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复活(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1 09: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监狱探望:灵魂的唤醒与自我的救赎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书情节,了解小说人物关系。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全文主旨,理解“复活”意蕴。(重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节选语言,赏析人物形象刻画。(难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人性理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作家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20岁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24岁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27岁月参加克里米亚战争,一年后,进入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82岁病逝。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纵然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
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整体情节】(详看讲解视频)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她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聂赫留朵夫准备和她结婚。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与另一个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婚,开始新的生活。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描写的是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请求她宽恕的场景。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
(二)任务一:“复活”解读——玛丝洛娃角度
【提问】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明确】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玛斯洛娃经过心理斗争,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他恢复本性。
【提问】玛丝洛娃为何而“死”?
“复活”一词是针对“已死之人”所用,玛丝洛娃在“复活”之前,一定有过一段堕落的经历。结合《复活》整本书的情节,思考造成玛丝洛娃不断沉沦,最终陷在社会的泥潭中无力自拔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1)周围的环境
①童年遭遇:生下来就被抛弃,缺少父爱、母爱;
②思想根源:在地主家的生活,特殊的身份——半养女、半家奴;
③恋爱经历:18岁时被聂赫留朵夫欺骗,丧失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开始仇恨社会,并变得玩世不恭起来;
④不幸生活:在她寻找工作、力图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的时候,不断地被骚扰、被凌辱、被欺压,她沿着社会的阶梯不断向下滚,最后滚进火坑。
(2)自身原因——对舒适生活的渴望
好几回有人来提亲,玛丝洛娃都没有答应。她觉得跟那些向她求婚的工人在一块生活未免太苦,她已经在女主人家里过惯比较舒服的生活。
(3)社会制度
沙皇专制后期的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困苦,妇女地位低下。“成千上万的妇女不但得到政府许可,而且得到政府奖励,纯粹为了促进国民幸福而过着的生活;十个妇女当中倒有九个会以痛苦的疾病、早衰、死亡作为结局。”
【提问】玛丝洛娃“死”后如何?
由于社会制度、环境与自我心理等三重因素的影响,玛丝洛娃最终堕落了,本性被掩盖,纯良的灵魂死亡,课本选段中的玛丝洛娃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单纯善良的姑娘,而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她肉体虽然活着,但精神上已经死去。阅读课本中的选段,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玛丝洛娃人物特征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
【明确】(1)肖像描写
第44段肖像描写:说明这是一个深受苦难折磨但依旧不失可爱的姑娘,脸因牢狱生活变得“苍白而微肿”,眼皮也是浮肿着的,但眼睛仍“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2)神态描写——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媚笑”:(提问:请替玛丝洛娃说出她的潜台词或真实的内心读白)
①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第2段)
【分析】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②“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第43段)
【分析】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嫌恶”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这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③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第53段)
【分析】神态描写。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④“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第65段)
【分析】语言、神态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⑤“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第76段)
【分析】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的“讨男人喜欢的媚笑”表明她仍将自己当做妓女,对于赫聂留朵夫“赎罪”一说充满不信,认为他仍旧是想玩弄自己。
【小结】玛丝洛娃的笑,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在她看来,人世间无非是好色之徒的聚居地,他们窥伺她,不择手段地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了这一点,她的遭遇让她坚信这一点,所以此时她已经完全堕落,世俗化了。
(3)语言描写
①“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第54段)
【分析】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了十个卢布。
②“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第69段)
【分析】语言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③“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第78段)
【分析】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小结】饱受生活摧残的玛丝洛娃此时已经不相信任何人,内心早已砌起一堵高墙,变得冷漠、怀疑、贪利。
(4)动作描写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第64段)
【分析】动作描写。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刻画出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形象。
(5)心理描写
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第44段)
【分析】心理描写。被社会欺骗、欺辱、迫害过的玛丝洛娃不相信眼前的赫聂留朵夫——“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即使她爱过他,但残酷的生活早已使玛丝洛娃不再如初,对现在的她来说,周围的男人都是想要玩弄女人,而她作为一个妓女,也只有一个目的——“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
【总结】玛丝洛娃原本是一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
所以,玛丝洛娃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肉体虽然活着,但灵魂已经死亡。
【提问】玛丝洛娃为何能“复活”?
