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1 21:54:27

文档简介

河南省高三
名校联考入学摸底考试
学情的
一林


不中
变5“1家数区四,桌1单000g
考生注意:
,”路消
业数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问90分钟。回部,母良其
T山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平到馆平大言原,四阿 平心火
部西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演心从5吧,念米平及一树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认为“是以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
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为此,他上奏齐王置官设吏,加强对

工商业的管理,薄税敛,通有无。由此可知,当时齐国
心A劳动者的队伍逐渐壮大
B.弃农经商现象增多
C.诸侯设法聚敛社会财富
胶级,关亚
D.经济发展环境改善
2.西汉分置铁官于四十那,遍布全国。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华北、内蒙古、华东、中南以至新疆等

地,已发现汉代冶铁遗址三十多处。汉代的矿场、铁场,大者一家干余人,小者亦数百人。这
反映出汉代
平林卧骄(I

代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兰1善5画
B.民营经济发展规模较大(S
C.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国中已
D.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全国学

3.下图中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
(位)。提 水的好留
●及帝(晋元帝司马睿)登草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日:“若太阳下同万
物,苍生何由仰照”
●帝初镇江东,成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A,贵族世袭特权
B.士族逐渐崛起
C.门阀势力显赫
D.统治根基不稳
4.唐代诗人笔下的江南无一不是一派良田千顷,稻花飘香的景象,如苏州殷尧藩《喜雨》诗云,
“千里稻花应秀色,酒樽风月醉亭台”。苏州杭州、湖州、常州、润州等都是当时重要的中心城
市。这反映出唐代
员A北民大量迁往江南
衣储灭独B.江南开发程度提高千

C,城乡经济联系密切
D.文化中心开始南移国中平
5,朱熹在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使时,曾六次“昧死奏闻”台州知府唐仲友“私收盐税”“贪
污淫虐”等违法犯罪行为。然而,只因唐仲友与当朝宰相王淮为姻亲,结果他仅被暂时降职了
事,而且不久后又易地升官。据此可见,南宋时期赋少古
合整托,(国
A.权贵勾结成风
B.政治人治色彩浓厚
(。期张
C.理学影响有限
D.推行重文抑武政策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24-10C·河南省高三名校联考入学摸底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与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素养。管仲认为工商业地位重要,并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良
好的政策环境,故选D项:创设工商业发展环境不等于劳动者队伍壮大,故排除A项;管仲重
视发展工商业并不意味着弃农经商现象增多,故排除B项;材料仅显示管仲发展工商业,并未
显示出诸侯聚敛社会财富,故排除C项。
2.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冶铁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
史解释、时空观念的素养。汉代分置铁官于四十郡,且铁场“大者一家千余人,小者亦数百
人”,可见当时国家对冶铁业管控严格,冶铁规模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盐铁官营,这些矿
治业遗址分布情况反映出汉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故选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央集权不断加
强的动态过程,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并非民营经济,故排除B
项;西汉铁官遍布全国并不代表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全国,故排除D项。
3.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士族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素养。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与皇帝“共享天下”的,只有土族势力,
这反映出当时士族门阀势力显赫,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贵族世袭特权,故排除A项;材料显示
的是以王导为首的士族与皇帝共坐御床,未涉及士族崛起的过程,故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
帝王统治的根基就是士族势力,材料显示当时士族强大而不是衰落,故排除D项。
4.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江南经济开发,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与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素养。唐代诗人笔下江南“粮田千顷、稻花飘香”、中心城市成群出
现,可见当时江南的开发程度较高,故选B项;安史之乱后,迁往江南的北民增多,在安史之乱
前则不是这样,故排除A项:材料展示的是江南农业和城市的繁荣,而不是城乡经济联系密
切,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中心南移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
5.B【解析】本题考查南宋吏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时空
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朱烹六次“昧死奏闻”台州知府唐仲友“私收盐税”“贪污淫虐”等违
法犯罪行为的结果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随意性,即政治人治色彩浓厚,故选B项:仅从一个
案例难以得出南宋官场权贵勾结成风的结论,故排除A项;理学在南宋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仅凭一个案例不能得出当时理学影响有限的结论,故排除C项;政府推行重文抑武与官场腐
败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排除D项。
6.A【解析】本题考查元朝中西方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马可·波罗描述“杭州每日胡椒的对外销售量达43担,
每担重达90斤”“泉州对外交通发达,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接踵而至,亚非各国商船往来
频繁”,可见元朝对外开放水平较高,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了泉州一个海港,不能得出海港
多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显示沿海港口外来人口流动大,不能说明元朝政府鼓励外国人来
华游历,故排除C项:材料显示元朝对外贸易繁荣,未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故排除D项。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24-10C
同课章节目录