诗言: 遥望南庄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
马 ”
“
牛 南庄北宅眼前花,好儿好女莫谩夸。 我若一朝身死后,又属张三
”
李四家 。 该诗句中描
泌 述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抻
A.经济格局的变化 B.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
C.土地政策的调整 D.重衣抑商政策的强化
[高三历史 第1页(共6页)) , 24- llC
{#{QQABDQQUggioQAIAARhCAQnyCgMQkBGCCIgOxBAAIAAAiBFABAA=}#}
{#{QQABDQQUggioQAIAARhCAQnyCgMQkBGCCIgOxBAAIAAAiBFABAA=}#}
{#{QQABDQQUggioQAIAARhCAQnyCgMQkBGCCIgOxBAAIAAAiBFABAA=}#}
{#{QQABDQQUggioQAIAARhCAQnyCgMQkBGCCIgOxBAAIAAAiBFABAA=}#}
{#{QQABDQQUggioQAIAARhCAQnyCgMQkBGCCIgOxBAAIAAAiBFABAA=}#}
{#{QQABDQQUggioQAIAARhCAQnyCgMQkBGCCIgOxBAAIAAAiBFABAA=}#}贵州省高三年级入学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商代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卤小臣”是直接服侍于商王的近臣,该官
员名称的出现说明此时在商代的宫廷中,已设置专门管理盐事的官员,并且与商王关系紧密,由
此可以佐证商王重视盐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商代有管理盐业的官员,不能推断
出商代整个官僚体系是否完备,故排除B项;单凭盐业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商代整个官营手工业
的发展状态,故排除C项;古代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不是甲骨文,故排除D项。
2.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
步”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不完全等同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官由中
央官兼任,这样就将推荐、征用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材
料“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说明九品中正制并不是公平公正的,故排除A
项;在九品中正制下,“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易导致大量士人为了获得更多升迁机会而
不断地去攀附权贵,从而加重政治腐败现象,故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有益于士族权势的开
展,加强士族对政权的控制,故排除C项。
3.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史学研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政府对正史的编修十分重视,
唐太宗设立秘书内省专职整理修订(唐前)五代史,并称其“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这反映
出唐朝政府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政府重视正史的编修,与中央
官制的完善无关,故排除A项;史馆制度与监察体系无关,故排除C项;史馆制度的发展推动
了史学著作的涌现,D项因果倒置,故排除D项。
4.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兼并。材料中的诗句“我若一朝身死后,又属张三李四家”反
映了土地买卖频繁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
地政策,故选C项;土地买卖的频繁与经济格局的变化、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无关,故排除
A、B两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故排除D项。
5.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前期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时期,政府将文化浸润
作为治理西南边疆的一项重要民族政策,通过宣扬儒家文教来增强西南边疆民族对中央王朝
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西南地区与内地的文化差距,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
“因地制宜”,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推广文化教育的结果,故排除D项。
6.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中期的人口问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央禁止流民涌向东北的背
景下,东北地方官员并未严格遵循禁令,反而较为宽容地允许流民前往,故选B项;材料无法说
明东北成为流民的主要迁入地,故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中央集权制下的清朝实情,故排除
C项;流民迁入吉林、长春,并不能就此说明这两地的居民生活状况恶化,故排除D项。
7.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武昌起义前后,地方精英在政
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在进行变革尝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故选A
项;近代中国并未完全成为殖民地,故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社会转型时期形势的多变,故排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