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高考小论文写作指导(三、以小见大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历史高考小论文写作指导(三、以小见大题)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1 09:1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千古回首杏雨西湖边
纸伞朦胧间洒下阴影一片
眉眼低垂微敛
风声掠过指尖
素衣映湖中月 水光潋滟
把盏笑谈世间 酒色清浅
琴音何处寄
流星泯灭光阴
琉璃月下冰冷的空气
檐下花灯熟悉记忆
风动烛火似已熄
怀念忘川夜空中流萤
示范写作
上海高三历史二模小论文
写作指导
二、试题分析及写作示范
上海高三历史等级考试题分成四大主题,每个主题下有题头说明、阅读材料,中间穿插简答题,小论文位于第四主题的最后一道题,即压轴题,分值一般是15分,相对固定的问法是“你如何看待……事件、人物、观点”等。
根据小论文的题目,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即事件评论题、关系评论题、以小见大题、观点评论题以及其他混合型题型。
写作时,第四大题的的主题、题头说明及前几个简答题往往能给小论文提供思路。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切入,分成四个自然段写作,三个角度最好都能写到,或者根据题目材料选择其中两个角度重点写作。
本专题结合近年来,尤其是部编版教材使用后,上海高三各区模拟卷的第四主题,讲解分析小论文思路,并给出学生范文,以供参考。
导言
(三)、以小见大题
题目通过事件、器物、思潮等的发展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① 分析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影响
② 强调事件是历史宏观变化的缩影
吴淞社区小王同学报名参加了小区组织的“故乡行走一日游”活动,活动的目的地是“半岛1919文创园区”(位于蕰藻浜与泗塘河交汇形成的半圆地带)。
小王同学发现文创园区曾经是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的旧址,纺织机、运煤输送带、出渣口、钟楼等这些带着纱厂历史印记的元素也被一一保留下来,曾经的厂房、车间、仓库而今被改造成为设计工作室、艺术展示空间、婚礼会馆、创意体验中心等文创产业聚集地,旧时的纱厂重获新生。活动结束后,小王同学收集与整理有关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的资料供学习:
2023上海宝山区二模卷 第四题 :纱厂“新生”
一、材料
试题分析(1)
材料一: 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大事年表
材料二:
……民国11年以后,民族棉纺织业受到日商企业的排挤和打击,……大中华纱厂第二次招股未能足额,……只好承办公司债,承受高额利息重负。加上外商纱厂联合压低纱价的倾轧,终于使这家开办不到3年的模范工厂被迫出售。
----摘编自《上海纺织工业志》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纱布进口锐减,市价突飞狂涨,纱厂连年大利,给中国发展棉纺织业以良机……。至民国11年,上海新设华商纱厂19家,新增纺锭487222枚,占全国新增华商纺锭的47.6%。
上海棉纺织业的建厂高潮转瞬即逝,接着进入萧条时期。……从民国20年到1949年,上海纺织工业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曲折发展阶段。……上海沦陷后,租界以外的华商厂均被“军管理”,由日军委托日商纱厂经营,倍受掠夺。……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棉花来源断绝,交通阻隔,纺织品销路锐减。两年后,日伪又对纱布实行强制收购,上海的纺织工业又一次陷入困境。
抗战胜利初期,由于原棉缺乏,电力不足,资金短缺,纺织企业的开工率一般只有50%左右。……但是,随着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崩溃,上海纺织工业再度陷入困境。民国37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同时施行物价管制,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此举使上海民营纱厂遭受巨大损失。
---摘编自《上海纺织工业志》
二、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12.材料一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创办初期的企业性质是(单选,2分)
A.外资企业 B.洋务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国营企业
13.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上海国有纺织业开始调整转型的背景是(单选,2分)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4.依据材料二,概括大中华纱厂被迫出售的原因。(4分)
15.依据材料三,概括民国时期上海民营纱厂的经营状况。(4分)
答案:C
答案:D
答案:外资(日资)打压、高额债息、资本不足、同行竞争。
答案:总体发展艰难。
经营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短暂发展后陷入困境,;受日本侵略和国民政府反
动政策的多重打击。
16、你如何看待纱厂“新生”?
