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二O二三年全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亲爱的同学,伴随着考试的开始,你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驿站。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
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6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
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将姓名、考场号、座号、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辉,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
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先民中从事这一“活动”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2.“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
循其礼。”这段话主要蕴含了
A.赏罚分明的理念B.无为而治的观念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变革进取的精神
3.“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答天下,
威振四海。”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人物,创立了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皇帝制
4.汉武帝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
为相,拜相后始封侯。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削弱王国势力
B.加强君主权力
C.改善财政状况
D.提升儒学地位
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5.“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
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晋武帝
D.北魏孝文帝
6.如果给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开凿大运河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开元盛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遣唐使
7.“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膝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
内地。”这一现象出现在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8.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主要是由于
A印刷技术发展B.对外交流频繁
C.尊孔读经盛行
D.商品经济发展
9.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
属皇家事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这主要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皇位继承制的终结
C.丞相权力的削弱
D.思想控制的加强
10.“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鸡片战争
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A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1.“佐圣主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天恩最重武乡侯,前后逾三十年,实同是鞠躬尽瘁;维贤臣生
并湖湘,位兼将相,地下若逢曾太傅,纵横已万余里,庶无负以人事君。”这副挽联称颂的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曾国藩
D.邓世昌
12.“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
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
响。”这段材料评价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3.“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主要是因为,在这里
A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