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1 21:45:52

文档简介

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中,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卤小臣”的官员名称(“×小臣”一般是直接服侍于商王的近臣,“卤”说文解字释义为“西方的盐碱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
A.商王重视盐业的发展B.官僚体系已相当完备
C.官营手工业比较发达D.出现古代最早的文字
2.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由此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B.减少了政治腐败现象
C.减弱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唐朝建立后,政府逐渐重视正史的编修。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设立秘书内省专职整理修订(唐前)五代史,称其“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后又将史馆独立出来,转置到门下省由宰相监修并形成制度。唐朝史馆制度的发展
A.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
B.彰显了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
C.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D.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
4.宋人徐守信有诗言:“遥望南庄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南庄北宅眼前花,好儿好女莫谩夸。我若一朝身死后,又属张三李四家”。该诗句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格局的变化
B.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
C.土地政策的调整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5.康熙五年(1666年),朝廷令各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许在附近府县考试,文义通达,每县额取两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题准,云南土官族属子弟及土人应试,附于云南等府,三年一次。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A西南地区与内地的文化差异大
B.政府重用文教增强边疆的国家认同
C.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D.儒家文化在西南地区得到空前发展
6.嘉庆皇帝在批复《查办吉林、长春两厅流民折》中提道:“流民出口,节经降旨查禁,各该管官总未实力奉行,以致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数千户之多,总以该流民等业己聚族相安,聚难驱逐为词,仍予人册安插。”据此推测,当时这两地
A.已经成为流民的主要迁入地
B.政府对移民持宽容态度
C.摆脱中央对地方行政的干预
D.居民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7.武昌起义前后,南方口岸城市地方精英希望通过签办团防来稳定地方秩序。在筹办过程中,支持“新政”“立宪”的绅士和经营现代工商业的新式商人取代传统乡绅,成为筹办团防的首要领导者。这反映了
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B.近代中国逐步向殖民地过渡
C.社会转型时期形势的多变
D.地方精英对列强侵略的态度
8.20世纪30年代,各大城市学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成下乡宣讲团。有学生回忆,“农民开始是不了解我们这些‘洋学生’的,以为是来传教的,后米我们调整方法,开始从调查、访问人手,了解到民间疾苦和人民的灾难,民众也逐渐接受我们这些‘洋学生’”。由此可见,这一方法调整
A.旨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
B.反映了农民民族意识比较落后
C.表明学生开始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D.推动了广大学生与农民的结合
9.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这些指示
A.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C.调动了各阶层团结抗战的积极性D.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10.下表为1952-1985年中国年平均投资统计表。据表可推知,此时期中国
A.政府关注民众生活的改善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11.在古代雅典,人们认为妇女除了家政,所受的教育越少越好。喜剧诗人米南德认为:“教妇女识字?一个严重的错误!这就像给一条可怕的毒蛇加上额外的毒液。”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男尊女卑的观念逐渐强化
B.权利分配存在着性别的歧视
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女权意识推动妇女走出家庭
12.下表所示为部分学者对宗教改革的看法,据此可以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学者对宗教改革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
B.学者对宗教改革的看法逐渐趋于客观
C.这些观,点都未认识到宗教改革的作用
D.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对宗教改革的评价
13.1880年4月,马克思为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起草了《工人调查表》,提出了100个问题,详细了解工人劳动环境、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生活以及劳资关系状况,从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剩余价值。据此可知,马克思此举
A.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B.丰富了巴黎公社的理论
C.推动了调查研究方法之风
D.指导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14.1882年,英国发动侵略埃及的战争,并占领了整个埃及,把埃及变成其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婴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终于迫使英国让步。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从侧面反映出一战后
A.埃及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英国承认埃及完全独立
C.世界殖民体系宣告瓦解D.英国强国地位完全丧失
15.《联合国宪章》中规定:“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这些规定
A.有利于建立和平的国际秩序B.延续了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
C.维持了冷战时期的强权政治D.突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16.下表是1960-1980年欧美部分国家公共福利支出(包括现金支出和健康保险)占GDP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A.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B.国家制度已被部分破坏
C.人民斗争取得显著成果D.政府社会保障不断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下表为不同时期有关科举制度的史料。
材料二
“考试权独立”思想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成为南京临时国民政府考试制度确立和推行的直接理论基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提出了以考试权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他令法制局的文官编写草策,规定文官考试委员隶属于内阁总理,掌管高等文官考试、任用等事项,以及高等文官试验科目厘定事项等。南京临时政府遵照孙中山的考试权思想,先后拟定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等有关文官考试的法令。这些法令对文官的考试和任用等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划。《任官令》规定了简任、荐任和委任三种不同等级的文官任用规则,还规定了考试的种类、资格、科目与作弊的惩罚等。尽管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短暂,参议院没有完成这些法令的立法程序,但这些法令对以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参加考试担任文官的权利。“考试权”第一次被写入宪法。
