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重点中学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陶寺遗址进行解剖发掘,确认陶寺遗址存在近13万平方米宫城。此外陶寺遗址还先后发掘出城墙、大型宗教礼制建筑、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由此可见,陶寺遗址所展示的文明( )
A. 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 君主集权统治得到加强
C. 重视农业与手工业的管理 D. 反映了仰韶文化的成就
2. 秦汉时期,地方政府吸收了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来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不享有正式官吏应有的薪俸和升迁途径,这就是里吏。秦代里吏有典、老二职,律文称“以其里公卒、土五(伍)年长而毋(无)害者为典、老”。据此可知( )
A. 基层官员的产生具有早期民主色彩 B. 选官加强了各阶层的流动
C. 国家注重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D. 里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
3. 如表为史书中南朝开国皇帝的记载,材料主要反映出南朝时期( )
史料记载 出处
宋武帝刘裕 自幼家贫,投身北府军为将。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后代晋自立。 《宋书》
齐高帝萧道成 兰陵萧氏,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以军功起家)。 《齐书》
梁武帝萧衍 兰陵萧氏,曾参与抵御北魏入侵,后建立南梁。 《梁书》
陈武帝陈霸先 出身低微,初为乡间里司,后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平定“侯景之乱”,败北齐,后废梁帝自立。 《陈书》
A. 土族政治日渐式微 B. 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黑暗
C. 南北对峙持续强化 D. 以军功为主要选官标准
4. 《全宋文》收录了大量的宋代《桥记》文献,有学者统计研究发现,桥梁众多的南方水乡地区,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作为表率,民间财富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修桥经费来源。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地方治理凸显经世情怀
C. 重农抑商政策亟待调整 D. 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挑战
5. 如图所示为康熙年间王翠所画的《康熙南巡图》(局部)。该作品( )
A. 反映了康熙统治时期的国力强盛 B. 意在歌颂康熙皇帝勤政和爱民的行为
C. 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D. 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 1898年3月,总理衙门先后两次上奏朝廷,建议将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和直隶秦皇岛三地“开设通商口岸”,当即获旨允准。8月,朝廷再次颁布谕旨,号召各省督抚将军积极响应,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清廷自开商埠的目的是( )
A. 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B. 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
C. 与外商竞争欲收回主权 D. 开辟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7. 20世纪初,某知识分子曾说:“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 国人从俄国十月革命中受到启发
C. 民主与科学的价值观念广泛传播 D. 五四运动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浪潮
8.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保护流亡学生与失学青年。”1942年,奔向延安的人流源源不断。据此可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颁布( )
A. 确立了“双百方针”的政策 B. 改变了根据地极度困难局面
C. 有利于延安文化观念多元化 D. 推动解放区文艺科学的发展
9. 如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对其前四个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 阶段①外交成就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阶段②时期我国与英国升格为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C. 阶段③时期我国实现同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D. 阶段④时期打开外交新局面源于中苏关系正常化
10.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 )
A. 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 B. 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 D.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11. 戏剧公演是雅典城邦公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借助于人物动作的摹仿;语言是媒介,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体现古希腊
A. 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 B. 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C. 寓教化于表演形式中 D. 注重传承文化经典
12. 1797年1月6日,马萨诸塞州的约翰 纳佐罗从海盐和海带店中提取矿物碱并制钾盐的改良方法获得了专利批准(如图),该文件有乔治 华盛顿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的共同签名。它反映了当时美国( )
A. 联邦政府对专利保护的重视
B. 化学工业兴起推动制盐技术进步
C. 马萨诸塞州拥有较大自治权
D. 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立并彼此牵制