1.内因:玛丝洛娃本性未泯。
事实上,玛丝洛娃并非无可救药,她单纯善良的天性并没有完全泯灭,只是面对社个世界,她不得不在心理与行为上为自己筑起高墙,保护自己。课文节选部分是多年后两人的重逢,对玛丝洛娃来说,这是毫无心理准备的,因此这次重逢难免会在她的心里激起波澜,而这难免会引起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的混乱。在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中,玛丝洛娃镇定下来之后,会对聂赫留朵夫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这也正是这位饱经磨难的女子身上最光辉的地方。
【提问】请从节选部分找出玛丝洛娃心理活动混乱的地方(或者说可以证明她还有保有一丝善良纯朴、理性觉醒的地方)
16段:玛丝洛娃认出聂赫留朵夫的第一反应:“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眼睛不看他”“涨红的脸”——说明她对聂赫留朵夫还是有印象,有感觉,毕竟曾经爱过。
20段:玛丝洛娃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说明玛丝洛娃并没有彻底地拒绝聂赫留朵夫,当然这里也含有从聂赫留朵夫那里弄点好处的想法。(还有第27段对玛丝洛娃来到聂赫留朵夫身边时的描写)
32段:玛丝洛娃询问聂赫留朵夫怎样找到自己,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说明此时玛丝洛娃的内心还是留有一丝期待,对眼睛的描写说明其内心的矛盾:这个深深伤害过自己的男人,为什么如今又来找自己?
特别是第44段的心理描写,玛丝洛娃对于聂赫留朵夫的突然出现很“震惊”,甚至还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天地”(也就是回想起那段两个彼此相恋的美好时光),可见,那段感情在玛丝洛娃内心一直保存着,而现在的堕落,只是她用以驱除痛苦、麻醉自己的方式,内心深处还是那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卡秋莎。
【小结】因此,玛丝洛娃没有完全沦为生活的奴隶。在旧日情人的面前,她表现出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只是反映了她难以消解的痛苦,更体现出其倔强的自尊和自我的觉醒。
2.外因:聂赫留朵夫的悔改和帮助
课文中,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一方面,聂赫留朵夫是玛丝洛娃悲惨遭遇的直接责任人,另一方面,当时残酷的社会给玛丝洛娃的只有打击和伤害,其中,聂赫留朵夫是唯一一个真正关心她的人,也是唯一有可能帮助她的人。因此,聂赫留朵夫的悔改使得玛丝洛娃有了获救的可能。
对于聂赫留朵夫的悔改,节选部分有大量心理描写。请阅读课文,划出描写聂赫留朵夫心理活动的部分,概括其悔改的心理过程。
【明确】阅读第59-62段和66-67段。
心理过程:①求得心安。聂赫留朵夫起初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悔改打消罪恶和愧疚的折磨,他想的是“怎样才能对他有利”(60),此时,其目的是“自救”。
②拯救对方。玛丝洛娃的堕落和冷漠引起了聂赫留朵夫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但他最终觉得需要“在精神上唤醒她”(67),对玛丝洛娃产生了“不带丝毫私心”(67)的感情和责任,只希望“能恢复她的本性”(67),此时,他的目的由“自救”变成了“救人”。
(三)任务二:探究“复活”的双重内涵
“复活”是针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聂赫留朵夫拯救玛丝洛娃的过程正是自救的过程。
起初,聂赫留朵夫的目的单纯指向自救。当他看到玛丝洛娃的堕落、冤屈与痛苦之后,他才真正直视自己的罪恶,产生了“不带丝毫私心”的感情和责任。当然,正是因为有了单纯的拯救玛丝洛娃的决心,他才有了自救的力量。
【小结】“复活”的含义:一是聂赫留朵夫良心、道德上的复活,二是预示着玛丝洛娃以后精神上的复活。
【补充】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是一个忏悔贵族。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健康、阳光、真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
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总之,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放纵情欲、走向堕落——从忏悔走向复活。聂赫留朵夫由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是人性由失落到复归的过程,也即改恶从善、善战胜恶、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教学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生动的细节描写;
②独特的讽刺手法。即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害人者成了受害者的陪审员,这是对俄国社会一个赤裸裸的讽刺。
③突出的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