---摘编自邱静远《依法治考:孙中山“考试权独立”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材料一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考试权独立”思想对南京临时政府文官选拔制度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德国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人们往往把1890-1918年的德国称为“威廉时代”,因为这个时代贯彻一种“威廉主义”的方针政策。威廉二世执掌国政后不久便开始执行一条“新路线”,即“世界政策”。“世界政策”的要点就是殖民主义和海军主义政策。威廉二世得意地解释他的“世界政策”就是向海外扩展殖民地,掌握制海权,争霸世界:“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定叫海神手中的三叉戟(即制海权)掌握在我们手中”。德国从“大陆政策”转变为“世界政策”,是由于德国工业的起飞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帝国主义向外扩张的矛头主要指向北非、亚洲(中国)、巴尔干和土耳其。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德国哥廷根大学被誉为“数学的麦加”,每年都有大批高水平数学博士毕业。但是,即使如约翰·冯·诺伊曼这样已在集合论方面小有名声的科学才俊,也只能充当汉堡大学数学系的编外讲师。20世纪30年代,上述形势更趋严峻。1933年4月,德国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截至1935年年底,已有44名德国数学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同年5月,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优先营救德国数学家难民,并通过美国数学学会将他们迅速安排到大学里的研究岗位。1935年后,迫于美国本土数学家的压力,基金会和数学学会的营救速度放缓,往往只能营救一流水平的数学家。1941年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德国数学家库朗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涵盖了数学、力学、计算机、统计和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团队中成长出了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彰显了巨大的成效,研究所也被誉为“世界应用数学分析之都”。
---摘编自李工真《20世纪“世界数学研究中心”的洲际转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皇威廉二世积极推行“世界政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周边的陆地邻国大多数是刚赢得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他们对选择了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普遍存在疑惧…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被顺利地解决的。
---摘编自齐鹏飞、李葆珍《新中国外交简史》
材料二
1964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会见法国议员代表团时说:“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你们不是共产党,我们也不是你们的党…但我们可以合作,在我们之间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不许有哪一个大回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二是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加强来往。”这种现实主义态度,打动了法国人,因为它符合国际利益的矛盾关系。中法建交后,有人曾询问戴高乐总统的动机,这位法国总统只以一句话来回答:“法国承认的,仅仅是世界的现实。”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边邻国对新中国“普遍存在疑惧”的原因,并说明中国如何“顺利解决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外交”写一篇关于中国外交智慧的小论文。(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反思清朝何以取代明朝的时候,顾炎武对清朝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体现了一名思想家的历史的“自觉”。
选择一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思想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思想家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贵州省高三年级入学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商代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卤小臣”是直接服侍于商王的近臣,该官
员名称的出现说明此时在商代的宫廷中,已设置专门管理盐事的官员,并且与商王关系紧密,由
此可以佐证商王重视盐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商代有管理盐业的官员,不能推断
出商代整个官僚体系是否完备,故排除B项;单凭盐业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商代整个官营手工业
的发展状态,故排除C项;古代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不是甲骨文,故排除D项。
2.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
步”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不完全等同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官由中
央官兼任,这样就将推荐、征用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材
料“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说明九品中正制并不是公平公正的,故排除A
项;在九品中正制下,“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易导致大量士人为了获得更多升迁机会而
不断地去攀附权贵,从而加重政治腐败现象,故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有益于士族权势的开
展,加强士族对政权的控制,故排除C项。
3.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史学研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政府对正史的编修十分重视,
唐太宗设立秘书内省专职整理修订(唐前)五代史,并称其“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这反映
出唐朝政府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政府重视正史的编修,与中央
官制的完善无关,故排除A项;史馆制度与监察体系无关,故排除C项;史馆制度的发展推动
了史学著作的涌现,D项因果倒置,故排除D项。
4.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兼并。材料中的诗句“我若一朝身死后,又属张三李四家”反
映了土地买卖频繁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
地政策,故选C项;土地买卖的频繁与经济格局的变化、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无关,故排除
A、B两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故排除D项。
5.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前期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时期,政府将文化浸润
作为治理西南边疆的一项重要民族政策,通过宣扬儒家文教来增强西南边疆民族对中央王朝
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西南地区与内地的文化差距,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
“因地制宜”,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推广文化教育的结果,故排除D项。
6.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中期的人口问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央禁止流民涌向东北的背
景下,东北地方官员并未严格遵循禁令,反而较为宽容地允许流民前往,故选B项;材料无法说
明东北成为流民的主要迁入地,故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中央集权制下的清朝实情,故排除
C项;流民迁入吉林、长春,并不能就此说明这两地的居民生活状况恶化,故排除D项。
7.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武昌起义前后,地方精英在政
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在进行变革尝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故选A
项;近代中国并未完全成为殖民地,故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社会转型时期形势的多变,故排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11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