时间范围:
近现代(19世纪、20世纪、21世纪)
发展过程(“是什么”)
原因(“为什么”)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提升:
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什么:
为什么:
近代曲折发展
是什么:
为什么:
现代获得“新生”
共产党的领导
20世纪初期:诞生
一战期间:繁荣
抗战、解放战争期间:萧条
20是5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科技+时尚”转型
重新改造、文化创意+文物保护
以小见大(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
工业文化传承保护……
三、小论文试题分析及范文:
分析
上海纱厂的发展与受创,反映出中国的近代历程,其“新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辉煌成就的缩影。
上海纱厂的发展史,折射出了中国百年近代史。1920年左右,民族资本企业盛行,大量的工厂在此时建立。恰逢一战让列强无暇顾及中国发展,因而实业家们把握良机,纱厂达到高潮。然而随着日军的入侵,纱厂也沦为了日寇牟利的工具。在抗战胜利后,虽然纱厂主权收回,但全国经济萧条,纱厂效益也就不佳。国民政府经济的彻底崩塌,更是给予纱厂当头一棒。纱厂的兴衰,足见其发展的曲折,以及时代对于其影响之大。
在中共领导下,纱厂重获活力,获得“新生”。原先的两大纱厂在几度收购与更名后合并为国营纱厂,人数过万,这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后,纱厂也跟随时代潮流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变为知识密集型科技产业,再焕生机。21世纪,纱厂完成了产业园的转型,这也源于是时代发展而做出的重大转变。政府将其设立为市级保护单位,也反映出当下对于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上海纱厂的百年变迁,与时代的变革密切相关,可见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其成为保护单位也提醒我们以史为鉴,放眼未来。
范文
试题分析(1)
2022上海黄浦一模卷 第四主题:苏州河十八湾
一、材料
苏州河流经上海市区的河道全长 26 公里,仅普陀区约 14 公里的河道上,竟有 18 个弯道,这种情况在全国城市的内河中极为罕见。九曲十八湾,曲曲有传说,湾湾有故事。这些如数家珍的故事,就是上海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
2007 年 9 月 4 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时提出,要挖掘苏州河百年工业文明,传承历史文脉,着力发展水岸经济,促进沿岸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使之成为水岸经济的一个亮点。以下是特意挑选苏州河十八湾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六个湾的相关信息:
材料一:潭子湾。潭子湾的南面现在有纺织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等。1878 年李鸿章在这里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机器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潭子湾曾经是上海最有名的穷街,也是都市里最后的“村庄”。90 年代以前,潭子湾与朱家湾、潘家湾和药水弄共称作“三湾一弄”,如今这里是上海著名的住宅区,高密度的“中远两湾城”。
材料二:朱家湾。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建厂,任何与中国订有“最惠国条约”的国家同时获得这一权利。于是日商的“内外棉”多家工厂在这里建立。外资企业的出现也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
材料三:宝成湾,也被称为“纱厂湾”。这里更是崛起了丝织业的著名企业——美亚丝绸厂。至上世纪 20 年代,宝成湾区域形成上海纺织工业的摇篮和高密度聚集区,占到全国纺织业的 20%;解放后,上棉一厂、六厂、七厂集聚 ,又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纺织集群。
材料四:
小沙渡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公共租界扩展至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渡口南岸形成居民点,亦称小沙渡。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英商美查公司在这里兴建了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的化工厂——江苏药水厂,得名药水弄。大批从江苏、安徽等地逃荒的农民来此谋生,这里成了上海滩著名的棚户区。1916 年,中国第一家生产电风扇的民族工业企业——华生电扇厂,上世纪 30 年代号称“远东第一”的印染加工厂等均诞生于此。
20 世纪 20、30 年代,小沙渡区域已成为沪西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人聚居地区。小沙渡湾还是中国革命火种最早燃烧的城市地区之一,聚集在这里的工人,在“五四”运动中最早登上历史舞台。1919 年 6月 5 日,内外棉三、四、五厂的几千名工人关车停工,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到 11日,上海共约 11 万工人和 7 万店员投入到“六三”大罢工。党的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曾经赞赏上海小沙渡和北京长辛店,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的起点。1920 年中共早期著名工人领袖李启汉在小沙渡区域创办了工人半日学校,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工人学校。中国革命先驱陈独秀、李汉俊编辑发行过《新青年》、《劳动界》等先进刊物,陈望道、李达、刘少奇等都在小沙渡工人区留下战斗的足迹。小沙渡湾又被誉为“赤色沪西”。
材料五:学堂湾。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圣约翰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前身)所在。圣约翰大学创建于 1879 年,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是民国时期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曾培养出实业家荣毅仁、第一代外交家顾维钧、语言学家林语堂、一代报人邹韬奋、建筑大师贝聿铭等优秀人才。
材料六:梦清湾,又称啤酒湾。这里曾是上海啤酒厂旧址,其前身为 1919 年挪威人汉巽收购的外资企业,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随着苏河水岸生态建设工程的推进,苏河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景变美了。近年来梦清园水域百舸竞渡,竞逐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的奖牌,见证了苏河水岸环境的改善。
——以上材料摘编自金德琅主编《苏州河十八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3 年
10.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近代以来苏州河畔工厂企业的性质,并简述工厂发展的原因。(10 分)
二、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答案:
性质:外商企业、洋务运动民用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国营企业、上市企业等
(4 分)