13. 荔枝原产于中国。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1637年,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过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这说明了()
A. 洲际间饮食习惯同化 B. 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
C. 宗主国经济结构改变 D. 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
14. 1871年3月,由市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政府巴黎公社接管了政权,随之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颁布保护劳工法令,将逃亡业主的工场交由工人协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这反映了当时的巴黎( )
A. 具有人民掌握政权的特点 B. 城市自治符合社会各阶层诉求
C. 依法治国已成为全民共识 D. 工厂制度有助于提高工人待遇
15. 19世纪末,英国棉花种植协会在非洲殖民地进行了大量的棉种实验。英国棉花种植协会派专家教非洲农民棉花种植技术,并且殖民地政府在制定棉花销售相关法规方面给予英国棉花种植协会以特殊照顾。由此可知,英属非洲殖民地的棉花种植推广活动()
A. 推动了非洲地区的工业化 B. 强化了殖民地对英国的依附
C. 满足了资本原始积累需要 D. 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16. 苏联计算机的发展被置于国家控制之下,在50年代初就研制成功大型计算机BECM,世界领先。60年代后计算机普及率低,与西方差距拉大。70年代政府指导方针是仿制美国计算机,外国软件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出现混乱。苏联计算机发展逐渐滞后的主要原因是( )
A. 基础工业薄弱 B. 高新技术引进不足 C. 管理体制弊端 D. 美苏冷战形势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提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胶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岂独百姓不欲而必顺其情,但夷狄不欲,亦能从其意耳。”唐玄宗在《命备吐蕃制》中说“朕以虚薄,君临寓县,……无隔于夷夏,柔服四裔”,又说“怀远以德,……中外无隔,夷夏混齐,托声教于珠方,跻含灵于仁寿。”在《安置降蕃诏》中说“开怀纳戎,张袖延狄”。唐代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边疆民族除可保留本部族风俗习惯之外,有的甚至允许内部保留着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原有官职等级序列。
——摘编自《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19世纪末,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康有为不赞成把满族说成夷狄,且对清胡开拓疆土、巩固边疆的贡献做了肯定,认为“自满、汉及篆、回、藏既同隶一国,并同当为中华人,不得殊异,其满人并赐汉姓,俾合同而化,永泯猜嫌,则团合大群以强中国,莫善于此。”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关于民族主义,他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对民族问题的探讨由此更加受到重视。
——摘编自周励恒《近代以来民族观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摘自陈立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五方面工作》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民族观的突出特点及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观不同于唐代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党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查尔斯 威廉 埃利奥特(1834—1926),1869—1909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认为:“学生只有拥有自由,才能具备自我引导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在他的推动下,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选修制,小班授课,到1895年,哈佛大学的学生只有英语和现代外语为必修课,其它均为选修课。传统学院一名教授讲授多门课程,虽广博但并不精深,自由选修制下的哈佛本科教师,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专业化教学,以学科为基础划分的教学组织得以产生。内战后的美国急需高级技术人才,他逐步转移教育重心,40年间哈佛大学新增有教育、建筑、林业、矿物学、生理学、经济和商业等11个实用学科系别。
——摘编自高黎、汪霞:《查尔斯 威廉 埃利奥特的本科教育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梅贻琦(1889—1962),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生校长”。梅贻琦出身书香门第,受儒学文化浸染甚深,1909年“庚款兴学”留美教育的兴起,梅贻琦成为首批留美学生中的一员。梅贻琦拓展和实践了蔡元培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办学理念,将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大师身上,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例。他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
——摘编自吴洪成、刘平平:《近代教育家梅贻琦大师论教育思想述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查尔斯 威廉 埃利奥特的教育实践活动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梅贻琦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编者指出,“国民经济程度,低落到大部分人罹于半饥饿的惨状,对外防卫的实力,微弱到失地四省、莫展一筹的地步;而大家对此宿题,却都好像淡焉若忘,不加深究”。“特辑”明确规定讨论的重点问题:(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保障是什么?要促进中国现代化,需要哪些先决条件?(二)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种方式,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步骤怎样?
在讨论文章中,杨幸之等人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有人主张采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张素民提出发展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对私人企业进行节制。“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引发了社会对现代化的持续关注。《东方杂志》《独立评论》等刊物也刊发了相关文章,其中不乏对苏联社会主义和“一五计划”的介绍。
——摘编自耿凡《八十九年前有关“中国现代化”的一次讨论》
材料二 1954年,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明确下来。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我们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编自牛先锋《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讨论的国际背景并简要评价。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大讨论提出的先决条件和方式问题,并进一步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探索的特点。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反工业文化”,工业巨子追求贵族典雅的生活,羡慕乡绅们的田园生活。在1870-1913年间,英国工业产值增长1倍多,而美国增长8倍多,德国增长4倍多。英国工业投资从1850年的7.5%下降到1914年的4.5%。从1880年起,美法德俄对外贸易增长率都超过英国。英国在新兴的化学、电力、汽车等行业中落伍。从1851年到1900年,德国取得了202项科技成果,而英国只取得106项。
——摘编自郭继兰《企业家精神与英国经济兴衰》
从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陶寺遗址进行解剖发掘,确认陶寺遗址存在近13万平方米宫城。此外陶寺遗址还先后发掘出城墙、大型宗教礼制建筑、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发现的宫城、宗教礼制建筑说明当时阶级分化明显、国家统治机器出现,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
秦朝正式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陶寺文明尚未形成君主集权统治,排除B项;
材料只反映了陶寺遗址发现宫城、宗教建筑、仓库等设施,未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情况,排除C项;
陶寺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属于龙山文化,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地方政府吸收了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来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不享有正式官吏应有的薪俸和升迁途径,这就是里吏。秦代里吏有典、老二职”可知,秦汉时期利用基层民众力量管理地方,体现了国家注重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C项正确;
民主应体现在少数服从多数上,材料中没体现,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中的“不享有升迁途径”可知,里吏不能升迁职位,所以里吏的设置不会加强各阶层的流动,而且“各阶层”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只是说地方政府设置里吏管理日常行政事务,没有说效果,不能证明里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宋武帝刘裕自幼家贫,投身北府军为将。”“齐高帝萧道成,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以军功起家)”“陈武帝陈霸先,出身低微,初为乡间里司,后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可知,南朝开国皇帝大都出身低微,多以军功积累威望,掌握政权。南朝时期“寒人(庶族)掌权”局面,是对魏晋以来标榜家世门第的门阀士族的冲击,A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南朝土族政治日渐式微,并非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黑暗,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南北的对峙,不能说南北对峙持续强化,排除C项;
九品中正制为南朝主要选官制度,家世门第仍是重要标准,不是以军功为主要选官标准,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东晋的兴亡和士族的兴盛,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东晋的兴亡和士族的兴盛,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修建桥梁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说明地方官员具有浓厚的经世情怀,B项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与官员劝捐没有关系,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的基层管理,需要结合古代基层管理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的基层管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康熙南巡图》展示了康熙南巡的场面和清朝前期的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此画不能得出康熙统治时期国力强盛,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皇帝勤政和爱民的行为在此幅作品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南巡的情景不足以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以扩大财源,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腐朽的清王朝无力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也没有收回主权的勇气,排除A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清政府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信息,排除B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题干主要提出的是“曙光的一线”及“新人生的道路”,说明的是国人从俄国十月革命中受到启发,B项正确;
A项仅涉及结束清朝旧的封建统治,排除;
CD项不符合“新人生”的内涵,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曙光的一线”、“新人生的道路”。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尊重和帮助知识分子,鼓励科学与文艺发展,吸引了知识分子来延安,促进了边区科学文化的多元发展,C项正确;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排除A项;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根据地极度困难局面主要在经济和军事上,而非科学文艺上,排除B项;
解放区一般是指1946—1949年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的地区,排除D项。
故选:C。
9.【答案】C
【解析】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阶段①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72年3月13日,我国与英国外交关系升为大使级,与阶段②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阶段③时期我国实现同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符合史实,C项正确;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苏关系实行正常化,与阶段④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史实。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高质量发展,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正确;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C错在“已完善”,排除;材料和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D。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城邦的戏剧公演是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的,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根据材料“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可知,其目的是教育和感化民众,以提高公民素养,便于公民更好地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服务于城邦,C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剧本、表演等雅典戏剧的艺术成就,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对于后世欧洲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文化传承,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797年1月6日,马萨诸塞州的约翰 纳佐罗从海盐和海带店中提取矿物碱并制钾盐的改良方法获得了专利批准(如图),该文件有乔治 华盛顿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的共同签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后不久,就制定了专利法,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亲自参与专利的审查和批准活动,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政府对专利保护的重视,A项正确;
直到19世纪后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才兴起化学工业,排除B项;