(外商企业:日商的“内外棉”沙厂,英商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的化工厂—江苏药水厂。洋务运动民用企业:1878 年李鸿章,中国近代第一个机器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916 年,中国第一家生产电风扇的民族工业企业—华生电扇厂、上世纪30 年代号称“远东第一”的印染加工厂均诞生于此。国营企业(社会主义):解放后,上棉一厂、六厂、七厂在此集聚。)
原因: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上海开埠,《马关条约》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工厂;全球航路开辟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洋务运动创办企业,以实现“求强求富”;洋务运动等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重视国有企业的发展。
(任意 3 点,6 分)
11.根据以上材料,小沙渡湾为何被称为“赤色沪西”?请说明理由。(5 分)
原因:小沙渡湾蕴含着上海和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缩影,是中国开展工人运动的起点。
(或者概括为:组织工人运动,创办工人学校,创办先进刊物、宣传新思想,革命先辈的革命足迹;)
理由(史实):“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罢工斗争,游行示威,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展示工人阶级的力量;创办了工人半日学校,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工人学校;中国革命先驱陈独秀、李汉俊编辑发行过《新青年》《劳动界》等先进刊物,陈望道、李达、刘少奇等都在小沙渡工人区留下战斗的足迹。(5 分)
1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苏州河十八湾的百年历史?(15 分)
①工人运动的发展 ;
②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洋务运动的发展;
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⑤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政策规划等
三、小论文试题分析及范文:
分析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理论提升)
以小见大,苏州河十八湾的发展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
变迁的过程
近代
现代
变迁的原因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苏州河十八湾见证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也见证了当代中国的发展。
苏州河十八湾的历史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发展。经济上,从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求富,到20世纪初外商投资设厂,再到华生电扇厂、美亚丝绸等民族工业企业建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政治上,从洋务运动的兴衰,到五四运动中工人罢工游行声援学生爱国运动,封建统治日趋没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上,从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学校,到培养出荣毅仁、顾维钧等人才的现代大学——圣约翰大学,先进思想广泛传播。
它也见证了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建设、生态建设与教育文化建设。如今,苏州河十八湾摆脱贫穷,成了上海著名高密度住宅区。随着苏河水岸生态建设工程推进,苏河水岸环境显著改善,近年来梦清园水域百舸竞渡,竞逐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的奖牌就是最好的证明。前身为圣约翰大学的华东政法大学坐落于学堂湾,继续为当今中国社会输送人才。
地方的历史是整个社会历史的缩影。从中可见,社会发展必定经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但发展的前途总是光明的。
范文
实战演练
2022上海闵行区一模卷 第四主题:一叶知“秋”
一、材料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淮南子·说山训》
材料一:
乔装偷盗中国茶种的英国大盗罗伯特·福钧
1866-1893 年中国(虚线)和印度(实线)
对英国茶叶出口总量示意图
(单位:万磅)
材料二 :随着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有的茶园面积达千亩以上,英国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1872 年,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19 世纪末,印度实现制茶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另外,英国规定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而进口中国茶需缴纳 35%的关税。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茶叶产区虽然扩大, 产量提高, 但很少规模生产, 经营方法一如既往。……茶叶的种植、制造和出售, 都是出于本地茶农之手, 他们墨守长久相传的、刻板的制茶方法。……一家一户的小茶园基本依靠家庭成员进行采摘, 根本无法做到统一, 时间参差不齐, 老嫩齐采, 不分等级。……茶农则多采取最原始的肩挑背扛的传统方式把茶叶运到市场上去, 风吹日晒, 加上拖延的时间长, 以致未经烘烤的茶叶迅速凋萎。
材料三: 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意识到了危机,甚至采取了某种措施, 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衰减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问题……正是在 19 世纪,中国与欧美国家拉开了距离,茶叶贸易只是在双方差距加大过程中露出的小小的冰山一角而已……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17.依据材料一,19 世纪下半期中国与印度对英国的茶叶出口总体趋势有何变化?
(4 分)
18.依据材料二,归纳比较中印对英茶叶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6 分)
19.“19 世纪中国与欧美国家拉开了距离”,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背景。
(6 分)
20.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盛衰?(15 分)
二、简答题及小论文题目
17.中国茶叶出口总量逐渐下降,印度茶叶出口总量逐渐上升。(2 分)19 世纪 80 年代,中国被印度超越。(2 分)
18.如:生产方式:手工生产、家庭式劳作(中);机器生产、大农场集中经营(印)交通运输:传统,肩挑背扛(中);现代,铁路、轮船(印)
关税政策:高额关税(中);零关税(印)
(任三。若仅有史实对比,没有视角,扣两分)
19.中国与欧美国家历史发展道路的迥异拉开了双方的差距。如: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思想文化:思想禁锢(文字狱)与思想解放(启蒙运动);对外:闭关锁国与殖民扩张;军事:军备废弛与坚船利炮等。
(任选 3 个角度,共 6 分)
简答题点拨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中国、印度茶叶茶叶贸易变化表现(结合18题)
中国、英国对比(政治、经济、思想、对外等)(结合19题)
点题:“一叶知秋”,以小见大;
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碰撞……
启示:顺应时代潮流……
小论文点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