马萨诸塞州拥有较大自治权与“文件有乔治 华盛顿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的共同签名”不符,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联邦政府对专利的重视,并非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彼此牵制,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华盛顿的历史贡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华盛顿的历史贡献,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荔枝原产于中国……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洲际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说明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D项正确;
洲际间饮食习惯不可能同化,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荔枝在洲际间传播不会破坏各洲的生物多样性,排除B项;
C与材料无关,排除。
14.【答案】A
【解析】材料“1871年3月,由市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政府巴黎公社接管了政权,随之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颁布保护劳工法令,将逃亡业主的工场交由工人协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体现巴黎公社由市民选举产生,且维护工人利益,具有人民掌握政权的特点,A项正确;
材料仅体现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无法代表“各阶级诉求”,也不是“全民共识”,排除BC项;
工厂制度与工人待遇提高与否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且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公社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非洲殖民地推广棉花种植,而且受到相关法规的特殊照顾,使得非洲殖民地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强化了殖民地对英国的依附,B项正确;
棉花种植不属于工业化,排除A项;
19世纪末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C项;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就已经开展了工业革命,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苏联60年代……70年代政府指导方针是仿制美国计算机......混乱”可知,苏联放弃了发展自己软件,问题主要出在政府的指导方针上,体现出苏联管理体制的僵化和弊端,C项正确;
计算机不属于基础工业,排除A项;
技术引进和美苏冷战都属于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特点:没有民族歧视;开明怀柔;因俗而治。影响: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推动边疆地区社会问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唐朝的繁荣昌盛。
【小题2】不同:统一的中华民族观念;各民族平等;民族认同增强。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小题3】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民族政策。第一问要结合唐代民族观的突出特点及其影响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近代中国民族观不同于唐代之处来解答。第三问要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民族政策,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意义:推行自由选修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推动专业化教学,有利于增强师生的学术素养;推进实用性教育,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助于满足美国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
【小题2】思想:大师论;教授治校;学术自由;通才教育。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的激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受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借鉴蔡元培等近代教育家的思想;梅贻琦的个人努力。
【解析】1. 依据材料“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选修制,小班授课,到1895年,哈佛大学的学生只有英语和现代外语为必修课,其它均为选修课”得出推行自由选修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依据材料“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专业化教学”得出推动专业化教学,有利于增强师生的学术素养;依据材料“内战后的美国急需高级技术人才,他逐步转移教育重心,40年间哈佛大学新增有教育、建筑、林业、矿物学、生理学、经济和商业等11个实用学科系别”得出推进实用性教育,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 梅贻琦教育思想可依据材料“将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大师身上”“梅贻琦拓展和实践了蔡元培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办学理念”“他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极力推行通才教育”等信息概括;原因上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现实,从民族危机、传统文化影响、西方文化影响以及个人努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19.【答案】【小题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苏联“一五计划”成就显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任答3点即可)
评价:在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知识者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体现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努力和尝试。但是并未形成完善的现代化理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
【小题2】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计划地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
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内涵不断丰富;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探索的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根据材料“反工业文化”“工业巨子追求贵族典雅的生活,羡慕乡绅们的田园生活。在1870-1913年间,英国工业产值增长1倍多,而美国增长8倍多,德国增长4倍多。英国工业投资从1850年的7.5%下降到1914年的4.5%。从1880年起,美法德俄对外贸易增长率都超过英国。英国在新兴的化学、电力、汽车等行业中落伍。从1851年到1900年,德国取得了202项科技成果,而英国只取得106项。”等信息得出论题是反工业文化使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英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展开分析,即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通过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创立了近代工厂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掀起技术革命浪潮,推动工业化纵深发展。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终结了实行数百年的重商主义,宣告了自由贸易时代的来临。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实现了社会财富的飞跃增长,推动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德国。英国在新兴的化学、电力、汽车等行业中落伍。“反工业文化”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社会的贫富分化,城市化带来的脏乱差等,引起人们对工业化的批判;另一方面,英国的贵族制度和贵族精神影响巨大,“向上流社会看齐”是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从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逐渐丧失工业独霸全球的地位,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初,美国、德国迎头赶上并超过英国。
故答案为:
信息:“反工业文化”“从1880年起,美法德俄对外贸易增长率都超过英国。英国在新兴的化学、电力、汽车等行业中落伍”
论题:反工业文化使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通过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创立了近代工厂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掀起技术革命浪潮,推动工业化纵深发展。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终结了实行数百年的重商主义,宣告了自由贸易时代的来临。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实现了社会财富的飞跃增长,推动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德国。英国在新兴的化学、电力、汽车等行业中落伍。“反工业文化”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社会的贫富分化,城市化带来的脏乱差等,引起人们对工业化的批判;另一方面,英国的贵族制度和贵族精神影响巨大,“向上流社会看齐”是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从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逐渐丧失工业独霸全球的地位,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初,美国、德国迎头赶上并超过英国。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需要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